主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简单看法 -- 林风清逸
"计划" 是一个好东西。但俄罗斯(苏联)把计划用到了痴迷的地步, 完全无视市场(国内+国外)和需求(国家+企业+个人)的不可预测性。
以苏联时期的拉达车为例。 如果有人需要自用, 必须提出申请, 如何这种需求会被编制在各种计划中,然后生产,然后安排运输。 到了最后交货, n套计划在此车上运作, 几年过去了。 所以前苏联的国民对国产车的珍惜是我们很难理解的。
但是, 苏联车的品质是不错的。 因为在苏联(独联体)国内没有配件短缺的问题的。一则配件市场有计划配套。一则可替换件多。三则不容易坏。四则都会修几下。
中国和苏联(俄罗斯)相比, 主要是改开后拥抱了市场。但在"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中, 反复和折腾也比较闹心。 最合适的组合与模式还在摸索中。
中国是对独联体市场的理解和开发,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这是一个需要两厢情愿的合作, 对双方或多方的要求都很高,难度是几何数量级的高。不过看着中国和独联体的市场互补性, 不合作的危机和合作成功的例子, 这种合作还是值得下力气的。
加盟之前,做市场调研吧?加盟之后不赚钱,店要关吧?
妥妥的市场导向。
真要学习计划经济,你得虚心向李教授讨教才行。
昨天习总书记讲话曰: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
个人学习心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没有模式。
中华民族终于找到了前路。
前路是什么?没有路线图,走得通的路就是前路。重要的不是符号和标记,而是要走得通,当年刘三建立大汉帝国时,也没有人告诉他往哪里走,走着走着就有了路。
我们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文明,一个古老的身躯,承载着青春的灵魂,一切都还是未知,不需要被别人的话束缚。社会主义不是理论家们的梦想,中国就是社会主义的梦想。
为了减少积压,当然背景条件已不同。
日本汽车(以丰田为代表)的精准生产(Just in Time, JIT)是从效率要效益。
减少积压只是一个方面。 还有人力成本, 资金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考量。
好家伙,就差说马克思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起人了
孟捷:《资本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指南
http://www.guancha.cn/MengJie/2018_05_05_455838_s.shtml
可惜文章太长,专业名词太多,我看完都有困难
就是天太冷。一年有一半时间都没法生产(也就欧洲那里还有鞑靼斯坦那里好点),而且他的交通老化太厉害了,从中国发货走海路比走火车还快...
最近回头看苏联的历史才发现,赫鲁晓夫是一个实干家,虽然也有xjb干的时候,但是好歹是坚持改革的,等勃列日涅夫上来,那才是真的要了苏联的命。
赫鲁晓夫落后300年
关键是你用习举例我都不知道你是不是在讽刺他
赫鲁晓夫处理国际问题确实糟糕的很,我觉得一他本身资历太浅,二他之前更多是个官员而不是政治家更不是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人,所以能力有限。但是他的确干了不少实事儿,我看到资料都说赫鲁晓夫当政的十几年苏联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升速度很快。而且他也确实试图解决苏共的体制问题比如干部终身制。当然 他干砸了。所以说还是能力有限。
俄罗斯的颓势和气候关系不大。
造苏系列战斗机的伊尔库斯克也是非常冷的地方。
不过, 铁路等设施的老化失修确是实情, 再加上人为的管理因素。在有些路段, 尤其西伯利亚铁路上, 货车时速低于10公里每小时, 比马车慢许多。
斯大林没有把接班人制度搞好, 然后赫鲁晓夫就上的名不正言不顺。四处借力, 还免不了被赶下去。
勃列热涅夫斯来后, 一个终身制稳住了宝座, 透支了活力。 戈地图则只记住了活力, 忘了江山是怎么来的了。叶利钦则干脆推倒重来, 实现了大众回到原点起步, 只是发现许多事是一厢情愿, 包括想当奴才这样的点子。 "给我20年, 我给是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今天已经18年半了。看见有满血的迹象了吗?
一个强大的躯体, 需要一颗柔软的心。 俄罗斯或者苏联一直没有弄明白这个道理。
他真正看好的接班人死的比他还早。他自己死的时候又太突然。他确实犯了很多错,但是都能改,惟一的问题是那些问题他不改后来人根本没有资历和威望去改。也算是天不佑毛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