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红朝故旧录—陈永贵传奇 -- 苏仙岭
汶川地震是比较深刻的印象是,军队进震区,灾民出灾区,两股人流泾渭分明互不干扰,少有灾民组织自救,包括一些年轻力壮的。。。当然,也可能是吓蒙了
就是因为东北地多人少,关内论亩关外论墒(10亩)。热菜热饭的锅里的水在我老家(山东)没人再喝了,当然可以给家畜用或别的用途,我老家还是属于相对缺水的丘陵地带。柴火够不够用和包产到户没多大关系。
那时侯有走村串户要饭的,即便这些人要水喝也要给他们开水,否则,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我是说道德品质上。
这些地方山区丘陵多,而且人口分散,烧水做饭的柴火是不缺的,保温瓶要晚一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应该80%农户有了,只是那时家庭人口多保温瓶的容量显的不够用,农忙的时候靠保温瓶是不行的,而是用烧饭的锅烧水,用从井里打水的桶盛(一般南方木桶北方铁皮桶,塑料的那时没有),不保温但量大,再说农忙时一般天气热。,如果知青集体生活的话条件要比村民好,农村孩子还羡慕呢,那时生活相对艰苦,村民一般能凑合就凑合,但集体生活的知青的设施还是有分工的,至少有宿舍有伙房,而且是新盖的。
煤气罐-煤-木柴-农作物秸秆-各种农作物叶(不在产煤区煤不会整年用;木柴以灌木为主还有乔木的枝桠等),许多农作物的茎蔓叶晒干粉碎后实际是很好的牛羊驴骡马猪等的饲料,是不舍的烧火用的。现在不用堆肥不还田不处理,雨淋后再一腐烂成了累赘了。
保温瓶在当地农村普及应当不会那么早。
普通农民就是直接饮用井水。
知青住宿条件要看不同地方,老娘她们生产队只有两人,没有单独建房,修整出一间晚原来的保管室。
包产到户前柴火不够烧,问我妈为什么,按她的说法有两个原因,一是大队时社员干活偷懒,玉米种的一尺一棵(或二尺一棵?记不太清了,反正很稀),再有队里会留很多柴喂牲口,分到每家就很少了。
收秋后地里有的是落下的庄稼的茎杆根叶秧,只是散的面积较大且细小一点,是需要收拢堆集一下的,个人随便弄没人管,秋天后没有猪草割了,农村小孩下午放学后相约一群一伙拿着筐和筢子就干这个的,几天就能弄一大堆。
我只说这个情况,没有能力评说谁是对的。
好事情嘛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当然陈永贵有“农业学大寨”五个字的加持,受到的阻力应该很小。
“农业学大寨”主要是进了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陈永贵的起飞还是WG表现突出,不仅政治上,实绩上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