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聊聊雍正和年羹尧 -- 烤面包的胖大叔
雍正和年羹尧真没办法善始善终吗?
怎么不通知一声。
如果考虑一下密折制度出现的背景和用意,应该是雍正用来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平常不容易获得的信息。比如朝堂之上,大臣之间相互直接指责很可能有人记仇,怕冒风险的就不敢说了。密折制度可以让有话说的人不用顾虑,所以雍正要强调”君不密则失臣”,无非是告诉大家,有话尽管说,我不会把你的名字让别人知道。至于“臣不密则失身”,并不是不让他们告诉别人上奏的内容,重点应该是不准泄露雍正的批复。要说可以改善的地方,上奏不需要具名,这样雍正才更有可能就事论事,避免因人论事。直接批复也没必要。
这个制度设计本身其实挺完备,考虑的很周到,包括一定期限内交回宫中保存。尽可能做到保密。不过这事也只有雍正能干,他是真的用心工作很卖力。其他皇帝,弊端就出来了。皇帝不够用功,密奏上来,多半就凭印象处理了事,很容易就变成告密诬陷的机会。
你上帖中年羹尧的做法不太好理解。他前脚把赵之垣阴了,本来很好的机会顺水推舟让它到军中,离京城远远的,雍正永远都不会有机会知道“真相”。他居然还会去逆势帮忙让赵之垣留京。年羹尧不会是这个水平吧?脑洞一下也许事实真相是年收了钱没把事情办成,赵报复,让本来自己交的30万变成是年指示的人出的主意?
正常情况下,雍正怎么知道真相呢?
第一:即使没有年羹尧的密奏,赵之垣在雍正这里的印象并不好,只是看在赵是功臣之后,康熙亲自照顾的份上,才没有动他。但迟早是要动的。赵之垣也明白他在雍正心里的地位,让他去碰年,他也要考虑一下。后来年收了他的钱,真没办成事,他还不是忍了。
第二,赵之垣并不知道年羹尧和李维钧联手阴他的事。
第三,就算留在北京,赵之垣未必能再雍正前说得上话,雍正也未必会想到这么个人。岳锺琪后来也有类似的遭遇,蔡珽在他和怡亲王及雍正之间,挑来跳去,最后还是雍正把岳和老十三拉到一起,三人面对面才把话说明白,但这种待遇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赵之垣,阴了就是阴了。
第四,赵之垣本来不干净,别看他这一回前前后后被坑了五十万两银子,家底还厚实这呢,后来上奏,七折八扣的有说出了五十万两银子。真要扯多了,互咬起来,年李倒不倒霉不知道,他肯定没好下场。
至于说到密折制度,只能说但凡制度都是有利有弊。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玩法。
比如互相晒娃……
前苏联的克格勃很强大,有人说是继承了沙皇时期秘密警察的传统,那么沙皇时期的秘密警察有从何而来,有人说是从蒙古人学来的,蒙古人强大的军事能力就包括了较为专业的军事情报能力。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和俄罗斯期间,有没有将专业的军事情报能力用于内政上?从此后不约而同出现的锦衣卫和秘密警察看,应该是有的,至少在中国历史上,元以前没有锦衣卫,也没有密折制度。
跟皇帝抢夺人事权,不能善终很正常。雍正已经很给他面子,只杀了他和一个儿子,他的后人很快就特赦了。
先是军情机构,然后扩展到官员民情。
皇帝的特点是权力大,而能力小;非开国皇帝,一般都不能胜任。文官及武官集团要想把皇帝信息屏蔽,还是比较容易的。
原来文官系统里面就有御史台监察院,专门负责监察官员。但是很快就和被监察的混一块了。然后又设立了独立的锦衣卫,东厂,西厂。东西厂算是比较“终极”的监察,因为里面的人都是太监,他们的系统和文官系统是完全独立的,文官系统很难插手,想要和光同尘是比较困难的。
东西厂的问题是太监一般都是穷苦人迫不得已去当的,文化水平低,监察能力弱,明朝因此还专门开办了太监学校,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文官书写的史书一般是皇帝昏庸,东西厂特务道德败坏,残忍,就文官是高尚,能干,大公无私的。想想这也不可能,文官干坏事的一样多,监察系统是必须的,只是如何建,如何运行而已。
但,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象皇城司、御史台之类的应该算体制内正常的监察体系,但锦衣卫,两厂,还有密折之类的似乎是体制外的一套体系。
年羹尧定罪九十二条,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列上了,什么无故锁拿笔帖式都有,但涉及人事问题的罪名没几条,也不是什么大事。冒名顶替个县令,私下安排两个守备。
反观隆科多不法罪第一条就是“所办选官员,皆自称为佟选,不法之罪一”
我倒是觉得,从某种意义上,雍正对年是爱之深责之切。寄与期望太高,却发现和实际出现很大落差,这才下了重手。这是个人意见。
你举的直隶巡抚李维钧就是因为年羹尧顶替掉前任的,胡期恒和桑成鼎也是因为他的作用成为一方大员,后者甚至不过只是年的家奴,作为寒窗苦读几十年的那些文官看到怎么会舒服?郭子仪可没滥用自己的威望到处推荐地方大员。
第一点,年羹尧用人上的权力呢,是雍正放给他的。后来有学者认为,年羹尧用人“不由奏请”(这个观点最早出自《郎潜纪闻》),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年羹尧关于人事问题呢,都要请示汇报,这一点现存的奏折朱批可以证明。放权的原因有几点:1、是年羹尧善于识人,这一点呢雍正是很佩服的,在年羹尧死后几年,召见一个当年年羹尧推荐的官员时还提到这点。
2、军事原因,战时需要一定的人事变通,这很好理解。但是呢,有限制,基本上是守备,千总一级可以就近题补。注意下,是题补,就是程序还是要走的。
3、雍正信任年羹尧,这一点大量的朱批可以证明。
第二点,年羹尧用人上有没有问题呢?有,但是呢,这应该是弄权,而非擅权,怎么理解呢,大概偷偷塞私货的意思吧。
你胡的例子举的不好,因为呢,胡虽然是年的私人,但是履历完整,有能力操守,这个不能算是年羹尧擅权的例子。
桑成鼎的例子可以,还有魏之耀,这两个人的操作是通过虚冒军功,来获得官职。
总结一下,年羹尧的问题呢,我个人认为,从雍正的角度看来,倒不是说年羹尧有越权的行为,而是觉得年羹尧辜负他的信任。
具体的触发事件不详,总之呢,应该是第二次召见年羹尧期间发生的一些事。
但是呢,还是能推出一个阴谋论啦。
当然,既然说了是阴谋论,证据肯定比较薄弱,有空整理出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