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谍海波澜——情报人员靠什么营生? -- silencsrv
很多间谍小说或者影视剧作品总爱把间谍,具体说就是情报人员的生活描写的骄奢淫逸,好像终日出入高档酒店,开着宝马奔驰,整日和美女名模拍拖。时间长了,免不了给人一种印象,好像情报人员个个都是帅哥美女,出手阔绰,挥金如土,身上有使不完的金钱,用不尽的手段。事实果真如此么?
实际上,和人们想的正相反,情报工作是一门非常低调、清苦的工作,虽然不排除有个别情报人员整日出入高档场所,结交的都是名流权贵,但大多数情报人员从事的掩护职业都很普通,他们手拿着一份普通的薪水,过着早九晚五的生活,成天和大多数上班族一样挤地铁、赶公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打磨着自己,只有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才会露出自己不平凡的身份。
众所周知,情报人员按照身份划分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公开身份的情报人员,通常是以外交官、驻外武官为主,这类人的身份是公开的,无论是派出国也好,还是驻在国也好,都知道他们是情报人员,他们的使命就是搜集驻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所以这类人一到达驻在国,立即就会有人“关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监视。但是这类人有个很大的优势,他们的公开身份是外交官,根据《维也纳领事公约》规定,外交官享有外交豁免权,哪怕是涉及刑事犯罪,驻在国也无权处置,最严厉的惩罚也就是宣布某个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限期离境,因此这类人的人身安全是有保证的,起码不用担心自己因为从事情报收集活动而遭遇牢狱之灾。
另一种人就是隐秘身份的情报人员,这类人占据了情报人员的主流,他们不是外交官,不享有外交豁免权,在情报活动中一旦不慎暴露了身份,等待他们的将是非常严重的后果——轻的被“礼送出境”,终身不得踏上驻在国的土地;重的将面临牢狱之灾,甚至是杀身之祸。
无论影视剧、小说如何美化,情报工作是个很危险的工作,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
待续......
情报人员也是人,也要吃饭,这个工作的性质更需要有个职业作为掩护,来从事具体的情报搜集活动,那么一个情报人员深入敌国活动时会具体选择怎样的职业呢?
理论上说所有职业都有可能成为情报人员潜伏、活动时的掩护,具体如何选择要看需要,有时候情报人员本身无权决定自己的身份,需要由上级决定。以英国军情6处——就是鼎鼎大名的秘密情报局为例,任何一名特工出任务前,上级除了向他交代任务外,内勤部门还会为他提供精心制作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职业、个人履历、护照等等,其中个人姓名、身份、职业和个人履历上的信息必须背熟,不能出错,护照上会有多个国家的通关证明,而且还经过做旧处理。当然这些身份信息大都是一次性的,任务完成后就会注销。有意思的是据这位匿名特工回忆:他们有时候出任务比较多,常常是前一个任务出完,又来新任务,节奏一快会出现角色转换不过来的情况,就是忘记新身份信息,还是把旧身份信息记得牢牢的情况,以至于通关时会闹出自报姓名和护照内容不一致的尴尬事。
但是,有些身份或者职业常常成为一名情报员深入他国活动时最常选用的职业:商人、记者、留学生、访问学者、旅行者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应该说情报人员选择具体掩护身份时,主要考虑几个因素:
首先,这份职业必须足够普通,不容易引起注意,就拿上面提到的几个职业来说,这些职业都属于比较大众的职业,来去自由,进出比较方便,不容易引起别人注意。相比起来,有的职业门槛比较高,培养起来难度比较大,像民航飞行员、某些方面的专家、考古学者、运动员、舞蹈演员、音乐家等等,这些职业专业性很强,除非刻意培养,准备长期潜伏,一般情报员很难胜任。反过来,像影视剧明星、网红等等,这类职业受众广,关注度高,走到哪都有人注意,也不太适合拿来作为掩护身份。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出任务接头的时候后面有群狗仔队跟着。
可是光普通还不够,情报员的掩护身份或者说职业还有个要求,那就是社交面广,有利于开展情报活动。
有的职业,像电车司机、图书管理员、门卫等等,虽然低调、普通,但有个致命缺点:这个职业的社交面比较窄,对于开展情报工作不太方便。像图书管理员,除非是有机会接触机密档案,否则要开展工作,发展下线比较难;而门卫这样的工作,用来执行盯梢任务、掌握目标活动规律是很适合的,但再想有什么突破基本不可能。当然这类职业最大优点就是低调,如果长期潜伏的话,选择这样的职业未尝不可。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腾飞,对啤酒的需求量很大。但是世界上最好的啤酒公认是德国啤酒,德国啤酒的制作工艺和流程是这个国家的机密,严禁外传,日本啤酒要想打开销路,如何打败德国啤酒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于是,围绕着德国啤酒的配方工艺,日本人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等着德国人来钻......
德国慕尼黑的一天深夜,一位啤酒厂老板刚参加完一场应酬,心满意足地开车行驶在回家路上。这时候突然从路边窜出一个黑影,飞奔过马路。啤酒厂老板心里一惊,赶忙踩刹车,但已经晚了,高级轿车狠狠撞在那人身上,把那人直接撞飞出去。啤酒厂老板赶紧下车查看伤者伤情,那人伤情很重,一条腿被撞断了。
德国老板赶紧把伤者送到附近的私人诊所为他治伤,心里十分不安,因为德国法律规定:酒后驾车造成交通事故的,要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和赔偿,偏偏自己开车前确实喝了几杯酒,如果被警察发现是要蹲监狱的,这也是他刻意选择私人诊所,而不是公立医院的原因。好在那个被他撞的人虽然伤势严重,但经过抢救总算稳定下来,算是捡回一条命,于是德国老板决定花钱让这个人闭嘴。有意思的是这个被他撞伤的人是个日本人,自称是非法移民,孤苦伶仃,只求有份工作就行。于是德国老板很痛快的答应了他,让他在自己的啤酒厂里当门卫,至于车祸的事就不提了。
那日本人进了德国老板的啤酒厂之后,一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早出晚归,每个车间、每道工序他都有意识的接近观察,德国老板也没放在心上。就这样一晃几年过去了,某个大雨交加的深夜,这个日本门卫突然失踪了,就好像他当年突然出现一样,无声无息。
几年后,日本啤酒的品质水准好像无师自通一样突飞猛进,直追德国啤酒,很快就把德国啤酒的份额抢走了很多。这时候那个德国老板专程前往日本想拜访日本同行,等他见到日本啤酒厂的经理时却吃惊的发现,那经理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厂里当年的门卫!这时候他才如梦初醒,知道了一切都是日本人的苦肉计。
记得有个写日本学习欧洲玻璃工艺的书。
情报人员的掩护职业还有个重要要素,那就是必须有一定经济实力,为自己提供一个起码的生活基础的同时也为自己从事情报工作提供一定的物质保证。毕竟,情报人员不是孙悟空那样有三头六臂,很多时候获取情报的途径就是靠一个钱字,没钱的话很多事玩不转。衡量一个国家的情报部门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每年能获得多少经费资助海外情报活动。大家光知道美国情报部门很厉害,天上有卫星、地上有特工、海里有潜艇,CIA、NSA雇员都是数以万计,但很少有人研究美国一年批给情报部门的经费有多少,根据经费多寡可以反推出该国情报活动的活跃程度,具体批给各部门的经费可以反映出该国对哪个地区哪个行业情报搜集比较重视。反过来,很多穷国情报机构的日子就不好过,情报人员不但要搜集情报,还要花很大精力养活自己,于是卖情报成了这些情报人员不得已的选择,这就是情报圈子里那些情报掮客、双重间谍的由来。
举个例子:之前我们提到过号称“中东谍王”的埃及间谍杰克.比顿,他的公开身份是旅行社老板,这个身份不容易引人怀疑,但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机会结交各色人等,加上他为人精明、出手大方,经常借钱给那些手头拮据的以军中下级军官,很快就培养起一批可靠的情报来源——拖欠赌债的以军军官、为了讨好年轻老婆四处借钱的预备役军人......等到他生意做大了,结交朋友的层次也提高,开始结交政界朋友甚至高级将领,所以每次以色列情报部门怀疑有人泄密,准备对他调查时都有人出面说他好话,结果每次对他的调查都不了了之。可以说商人这个角色对于杰克.比顿开展情报活动起到很好的掩护作用。可是大家只知道他情报工作做得好,生意场上他也是费尽心机经营自己的旅行社。有段时间旅行社生意清淡,几乎到了破产边缘,他的合作伙伴都准备撤资放弃了,好在这时候有生意送上门来,他们接了好几个团的旅行者,这才算读过难关。
所以说,身处国外的情报人员绝非大家想象的那么潇洒,很多时候他们付出的努力和艰辛非常人能想象......
日本人参观一家欧美企业胶卷生产线时候 有个日本人领带很长 长到伸进人家显影液里 沾好显影液又出来 等他们准备离开对方研发大楼的时候 对方接待小姐笑眯眯的等在门口 手里拿着一盒新领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