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沪港对比,老邓管治下生活水平的相对倒退 -- 陈王奋起

共:💬566 🌺3649 🌵19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家园 自行车也不能完全算消费品啊
家园 肯定有一部分自行车可以算生产工具

邮递员绿色的加重二十八自行车,那个年代是必不可少的。骑的时候昂首挺胸,比后来的这些撅腚车有样子多了。后来我也苦寻一辆二十八老车,真的找到了,换零件的时候,链子怎么也锯不断,修车师傅都傻掉了

所以造一些自行车也是生产需要的,只是没那么多。还是桥梁船舶机床拖拉机这些更重要吧

家园 你这种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和你说的再多也没用,浪费时间。

家园 请教一下,您回忆的背景是什么地方?

我父亲说,他兄弟俩得有8000块,那是74年的时候。

兄弟俩,每家平均年收入400,一分钱不花,都存着,存十年------这么算有8000。

这个生产队很高大上了。

另外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这兄弟俩私下里,做一些投机倒把的活动。

家园 回复一下----

他家共14口人,除去5个人在家,有九口劳动,不一定都是壮劳力,但5口可以保证是。剩下那四口年底也会分到钱,当然,你看我写的是我父亲说的,我也没有真正的去确认。但他家挣钱不是从70年代开始,是否以前劳动就积攒了一些?又或存有一些钱,也未可知。你看我说的是不是这个样子?

还有上次您回复买电视的事,,fuxd说的问题是就是你有钱也卖不带,您其实应该回复他,也就是说,有钱是可以买到电视的,是不是这么个理?呵呵呵呵,也谢谢您的回复及提问。

家园 我对于土里刨食,一家人还能攒下几千元是不相信的

我是90年代初浙大的学生,当时跑到温州农村(那时候是改开标兵)搞过社会调查。

那里人在文革后期就比较有钱了,原因是钻空子加上能吃苦。

山里的木材,夜里偷出来卖到外地。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偷偷地在计划外多生产一点,职工再跑到外地去卖。等等等等

一次几块,几十块,慢慢攒下来。

靠挣工分?阿弥陀佛。

通宝推:让领导先走,
家园 那就很抱歉了,你不相信不代表就没有

我也不想争吵,不用说这么多,我也相信我经历的和眼睛里看到的,土里刨食怎么了,那是挣来的。我父亲是大夫,73年时和父亲一起去野地里采摘中药原料,然后晒干后几次卖给收购站,我知道我父亲赚了100多。这可是亲身体验。

家园 这是100多是挣工分挣的吗?

我父亲是大夫,73年时和父亲一起去野地里采摘中药原料,然后晒干后几次卖给收购站,我知道我父亲赚了100多。这可是亲身体验。

那个兄弟俩可是挣工分挣了8000元-----不是外星人是什么?

家园 怎么这么非黑既白?

我上个回复不是说了吗,没有求证,再有我也说了要是以前有积攒呢?非得按着你们的说法是不?前三十年那是乌漆嘛黑,可不能说好?伤痕文学看多了吧,呵呵。我就是赞赏前三十年,那又如何,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是吗?

家园 我来介绍几个场景吧

70年代也是有集市的。我们家靠近长江,鱼虾螃蟹黄鳝非常多,到了夏季,晚上会放一种有倒刺的篾桶,可以抓到螃蟹;去水闸上可以直接捡螃蟹,但一般要用绳子绑住腰,到闸的底部才能拣得多。

去稻田里面有一种专用的架子可以夹到黄鳝。更累但是有确定收益的是用一种工具,在池塘里趟田螺。

那时的鱼虾黄鳝,都在0.5~0.8之间,田螺大概0.3~0.4一斤,一个晚上搞几斤鱼虾或者10斤田螺根本不在话下。

有手艺的是帮别人做家具,缝衣服,70年代工钱一般1.5到2块一天。

没有这个手艺的,可以养猪,水平高的,养苗猪。收入很高,我的两个亲戚,一个养3头猪,一个常年养苗猪,收入不知道,没有当面问过,但据他人估算,养猪的一年赚200,养苗猪的,大概500。

家里的竹园竹子砍了卖掉,树砍了卖掉。70年代我们当地还有一种奇特的收入,就是卖银杏,一棵成年树每年可以得到100~200元。我小的时候奶奶坚持栽下30棵树,说到我和弟弟长大,一辈子就不用担心生活了。今天树已经婷婷如盖,每年接的果子多得吃不完,也卖不掉,每次我看到树就想起我奶奶。

农村家庭,一年累积几千块是不可能的,但一年累积几百一千多是完全可能的。那时3间瓦屋需要6000到10000块钱,我们村一多半都是瓦屋,可见那是普遍现象。

通宝推:盲人摸象,
家园 关键词----工分

靠工分能分几个钱?

不靠工分,当然能搞钱。我刚才没说,文革时候,温州人就有胆大的人跑走私。

不严谨的因果关系------江浙一带,当地的基层管理越松懈,发财的路子越多。

没有这个手艺的,可以养猪,水平高的,养苗猪。收入很高,我的两个亲戚,一个养3头猪,一个常年养苗猪,收入不知道,没有当面问过,但据他人估算,养猪的一年赚200,养苗猪的,大概500。

家里的竹园竹子砍了卖掉,树砍了卖掉。70年代我们当地还有一种奇特的收入,就是卖银杏,一棵成年树每年可以得到100~200元。我小的时候奶奶坚持栽下30棵树,说到我和弟弟长大,一辈子就不用担心生活了。今天树已经婷婷如盖,每年接的果子多得吃不完,也卖不掉,每次我看到树就想起我奶奶。

农村家庭,一年累积几千块是不可能的,但一年累积几百一千多是完全可能的。那时3间瓦屋需要6000到10000块钱,我们村一多半都是瓦屋,可见那是普遍现象。

家园 工分也能分到几百斤工分粮和一些其他物资

虽说工分仅仅保证最低的收入而已,工分也能分到几百斤工分粮和一些其他物资,比如说大豆,比如说集体池塘里面的鱼,集体养的猪肉,比如集体卖公粮得到的钱,比如村办企业的分红。

一个正常劳动力,工分得到的口粮之外的物资折合成钱大概在100~300块左右,主要看该集体的领导管理能力。如果人家有4个劳动力,一年分1000多块钱的物资很正常,基本上是平均水平。

家园 “以前增长慢,这十年突然增长幅度明显快”,这不是我的结论

我从联合国人口数据得到的结论是两点:

1. 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1978年前和1997年后增长快,中间这段时间明显较慢。

2. 周边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在80年代快于中国,并且实现对中国的超越。

你说“以前增长慢,这十年突然增长幅度明显快”,而且原因是“数据调整的结果”,潜台词是说改开初年的人均寿命增长并没有变慢。——这我完全不能认同。

首先我截取的数据只到2005年,这一年并不在你说的调高的年份范围之内。另外最重要的是,改开以前也有增长快的时期,并不是像你说的一直增长慢。假设低估确实存在,没有道理只有中间这20年是被低估,之前之后都不是低估,对不对?

家园 以凭票,排队来批评前三十年生活水平,不大好

我不知道河里有谁不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

当年的凭票,排队,怎么看也要比党国大规模饥荒饿死人要好。如果不凭票供应,无非又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至于电视机,无非也就是香港不用凭票,不过,人家凭钞票。

比较两地生活水平,首先比较生活资料,我认为理应如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生活资料占了花费的绝大多数。国人其实没那么有钱,身边一年能去看个电影的,其实不到一成——算我往来皆白丁吧,但总归是白丁占绝大多数。宁南山,塞冬笔下随便拉个认识的都是五六十万年薪以上的,那是另一个位面了,相信对我国绝大部分是另一个位面,在西河,应该也不超过一半年收入有五十以上吧?

家园 河里的东西还能换钱,真好啊

我们那早年的时候,淡水里不少带毛的螃蟹,逮到了也都是扔掉的,换不来钱,因为没人吃。大家好像只认海里的水产。

有人喝多了睡在河边吐了一地,别人来寻他的时候发现醉倒了好几只鳖,结果就当铁饼扔回了河里。我仍然记得后来马家军出名后老鳖价格飙升时大家莫名的眼神

甚至90年代初的时候,小孩抓到的几桶小龙虾,白送也没啥人要的,最后有家人煮了吃了,大家还嘀咕这家真厉害

老一辈人仍然不能理解今天的绒毛蟹小龙虾咋都成了稀罕物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