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角度.境界.修行 (一) -- 史文恭
曾有聪明的家伙说过,“对于有心人,什么事都是修行”。 当然,这都是上年纪的老大叔才懂的。腰围就像年轮,与日俱增,所以,腰带渐宽之际,俺也开始懂了。
过去的两年,做了好几个项目的经理,虽然是小头目,可操心的事情已经多得不得了。忙碌之余,俺常以东哥的前半生自励----比如长征开始的时候,他老人家都42岁了,仔细看那段日子,如果按照历史的说法,他几乎带领着一支流寇,从江南腹地被追到贫瘠的陕北,这很难说是一个丰硕的成功---但现在我们知道,红太阳正是在这段艰难困苦的历程里升起的。甚至,直到1947年,54岁的东哥“以身为饵”转战陕北的时候,还为了躲避近在咫尺的追兵,在大雨天的泥泞里,连夜徒步行军十几里,谁能想到,两年之后,他会入驻中南海,定鼎天下呢?更难想到的是,他老人家波澜壮阔,一波三折的壮丽人生在建国后才刚刚开始新的辉煌呢?所以,和他老人家比起来,我们在项目建设过程里碰到的种种困难,就像恩格斯老爷说的,可以像“蛛丝一样”被轻轻抹去。-------有同事夸俺做事从容,其实这是俺平时学习党史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另一个领悟是当作为一个项目经理时,结果胜过了过程,全局压碎了局部,而曲线往往才是更好的捷径。陈云老人家所说的“交换,比较、反复”成了必须学会的思考习惯。---以前看《西行漫记》里,有人评价东哥“多疑”,现在做了项目经理后,就明白,这只是这个位置的必备属性之一。评论东哥多疑的那位,不论是谁,肯定是没有负过责任,完成过一个复杂项目的家伙。----从这个角度,促使俺不得不用更广阔的视角来观察中国革命这个无比巨大的“项目”,除了更加深刻地佩服东哥这位巨无霸级的“项目经理”外,更让俺体会到他老人家在很多时刻的领导的艺术和深刻的远见,以及娴熟的手法。这让有时对党史的阅读,产生了一种普洱茶转换的感觉。
不过在这里,俺不准备展开对党史的感悟,由于命运的安排,在2018年内,俺两次造访了泰姬陵,如果说以前对中国现代史的成就还理解的不够深入的话,这两次天竺之游,的确让脑子洗了一遍,有了一些新体会。值得和大家做个汇报。
善意提醒:既然“现在做了项目经理后,就明白,这只是这个位置的必备属性之一”,那么做了其他的位置后是不是会有新的“领悟”呢?
期待不要轻易下断语
期待你的新体会
呃!下面这张图,镜头倒了。
理工科的人大多是在建设自己的科研队伍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毛主席的吃苦理论是正确的,而先富理论只能导致团队的解体,最后发展成“精致的利己主义”或者“科研个体户”
刚刚和老人谈完水稻田灌晒问题。生产队时统一管理,不会缺水。分田到户后,好灌水的浸的浸死,不好灌水的旱死。
还说有集体是什么都好办,人多。
宝推坐等好文!
过了45岁了,感觉在转型中,有时不免有点颓废。
汗啊,看看东哥!
回头我要去将毛选放到手机里听。
象米国教授一样,一个人+N个学生一个实验室,还是大团队?
有大团队,都不服啊,为评职称、晋升,大家互相都防着呢。为一点科研究费,还有什么知识分子的气节呢。
确认是前天的,很好。期待!
何况,科学需要交流,精致的利己主义很难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忽然便联想起太祖。
陶诗曰: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不仅出道晚,而且头上婆婆众多,在中央核心领导里是排不上号的,好不容易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却又被剥夺了指挥权。直到最后脱颖而出。。。后来给周恩来还写诗“何曾怕断头”。。。
也许是因为对东哥过于熟悉了,所以反而熟视无睹。我有时候拿隋文帝杨坚自励,李世民曾经评价他过于精明强干,但是杨坚在40岁以前却只能韬晦,甚至活在女婿的阴影下。我现在是苦练技术,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