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新能源汽车我总觉得是给中国工业界下的一个套 -- 起于青萍之末
听散兵兄弟的建议,把新能源汽车的跟贴整个原创贴,不给孤舟添乱
再多说两句,我是通过锂电池接触了一些电动汽车的。
与我们同时进这一行的,现在有一个股市上的大家伙--成飞集成,当时它叫中航锂电,它应该是被重组进去的。它起步的技术来源可以说是与我们同源,现在它恐怕是面目全非了,而我们早已认赔出局了。
我们入局时,磷酸铁锂如日中天,我们以为开了天眼,终于看到了用几千万就能形成经营的正循环,然后暴增财富的机会,没想到几个亿和几十亿资金恐怕都不够,后来无法脱手,认赔出局了事。
我们入局时,美国有一个如雷贯耳的“伟大”电池公司,美国的A123,我印象中,当时他的电池就是给特斯拉的,它生产18650的磷酸铁锂电池。用成千上万的18650串并成汽车用的电池包,局外人看这种解决方案肯定会觉得不靠谱和很搞笑,而电动汽车行里就是这么做的。当然,A123和我们一样,也灰飞烟灭了。
电动汽车的三大核心技术,电池、电控和电机。电池居于核心位置,但其技术受限于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电控完全是因为电池的局限而发展出来的修补性技术,电机应该比较成熟,可似乎并没有更高级的技术。
说新能源汽车感觉是西方给中国工业界下得套,的确是随口一说,因为当时突然想起WXMANG提起日本超级计算机的往事,说日本计算机产业误入歧途完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诱使的结果。
美国下套,据说是理论界、科研界、产业界协同配合,红白脸全上,我越看电动汽车越像,可能我是突然多疑了。不过,中国不同于日本,地大物博,从超发达世界到第三第四世界,多样性没得比,倍不住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南方瞎了有北方呢,哈哈哈哈。。。。。。
下面是我在孤舟贴子下的跟贴
曾做过几年这方面的工作,认为,核心的电池技术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易用性都没有达到社会自然扩散的程度,强推,几年后是个大坑。。。
搞过几年磷酸铁锂电池,铩羽而归。很困惑以化学电能作即时动力源的处境。
所以比较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到现在依然认为,其困境是化学电能理论上的困境,理论上没有突破,目前的化学能电池很难从成本和易用性上成为大规模的民用动力能源,而强推它,几年以后其弊端暴发,恐怕会打倒它。。。
1、目前化学电能的克容量都不足以支撑汽车的长航时运行,不管是铁锂、钛锂还是三元锂,安全性且不论。目前的长航时都是靠加大电池包的数量来解决,所以车重都偏重。而加大电池包的数量和体积都需要对串并联的电池包进行一致性的均衡,目前的均衡技术都是修补性的,工艺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对整体的电池容量影响极大。
2、化学电能对温度的敏感性也是问题,不同温差下,电池容量变化极大,目前的解决方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较好地适应环境的要求。
3、化学电能的充放电方式决定了它很难缩短充电的时间,所有快充的方式除了对供电端的要求很高以外,从拉长的时间上看,都是以牺牲电池容量为代价的。所以,长时间的充电牺牲了它的易用性,电池容量的不确定性,牺牲了航程的确定性。
4、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的制备包括锂材料、隔膜、电解液都存在环境问题,似乎并不适合民用车的大批量生产。
5、一旦电动汽车大批量推开,不用太长时间,会产生用后的大量电池需要拆解和处理。而到现在为止,也应该没有成熟的技术应对这个局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如此而已。
待续祥解
现在三元锂电池根本就是有价无市!
所有的合格品都是直接供给大厂,一般人在市面上根本就买不到合格的18650也好,大单体也罢。
我只是在电动自行车里面用一点锂电池,铅酸还是主力,三元锂电池不好买。
特斯拉不是卖得好好的,虽然说是没盈利,但是组装厂都开到中国来了。传统的汽车厂也加入了,电动汽车绝对不是忽悠,是实实在在的,各个国家都有具体的时间安排要把汽油车踢出去的。
应用场景 ,但用着长航时的动力,它们都至少至今仍有不可克服的弱点。用互联网的术语说:用户体验性不够好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天佑中华。
而是政策制定者在还不知远方的楼阁是彼岸仙山还是海市唇楼的时候,就将之锁定为目标,以举国之力作一场豪赌。
科技树是天天都必须爬的,而且爬错的机会常常远大于爬对。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就是这么爬上来的,不足为奇。科技工作者天生就该干这个活,这几个人社会养得起;事实证明,回报也值得。
但象现在这种干法,把现有科技尚不知能不能达到的目标,强行定为国家支柱产业限时限刻必须完成的任务,我还只在将近六十年前大跃进时见过一次。也好在是在我国这样以行政主导方式管理的国家,若是在以市场主导的国家,恐怕早有舆论质疑有没有“利益输送”了。
苹果打败诺基亚,不是苹果比诺基亚更抗摔,即使今天,苹果也不比什么3310抗摔。但诺基亚已经是历史,苹果如日中天,而这不过不到10年而已。
对电动车,认识最准的我个人觉得还是那个下周回国贾布斯。13年提出的纯电,可变架构,自动驾驶,还有互联共享等几条,实际方向还是看的很准。
电动才能保证程序的精确输出和快速相应,电可以在毫秒级实现切换控制。燃油车受制于物理现实,气缸燃烧爆发是不可能说停就停,说起就起的。在5g互联网和车载计算机协同计算下,应该5年以后,自动驾驶体验就能吊打人类老司机了。毕竟人的反映是秒级的,摄像头,超声,激光雷达和车载计算机的处理是毫米级的。而且实时互联的计算机,在车要经过一段路的1分钟前,会从云端下载实时最新路的路况,摩擦力,路那里有个小坑,那里有个小路口,一般司机都是怎么开的。大数据积累下云端控制和车载计算机实时采集上传下载的协同,会让车载计算机在经过一段完全陌生的路之前,比开过这个路20年的老死机都熟悉这条路那里有个小坑。那里拐弯后边容易来电动车。
新能源车,真正的核心是车辆的计算能力,算法水平,和形成一张全球云网的能力。而最先拥有这种能力的企业,一旦其算法形成碾压优势,将具备实时获取全球人类活动区域一切数据和信息的能力。毕竟车的摄像头,超声,激光的东西都要本车计算和云端汇总,才能训练出超级老死机。让车在一切道路,在雨雪风霜的时候都丝般顺滑。而拥有几亿实时数据采集者的掌控者,虽然达不到黑客帝国水平,但人脸识别找个人,后台分析一下路边各种店铺商业情况,甚至查找对方国家隐蔽军事基地。那都是小菜一碟了。
不要用诺基亚思维看待事物,车是一个交通工具,手机是一个通讯工具。但当数据处理能力和互联能力完备后,之前的经验就可能完全不适用。
另外,对中国,欧洲来讲,石油紧缺的国家,发展电动车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与不缺油的俄罗斯和即将出口石油天然气的美国不同,中欧石油资源都极度缺乏。如果沙特伊朗打上8年,霍尔姆次海峡封锁上8年,一升汽油50块不是啥不可能的。你汽油车再成熟稳定,加一箱油要3千块钱,也会大多数人用不起。而中国不缺煤,不缺电。73年的中东战争,油价涨了4倍,成全了日本车。实际当时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恰,对石油生产影响很小。而现在,沙特,伊朗,土耳其,伊拉克,卡塔尔这些国家之间,关系微妙的多。美俄2个不怕缺油的全球武力值2强,正在叙利亚代理人和直接上阵打的不亦说乎。一旦海湾几国作为美国代理人,和什叶派几国可能加个土耳其作为俄罗斯代理人真搞起个两伊战争21世纪版,国内汽油50一升,我可能还是往少里说的。
整实现,就当下而言!
-----------
电池高能可靠性,就不用说。
自动驾驶,如用车载计算机控制,则软硬件长期可靠运作是问题。软件本身无法避免BUG的,把其压缩到一个可以接受出错率,加上容错护堤;还是没人敢说不出现致命BUG,我至少从软件工程领域没看到相关文献。硬件这块,这么高速运算芯片,这可靠性怎么保证?是个难解题目。
从报刊上看到的MIT开发人工智能的专家交流AI的瓶颈:“最主要的瓶颈是我们目前计算机的运算能力”。AI这块有很长路要走!
您这个应该算在智能交通里面,据说雄安就是这么规划的(也是听WXMANG聊的,嘿嘿,有点儿忙粉)。
不过,您提到的技术没有一项真正进入了实际应用,也就够李彥宏秀一下,吸吸睛。
至于油价里的国际政治,咱们聊也就打个哈哈。
目前,进入实用领域的还是用各种电池的汽车,以锂电车为核心,如果有人谈论用别的电能车,讲实在的,我不懂,当然,锂电车我也不太懂,只是当时当小本买卖做,赔了不少钱,有心理阴影。我看到的是,当时苦恼的核心问题几乎一个都没有解决,怎么就都上街了呢?是都喜欢用吗?肯定不是,中国这地呀,只要有行政这只手在,“狗骑驴子”都能普及开来,开个偏门,然后,诱之以利,加之喜欢的领导有执行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嘛,办好事办坏事只能看事后结果了。
至于贾布斯,我真不看好,我这人保守,总喜欢“让历史告诉未来”,也“喜欢三岁看老”,我认为就是给他一个NO1的技术团队,他也做不成,没办法,有时候命是天定的。
锂电池这技术成熟度算不错的了,燃料电池更惨,科技部组织加拿大某公司的燃料电池大巴进京测试,这车在加拿大跑的好好的,在北京只跑了一个月就因为催化剂中毒报废咯。。。
哪怕没有任何技术升级。
只要中国普及了电动车或者插电混合车,至少能节省一半以上的汽油吧,划不划得来?
氢气得高压贮存,加氢站得比加油站和充电桩贵几个数量级吧?丰田Mirai的氢气瓶就在座椅底下,相当于坐在炸弹上面。真不知道这东西怎么卖的出去。
当然有人又会说发电也造成环境污染。发电厂的废气又不是排放到大家家门口,发电厂废气集中处理比处理每辆汽车简单多了。
天天警察路上堵着,看着超标的就没收。但是路上还是多多多。为啥?好用、方便、便宜、维修方便。这是啥,这是AK47的地位啊。。想要随时掌握时间吗?想要上班不迟到吗?想要比汽车跟快吗?
并且各大品牌不断推出了更帅航程更远的。国家法规在哪里?没有办法,市场太大了太大了,诱惑过大。
新能源汽车一样。市场太大。唯一的缺点是国家还没有大力推。就那几个充电桩,什么时候高速路上的休息区有100来个充电桩了,就表示国家开始推了。国家推可不是只是优惠而已。而是从产业量级开始推。
还有对政府来讲,只要形成一个几百万人的产业就不是套,就应该大力发展。企业投入的越多越好,企业越多,竞争越大,产品越好,卖的越多,那收的税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