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新能源汽车我总觉得是给中国工业界下的一个套 -- 起于青萍之末
这里面的逻辑是什么?
1、受疫情影响,汽车销量大跌,在加上去年车市萎靡,车厂都快活不下去了;
2、新能源车还是不堪大用,不补贴推不下去,两年两年又两年一直补到成熟;
3、现在是战略关口,几年内新能源车必然成熟,扶上马再送一程。
能不能分析一下哪个更靠谱?偶然翻出老帖,借机重开讨论下。
1、南京出差 是一款极土的国产电动车,忘了什么车,反正愣头愣脑的和农狗一样,车主是位五十多的大哥,得意地说:我一公里只要3-4毛,另外,车子空间大吧。
2、从南昌外出 是个比亚迪,司机说这车子一年省油好象是两万,比亚迪承诺六年内保修、或者三十万公里保修。车钱约十六万吧,记得不清楚了,但是明显比开汽油车挣钱。
关键的是,我自己有车柴油的皮卡,不是去外地出差什么的一般不坐滴滴。在最近坐过的车当中,电动车比例已经算较大了。我觉得应该是有前途的,因为引车贩浆者,往往代表了最普通的劳动人民。
这是战略方向,改不了的。
目前好象修正了。
电动车街面是越见越多。
我感觉就比亚迪一家真干事,其他车厂都在骗钱。
纯电动是正确方向,很多问题待解决。而且就我国,搞电动,超不超车另说,能带起一批新材料新技术,比搞传统汽车,投资少,效益大得多,不用被人卡脖子。
随便去哪个地方招聘的都在大量招网约车司机,写着工资上万。实际进去了让你买车,这车开着是省了油钱,但电池能用几年呢?到时候换电池又是半辆车的钱,你是换还是不换。夏天不敢开冷气,冬天不敢开暖气,费电。一个大坑罢了。能否挣着钱还真不一定。
在燃油汽车上,中国已经拍马也追不上传统汽车强国。中国每年汽车销量在2000万上下,其中合资,进口车占了一半以上。国家不甘心这么大一块肥肉被别人吞下。
再一个,中国的石油进口多年世界第一,但石油产地以及航道风险使得中国不得不另辟捷径,中国自己的军事力量辐射不足以保障石油安全进口。
中国自己庞大的市场的诱惑成功的把传统汽车强国给带偏了,不得不转型新能源汽车以期分一杯羹。现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是全球最完善的,从零部件供应到整车制造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基本上拿下了超过50%的全球市场。全球车企拥有自主三电系统的只有特斯拉,比亚迪和蔚来,中国三占其二。整车制造有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涵盖了高中低端车型的一大批企业。
可以说,目前中国在电动车领域已经做到了全球领先,目前只有特斯拉在自动驾驶上一马当先,但百度,华为等也已经开足马力,并没有落后太多,甚至小鹏和蔚来的辅助驾驶体验也仅仅稍微比特斯拉弱一些。
技术上没有什么代差,电动车技术的核心本质上还是电池技术,中国除了产能上的优势,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市场的增长是政府的力量和政策性的导向造成的,如果放开进行平等的市场选择,我相信目前条件下电动车赢不了。
我认为,电动车只是在政策导向下,以拖待变而已,说不定政策压制和导向下,有足够的时间能等到电池技术的真正突破,这个产业才算是稳定了。
在燃油车上中国可是落后了不止5年。这么一正一反对中国的意义是大不同。
就和特斯拉一样,有很多的人看不上特斯拉,认为就是拆了发动机变速箱换上电池电机,其实远不是这样。保时捷的电动车在电控,电池管理比特斯拉差了不是一点,但售价比特斯拉高了一截子。传统车厂已经落后了半个身位,加上自身资产多在燃油车上,船大难调头,还是看好新兴造车势力。
我买e5之前也请深圳朋友问问比亚迪出租车司机对它的评价,基本也都正面
网络上黑电动车的很多,真有问题早该满天飞了
我自己买的e5开3年了,续航90%,冬天开暖风里程减半,其他还好
为了利润最大化,为了技术红利吃更久,明目张胆的阻碍新技术,比较明显的除了华为和特斯拉,还有理想one,理想one的工程师在国内找了一圈,内资外资车厂坚决不给理想提供高效率的发动机当增程器,最后理想只好找东安动力搞了一个指标难看的三缸发动机。即使这样,理想的车子还是搞出来了。
电动车是中国的出路,是全人类的出路,却不是老式资本主义的,人家是一定要使绊子的。
按照你的这个说法我看不出搞可控核聚变的理由了,从成本上讲太阳能已经是白菜价了,还比可控核聚变安全
法国某个电力集团投资充电桩。
实际上,现在的新能源续航已经很不错了,够用了,能满足大部分使用。
我就挺喜欢那个奇瑞小蚂蚁,300多公里续航,足以满足我的使用,就是价格有点贵。
冲出太阳系,走向宇宙,还是得聚变能啊!
不说省油钱,作为限牌城市,电动车绿牌还面去摇号或者花四五万买牌照的钱!只是用电动车开滴滴的确是坑罢了
1997年丰田普锐斯首秀,但现场演示的并不是如何省油,是自动泊车。普锐斯是第一种量产的电传操纵汽车,有了电传操纵,汽车的自动驾驶就变成了写代码,而丰田早在23年前就认识到这一点。
然后呢,丰田这20多年在自动驾驶上几乎没进展,现在说起自动驾驶,谁会想起丰田,俺的输入法倒是很逗,“丰田+自动”就联想出“加速”,真够智能的。。。
十年前日产跟特斯拉共同站在电动车产业的最前列,日产聆风的销量曾经完爆特斯拉,现在谁还记得?聆风为了让普通人买得起,续航里程非常有限,用俺老婆的话说,去机场开个来回都困难,整个一个大玩具。其实解决起来很简单,日产旗下豪车品牌英菲尼迪出个电动版就得了,结果呢,至今英菲尼迪电动版仍在“将”状态。实在理解不能,现成的车体平台,现成的电池,出个电动版怎么就这么难。
这两家企业早早就看到了未来,然后就梦游去了,起个大早赶个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