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朗姆可乐聊历史 -- 骨头龙

共:💬1328 🌺15046 🌵12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9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整理】汉宣帝聊现代组织行为学

简单的说,组织行为学,就是用心理学作为工具,预测一个组织的行为,或者对这个组织的行为加以干预。这个理论听起来挺不错,但是实践中不太被买账。

举两个例子:

六十年代的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

麦格雷戈把传统的管理观点叫做X理论,其基本观点是:

a. 一般人生性懒惰,尽可能少做工作;

b. 他们缺乏雄心壮志,不愿承担责任,宁愿被人领导;

c. 他们天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要漠不关心;

d. 他们的本性就反对变革;

e. 他们轻信而不明智,易于被骗子和野心家蒙蔽

他的y理论,其主要内容有:

a.人们并非天生就对组织的要求采取消极或抵制态度的;

b.人们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

c.外来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惟一方法,人们对自己所参与制定的目标能够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 …

明显可以看出,麦格雷戈是反对x理论而支持、提倡y理论的。现代西方的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y理论的。

我对于y理论是不太买账的,原因跟大部分管理者不买账的原因一样,实践中发现好多地方根本不是这样。所以其实现代大部分公司是拼凑的理论,外面看着是y,里面核心是x,有点中国古代外儒内法的样子

再比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个也是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石

当然这个基石有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就是说,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就像灌水一样,先灌满了底层,然后才灌上一层

但是现在的研究基本上推翻了这个假设,就是说人的多层需求是同时存在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来了,假如各层都是重点,那么就没有重点,这种理论对实践就起不到指导意义

举这两个例子说明的是,组织行为学最大的原生缺陷在于,心理学是个虚逻辑,而管理学是个实逻辑,必须好用,必须能跟实际情况相符。。。这种虚实的冲突简直无解

大部分的高层管理者大概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组织行为学听起来挺诱人的,但是实践中,其实不太被买账的

一些具体的心理学技术会被吸纳采用,但是整体框架不会被接受。实践者对于组织行为学总体的态度,大概类似于汉宣帝教训太子的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

通宝推:empire2007,潜望镜,
家园 一样一样的

X理论呢,是精英能要奴役贼民,所以把贱民往贱里说。Y理论呢,贱民也不是那么贱,所以要哄一哄。Y+X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广州话说的“一啖(口)砂糖一啖屎”,都是PUA贱民,一体两面,红脸白脸罢了,毕竟大多数人,不吃软饭就吃硬饭,不吃硬饭就吃软饭,软硬不吃的,就去吃大麻吧。

需求层次论也是如此。所有的理论,都是为统治服务的才能流行。

说真话?马克思主义,鞍钢宪法?资本家还活不活了?必须顶层设计呀。

家园 要学会双标嘛

我们不接受学校里面有百分之三十的尼安德特小朋友。

你们必须接受北美最好的大学里有50%的亚裔。

北美有鹿,天下共逐之。老黑老墨逐得,种花家也逐得。

通宝推:潜望镜,
家园 马斯洛的理论没啥问题

再比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个也是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石

当然这个基石有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就是说,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就像灌水一样,先灌满了底层,然后才灌上一层

但是现在的研究基本上推翻了这个假设,就是说人的多层需求是同时存在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来了,假如各层都是重点,那么就没有重点,这种理论对实践就起不到指导意义

所谓“多层需求是同时存在的”的实质,是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在“生理”、“安全”、“社交” 这三个层次沉沉浮浮。永远达不到“受尊重” 和 “自我实现”的层次。好比打工的月光族,被老板剥削到“恶意讨薪”的民工们,一天没钱就一天在“生理”、“安全”上打转,偶尔也要社交。但说啥“受尊重” 和 “自我实现”,可能他们自己都不认可。

家园 【原创】补: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由下至上的五层金字塔结构,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

但是我们在现实中会发现,人们的行为往往并不遵循这一规则。比如在一个公司里,底层员工通常是收入最低的人群,按照马斯洛的理论,这些人应该对于低层需求,比如说增加收入,有较高的偏好。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在现实中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穷人宁可花冤枉钱也要好面子,卢瑟惹麻烦也要装逼。

再比如说一个公司的高管,这些人收入百倍千倍于普通打工人,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他们应该更关注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种高层需求。但是实际上高管的相当一部分人更接近于经济学中的“绝对理性人”,他们洞彻世情,才不会稀罕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一门心思就是要多捞钱。当然人本心理学家们会解释为,“捞钱”就是他们自我实现的外在表现。不过这种掰嗤定义的理论对于实践没啥指导意义,无论你的帽子怎么戴,因为这些高管的行为表现就是拼命捞钱。

至于一个公司里的中层,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他们的偏好应该集中于需求层次的中间部分,但是中层中的一部分人也具有理性人的特点,他们的偏好一是捞钱,二是揽权。偏偏这部分人也往往是公司内表现最好,最容易进入高层的部分。

所以马斯洛的理论虽然听起来挺不错但是实际用起来往往是鸡毛拌韭菜—乱七八糟。现代人本心理学家们不弃不舍地在马斯洛的五层理论里面又塞了两层,求知、求美。这种雕花描金的手法让需求层次理论变得更复杂,也让这个理论在实践的角度变得更加无用。这个理论越是把什么都说了,就越等于什么都没说,对实践就越无指导价值。比方说,如果一个天气预报说“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这个预报绝对没错,但是全然无用。

究其根本,现代心理学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框架内发展,代表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有意或无意成为了资产阶级缓和甚至掩盖阶级矛盾的工具。其本质使得他只有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内比较有效,其发展越深,拓展的范围越广,暴露出的问题和谬误就越大。

通宝推:芼芼,潜望镜,
家园 那么多少钱算是“够多”呢?

再比如说一个公司的高管,这些人收入百倍千倍于普通打工人,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他们应该更关注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种高层需求。但是实际上高管的相当一部分人更接近于经济学中的“绝对理性人”,他们洞彻世情,才不会稀罕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一门心思就是要多捞钱。当然人本心理学家们会解释为,“捞钱”就是他们自我实现的外在表现。不过这种掰嗤定义的理论对于实践没啥指导意义,无论你的帽子怎么戴,因为这些高管的行为表现就是拼命捞钱。

这里有一个多少钱算是“够多”的问题。很显然,每个人的标准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不同。就像“生理”,朱元璋落魄时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就能满足。但当上皇帝了,馊豆腐+烂白菜+泔水的组合肯定是不能满足其“生理”需求了。

既然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标准,不同时间不同的需求,那么对于一大群人来说,同一时间内的马斯洛需求很显然只能通过统计来表示。当样本足够大的时候,才有代表性。

机械的硬套马斯洛层级,认为所有人在同一时间都要有统一标准,这叫做教条主义。

家园 这应该是马斯洛本人来说清楚的

理论是他提出的,标准当然应该由他来说清楚,否则那就是神棍了,什么都是上帝恩赐,总是能够自圆其说。

其实马斯洛的理论毫无新鲜之处,不就是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么?马斯洛把这个移到个人层面上,然后整个理论就废了。

我不厚道地猜想,也许这本来就是资产阶级捧马斯洛的本意?

家园 尼安德特姑娘可以,男的就不用了

尼安德特姑娘占百分之三十?我是无所谓的,让女权们去争夺自己的生存空间嘛。

家园 我认识不少dead end的打工仔,但大部分都有后两层需求。

具体表现就是吹牛逼。

家园 马克思也没完全说清自己的理论吧

理论是他提出的,标准当然应该由他来说清楚,否则那就是神棍了,什么都是上帝恩赐,总是能够自圆其说。

其实马斯洛的理论毫无新鲜之处,不就是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么?马斯洛把这个移到个人层面上,然后整个理论就废了。

我不厚道地猜想,也许这本来就是资产阶级捧马斯洛的本意?

马克思也没完全说清自己的理论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当然没问题。但也不是说所有的社会都同步发展,发展后没有倒退和复辟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总纲,放在一个大的时间尺度上来说没问题。但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的吧。

马斯洛的理论也是这样啊。作为解释一个群体行为的理论,在统计学上当然有意义。好比人总得吃饭才能活下去。这在总体上当然没错。但从每个个体来说,吃多少饭,一天吃几次或者几天吃一次都是有分别的。然而有人一天吃七顿饭,有人七天才能吃上一顿饭,虽然周期不同,但并不否定“人总得吃饭才能活下去”这个基本原理吧?

基本原理出来,如何应用就看各人的才干了。好比火箭升空的原理小学生都懂,但没几个国家能真把飞船射上太空。楼主的问题是把执行中错误当成了原理的错误。把歪嘴的和尚念歪的经当作经本身有问题。

不作实际调查,不因地制宜,硬套公式定理而出现问题,然后责怪公式定理,这就是教条主义。😁

家园 问题不在楼主

楼主的问题是把执行中错误当成了原理的错误。把歪嘴的和尚念歪的经当作经本身有问题。

我又要借机兜售可证伪性这个概念了,只要原理(或者说理论也好,经书也好)是具备可证伪性的,我们今天就不会有这些争议,只要老老实实拿事实去验证就可以了,无论是马斯洛的理论,还是马克思的理论。

家园 【原创】凡人的智慧

最近网上有关于“无症状感染者”这个事情吵的沸沸扬扬的

拿新冠这种疫情举例说,要么这人被感染了,同时也能传染别人,这人就是患者。要么这人就没被感染,当然也不会传染别人,这人就是健康人。二分法,多简单。

然后又搞出个无症状感染者,凭空添加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分类,就像上海当年,几十万的传染,然后阳性始终就几个,其他统统都是“无症状感染者”,这种分类除了看着好看,有什么意义?无症状感染者依然会传染别人。

所以从这个里面可以引申出三条智慧,不一定对,但是很有用:

第一、在一个讨论中,如果有人突然开始掰嗤复杂的定义,这里面多半有问题,不是傻就是坏

第二、根据墨菲定律,这人就是使坏

第三、有没有可能误判?肯定有。但是作为脆弱的凡人,而不是无人可伤的上帝,我们在看到可疑情况的时候,是选择不到对方露出獠牙之前就不防备呢?还是选择进入警戒状态?

我这个凡人选择后者。

通宝推:芼芼,不如安静,唐家山,西安笨老虎,方恨少,
家园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推翻毛呀

但是现在的研究基本上推翻了这个假设,就是说人的多层需求是同时存在的。。。

家园 【原创】文明的习惯

一个文明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会收到这个文明历史上习惯的影响。

以中华文明为例,整个历史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自己闷头种地,对周围喊一嗓子,你们不要抢我啊,咱们好好做生意

然后继续闷头种地

哎呀实在不行了,沿周围建一圈墙吧

然后继续闷头种地

哎呀实在不行了,出门反击一下吧

然后继续闷头种地

。。。。。。

所以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真心愿意也相信和平崛起的,因为现代中国人就喜欢闷头开工厂,跟老祖宗们的闷头种田别无二致。就算偶尔反击,也是逼不得已

哎呀被贸易战啦,只好反击吧

哎呀领海被骚扰啦,只好造军舰吧

就算有识之士多年之前就吆喝芯片自主性的重要性,中国人也没当回事,笃信有来有往、和气生财,直到被人卡脖子了,只好自力更生。

但是和平崛起这档子事儿跟和平一样,一家说了不算,要两家都认才算。

那么昂撒帝国是否会接受和平崛起呢?我们也来看看昂撒帝国的历史习惯:

最早是拉着法国人和荷兰人打垮西班牙人,英西战争,十六世纪

然后是拉着法国人打垮荷兰人,英荷战争,十七世纪

然后是拉着德国人荷兰人打垮法国人,大同盟战争,十七世纪

然后再拉着德国人西班牙人俄国人打垮法国人,拿破仑战争,十八世纪

然后是拉着法国人土耳其人意大利人打垮俄国人,克里米亚战争,十九世纪

然后是拉着俄国人法国人打垮德国人,一战,二十世纪

然后再拉着俄国人法国人打垮德国人,二战,二十世纪

然后拉着法国人德国人打垮俄国人,冷战,二十世纪

昂撒帝国四百年的崛起都是一路杀杀杀抢抢抢抢出来的,这样的历史习惯的文明,会相信和平崛起?才怪!

那么欧洲大陆文明的历史习惯是什么呢?看下昂撒文明的崛起史就知道了,给人当枪使,而且是一贯不长记性地给人当枪使。正好德国刚刚宣布,从1月1日起不再使用任何俄罗斯能源,这种豁出去宁可废掉本国工业,让本国老百姓吃苦,也要让昂撒人吃的满嘴流油的行为,恰好又一次证明了这些自诩高贵的日耳曼人,跟他们那些住在黑森林中的蛮子祖先一样,就是给人当枪使的命。

日本的历史习惯,从公元七世纪起,就三样:入侵朝鲜,入侵中国,入侵台湾

进入十九世纪后,日本稍微进化了些,变成了:入侵朝鲜,入侵中国,入侵台湾,然后再入侵全世界

所以现代主要发达文明就是这四个:两个喜欢入侵的,一个喜欢当棒槌的,一个喜欢种田的。看似中国这个种田的比较吃亏,不过中国得益于悠久的历史和未曾中断的文明,其实还悄悄发育了一个隐藏技能。不是说中国打仗一定能赢,但是要是把兔子逼急了,有时候会蹦出那个隐藏技能:

“犁庭扫闾,郡县置之”

咱们走着瞧!

通宝推:不如安静,侧翼,瀚海黄沙,大道至简,呆头呆脑,潜望镜,
家园 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总体还是往进步方向发展

第一波白人,如荷兰、西班牙等,开启的完全是赤裸裸的强盗模式,把有色人种不当人;

第二波白人,以英国为代表的,用殖民地模式替代了强盗模式,虽然视有色人种为低等人,但至少当人了,这是一种进步;

第三波白人,以美国为代表的,以民族独立替代殖民地模式,虽然仍以老大自居,为了自己利益,动辄干涉别国内政,不管别国死活,但相比较殖民地而言,也是一种进步。

所以,英国能取代西班牙,美国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总体上还是因为代表了一种进步方向。

现在这种进步方向,开始由中国引领了。

中国引领的是没有世界霸主、和平发展的多级世界,是互不干涉内政的真正的民族独立,是互惠互利的国家平等,这比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明显是一种进步。

总之,从近现代的历史进程看,只有代表进步才能当老大,而每个历史阶段的老大也比前一个模式要进步,这是一个相互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中国当老大了,世界会变得更好。

通宝推:心有戚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