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青树坪 青树坪 ("丁大胆"的八天战斗, 续a) -- camelry
10月6日, 灵官殿
6日拂晓开始,难得有前一日短暂休息, 可以吃几餐饭的丁盛第135师, 在阵地上遭到桂军主力第171师的连续4次猛攻,指战员们斗志昂扬, 精神百倍地将桂军的进攻一一打退。桂军主力师打仗极有耐心, 白天紧紧“粘”住丁盛第135师, 有桂军再现在"青树坪战斗"中缠住第146师的模样, 实际上桂军机动部队在灵官殿由主力第171师与丁盛第135师接战, 另外3个师,正按白崇禧的命令向灵官殿地区迅速运动过来, 目的很明确, 包围消灭丁盛第135师。丁盛也全神贯注地对阵前情况观察了一整天, 看到了问题所在,也就毫不犹豫,当机立断. 在"走为上"的决心下, 白天坚决顶住(不能执行总部"6日12时左右突然进至洪桥"的命令), 晚上第135师依次撤出阵地, 互相掩护,摆脱敌人,分兵两路向石株桥方向南移(仍然在努力完成总部"进至洪桥"的命令),途中又击退桂军的多次攻击。
这样, 10月6日一整天所显示出的第135师被围攻时稳扎稳打的昂然士气, 以及勇猛穿插其侧后的大胆行动,大大震撼了桂军,加之四野西路军和东路军的进攻已经呈现出两翼包抄的阵势, 衡宝地区的桂军集团处境十分不利,有被四野大军分割包围的危险,白崇禧遂于6日黄昏下达撤退命令, 6日24时以衡阳为总部的桂军五个兵团开始全线撤退。其中由收容从陈明仁起义队伍叛逃的官兵, 重新组建的第1兵团在黄杰率领下, 从邵阳附近的驻防地区, 向南"转进"到全灌兴地区. 桂军第三兵团作为主力兵团, 却主要担任"占领阵地,掩护主力"撤退的任务. 第三兵团所属由7军军长李本一指挥的桂军机动部队, 除了与丁盛第135师交战以外, 也要担任掩护全军撤退的任务, 完成掩护撤退的任务后(在四野大军面前)再撤往200里以外的武冈, 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断送了桂军王牌主力第171, 172, 176, 和138师。
10月7日, 石株桥
四野总部获悉桂军撤退的消息后,于7日清晨5时命令, "第135师于现地坚决堵击、侧击南撤之国民党军,迟滞其后退";命令西路军迅速占领武冈一线,堵击桂军退路;中路军五个军加上从二野借来的三个军一起对桂军实施"大追歼", 中路军各部收到四野总部电令后, 一场千军万马在衡宝地区的"猛追"行动立即展开.
10月7日的前夜, 丁盛率第135师师部和主力404, 405团走右路, 脱离了和桂军的接战, 向石株桥搜索前进, 7日凌晨1时进到石株桥地区, 前卫404团即与桂军打响,前进受阻,丁盛命令405团由后卫改为前卫绕道南行, 刚刚翻过一道山岗,又与桂军遭遇,大打起来。第135师左路403团一夜走得还算顺利,可到天亮时却在行军途中, 与另一支撤退中的桂军第176师狭路相逢, 即行开火,一场混战后, 403团电台发生故障,与师部失去了联系。
丁盛听到前进方向不断传来的激烈枪声,表明全师四面都有敌人, 他一面命令主力团占领两侧高地,组织防御,向各个方向侦察警戒;一面向四野总部报告情况。总部很快回电, “你师已处于敌人4个主力师的分割包围之中。你师应立即占领有利地形,构筑工事,组织防御,像钉子一样钉在敌人心脏,咬住敌人,等待我各路主力从外面向敌心脏地区合击,围歼敌人主力。”
总部的回电,对情况说得非常清楚,对任务打法又布置得明确具体,丁盛和韦祖珍等第135师师首长心中踏实, 充满激情和信心,迅速组织两个主力团(404, 405团)在东西两个阵地坚守, 与桂军第171, 172师大打攻防战. 而与师部失去了联系的403团独自作战, 处境同样艰难, 要用一团兵力与桂军两个主力团(第176, 138师各一个团)交战. 10月7日这一天,是第135师全体指战员壮怀激烈、众志成城、忘我战斗, 在石株桥地区大战桂军的一天。他们的英勇作战,大大迟滞了桂军集团的南撤速度,为中路军主力"继续猛追求得抓住"桂军主力四个师赢得了宝贵的1天时间。
10月8日, 官家嘴
第135师在8日奉命从战斗中撤出, 由石株桥向黄土铺以南转移. 从石株桥到黄土铺方向有一条很长的沟, 丁盛手里的两个团要沿着这条沟向南进到黄土铺方向, 但404团正在与桂军第176师的另一个团打得很激烈, 只能边打边撤, 和师部及405团一起向南战斗行军, 到了鹿门前, 发现前面有桂军在做工事,前锋405团团长韦统泰向丁盛请战, 要消灭那股做工事的桂军. 丁盛说:“快走。”让405团迅速靠近鹿门前的山边过去,脱离这个地区,什么都不讲,赶快走!第135师师部也快速跟上, 全师当晚迅速通过了黄土铺、鹿门前地区, 布置警戒, 安排宿营。师部在黄土铺附近的官家嘴宿营。丁盛第135师抢先在黄土铺地区占领有利地形, 是后续一系列胜利的关键.
四野总部在10月8日这天连续电令中路军各部, "凡遇到敌人一个团或一个师的兵力时,应首先将敌人退路切断,围而不攻,等友军到达后再作有准备有配合的进攻; 凡未抓住敌人的部队,则应参加包围友邻我军所抓住之敌,或继续猛追求得抓住一部敌人"; "必须以三至四倍兵力的对比,去包围和歼灭敌人,如兵力太少,则甚难取胜; 必须求得在此次追击中歼灭白匪一部,并争取吸引其大部,以便歼灭." 丁盛第135师迟滞了桂军的撤退速度, "猛追"的中路军各部进展神速, 40军第119师("衡宝战役"另一个立大功的师)进至井头江,直插桂军右翼;45军第134师进至赤壁岭,追上正与第135师403团交战的桂军第176师;紧跟45军的49军第146师("复仇之师")进至灵官殿地区,追上桂7军第171师("死对头");18军占领高朗司;46军一部占领耒阳。
担任掩护全军撤退任务的桂军主力四个师, 在石株桥反而被丁盛第135师缠住了. 10月8日这天桂7军军长李本一直接指挥"摆脱"丁盛第135师的"纠缠", 组织撤退(这也是第135师404团可以边打边撤的原因, 桂军不想打了). 李本一自己率7军军部直属队和第138, 172师作为右路向西南经黄土铺(与丁盛第135师主力撤退同一方向, 但丁盛部占了先机), 取道文明铺撤往武冈(200里以外), 7军副军长凌云上率第171, 176师为左路向南经(马杜桥, 铁塘桥)白地市后, 再取道文明铺向武冈前进。桂军能否顺利撤出马上就要见分晓.
灵官殿石株桥官家嘴简图
而造成全线崩溃,其实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军总体水平没有太大差别。四野还是高看桂军了。另外看天下大势和晚明的历史教训,桂系一地的顽抗是没有任何希望的。
国民党军在历史上好像就没有成功围歼过共产党领导的成建制大部队。
皖南事变国民党方面的优势大概是九比一,金门战役起码三比一加海空支援。
衡宝战役时四野编制庞大,一个师大约两万人,大约相当于国民党的一个军。到了1949年,即使桂系的主力师也未必满员。四个桂系师也就是三四万人,装备还不见得比四野好,想要围歼四野的一个师,确实没什么希望。
是以前东野的八纵吗?冀热辽的底子?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这个是最惨的失败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是不是就是黄永胜去6纵的时间?
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没来得及过黄河的伤员让邱清泉俘虏好几千
其他可想而知
济南战役前粟裕向中央坦诚团以下保命思想严重,每个连才4-6个步枪班
莱芜战役吐丝口,六纵一个纵队打不动一个团,还整建制突围(幸好被九纵截住),打74师真起到关键作用了吗?
一纵四纵打滕州邹县,粟裕回忆录自己说伤亡各约5000,逃亡各约5000
身后反而吹这么高,真是能干的不如会吹的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红军时代,成建制被歼灭或损失殆尽的战役有不少,有的的确是实力不济,有的则是因为上面瞎指挥,最惨的是湘江之战,八万红军被打掉一半有余。
解放战争时代,第一次四平战役,南麻、临朐战役以及西府战役,都是远比金门战役规模要大的败仗。
其实打败仗没啥丢人的,真实的战争嘛,是人打的,而人是会犯错误的,再加上天时不利,地势又不占优,就是孙子重生、诸葛再世,也一样吃败战。在河里被某些人吹成神的毛老师也有吃瘪的时候。
只是没有达到战役目的,损失较大。有的是国民党军队处于防御,如南麻、第二次四平战役,勉强守住而已。有的是国民党军队虽然进攻,如第一次四平战役,但连战役包围都没完成,共军就主动撤退了,哪里有什么成建制歼灭。
湘江战役虽然损失大,也没有形成围歼,红军主力军团保持建制完整。
至于西府战役,西北野战军先取得重大胜利,攻取胡宗南后方的宝鸡并歼灭一个旅。撤退时虽然险象环生,几乎被包围,但包围圈终究还是没有形成,西野主力全身而退,其间吃点亏而已。相比之下,比美国海军陆战一师所谓向后进攻撤退得漂亮多了。
皖南事变好歹算围住了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队而且吃得了。这样的战例在国军历史上实在是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