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细节,是魔鬼 -- gzdcl
效果还远不如老蒋的东北易帜。东北易帜后,小张对老蒋可是死心塌地的。
老蒋跟日本人打,死扛着不投降,跟tg打也是死不投降。老邓遇到困难就开溜咯,要么就是跟到走。
总设计师没什么,自封的二代才讨厌,贸然否定后患无穷。申王也好,忠献也罢,否定了不伤皇上圣明。总要有个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宣传,重新定义二代为集体领导。这个还要翻越帝王将相阎王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容易。
特别是参考改开的30年走资历史。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比如南宋,南明。本朝执政党之所以还有向上的气魄,还是主席打下的底子。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这两天在看几年前的电视剧《使命》什么的,
多年来不断对比邓改的“政治”作为,
我是无法理解他们的政治能力和大军子有什么本质区别。
如果没有区别,那么,如果排除政权的优势之外,大军子一类的人可不可以称为“政治家”?
请务必联系一下打桥牌习惯的细节和何大来之类逛窑子(娱乐中心)的言行——差别不过是细节上的一个嫖娼,一个是桥牌。
这里很多自以为有“公允之心”的人一定以为我的评论“极左”,“吹毛求疵”,但是,大家是不是又自诩为不怕认真的人呢?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抽象的,大家是不是对这句话很认同?
但是,上面本着“认真”的不回避的态度分析的内容,为啥会被有些自诩为“公允”的人不能或者不敢认同呢?
当然,不能排除有些人有“客观”的原因,但是我相信更多的还是主观的原因——扪心自问吧。
刘青山张子善之前都是毛的战友,刘少奇之前也是毛的战友,同样,邓在以观后效的时候都算是毛的战友,但是当华政变使“以观后效”被搁置甚至翻案到彻底走资的整个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都相对了,他客观上就不再是毛的战友了,而是曾经的战友今天的叛徒。
人家骂的是甘做叛徒的状态对于人民革命事业来说就是废物甚至比废物还坏这也没什么逻辑错误。而你总是把这样的事实往曾经的“战友”角色上扯,那就是混淆是非混淆视听,客观上只能起到掩盖历史事实的作用。
想想蒲志高,我们骂他你会质疑骂?不会,为啥呢?他的叛徒嘴脸在你的意识中比较清晰明确,但是如果你此刻如上方式把蒲志高还没有成为叛徒时的江姐战友状态拿来说事的话,那是不是你觉得自己也很有理呢?
可见运十是多么的招人恨。
也对,一个三十多年前掐死了前任所生的婴儿的妇人,三十多年来不管如何对隔壁老王投怀送抱被老王反复愚弄,却生不出孩子的妇人,对那个三十年前夭亡的婴儿,只会有加倍的怨毒和诅咒。
但运20要感谢运十的阴魂不散。
1997年,上飞所部分职工向中央写信,建议我国要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大飞机。
1999年,学者高粱发表《运十首飞二十周年——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至此,不为人所知的大飞机运十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科技部的推动下,舆论界展开了自主创新的热烈讨论,两大典型案例一个就是运十,所谓八亿件衬衣换一架飞机,另一个就是华为。
2000年之后,科技界航空界的专家、院士开始向国务院上书,建议重启大飞机。
2003年6月,国家正式启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提出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同年,成立大飞机重大专项论证组;
2006年,大飞机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科技专项,形成了《大型飞机方案论证报告》,此后大飞机批准立项,提出军机、民机都做,军机放西飞,民机放在上飞。
2007年6月,运20立项。
运20立项的大背景,就是向自主创新转型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序言:
除了高性能计算机,其它几大科技成就都是前30年取得的。
《纲要》还反思了改开以来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倾向:
这次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主要推手,是科技部,科技部也是运十的最大支持者,而运十的反对者大多在航空口。当时的科技部长徐冠华极为重视自主创新,徐部长曾来本人所在的公司视察,视察结束时,特意提出希望与公司的核心研发人员见面,合影留念。来公司视察过的领导很多,但像这样专门要跟研发人员见面合影的,只有徐部长一个。
运十是推动这次战略转型舆论战的导火索和主角,所以,如果没有为运十的鸣冤叫屈和“招魂”,运20恐怕还要等很多年。
人们光知道跨越的引进,却不知跨越的转变。
-------------------------
经济观察报:当时科技部和原铁道部共同启动《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备的?
贾利民: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筹划。
经济观察报:这也意味着从2004年原铁道部开始招标,并且开始引进其他国家的高铁技术开始计算,两年后,中国就有了高铁技术自主化的设想?
贾利民:一开始并没有这种想法,但是后来,因为国家科技部的坚持,当时的铁道部也开始慢慢扭转了思维。因为这么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计划和形成的世界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如果核心技术全部依赖国外,不仅建设、运营成本太高,而且国家的技术、产业、经济和国防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经济观察报:从06年下半年筹划,到08年落地,整个计划推动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个难度很高吧。
贾利民:这一年半的时间实际上一直是在一个博弈的状态,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可以参考汽车等行业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路径,即所谓的“技术换市场”,靠外国汽车巨头在国内做合资企业的模式来推动高铁。但实际上,这种形式只能获得“制造技术”,而不是“核心技术”;另一种观点就是科技部坚持并得到广大铁路科技和产业界支持的观点,就是中国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中国自己的高铁技术。
最后计划能够落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铁道部领导层转变了思维,认可了自主创新的道路。
---------------------
2006年,正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颁布的时候,也是大飞机项目论证基本结束准备立项的时候。铁道部的这一转变,显然是受到了来自国家、科技部以及民间舆论的强大压力。qq97:连招魂这样的词都出来了,但运20要感谢这样的招魂
现在回过头看,高铁之所以能成功,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是高铁几乎唯一的市场。这一方面是因为跨越的英明,将国内谈判权集中于铁道部,等于是将国内市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另一方面,从全球来看,高铁在中国之外的地方都举步维艰,这意味着中国是高铁在全球近乎唯一的市场,也意味着中国面对国外高铁厂家战略性的优势。高铁的市场太特殊了,国外的那些高铁厂家也许会感叹爬错了科技树。
顾诵芬力挽狂澜把运10给否了上运20和919,而且这两个大飞机的设计师都是西飞出来的,根本就和运10没关系。。。
别的行业怎么没高铁这么牛呢。。。
中华之星虽然经常坏,但起码能商业运行啊,运10的寿命到底是多少小时整明白了吗?运10需要7075铝合金,国内没有,先拿有的LC4凑合,结果LC4疲劳强度不够,设计完了不知道有多少寿命,也真算是奇迹,然后还怪没钱做疲劳试验,真奇怪,莫非寿命不是设计指标?就说919,疲劳试验也没做完呢,但人家就敢说设计寿命8万小时,请问运10的设计寿命到底是多少,200还是2000?707可是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