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数学之殇 -- 心的方向
这篇文章,是献给那些不擅长数学的同学们,尤其那些不擅长数学的文科生们。
对于不擅长数学的朋友,学习数学是一段终生难以释怀的记忆,甚至是一种痛。
最近一朋友讲述了自己悲惨的数学学习史:期末数学考试没有过关,大过年的,人家在家里享受假日的快乐,他苦逼地返校补考。更不幸地是,考完试,要坐车回家,在车站里,钱包又被人顺走了,你说这该有郁闷啊。
我观察了很久,我发现,不擅长数学的朋友,往往特擅长于生活、工作或学习。反倒是,擅长数学,或者是数学专业的学生,并没有看到他们的人生由于擅长了数学而特别出彩。
为什么是这样?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有一段时间,有同学说,数学系的学生做不了大事,而不懂数学的文科生往往能做大事。
他说,当数学系的学生遇到挑战性的项目,他数理逻辑好啊,一番权衡掂量,就能罗列出一堆困难,因此,往往不敢应对挑战,就把项目搁下了。而文科生不是这样的,他们首先不是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只要没有特别大的漏洞,就把项目先启动了,然后,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文科生,情商高啊,一般擅长社会交往,懂得不断地利用外来的帮助来推动项目的进展;学数学的呢,他对项目的判断和分析,是基于自己目前的力量来考虑问题,他并不知道未来可能有哪些外来的帮助。从这个角度讲,拘泥于数学的思维,未必不是一种悲剧。
这好比唐僧去西天取经。当李世民要安排唐僧去西天取经。如果,唐僧擅长数学,那就坏菜了,一番论证之后,未来可能有那么多的困难,他根本就出不了长安。人家唐僧,是个文科生,不擅长数学。人家就是往前走,慢慢地才遇到了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和沙和尚。这些,他在长安时,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到的。
不擅长数学,也就是现代西方数学,其实,是一种万幸。
学习现代西方数学,最大的危害,就是僵化人的思维。因为,现代西方数学,有一个显著的特征 :它是线性的。大部分数学分支,最终的解题思路,都是用线性去逼近,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
可是,我们这个世界,不仅仅是线性的,是极其复杂的,可以说,适合以线性方法去解决的,是比例很小的一部分。只是具有线性特征的,被很好地解决了,我们称之为科学。但是,科学不等于线性。这个世界,也不是线性的。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因为数学这门学科的存在与否而停止过转动;人类,从没有因为数学如何如何就停止了发展。没有线性数学的年代,并不代表愚昧和落后。
因此,我们应该为那些不擅长数学的文科生平反,应该换一种称谓:他们只是不擅长于现代西方线性特征的数学的文科生。
文科生,他们往往精通的,是一种他们自己也无法表述的,比线性数学更复杂的系统论。这才是高明的数学,一种未被公式化的数学。或者说,已经被中国文化公式化了,只是其表征的形式不是西方的符号数学系统罢了。
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系统论。从管理自我的修身开始。你见过孔子还是老子,天天念叨:人体哪里有大穴,勤按摩就如何如何?你见过他们谈论人体的子午流注?你见过他们把食品都分成阴阳性?你见过他们打坐站桩?没有,他们就是按照简单地标准去生活,他们就成了圣人。
修身之后,就是持家。你见过哪个妈妈用天平精确控制每一顿饺子的馅料的比例?你见过哪个爸爸,每天弄一堆医疗器材,在家里天天监控每个家庭成员的健康?没有,他们制定了家规,大家都这么做,就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
善于持家了,就可以参加点社会活动。大家都遵循一堆约定俗成的规则,我们就有了璀璨的中华文明。
所有这一切,需要数学知识吗?不需要。
人类走到今天,大数据,数字货币,等等,难道不是一种新时代的扯淡?
西方社会现在有两大危机:人口危机和数学危机。
为什么会存在一个数学危机?大家不常说是经济危机吗?经济的危机,本质是表征经济的数学工具的危机。整个西方社会的管控,是通过一个巨大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调控,是越来越困难了,甚至说,这个模型,已经表现出某种腐朽的特征。而这个系统,完全是一个人造的系统。
未来,西方社会危机的解决,一定不是通过数学工具。
数学之殇,就是线性数学之殇,也就是西方线性思维之殇。
现在很多什么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等等,也是不能完全解释,但是work了。不能说“西方线性思维之殇”是一种确切的限制。
而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之上建立的,能work但是不能完全解释,那就建立新的认识体系经验体系,甚至认识的黑洞无意间忽略了。
狭义的说线性,这有点狭窄了。近似时用的最多的泰勒级数,好像也不是狭义的线性吧(倒是一个简单的准则,但是不能看到简洁就藐视啊)。对于非线性函数的近似拟合又不是不能做。
分析面对的困难,并不意味着放弃主观能动性,放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十多前公知们唱衰铁公鸡,就是这样的套路————基本都是“文科生”啊。
马云算是最成功的文科生了吧,可是没有技术作为后盾,马云还是马云么,马云成功真的是依靠系统整合、依靠借力、善贾么?那马云还弄“达摩院”干啥、弄自己的数据库、服务架构干啥啊。
学习数学并不一定就人生巅峰白富美,数学和炒勺扳手一样是工具。
使用模型建立认识体系,本身是一种比较solid的认识方法。而中国“古典”的总要掺杂一点“玄”的东西,和近代百年科学的落后之间,关系怕是极大。科学总要有点形而上的东西,不能局限于生活生产经验,不能局限于买菜、鸡脚兔脚。即使是出于现实需要,天文历法上面不是照样曾经算不出来么?
中医受到争议,不是因为存在和西方现代医学不对卯的理论体系(这套松散的理论也可以理解为模型),真正受到挑战的是,患者并不完全相信中医work了。
毕竟work与否,这个最为直接的线性思维,是决定性的,是容不得“玄”的。
即使是“玄”本身,也被发展出了概率统计、博弈论什么的。
模型当然会有局限性,有约束条件,科学本身就需要清晰划分出这个边界。这种方法面对宏大复杂的世界,多少有点用勺子运沙子来盖大楼的意思。甚至有时候有的模型看起来就是为了仿生而去仿生,不知其所以然,一副cargo cult的样子。不能正确认识模型的局限性,沉湎于模型甚至沉湎于“大一统理论”,也不免沦为“从左倾冒险主义跳跃到右倾失败主义”。
甚至,您感受到的数学之殇,也有嫌疑算是一种“失败主义”吧。
这个不是学文学理学不学数学的问题,是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不学数学,也会今天这个神圣明天那个万能的
强行把文科生和理科生分开,不正确。
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数学、物理、哲学、文学、新闻……,他们都有着一个本质内涵:蕴含于宇宙中的逻辑性。
你说,老谋子拍个英雄的电影,最后来一句:为了维护和平,秦始皇最终修了长城。就这句话,无论是学数学的,还是学文学的,都会质疑,逻辑性何在?有没有对社会和宇宙最基本的认知?
学理工科的,放弃了逻辑也是很可怕的事情。比如,买一盆仙人球防止辐射。
中国历史上,星光璀璨的人多得很,建功立业的如过江之鲫,绝大多数都是学文科的。能建功立业,说明他们最起码对社会有正确的认知,然后符合逻辑地做了一些事情。
毛主席的数学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看得出来,他对力量的加减法看得透彻无比。
统一战线,是为了增强力量;群众路线,是为了增强力量;党的建设,同样是为了降低内耗,增强力量。
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是根本,区分文科、理科,区分学科,落了下乘。
DEL
我自己是美国前40的大学数学专业毕业,我后来的生活,数学对我的人生至关重要。
您的文章我有几个感受:
1.从来没觉得数学思维是线性的,我的感受是数学是天马行空的,非常启发人的创造力,证明的过程就是妙想天开的过程。
2.数学思维让人只根据现有的力量思考,忽视了事情在不断发展。
其实不是的,我学数学的感受是,人定胜天,每件事情都有解决的方法,没想出来是自己没思考清楚,所以要继续思考,永不言败,尽一切努力达成目标。这和你说的似乎是完全两个方向。
甚至不是算术
数学是整个西方世界中唯一令我发自内心敬佩甚至崇拜的东西。
其他所有的东西我们的文明都不缺乏
类似的,三哥那里最原创的就是瑜伽术
三哥瑜伽术指向虚
西方的数学指向实
你说文科生不懂数学,我可以理解
你说文科生精通系统论,我就表示呵呵了
你说文科生无路可走,只能和人玩,屡败屡战之后心安理得的把底线放低,我倒是觉得还值得讨论
把你文中的“数学”都换成“理性”,基本就接近你想表达的意思了。
但是还是不够准确。
一切的运动,包括思维的运动其实都是数学化的,人之所以觉得模糊和不能把握只是因为运算量过大,无法用简单的公式来推演而已。
数学是一切的根基。
否则马上就可以神神叨叨地开练了!什么科学、什么原子弹氢弹,一桶人粪尿泼上去马上就噶屁了。
数学不好逻辑就好不了,能成什么大事?
至于老毛早年基础不好不代表数学不好,如果指挥员特别是白手起家的将领数学差,哪是对手的菜
什么不打自己就崩溃了
没好好学。
在湖南第一师范,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宽容厚道,诲人不倦,对有“偏科”习惯、重文轻理的毛泽东恪尽师道,因人施教,因而备受毛泽东的推崇。他,便是毛泽东所在的第八班的数学教员王立庵先生。
在一师,毛泽东的国文成绩突出是出了名的。王立庵的同事和邻居、国文教员袁仲谦先生,就经常在他面前夸毛润之。可是,时间一长,王立庵便对袁先生的话不敢恭维了。这个毛泽东真叫他感到有些失望,几次数学考试成绩都不很好,有一次还不及格,成了全班的“倒数第一”!王先生原以为,毛泽东是逻辑思维不发达,对有些严密的数学问题弄不懂。
但是,王立庵后来发现,影响毛泽东数学成绩的,不是智商,而是学习态度———他学数学很不用心,他常常把喜爱的书籍带到课堂去看,你讲你的,他看他的;还有几回,他干脆不来课堂听讲,让同学代为请假,说是“病了”。
http://www.peopledaily.com.cn/GB/paper39/5573/571184.html
中国的文化没有产生数学,而产生玄学真是一大悲哀。
九章算术,海岛算经,都是应用数学。
中国没有成体系的数学,没有适合传承的理论体系。
和以前不一样了,那么这种根据以前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在以后真的有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