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该申请大学了 -- 夜如何其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可能就个玄学问题。
无数成功经验和榜样都在前面,可轮到你家,都是无用。
补习没少花钱。
出门长见识,也没少花钱。
百计而出,也把祖宗送到好学校了。
基因也证明没问题,家族历史很好。
---
或许是你要求太高?
---
我们还好,要求低。
其实也不低,当我们大致认识到孩子在人群中的程度时,心里也是很失落的。
我们知道,我们孩子基本确定不属于1%,甚至前3%的人。在他们学校,绝对不是TOP5,参加过比赛后,也确定在本地几百个同龄孩子中,肯定也在15名以后了。
比较让人难受的一点,这15位,我们家孩子全都认识,都和他当过同学。
我真是觉得近朱者赤,这句话就是胡扯。
就种族来看,这些孩子还是以白人为主,其次印度人和华人。
说到印度小孩,有个特点。
华人小孩普遍学过音乐,能识谱。印度小孩几乎都不会乐器,更谈不上参加学校的乐队。
说到乐队,孩子给我说,他们低年级白人学生识谱,有乐理知识的人明显比过去少了,不知道是不是与近十年的经济衰退有关。
这些都不关心了,咱们该申请大学了。
我们宝贝一口气花了近700刀,申请四所大学,十二个专业(不同学校有重复)。他的朋友只申请两所大学,三四个专业就罢了。
这还不算,还打算再申请几个。
但叫他顺便申请点奖学金,有没有打两杆,不肯干,气死我们了。
大学倒都是好大学。
专业分布有点散,重复多是电子工程,应用数学。
不管如何,快修成正果了。
我和太太眼睛都已经花了,就要老了。
去年华人小孩和中国留学生成绩很好。
白人学生进步挺大,不过还是老问题,最好的白人小孩还是主要选择商科和法律。
印度小孩则特别痴迷于最终面向医学的生命科学。
华人偏向工程和商科。
所有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利益导向,没有见过任何小孩想搞科学研究。
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可能就该由天才和富家子弟来干。
羽毛球其实很普及,但是你把他放到申请上,那就呵呵呵了。
会打乒乓球,你还不如直接说你是中国人呢。
万般无奈下,我家宝贝不得不去打冰壶去了。
一个小时上手,下一个小时就可以去打对抗比赛了。
说到冰壶,加拿大人当初对中国的态度非常耐人寻味:全中国只有两个队,不到十个女人,却拿了世界冠军。
华人孩子都这么强,为他们高兴,可惜都是别人家的。可怜我这样的家长了,文学城上最不敢去逛的就是子女坛,每次还没看完一页就心脏失速、血压升高,不知道那些好孩子是哪里投身下来的仙童,德智体美劳样样拔尖,把自家的两个比得像黑炭。哎,去吃颗抗焦虑药丸压一压。
尽管我在主题中就说过,教育对个体就是玄学问题。
但不妨碍我也介绍一点体会。
第一,我认为你没必要焦虑。我问你,你是看着孩子由好变坏糟心呢?还是看孩子慢慢进步好呢?
第二,出了国就要按国外方式生活,看待问题。从大处说,父母对子女表现出比较高的期望值,并为子女上学做财务准备,就是已经让孩子成功了一半。
第三,千万不要轻易改变孩子的环境,孩子适应能力没有那么强。
朋友圈是有排他性的,不要轻易主动失去朋友。
有时你会觉得孩子的朋友家长层次好LOW啊,但是同时你也要知道,大概率随着升学,这种朋友会自然而然脱离接触。
现在孩子开心,非常重要。
这也是我们一直不限制孩子玩游戏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境遇糟糕,一定要早做决断。
第四,辛苦自己,不怕花钱。
孩子申请经费,只要有理由,哪怕是嫌你做的饭不好吃,要和邻居小孩(无比正当的理由所在)去吃麦当劳,一定立马要给。
参加比赛,当人肉布景,给人做垫脚石,立马就去。
给人家交钱,一定要有感恩的心(谢谢给个机会),尽管他们就是为了蒙你的钱。
当然大城市的猫腻多,但我还是觉得几个小钱的出场费,不值得向围观群众秀秀我们宝贵的高智商。
第五,一定要补习,形成补习的习惯。哪怕孩子拿回来的功课一点都不,做。
其实还有,以后想起来再说,总而言之,就是把自己当个傻子,并为获得别人(包括自家孩子)的认同而感到荣幸。
时光悠悠,世界美好。
据说82分就能获得提前录取。
反超了哈。
这所大学可能是有医学院的缘故。
被很多人当作保底学校。
就是说不太好,还过得去。
QUEENS现在有点男女比例失衡了。
越来越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