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雅典是怎样输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 -- 孟词宗
莎草纸肯定可以C14,但是如此“珍贵”的宝物,中国学者是无缘去鉴定的,只好西人说什么是什么,这就叫文化霸权。
龙眼的父系远祖据说过去是长期在常熟生活, 在明朝光复汉家天下后, 保家卫国成为每个汉人的义务, 就被派到西北秦州(明朝的天水)一带戍边, 经历了明, 清, 民国和本朝, 整个家族在大西北的深谷高山里一扎根就生活了大约650年, 直到我父亲考上大学, 毕业择优分配, 到北京工作, 算是走出了西北大山。而有详细家谱可查谱系, 是开始于清朝1678年出生的一位名人, 此远祖在雍正二年(1724年)的科举考试中考取为甲辰科进士,曾任礼部主事, 江南道台, 大理寺少卿等职。所以在北京国子监的历朝历代进士碑中是榜上有名的。几年前龙眼回国曾经专门去国子监寻找和拜祭。可发现那个年代的, 就是1700年代以前的石碑上的碑文都已经风化磨损非常严重, 加上没有着色, 因此乾隆以后的碑文还能辨认, 但雍正以前的碑文从正面看几乎看不到了(人名确实也刻得不大不深)。幸好有国子监的管理人员帮忙在数据库里查找, 知道是哪个碑, 在第几行, 但纵使这样, 还是很难看清和找到。幸亏作为工程师的龙眼想到了一招, 到附近商店买了一把手电筒, 光束亮白耀眼, 从石碑下面向上, 小角度平照, 在光影的明暗映照下, 一排一排的人名终于显现了出来, 龙眼也找到了那位远祖的名讳, 进行了祭拜。
300年前刻的石碑表面都已经风化得如此模糊了, 2000多年前的石头会风化成什么样子?
我没有查到对这两个文件做碳14检测的记录。也有可能做过但没有广为人知吧?
并不是所有的文物都要做碳14检测的。这两个文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鉴定为真品。即使当时有人怀疑,但随着希腊考古发掘证明其一部分内容后就基本认为是真的了。到现在既然没有人提出异议,当然就不会有人花钱去搞什么检测。
而且现代西方的基本民主理论都要回溯到这个文本。如果真的证伪了,岂不尴尬。从这个政治角度,也不能随便检验。
不是好好说理列证据而是先挖立场打棍子。那么多国内世界史作者也是成批跪舔西方?这么多疑古派只在论坛上当喷子,有几个能发表正规论文论证?不尊重前人的工作成果一味脑构正是外行的典型表现。
很多古代城市在国家灭亡后都被深深埋在了地下。野外考古学就是干这个的,何况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贝希斯顿石刻历经两千多年还能辨认,这也是造出来的?
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哈里发国也是一个来源,那个时期科尔多瓦兴办了大学,西欧的很多国家都有人到那里学习,他们把学习的材料辗转带回本国再翻译回来。阿拉伯国家是当时欧洲极少数掌握造纸术,书籍的数量剧增。麦蒙开始的百年翻译运动把大批的希罗文献翻译成了阿拉伯版本。
你引用的这篇文章其实没说什么新鲜的东西。甚至有些论据是可以用来证伪清华简的。
例如这个“湿简”的问题就是一大破绽。这批竹简是所谓的含水量极高的“湿简”。一般现代考古发掘出“湿简”后要立刻采取措施保存才行。但清华简的来源据说是盗墓所得然后贩卖至海外。那么盗墓贼的保存手段都能赶上专业考古机构了?而且这批竹简辗转数地,也不知到底在外流传了多久,到回购的时候居然仍然保存完好,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第二呢,这批竹简的量很大。有人把这个作为不可能造假的证据。问题是量这么大的一批竹简是从哪里出土的呢?首先可以排除的是解放前出土。这是因为竹简据说是用保鲜膜包裹再放在塑料筒里保存的。鉴于这是“湿简”,出土后立刻要防止失水,所以可以认为至少要到保鲜膜在大陆普及后才出土的。那么这至少就是90年代中期了。问题是这么多的竹简出土,则要么就是挖到了古代图书馆,要么就是挖到了某个大人物的墓葬。但是这么大规模的发掘和盗卖,居然到现在还查不到出土地点?也找不到盗墓者的蛛丝马迹?即使是《鬼吹灯》也没这么离谱吧?
第三,清华简里的文句不通。例如清华简《咸有一德》和《说命》中的作伪破绽十分明显。具体可看这篇文章张岩:清华简《咸有一德》《说命》真伪考辨。
再例如用了后代的词语和造字。可看这篇房德邻:先秦不可能产生双音词“瘇脹”
最后,清华简文章的时代背景出错。例如《蟋蟀》一诗,李学勤认为是《唐风》改编清华简的。但是清华简在后,《唐风》在前。于是有其他论者认为是清华简改编《唐风》的。最大的问题是清华简说《蟋蟀》是周公所作,但在诗经里却是被收入《唐风》。唐国是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建立的。如果周公真的写了《蟋蟀》,为何后来被收入和周公八杆子搭不上的《唐风》?另外《蟋蟀》一诗在《左传》就有引用(早于清华简的战国时代)。从引用的角度来看(印段赋《蟋蟀》,赵孟日:“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更加符合《唐风》的意境。
所以现在只能存疑。
但没有高到能抵消制假人工的成本。所谓这么多,其实总共体积也就一手提箱大小
我们西方一千年多年,各国 “地心说” 学者那么多,也是成批跪舔教廷? 你们 “日心说” 喷子只能私下当喷子,有几个能在教会发表正规文章? 不尊重前人的工作成果(托勒密体系、本轮学说)一味脑构正是外行的典型表现。
上火刑架,给我烧? 嗯,好在你们这些 “内行” 现在没有烧人的权力了。
购买而非考古出土的,除了清华简、还有上博简、安大简,至少保存问题应该没什么好质疑的,除非认为后两者也是假的,同时还需要认定,参与鉴定、研究的大批知名学者全都是骗子或者酒囊饭袋。
【 著名古文字学家刘钊先生近来指出:凡经过真正出土文献的专家集体鉴定过的简牍,还没有一宗材料是真伪难辨,或是原来被认定为真,后来又证明是伪的。浙江大学藏简的情况很特殊,当时的鉴定团队也是认定是伪的,后来因为各种特殊原因出版了,其结果就是学术界一片沉寂,这已经表明了态度。真正的核心学术圈子外,常常有人在讨论真伪的问题,其实讲真伪问题的人都是外行。……已经鉴定过的简牍都没有问题。(《当前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
...
抄一段知乎上的回答,也许可以帮助了解清华简争议的背景:
【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401844/answer/3082220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清华简为什么争议那么多,因为其中涉及的利益纠葛太多:一是提出“走出疑古”的李学勤本来就树敌不少,比如疑古派的人。还有人是因为沾不到利益,夹杂了私人恩怨。二是砸人饭碗太多,清华简一出,很多致力为伪古文翻案的学者的论文专著全变成了废纸,刚出书没几个月就被清华简打脸了焉能不急?有人引用诗经形容的很恰当:“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三是不懂古文字,不懂简帛学的外行搏出位,借机炒作。上博简刚出来的时候质疑也不少,阴谋论者连马承源跳楼都能和上博简真伪毫无根据地扯一起。两次C14测年的结果相差太大也是争议的原因(大概是经过脱水处理了所以测不准)。但是古文字学界不管外行怎么炒作,上博简的文字是什么水平内行都看得出来,大家埋头释字写文章。随着对文字的逐步研究深入以及和其他出土文献相印证,目前学界(至少古文字学界)已经无人敢说上博简有问题。所以随着材料的不断公布和研究深入,可预见清华简的争议也会慢慢少下去。一般来说,古文字学者对材料的真假辨别是非常小心谨慎的,比一般人还要谨慎 ,因为搞古文字引用有问题的文字材料会把自己的文章论证给引到歧路上去,给假东西写文章百年之后化为废纸不说,完全是浪费生命又遭人耻笑其水平,弄得一身脏躲都来不及。如果是对方位高名重那惹不起还躲不起么,没人能逼你为假简写文章唱赞歌,所以看一看古文字学界对待这几批非考古发掘出土的材料的不同态度,哪些不断被引据而哪些没人理,就清楚了。 】
...
至于你链接的两篇抠字眼文章,说实话,这种口水仗从古至今就没断过,如果不是资深的专家,很容易被一面之词忽悠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e2f7890102xqgz.html
https://bbs.tianya.cn/m/post-worldlook-1743271-294.shtml
我不熟悉这个,唐朝的露天石碑现在风化得很厉害,将近3000年的石刻跟新的一样。不要说干燥,人家说了:
反正我看了,觉得是假的。
浙大简还属于品质低劣的伪造品,还不是照样出版,还宣称证明了《左传》云云。
盛世出伪书。这是中国的传统了。
另外呢,你要看清华简是不是伪简,可以看看里面的《系年》。这篇东西实在不知道怎么评论好。
第一根本不是编年体。纪年一会儿用周王在位年份,一会用晋国君主年份,一会儿又用楚国君主年份。甚至有同一章内同时交错使用的。遍观先秦文献,这么纪年的还真是独一份。
又例如第一章直接从武王克商跳到历王。中间为啥不写?我恶意得猜想一下,这位作者大概只读过初中历史,没仔细读过《史记 周本纪》,大概还参考过《东周列国志》。初中的中国历史课本,恰恰是说完了武王就是共和,然后就到了烽火戏诸侯。而后面的历史事件,大多都是最出名的写进小说里的。
这里顺便说一句。中国造假古董有个传统,必须留下一些破绽。如果买的人不识货,那么就是买家自己的学识不够,怪不了别人。
至于说是不是有人能造假造得和真的一样,请参考张大千的发家史。
浙大简是伪简,收录的方法和清华简几乎一模一样。那么浙大简又有什么利益链?
有时候就是专家走眼了。然后骑虎难下,硬着头皮搞下去罢了。否则多年积累的名声毁掉,以后还有谁找他们做顾问呢?怎么教学生呢?
你回复的帖子里就有引用,可能你没注意,只好再引一次:
【 著名古文字学家刘钊先生近来指出:凡经过真正出土文献的专家集体鉴定过的简牍,还没有一宗材料是真伪难辨,或是原来被认定为真,后来又证明是伪的。浙江大学藏简的情况很特殊,当时的鉴定团队也是认定是伪的,后来因为各种特殊原因出版了,其结果就是学术界一片沉寂,这已经表明了态度。真正的核心学术圈子外,常常有人在讨论真伪的问题,其实讲真伪问题的人都是外行。……已经鉴定过的简牍都没有问题。(《当前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
...
关于系年,清华简从文字风格上看,主要是楚简,楚人一直被视为蛮夷,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差别本来很大,这也许可以解释《系年》这篇为什么编年比较另类。
...
关于造假,再引一段知乎:
【 伪造简的内容几乎都是抄传世古籍或者拼凑已经发表的出土文献而成,因为如此作伪最容易且露马脚的风险最小。但清华简的内容大多是前所未见或是只有著录的先秦佚籍,还不是一篇,是几十篇,从已发表的来看伪造的话对造假者的文学、古文字学、古音韵学、古文献学、古代史以及思想史等方面的知识水平要求高的不可想象。特别是里面有佶屈聱牙的商周文献,其难度还要再上一层,更不用说还有人身图,古算具等现代人完全想不到的东西。
作者:匿名用户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
这个知乎链接:你对「清华简」的真伪有何看法?,你不妨先看看,再来合理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