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居家隔离漫记-(1) -- 听松
同学朋友群里不时有别人家孩子上名校的报喜。以前大学时大小还算个人物,如果孩子太渣抬不起头,想来想去只有退群了。
从暑假开始,我就坚持孩子开学后尽量到学校上课。与染上病毒的风险相比,在家里上网课带来的问题则是直接和实实在在的。
其次,必要的课外班(包括音乐体育)是一定要上的。孩子们精力充沛,如果不给他们找事干,他们必然把精力放在别处。
最后,孩子还是要管的,better late than never。
给拆了。
世道轮回,风水轮流转,让同学也占次上风,有何不可。
当然我比较没心没肺。
从概率讲,只要不是特别阶级固化,名校毕业生的孩子大多上“渣校”几乎是必然的。有人测算,现在清华的子弟上北工大水平学校,是概率最大的期望值。我上大学的时候,阶级固化还少见。一个准院士(当时在评,过后很多年才评上)洋洋得意说他儿子考上了上海工大的计算机,因为旁边几个类似水平的科学家、名医儿子们多数是本校、本院后勤的木匠、厨子,司机,上大学的都罕见。
当然,你们出国的,“渣校”跟国内比也是“牛校”是另外一个话题。
就跟国内几十年印钱托房市一样,但是关键在时间点的把握。我家坚信诚实劳动,但是几十年下来,虽然一直收入最高,却成了亲戚里最穷的。
增加,巴菲特也没接到多少求助的资金电话(08年他就靠这个抄了不少底),如果只看数据,根本没有recession。
另一个Apple的朋友说,他们公司9月份就完成了全年销售任务,iphone, ipad, iMac全部脱销。据传很多人拿到政府发的1200刀,就去买平板了。
这说明印的钱还是有不少到了该到的地方。
至于后果,我觉得最坑爹的不是股市而是房价。我由最初的担心到后来的惊喜,但是感觉还是怪怪的。
我在国外顶尖大学教过本科。
大多数学生比起国内二流大学本科生绝对是渣。国内二流大学渣到这种程度退学没商量。
当然顶尖学校的顶尖本科生和国内本科生做人做事完全可以比的。
他是mit的博士,虽然没有上过课,但当过助教改考试卷,辅导作业等等。说的和你类似。但是按照全国人口和同级名校的录取率,本科美国上mit比中国上北工大不难,所以出现你们说的这样的现象很自然。但是找工作的时候不一样啊,跟mit比,美国大部分州立大学都是“渣校”,但是在国内找工作的时候都算“牛校”的,面对美国前100的大学和北工大毕业生,没有哪个单位人事在录取的时候会犹豫。
前面假日归客的数据很有说服力,德国四十岁死亡率也不高。看到假日归客的图表之前,我早先听在德国一个朋友说的死亡率很低,他身边孩子家长一批批的得新冠,孩子不上学在家隔离,恢复孩子再上学,好几个班里的孩子轮着休息,最后都什么事也没有。他还说一个医生得了新冠,隔离期间在家两个月还发了一篇他一辈子不敢奢望的好文章(不得病看病人参加会议没空静下心搞文章),把他气个半死。
MIT这个级别的学校还是很难申请的。一个朋友的孩子,非常非常优秀,初中开始就自己安排暑假的各项活动了(满世界飞),他老爹只管掏钱,而且经常在全国性的活动中获奖。
前年高中毕业,目标Stanford,最后接到Cambridge,Berkeley,Cornell,CMU的通知书,最终没等到Stanford,退而求其次去了CMU。
除了学校排名,还有专业排名,大藤有些专业申请起来很容易,但是毕业后就业很难。因此,单独看学校的录取难度没有意义。国内对学校排名更加重视,有些小留为了上名校,学一些没有就业前景的专业(但是对留学中介来说,这是业绩)。
另外,能去MIT上博士的,不能代表自己同学的平均水平。
他们认为这个年龄段这种措施足够了。
还有就是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某家米国公司,全球7万雇员,1000多人感染,死亡的6人,基本都在墨西哥。
考虑到中国十几亿人口都在鸡娃,北工大也挺难的。特别是去美国的人尖,总觉得自己孩子起点是自己,而不是几亿老百姓,所以更“觉得”难。就像北京清华的夫妇觉得自己孩子应该傲视群雄一样,虽然概率已经比一般老百姓高很多了,但是还是觉得不够。
说起专业和学校,我们高考的时候很自然的大家重视专业远超过学校。南邮(当时已经是第二批本科了)的通信工程比北大考古分高,大家觉得是很自然的。但是现在,至少网上风气是学校远大过专业。可能跟现在就业灵活性有关,私有企业越来越多,他们不像过去国企招人,必须专业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