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怎么搞的,接连失败,PALAPA-N1卫星发射失利 -- 精报童子
新华社西昌4月9日电 4月9日19时4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度尼西亚PALAPA-N1卫星,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工作异常,根据测量数据监视判断,火箭三级及卫星残骸已坠落,卫星发射失利。故障排查及有关处理工作已全面展开。今年真是不利。
人才
责任心
还能有啥啊啊啊啊
一声叹息
加入连接性的发射失败真的和待遇过低有关,我认为失败的好,唯有如此才能让领导们重视员工的待遇。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现在哈佛毕业的,回国也会为了保证子女的阶级性,在深圳做中学老师了。国家级的这些尖子们待遇难道会比社会和市场上流通的低?!记得杨利伟上天那年去航天城采访,他们家那待遇可不低啊!全国都在抢人才,国家会亏待了这些尖子生?!
待遇低,至多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组织纪律性和信仰的缺失,在我国,现在甩锅给待遇成了很多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可航天人过去待遇就好吗?搞导弹的还没卖茶叶蛋挣的多呢?但那会儿他们把问题都归咎于待遇了吗?物质和精神都出了问题,单一强调物质也是不客观的,现在对于各国来说爬科技树都舍得花钱,可尖端科技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对于这个圈子来说,能花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
记得十几年前,李雪健老师拍过一部《中国轨道》的电视剧,大家可以看看。
不是明星的待遇问题。中国整体科研环境就是明星待遇高,干活的待遇低。多数进入国家人才计划的科研人员比如千人,实际拿到的钱比国际就业拿到的钱要多。但是这些人就是把舵和做广告的,下面真干事情的人待遇就低了。中科院、高校、航天核能导弹等专业研究院所,一般博士毕业几年的待遇能比得上大城市名牌中学教师的还真不多。另外专业研究院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官的太多,拿钱多还不干事。这些专业研究院所待遇低但是人能留住的主要原因是分房,这种一锤子买卖能让大家不辞职走(辞职了房子就没了),但是不能鼓励大家好好干。都等着干得不好被开除,然后就自由了呢。
我身边有好几个例子。
1 五院某科研人员,名校毕业,放弃工作重头换专业读研,跟我说,我们单位(某所)就是一个皇帝和一群太监和宫女围着他转,干得久了JB就没了。干了好几年还是住父母家,身无长物。
2 北方集团某所科研人员,刚毕业没几年干了几乎全科室得活,所谓搞整体就是全都干,因为老人家们他一个都指挥不动。跟领导说买打印机,领导说已经有一个够用了,不买。这哥们愤然说,主任一个就够用了,怎么搞那么多呢?愤然房子不要了离职去了一个外企。
3 中科院空间科学类某博士毕业生,海淀某中学教师/中央某部公务员/中科院留校助理研究员,三个工作机会选了第一个。
至于跟过去,是没法比的。过去社会价值取向是为人民做贡献,个体户有钱也没国企正式工好找对象。现在社会价值取向就是钱。吃不起茶叶蛋是羞耻的,博士没有李佳奇挣得多叫高分低能。不给钱干活的是SB,因为你就不值钱。
很多科研院所都是在北上这种发达地区,压力大,偏偏大部分搞研究的都是穷人(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待遇差在这边生活(应该是生存)都比较难,怎么安心科研?科研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事情,一个人要在一线干很久才能获得提高,偏偏一线的待遇是最差,混上领导的都不干活了,几天就荒废了。
脱离待遇谈梦想,基本都是耍流氓;
脱离分配谈革命,基本都是反革命。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是航天出事最多的时候。
也是中国航天被日本和欧洲超过的时候。
80年代以前,也不仅仅是讲奉献。当时社会整体都穷,航天人因为教育水平偏高,收入反倒算好的。当年三线单位日子是苦,但无论如何,都是当地人羡慕对象。
如今,多数3线单位(包括航天系统)迁回到大城市,其中科研单位研究和工程人员通常硕士是最低要求,一线年轻人多半是博士。这些博士们的收入跟社会上同龄同等教育水平的人相比,往往偏低。此外,在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单位内部收入分配也往往向行政管理和领导倾斜。一线人员绩效(收入的大头)不仅低于管理岗,还和承担课题挂钩,而课题分配上猫腻甚多。
目前更糟的是,在绩效总盘子无法增大的情况下,借着科研体制改革,奖励所谓具有突出贡献人员,拉大一线人员收入差别。这基本不能增加整体科研积极性,反而造成大量矛盾。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秦朝的铜戈上都刻着下至工匠上至丞相的名字,南京的城砖上工匠和官员姓名一个不落。
现在航天系统蒙着捂着,想自己内部解决,怕是想得太美,还是揭开盖子查查的好。
技术问题交给技术人员去解决,要查就查管理问题。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