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地质行业轶事(一) -- 吴用

共:💬276 🌺4424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些讥讽国企和下岗的人,动辄就用人种和地域为界论事。

其中不乏河里各种大牛。国内的一些既得利益阶层,住在光鲜的特区里,刚刚举手表决通过禁止吃狗肉的新政——完全追随香港和西方那套虚伪的价值观,却无视祖上各地的传统和习俗。

他们屁股底下享受着特区不断膨胀的房价,无视不断被掏空、排挤的深圳工业基底。这种富贵的风向,像谁?就当下的形势来看,有治么?疫情可以隔离,但对面不断熏陶多年的思想及影响,怎么隔离?

动辄就说北方官场和地方保护主义如何如何。但凡你和本地人有些纠缠,你去衙门试试看?

家园 任大炮就是典型

爷爷还是乞丐,爸爸参加革命当了官,孙子就要哭着喊着当“乡绅”了。

家园 我还有个自己的感想

还有个疑问和自己的答案:以前搞不懂为啥叫文化大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要杀人的。既然如此,怎么是文化大革命?文化两字温文尔雅,不符合革命的外观。而且,毛委员战天斗地,枪杆子里出政权,搞文化领域的大革命做什么?

后来想啊,你不当李自成,为啥架不住邓矮子他们当刘宗敏?不就是私字作怪?私字之所以得逞,不就是因为文化传统意识里的糟粕起作用么?几千年的老子打江山就该老子享受的观念,必须革命啊!

当然这个难度比枪杆子里出政权大得太多了。

我是只不过爱好看历史书而已,个人想法,应该大致不错吧!

通宝推:四方城,
家园 当时官员及后代的腐化情况已经比较严重

毛委员的战友大多数都有“老子打下的江山,就要享受坐江山”的思想,普遍生活腐化,要求特权是普通现象,官二代们更喊出“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口号正说明了他们试图阶级固化的所思所想。所以发动文化革命的初衷就是改造中国文化,教育自己的同志,教育人民避免让中国重新陷入历史周期律的悲剧循环。

可惜太祖的思想太过超前,包括人民在内,大家都认为“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预言不过只是太祖的危言耸听,直到后来残酷的社会现实出现 ,悔之晚矣。

尽管如此太祖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及对人民的教育还是让中国人民保留了底线,在“苏东波”动乱之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又一次挽救了中国革命,使中国避免了陷入更悲惨的深渊。也让任大炮一类的腐败分子无法欺骗大众,混淆视听,最终自食恶果。

家园 有时候在想,如果那时候人们知道改革是一刀切下指标卖国企

靓女先嫁,还会普遍拥护这样的改革吗?

家园 地质行业轶事(八)

大变革时代的初期

本章仍然是地质队周边生态环境续篇。本来早已有腹稿,但考虑到现在这帖子得花不少,不想胡写,所以动笔之前没少请母亲确认——即便如此,仍有俺们母子都不敢确定的内容——俺会在文中标出,以免误导观众

上文说到,“基层其实很欢迎改革的”——这句话受到了母亲的批判,母亲说,当时大部分人对改革其实是持不关心的态度——是俺爹这样喜欢先吃萝卜淡操心的人欢迎改革,所以在日记中体现了出来,给俺造成了误导。

母亲看了俺的写贴思路后,建议俺这部分写时尽量不要加工,而是把父亲这个当事人的想法尽量原汁原味的展现出来,哪怕是流水账——母亲的意思是,这部分内容一定会有争议——俺深以为然,但仍坚持在文末加上俺们母子俩的感想。

不过由于父亲的日记内容很杂,经常是写了一件对帖子有用的具体事后,并不着急写看法和感想,后面内容往往不是画上图了,就是跟驻军一起吃饭去了,驻军的罐头怎样怎样难吃,再不就是酸枣树是灌木,怎么上面还有蝮蛇,差点把李瞎子咬了等等,要想找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往往要翻很久——所以俺和母亲商量,还是俺们来加工,力求反应原貌,不乱写——否则帖子就没法读了。

下面就是俺们娘俩根据父亲日记内容加工的流水账:

1、职称风波

大变革时代的第一件事就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同时推行职称制度。与以往文件发往一线,之后由基层上报,主管单位审批不同,这次职称评定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即主管单位看档案的同时,把文件中需一线填写报表的信息发往一线,然后根据个人档案和一线的填报信息,直接给出职称评定结果。

解释一下,以往类似的情况,例如要涨工资,操作手法是红头文件会发到一线,言明哪年哪月以前参加工作的,老野干涨几级,新野干涨几级,工人涨几级——一线单位据此填表,公示在队部办公室外的黑板上,公示期间人们如有疑问,可以要求看文件——与队部领导协商一致后,队部上报——主管单位一般不会推翻一线单位的意见。

这样大家就看出两者不同了吧。据母亲说,当时人们也没太注意这个变化,但这个变化实际上很深刻,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思路——随着剧情的深入,各位会越来越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职称评定结果一出来,一线就炸了,主要原因如下:

职称评定标准依据,基本就是学历的高低,几乎没有工作奖惩记录的权重;

评上工程师的大部分人,都是省机关的非一线技术人员,确切说,就是各级领导及领导身边的人;

一个系统,大家知根知底,这些人原本都没有大学学历,但公示内容上都有大学学历;

一线技术人员大部分被评定为助理工程师,评上工程师的人数与人们的预期想去甚远。

此事的最终结果是大家闹了一会没效果,就只好散了。父亲在日记里对此事的评价只有一句话,“不唯成分论,就是唯成分论。不唯学历论,就是唯学历论”。

母评:此事最大谜团是领导们的学历是怎么冒出来的。这就是电大、函授在80年代初期那么火的真正原因。但学历获得需要时间,看来领导们提前几年就听到了要评职称的风声,且知道评定的依据,但却向地处偏远的一线单位隐瞒了这些信息。

2、父亲升官的前后

1984年底,父亲和另外三人被省机关叫去谈话。跟父亲的谈话主要要点如下:

关于为啥要父亲去谈话的部分:

四人帮极左思潮影响下,你因成分问题影响了你的进步;

现在一线单位的班子组成,都需多方结合,你要做好作为文革期间被压制的技术人员代表,走上领导岗位的准备;

由于你没蹲过牛棚,没挨过批斗(这两句是父亲日记原话,但很可能不是谈话的原话),因此是不能做一把手的,只能做业务干部,这也与你的一直以来从事的工作内容相符。

关于当上领导后都做啥工作的部分:

整个系统的改革任务就是从事业单位向公司企业转变;

公司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赚钱,而不是赔钱,所以工作思路要做180度的转变;

具体到最近几年的任务是,将历史遗留下来的勘探任务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内收尾,这部分按照任务量继续足额拨款,但一线单位每年上报的任务量必须是逐年下降的,这样势必造成无法足额发工资——需要一线单位每年编余一些人员,即以三年未过渡期,第一年发50%工资,第二年发30%,第三年10%,让这些人另谋生路,可以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事业编制;

以3年为期限,将队部搬迁至离驻地最近的县城或地级市,搬迁费用有资金支持;

队部搬迁后,地质队就不在山沟里了,非主业的附属单位,例如商店学校等,都要全部取消,在编人员一律编余,大集体人员遣散。

要开辟新的业务,不一定非要找矿,现在很多种类的矿产资源可以进口了。例如可以去给农民打机井,可以为地质复杂地区盖楼提供技术和施工支持,传统的黄泛区都有不少石料资源,可以发动工人加工石料,为建筑行业做贡献,另外桂林地院已经开始设立珠宝鉴定专业,思想要活起来,要奔着钱去。

父亲在日记中表示,在省城谈话的几天,他基本没睡着过。和一起来的同伴反复商量了多次,均不是很得要领——但父亲也没敢说不干。

通宝推:齐眉,达雅,尚儒,花大熊,陈王奋起,柴门夜归,桥上,楚庄王,三笑,史文恭,jhjdylj,踢细胞,袁大头,
家园 今天有事不能多说

请您往下看,就知道结果

家园 他可能会举att的例子

当年就是被拆分的

家园 时间越久,有些记忆越容易混在一起。

80年代初,当时应该没几个人想到国企会卖,大家还是在唱希望的田野上。承认国企积重难返,那是后来的事。

不过,对于国企的所谓惨痛,出身不同的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我认识的农村出身的人,几乎无感。

去年不知道怎么又和一个农村出身的谈到大下岗的惨----他翻了我一眼,那我爸爸不是惨了一辈子?城里人已经拿了那么多年的铁工资了!

有时候在想,如果那时候人们知道改革是一刀切下指标卖国企

靓女先嫁,还会普遍拥护这样的改革吗?

家园 确实是这个道理,板子不打到自己的屁股不疼

对于大下岗,我基本就无感

因为根本没经历过,身边也没有。。。

生活的农村附近就没什么大的国企

那时候是对于一切吃公粮的都羡慕,工人军人教师什么都行,只要有粮本的就羡慕

通宝推:AleaJactaEst,
家园 不同年代,受益的阶层不同。

80年代初这个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政策,最大的受益者是有文凭,又已经卡位到机关的40后(所谓的生在旧社会,张在红旗下)。

最典型的就是胡锦涛和温家宝,可以翻一下他们的履历。

我父亲是这个年龄层的,也有文凭,当然也是受益者。但由于还在企业基层,没有挤到机关里,前程也是有限。

职称评定结果一出来,一线就炸了,主要原因如下:

职称评定标准依据,基本就是学历的高低,几乎没有工作奖惩记录的权重;

评上工程师的大部分人,都是省机关的非一线技术人员,确切说,就是各级领导及领导身边的人;

一个系统,大家知根知底,这些人原本都没有大学学历,但公示内容上都有大学学历;

一线技术人员大部分被评定为助理工程师,评上工程师的人数与人们的预期想去甚远。

此事的最终结果是大家闹了一会没效果,就只好散了。父亲在日记里对此事的评价只有一句话,“不唯成分论,就是唯成分论。不唯学历论,就是唯学历论”。

母评:此事最大谜团是领导们的学历是怎么冒出来的。这就是电大、函授在80年代初期那么火的真正原因。但学历获得需要时间,看来领导们提前几年就听到了要评职称的风声,且知道评定的依据,但却向地处偏远的一线单位隐瞒了这些信息。

家园 农村啊,90年代改着改着都喊出农民就差陈胜吴广了。

我是见过那时候干部下乡像鬼子进村的。

家园 我也喜欢天下霸唱的小说,有一股战天斗地的英雄气

,我一直认为那是经历了文化嗡嗡嗡的历练,才有的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头。

里面有句话,是主角胡八一给王胖子说的, “胖子,你想想,这些年除了毛主席,咱们服过谁?”

我认为这种豪情贯穿了鬼吹灯的始终。

家园 想到最近看的一部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

国内要发布这个资源还得偷偷摸摸。

国内尘肺病人600万,大部分都是农民工。

家园 别提90年代了,我后悔死了

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下半段,应该是各个阶层全不满意,最不满意的时代,我也是那时候出国的。

不满意的原因有很多----

下岗的工人不用说了。还能开张的企业也骂,朱镕基把企业和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待遇分开,我两个女性长辈,同一年同一个护士学校毕业,一个分到工厂厂医院,一个分到正规的市医院,几十年的工资待遇差不多。退休后,市医院的那位,每个月退休金后面大概多出个0.

社会治安很差,做小买卖的生命财产都受到威胁,也骂。

还在种田的农民,我接触的很少。但是80年代能出来打工,对农民还是个喜事,那时候能去特区打工,足以夸耀。90年代农民工没人羡慕了。

不差钱的人,在90年代也不满。欧美比中国强也就算了,那时候四小龙也正处于巅峰。比香港台湾差一大截,说社会主义优越性,骗鬼去?

记得留学的时候给国内企业当翻译---陪一正一副两个厅长在酒店门口等德方来车接。厅长甲在美丽的德国秋色里,狠狠地抽了一口烟,说道,这里再加上党的领导,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了!

厅长乙冷笑答道,这里要有党的领导,也就不会发展成这样了!

不过呢,看好中国也大有人在。

我在德国认识的一个台商,当时就在北京买了一个四合院。我问他,我往外跑,你还往里杀?

他指着一个路过的德国青年肩上的包,说,这些包以前都是made in Taiwan的,现在都是made in China的。所以,北京的房价会赶上台北的。

后来那个四合院被用天文数字收购,改造成幼儿园了。而且还恰恰是因为要改造成幼儿园,有点强买强卖的性质,否则那个台商当时肯定不会卖的,现在价格要更加天文一点。

人和人水平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看肖华的传记,农家少年给太祖汇报工作,井井有条,从此简在帝心,22岁娃娃司令,四十出头当上将,最后官至总政治部主任。以那个台商的眼光,要是当年在江西苏区从龙的话,也能混个将军当当。

反过来,太祖即使是斩白蛇于我家隔壁,我也只会像那千千万万个无名农家少年一样,把握不住机会。

农村啊,90年代改着改着都喊出农民就差陈胜吴广了。

我是见过那时候干部下乡像鬼子进村的。

通宝推:达雅,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