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开车的故事(一) -- 菜根谭
初到美国,首先要解决的是买菜问题。校车没几辆,步行走不到,只能求师兄带。老靠师兄带也不是回事,师兄们都抢着带师妹,糙老爷们没人喜欢带啊。
北京来的刘兄在国内考出了驾照,率先出手,花700美刀买下了一辆红色Nissan,我们要好的几个哥们从此就有了依靠。这车到底多老就不知道,基本上符合李书福对汽车的定义,四个轮子上放两把沙发,能跑!空调是没有的,绝对是自然通风;红色的车漆也掉的七零八落,开在路上一般是别人躲着我们走。我搭这辆车整整一年。
刚买好车的周末,刘兄就兴致冲冲的要带我们去附近大城市转转,来美国之后还没出去玩过呢。刘兄的驾驶技术那是相当了得,毕竟是科班出身,有本的人。我们三男一女一路快活的要飞起来,那时候觉得美国真是美丽,旷野中的房子,成片成片的大草地,偶尔出现的孤独的牛马;美国人也很nice, 偶尔经过的车辆,还会热情的打个招呼。没有空调,那就只能自然通风,10月的北美热力逼人,车窗全开,60迈的速度,风可着实大。在车子说话都需要扯着嗓子喊,那也高兴的很,主要是新奇,一路说说笑笑。
开到半路,加了个油,我大方的请大家吃了个9毛9 的甜筒。再开车出发,刘兄就很紧张,说车子不对,动力不足,使劲踩油门也使不上劲。我们看他也慌了神,油门一脚一脚的加,光听发动机轰轰响,速度就是起不来。问题是旁边这几个哥们车子都不会开啊,咋办?这要抛锚了,我们可就歇菜了。刚到美国,找拖车修车实在是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不懂啊。我们几个开始还忍着不敢发言,毕竟我们也是蹭车的。可开车不到2公里,车里开始青烟缭绕,看着要起火,立刻大家要求停车检查。刘兄马上停下,车停在路边,熄火之后,几个人灰头土脸的这就下车了。刘兄开始爬上爬下的检查出了啥事,旁边还有美国老奶奶停车下来热心地问我们是不是需要帮助。检查了5分钟之后,刘兄一拍大腿,TMD,手刹忘记放下了☹虚惊一场。
我们开去了大城市,玩的确实开心。傍晚打道回府,天已经黑下来了。第一个问题:美国的高速没路灯!!!黑灯瞎火的,我们这破车车灯还坏了一盏,昏暗的独眼龙照着路。刘兄紧张,我们也紧张,大家也累了,也没人说笑了,生怕干扰了司机。第二个问题:开出不久,过了一个bumper, 车子忽然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隆声,如果说之前的声音算是噪音有点大的破车,现在直接就变成了破路机的那种拖拉机的震响。那时候可真是吓坏了,之前嘛好歹还是白天,现在这荒山野领黑灯瞎火的咋办?被人宰了扔到山沟里也不知道啊。刘兄下车研究了一圈,啥毛病也没找到,他往前稍微跑了一段,说他感觉还行,动力足够,刹车也还好,方向盘和轮胎也没事,说我们继续往回开吧,开回家再说,第二天再去修车铺看看。
继续前行,不到20公里,路边扑出一辆警车,开着警铃闪着警灯把我们逼到路边。刘兄是做过研究的,告诉我们都把手放到前面,谁也不许动。一会儿警察就过来了,这是人生第一次和美国警察打交道啊。警察过来先查看了一圈,估计一看几个中国学生也放松了,把刘兄的驾照车本都查了一圈。查完之后问我们:知道为什么拦下你们吗?我们也不知道啊….正一头雾水呢。他说:你们开的是车吗??这老远开过来像是波音飞机要起飞,我们整个county的警察都被惊动了,说好像路上有装甲车上路!!再拦不住你们,有人已经准备呼叫直升机支援了!车坏了要赶紧修,你这车的年检是怎么过的??还好,估计看我们是穷学生,只给了个warning, 就放我们走了。
我们只好把速度降下来,慢悠悠开回来家。第二天车行一检查,是排气管脱落了....我们四个一人出了50帮刘兄修了排气管。刘兄这车一直开到了博士毕业。每年年检都是大麻烦,后来在教堂认识了个瘸腿退休警察,每年给100块年检直接过。
再加一点点:这个瘸腿退休警察娶了个上海读硕士的姑娘,我有次跟刘兄去修车。碰到他丈母娘,一个上海阿妈。看到来了几个中国人,特别高兴,又给我们泡茶又给洗水果。然后就是一路抱怨女儿干嘛要留在美国,她觉得美国很烂,像个监狱,没人聊天也没人说话,没吃没喝。要是不为了帮忙带外孙,她一辈子也不要再来!我们走的时候,阿妈还专门把我们送到门口,嘱咐我们以后要来做客。不过我从此再没去过。
美国瘸腿的退休警察娶了上海的硕士女孩。
河殇真是好
我个人没见过这个上海女的....
见过桌上的几张照片,也是人到中年了
不过听过一点点故事,好像出国还蛮早的。读文科去的美国,为了居留权留下了,后来有了孩子也就安心过下去了
这个退休警察退休金也不高,退休之后接点私活帮人修修车
他们一家人好像是当地华人教会的常客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故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还是说替你们把车修好了再去年检?
给他100块,去某个年检店,对方就把信息录入进去,年检完成。
他们之间什么道道就不懂了
修车是需要另外收钱的
竟然被选中了,头天晚上系花又让我开车帮她去出租电影的商店还录像带,还完录像带发动车准备走,就听咣的一声,后面一个小美女倒车撞俺的车上了,小美女吓得手足无措,花容失色的问俺要不要报警,俺看了一圈发现没问题,大手一挥让美女走了 -- 真是失策,当时光想着系花,这么好的要电话的机会给错过了。
第二天刚接到系花,就同楼主的故事一样,排烟管道掉了下来 -- 肯定是因为前一天撞的 -- 那时也没手机,系花找不到别人送了,于是在震耳的轰鸣和系花的抱怨声中,终于开到了机场。。。
这年头,刷个信用卡套个现,国内买十万的车最低月供也许只有几百一千,开几天滴滴也搞定了。
去美国开700美刀的车真是属于受苦受难了。
我后来买的车5000多,哥们也有买新车的;但是我们基本是来之后半年或者一年有了点积蓄才下手买车
老刘他爹就是修车的,应该是觉得自己家学渊源,才来美国一个月就就买了这辆破车。。
你还真别说,这车他还真开住了,一直开到毕业
老刘重感情,前些年路过我这儿还一起喝了个酒,走的时候他竟然还哭了,在大街上紧紧抱了一下
告别没到半年,我去盐湖城开会,中途在加州停留了一天。得,又喝了一顿,这次没哭
现在也在加州两套房子,我一直觉得他就是个葛朗台,天生会攒钱
三月疫情来的时候我还在朋友圈看到他上蹦下跳的时候大骂州长法西斯,不让房东收租
和我差不多.
那几年变化特快,感觉特明显。
我师兄1996年出国,每月打一次电话给国内父母(当时没IP电话,每分钟70美分),攒下的奖学金先寄给父母还债和改善生活,第3年才买1000多刀的超旧车(据说开了15万迈了);我世纪初出国,当时IP电话10-20美分/分钟,基本2-3天给家里报个平安,临出发家里还给了2000多刀,第二年暑假就攒钱买了5000的旧车(6万多迈了)。有学弟2007年来美,当年寒假就买了1万5千多的二手甲壳虫(同来的也有买civic新车的)。
现在的就不用说了。
系花本来都给你机会了
一起送录像带,多浪漫的事情,还能一起遛遛弯聊聊电影文学,结果你被人追了尾
第二天送去机场,本来是谈谈人生的好时机,你又开个拖拉机
印象分一下子减成负分
我是第二年秋天买了辆Honda,也是6万多迈,5000多
攒了一年的钱,买了辆6万迈的二手Honda双门Accord。我选车要求车一定毛病要少,省油,这车我一直开到毕业工作换新车,基本没出过问题。
在北美开车多年,南下过佛罗里达,西行去过Kentucky, 北走去过魁北克,夏威夷也走过那条天堂之路,但是车技依然二把刀。在美国考出驾照的水准估计都差不多,在美国开车久了就学会不少诀窍,只要躲开警察,那就随心所欲了,我开车多年只吃过三张罚单。
但是老司机也有阴沟翻船的时候,回国之后换了驾照,自己还洋洋得意,国内都没警察的啊,我觉得自己发挥余地很大。谁知道国内没警察,但是摄像头太凶残了!我光路口换道一周就吃过5张单子,一年吃了17张单子。经人指点找了贩子买了分才没把驾照弄丢,再也不敢得瑟了,国内摄像头太有威慑力了!
北美开车比较简单,只要别碰上恶劣路况。开始几年GPS还不怎么流行,看地图是必备技能,留学生几乎都办了AAA的卡,每次开远路去外地,地图一点要提前研究好,那时候最怕开车去市区,进去了我就开始发晕,偶然还要碰上单行道,那简直要吓死人,所以GPS的普及对我这种二把刀司机真是大大的福音。
北美小地方考出的驾照,我觉得还不如国内买出来的驾照,我大概开车5年之后才学会平趴,问题是回国之后到处都要平趴,车位一小我就平趴不进去,我的车子买了不到两年,已经被我刮得到处都是疤痕,虱子多了不怕痒,我不理他,也不洗车,怕个鸟!
在北美开车,最怕的是冬天,某年忽然来了场暴雪,积雪半米;北美的清雪措施很得力,第二天基本主路就清洗出来了。可停车场没人管啊。只好吭哧吭哧的扛着铁锹把自己的车子从雪堆里刨出来,每次铲雪都很痛苦,我在国内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雪!雪后开车一定要注意别跟随那种车顶不清理顶个雪盖子的车,冷不丁的车盖子上的雪就会哗啦全冲下来,跟在后边的车子那就惨了,暴雪洗脸,惨痛的记忆!
再一个感受就是北美全破车,国内豪车多。回国工作之后感觉尤其明显,我住的小区实际挺差的,但是地下车库里一水可以并排4辆保时捷,国产车几乎看不到,大众基本上就算是低端车。前年去夏威夷,租了辆吉普车开去了大岛上传说的绿沙滩,一路之上,全是破车,不要说保时捷,宝马奔驰雷克萨斯都很少见,国内的同事慨叹说,美国人民生活太苦了,开个车这么破。
谈点开车的趣事,某年和朋友一起去Beach,我正在右道慢慢晃悠。忽然旁边过去了一辆大Jeep, 里面两白男两白女,低音炮震的心脏不舒服,但是!!!!俩女的什么都没穿啊,白的亮眼,“大灯”耀眼,超我们的车不说,有个白牛直接“大灯”怼到车窗上对着我们哥们大喊hi,hi。同行的兄弟们除了:我X我X,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一群棒小伙心态已经崩了。可惜了我这个司机还得老实把着方向盘看路。
如果中国现在和印度差不多,这位大姐就不是令人同情的对象而是令人羡慕的对象。
80年代,还有不少上海女孩嫁北海道农民呢。
俺就干过刨一半才发现刨错了的傻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