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从封建(分封)到大一统 -- ziyun2015

共:💬32 🌺10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几年前的一段文字

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已经不能同意,并且知少言多大言炎炎,不过也是一段心路历程,不妨留作观照。

.

个人喜欢透过现象直接看本质,所以对于把儒学搞得云山雾罩的各种注经、各种玄谈,从来都是不感冒的。在俺看来,儒学无非是一种等级制度,什么三纲五常、尊尊亲亲、君权神授……都是为等级制度量身定做的洗脑工具。

当然,对于春秋战国杀来杀去的乱世局面,儒学的等级制度提供了一种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平稳定的制度架构,当时来说,也算是进步的力量,或者说,也算是一种正义的洗脑。

也正是因为等级制度在当时的正义性,所以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本意,其实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非儒学后人为了让圣人显得慈眉善目,乱打标点符号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的孔子哪里还像个高高在上的精英分子,分明就是春秋时代的共产党员。

不过,时代总是在不断前进的,没有什么东西是万世不易的。千年以后的宋代,随着工商贸易的兴旺发达,孔夫子这套“君臣父子,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渐渐的不合时宜起来。

于是,为了维护儒学千年独尊的江湖地位,程朱理学应运而生。

理学号称最精致最完备的儒学,相当吓唬人的名头。但是分析其主要思想,不管是二程的“天理”说、“定性”说,还是朱熹的“理在先,气在后”、“弃私欲,从天理”……落到实处,无非还是秉承孔夫子“克己复礼”的老传统,在人的道德观念上做文章,试图解决人心不古的社会现实问题,或者换句话说,希望复古人心从而维持旧有的等级制度——这种开历史倒车的事当然不会成功,只不过造就了一大批道貌岸然的朝堂硕鼠。

按通行的看法,心学兴起于南宋陆象山,大成于明代王阳明。后者在前者“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悍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几句文言译成白话文大概是这个意思:陆象山的观点是“孔夫子就是我,我就是孔夫子”,王阳明则干脆就是“世上本无孔夫子”。

也就是说,陆象山虽然反对程朱理学死抱四书五经不放,主张“脱略文字,直趋本根”,但是“古圣相传只此心”,至少他心中还有个孔夫子(儒学)。然而到了王阳明这里,儒学的清规戒律已经完全无所谓,只要凭着自己的“良知”去“知行合一”(从心所欲)即可。

依照王阳明的心学理论,随便什么人,也不用读四书五经,只要遵照自己的“良知”行事,就算是践行了儒家之道——这等于是把苦读经书的皓首儒生和大字不识的贩夫走卒同等看待。由此而言,王阳明的这个“心学”,虽然还挂着理学的幌子,实质上已经背离了儒家“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核心价值观。

阳明“心学”看似只是在象山“心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但是这看似不起眼的一步,却已经和象山“心学”咫尺天涯,更是和程朱理学分道扬镳,甚至可以说已经走到了对立面。

王阳明的“心学”如此激烈,或许和他立下不世之功却遭朝廷冷落的人生经历有关。不过,个人的经历有时又是社会的缩影,阳明“心学”得以发扬光大,也在于明朝中后期江南商品经济、海外贸易的极度繁荣,造就了一大批富有的工厂主和商贾,阳明“心学”恰好契合了他们谋求更高社会地位的热切渴望。

其实,阳明“心学”还算不上心学门派的最高境界,因为后面还有个惊世骇俗的极品异端——李卓吾。卓吾先生的事迹实在太多,多到罄竹难书,此处值得一提的,是他著书立说,公然和儒家正统观念唱反调,并因此获罪,于狱中愤而自尽……这也再一次证明了,阳明“心学”根本就是挂理学狗头卖自家羊肉的乱党分子。

从解放思想的意义上说,“心学”的价值大致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思想,如果没有满清入关和后来的文字狱,假以时日,“心学”思想结合明末强大的工商阶层力量,未始不能打破理学思想的禁锢,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就大量借鉴了阳明“心学”)。这样的新中国发展到今天会是什么模样,真是让人想入非非……只可惜,历史并不能假设。

通宝推:俺是老胡,ziyun2015,
家园 多兄🤝。也曾试图用马丁路德与心学相比

如果说功业相异,没有达到多兄所说的“新的社会制度”,可能也要从“缺乏”欧洲新旧教之间的战争来筹算——这个用满清入关和文字狱“解脱”不了。

在中国自两宋士大夫阶级占据了社会的绝对垄断地位后,无论金、蒙元、满清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几次南下,无论王朝更替造成人口大杀灭的惨剧,都没有动摇这个阶级以及其“理论”即程朱理学。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经过亿万人的流血牺牲,一直到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程朱理学及其士大夫阶级,才丧失了他们在中华社会的“绝对垄断”地位。因为这个阶层/程朱理学丧失了对中华社会的“绝对垄断”地位——注意,仅仅是丧失了“绝对垄断”,不是消失不见了——这才有了中国大众抗日战争的胜利——自1840年以来、一百零五年中第一个对外胜利(尽管是惨胜);接着就是1949年的人民大众的胜利;1953年对米国帝国主义的常规战争的胜利,等等等等。

对挖出程朱理学思想毒瘤这个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历史任务,借用孙逸仙先生的话,叫“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或者,在教员55年前用比较激进的大众运动方式之外,我们可以比较“文明”地给两千年以来的儒学,算算它们的历史欠账。不知多兄月兄以为如何?拱手

家园 儒家的功过

这个题目实在太大,要把帐算清楚,难度绝对是地狱级别的。

我曾经考虑过把现存的国家归类成四种:

一是宗法国家,血缘叠加组成国家,比如中国,儒家的“君臣父子”。

二是宗教国家,政教合一,教法即国法,比如中世纪欧洲,奥斯曼帝国,现在的伊朗。

三是丛林法则国家,或者强者为王,或者各利益群体分享权力(也就是民主),前者比如草原帝国,后者比如西方民主国家。

四是混合体国家,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有多种混合方式。比如日本就很典型,从奈良平安时代的天皇制,到幕府时代的封建制,再到明治时代“大政奉还”回到天皇制,战后又君主立宪。现在的制度基本是宗法和丛林法则的结合。

至于以上四种哪种更好,如果从底层百姓的待遇来看,宗法国家最好;如果从扩张能力上看,丛林法则国家最强;宗教国家和现代科技兼容性太差,凝聚力再强,缺乏物质力量日子还是很难过的;混合体国家胜在转向灵活,一切为了生存,原则要不要无所谓,属于世界舞台上的最佳配角,但是永远当不了主角。

如果要评判儒家,我觉得从文明竞争的角度入手,至少是个相对客观的立场。

通宝推:ziyun2015,
家园 【商榷】这里有些线性史观

其实理学早就“没了”,比如清代基本只有小学。王夫之和颜元只有学术上的地位。

还是那个观点,讨论儒家、儒教可以论功过,怎么说都不过分。但如果讨论狭义的儒家或者儒学值得商榷。其他几家也是一样,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自由主义、共产主义都一样。因为有解读的问题。

因为权力总是会借用社会规范和文化权威来承载自己的目的。或者说错乱学问为自己的合法性背书。简单地说,做坏事总归需要一个借口。

就像现在用科学做决策的那些,我们应该认为是科学的错,还是人的错?实际上都有,但轻重不同。

中世纪基督教吸血、近古儒教吸血、现代自由民主吸血,莫不如此。

这不是说他们没有责任,是说这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互为因果的,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好比我们总是会抨击宗教对科学的钳制,但熟悉科学史的都会发现宗教对科学的促进作用,甚至传统的对立叙事都值得商榷。这点换到中国也一样,甚至更加复杂。因为近代中国不曾有国外的那种平滑过渡,而且“文化改革为其它一切必要变革的基础”深入人心。(不是说不对)

这方面个人的观点是,有必要把政治/社会/经济发展区分开来,尤其是政治共同体的命运。不是说没有关系,而是说区分之后再回去,才能更清晰的认识到问题所在。

就像现在国内喜欢说“封建残余”,国外喜欢说“自由主义”。但封建的基础早已不复存在,经过革命也很难说有多少是流传下来的(比如许多传统都是近年发明的)。而(狭义的)自由主义早就没有了市场,不是怀有敌意就是经过改造。所以那些被打上标签的……都源于现实,内生于当代的社会土壤。将矛头指向封建或者自由,实际上等于向一个不复存在的敌人开炮。(当然多数时候封建或自由只是一个形容词,用以说明有类似表现,并表达某种价值判断)

抱歉说的很乱。其实上面问题用现状就可以解答了,你会认为目前政府的所有行为都属于共产主义吗?

最后,传统士人阶层未能完成革新的使命的确没错,因为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

又及

关于多兄的文字

其实儒家的关键的只有两点:提供参考、制约底线。

家园 理学在清朝是显学

或者说是官方的意识形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颁布诏令,以朱熹配享孔子庙,成为孔庙十哲之一,标志着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学术。科举考试也是以程朱理学为准的。

当然,清朝前期文字狱盛行,理学虽然是官方学术,但对于“形而上”的东西触碰较少,而转为“经世致用”的实证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纠正了明末的玄谈颓废风气。其实更接近于朱提倡的“格物致知”,是对于明朝后期心学陷入玄谈的反动。

通宝推:ziyun2015,
家园 实际上和现在必考马列是一个待遇 -- 有补充

补充:前文的理学是多个含义,不仅仅是学术。一般而言的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包含了一定制度设计和社会规范的。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讲:

其一、理学自带的制度和规范被有选择接受

其二、非理学的制度和规范被贴上理学标签

其三、其实就只是指对伦理纲常的维护而已,没有理学也区别不大。

感觉历代出现这样的情况都不是好事情,就像唐玄宗的《道德经》注疏终结了道家的《老子》学一样。宋后的道学完全是另一番面貌。

又及

现在修改界面的正文和标题默认空的,是更新了吗?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简单地说,就是当招牌。 -- 补充帖

政治和学术基本脱节。

学术继续承担文化权威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规训和信仰。而不再参与启明和秩序的建设。

家园 心学是披着儒学皮的禅宗

心学的问题是完全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并否认人能够通过观察而总结客观规律。

这种思想固然“反传统”,但很容易陷入玄谈和颓废。明末一大帮人“平时袖手谈心性”到头却不能“临危一死报君王”。认真来说,清朝放弃玄谈,改为注重实际的“经世济民”,才算是和文艺复兴思想相当。

见前补充 4623865
家园 和禅宗两码事

只是看起来像,或者说都是“唯心”。仅仅从后生看容易忽略背后的政治和个人因素。就和魏晋玄学的情况差不多。心学毕竟要知行合一,他不实践显然不符合心学的要求。

如果说王艮、李贽之类,那确实和禅宗差不多了。实际上这些清谈连真正的禅宗也不如的。

就和现在有人吐槽西马一样,人家明明白白说的要改变世界。

家园 请教任兄,兄所说的明末一大帮人“平时袖手谈心性”

其中有哪几个算是“心学”人士?黄宗羲及其所在的东林党、复社,能算心学吗?刘宗周之流是按他自称的算心学?还是他做的算程朱理学?

李贽之对儒家的质问,有没有价值?李贽之死,算不算程朱理学的迫害?

心学在有清一代是不是销声匿迹?(直到甲午/日俄战争才发现日本心学流行)这其中的原因,是程朱理学的迫害?还是满清朝廷的迫害?有没有具体的事例?

多谢

家园 与月兄商榷:有清一朝,科举/士大夫教育

难道不是以程朱理学为唯一“正确”的大纲吗?鲁迅曾师从太炎先生,不是也是以程朱理学为笔战的对象吗?包括咱们上中小学时学的《祝福》《狂人日记》,其中的道学先生们不都是理学的“大师”吗?

王夫之船山先生,算是朴学吧?太炎先生也自称朴学,不知两者关系如何。

总得说来,尽管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因为土地兼并,中华两千年始终处于300年左右就王朝更替、周期循环。儒家成为官僚体系的“独尊”,所以一直有人如兄的观点,把这两千年的儒,说成一脉。

不过,也可以以五代为分界:之前的儒学儒者,与之后的士大夫阶级,还是有很大区别。比如,西汉末期时期还有试图实践井田、周礼的,在王莽成为“第二坏人”之后,就没有人再敢尝试真的“复古”。王安石变法,两派个别人物或许还算淤儒,但两派主要成员,则都是程朱理学教育成品的伪儒+伪君子。之后南渡以及元明清,科举而进入官僚体系的,除了极个别如王阳明这种叛逆,都是程朱理学的门徒。东林党算是其中一个顶峰,黄宗羲刘宗周在我们看来也是特别程朱的理学门徒。

大体比较说明白了,兄以为谈思想不必与政治、经济、军事等联系;而愚弟则比较倾向跳出“概念”等思想,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其他领域找“文化”。这个话题很大,如兄愿意,愚弟愿意长期聆闻高见。

至于兄所言“平滑过渡”,我在多兄之后的跟帖,是想说其实并没有“平滑过渡”:欧洲的宗教战争死人无数,直到法国俄国大革命,人家是流过血的。我们则自1840至1949,也付出惨烈的代价,人类并无“平滑过渡”的道路可走。

至于现在的教育部老爷垄断高考/教育;国学私塾、泰山会、长江商学院、湖畔大学暗潮汹涌,农村重新回到小农耕作,月兄说程朱理学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怕不妥。

家园 这里有一个基本问题

0、(颜元)袖手谈心性批判的是整个宋明理学(包括心学)

1、有价值,但意义不大。因为只表达了自己的美丽心灵。

2、至少舆论上没优势。

3、近代日本心学(阳明学)实际是甲午战争前才奠基的。不过幕末心学的发展清朝的确不能相比。

4、程朱理学的迫害,等于满清朝廷的迫害。不过其实是学生不争气。舆论上的例子很多,比如吕留良的“姚江之罪,烈于金溪”。

家园 谢月兄意见,也请任兄方便时也发表一下意见

针对月兄的意见,继续商榷请教:

1、愚弟孤陋,不曾听说颜元所指之中,究竟有哪个算是心学人物?

2、在对李贽、张居正的清算迫害之后,从万历后面的朝政、直到天启、崇祯、弘光(以他代表永历被绞杀之前这段时间),可曾还有哪个朝堂人物算心学人物,或者师从心学各流派?这个不能算作“清朝迫害”吧?

3、张居正对财政的“改革”,实际也算是对2000年中华大一统财税制度的改革,不仅改善了明朝财政、使万历能够御日本太阁军于朝鲜,也是康雍乾农业文明极盛社会的治理基础。张死后被清算,心学中人为避祸、而表面大谈“玄”,也是说得通的。颜元如果真的以此讲将心学人士归入空谈的理学人士,也太不公了。

4、李贽《焚书》系列,质问了儒家/程朱理学的千年之问,且以身殉道,死不投降,用“只表达了自己的美丽心灵”,妥乎?

5、从朱舜水到幕末,心学在日本发展我知之甚少,请月兄及河友指教。

6、对吕留良也不了解,网络上的介绍看起来和黄宗羲、钱穆行文观点近似。上大学迷金庸书时,听说过吕四娘圆明园内斩雍正头的传说,其它就不知道了。也请月兄拨冗指点一二。

谢谢。

家园 春秋时期是大争之世的酝酿阶段

所谓大争之世仅指国与国的竞争,一国之内的朝代更替不算。

按此定义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大争之世就只有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春秋战国,第二个时期为两宋,第三个时期为近现代以来。

第一个时期的成功者是秦国,第二个时期的失败者是两宋,第三个时期胜负未见。

为什么要提出大争之世的概念?

因为,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却常被顾左右而言他。

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秦国用法家思想取得了成功,而后世2千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却抛弃了法家,改用失败的儒家思想?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定得有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拿物理学来说,宏观世界可以用牛顿力学,而微观世界就得用量子力学。

同样的,与大争之世相对应的概念是无争之世。

所谓无争之世,就是治理好自己,天下则太平无事。

历史证明,大争之世用法家则成,用儒家则败,成功者是秦国,失败者是六国和两宋;无争之世继续用法家,秦国两世而亡,而后世用儒家,则都比较成功。

由于中国处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加上独特的地理条件,因而使其能够保持长期的无争之世。

也就是说,就中国历史而言,无争之世要比大争之世漫长的多。

所以导致法家成了屠龙之术,而儒家成了必需品。

家园 简要回复

1、抨击的是学风流弊,不等于整体或者具体人物。不过朱王都被点名过。

2、上个回复是按顺序回答,所以没回答明末的迫害。

3、显然不是张居正的问题,只说了是弟子的问题。

4、这其实是一个哏,来自齐泽克《抵抗就是投降》导读。若非心学,此哏反而不妥。

5、《日本人与阳明学》有基本脉络,缺陷是对其他学说表述很少。

6、其实就是尊崇朱熹,贬斥王阳明。这在清初普遍存在,任兄说的的就是这个。另外王夫之只是反对轻视格物而已。

感觉这样问答不太好。因为等同于先有观点再去找证据了,尽管只是某种假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