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天问要问天 -- 心有戚戚
用前避障相机B的5帧截图和后避障相机A的5帧截图(共10帧截图)做了一个动画。最后两帧画面之间(后避障相机的第4帧和第5帧)可见平台左侧悬挂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我少说多赞!
主要是强烈支持这些科技人员,加油吧~~~
祝融不会飙车,只会如履薄冰,因为火星表面看似坚固,下面可能是“流沙”,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步勇气号(Spirit)的后尘。
2009年5月,勇气号的一个轮子陷入沙子,就像沼泽地越挣扎陷得越深,无法动弹,止步第三个火星年。
引以为戒,祝融在设计上不是仅仅采取通常越野车的4驱方式,在6个轮子都可作为主动轮的基础上,又通过可以差动的行星齿轮系、让每个都拥有可以抬腿的超能力。
如果有轮子陷入沙里出不出来,祝融就会从“火星跑车” 切换到“火星骆驼”模式:轮子不再转动而成为了宽大的脚。陷得最深的轮子以其它5个为支点,向上拔出来,跨一小步。然后其它轮子依次向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沙地。
如果要爬阶梯状陡坡,祝融可以同时向斜上伸出并排的两个前轮,然后是两个中轮及后轮,有点像手脚并用一样地爬上山。
所以祝融比越野车更“牛”,同时拥有6个可转向的主动轮和6只可走路的大脚,让我们能看到火星上不同的地方。
下为列表、方便阅读:
1. 祝融御寒
2. 祝融火眼
3. 祝融验光
4. 祝融发信
5. 祝融透视
6. 祝融治沙
7. 祝融迈步
8. 祝融日晷
10. 祝融越野
截至2021年6月26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在轨运行338天,地火距离3.6亿千米,“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工作42个火星日,累计行驶236米。环绕器和火星车工作状态良好。
可点击下图看细节(可见渐行渐远的着陆平台以及要去一看的背罩和降落伞)。
6月1日,火星车WIFI分离相机拍摄着陆平台与火星车合影,相机记录了火星车后退移动和原地转弯过程,这是人类首次获取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的移动过程影像(还能听到祝融自己发出的声音)。
愿祝融的脚印越来越长!
2021年6月7日,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任务着陆区域高分影像图。影像图由天问一号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于6月2日18时拍摄(左图是登陆之前的对比图)。着陆平台亮点周围区域颜色较暗,是火星尘土在降落过程中被发动机高速喷射的羽流吹动。南北方向的对称的喷射状亮条纹,应该是着陆后马上实施的火箭发动机钝化(即释放多余推进剂燃料)留下的痕迹。在降落火星过程中抛离的背罩(圆形亮点)及降落伞(长条状亮点)在离着陆平台约350米处,防热大底则更远。
那时候,祝融已在火星表面工作近20个火星日,“开展环境感知、火面移动、科学探测,所有科学载荷设备均已开机工作,获取科学数据”。
可见,祝融先在平台上呆了几天在高处环顾四周(“环境感知”),再下地试着迈了几步(“火面移动”),然后依次打开探测设备如探地雷达、磁探测仪和激光光谱仪等(“科学探测”),上传着陆点区域的“科学数据”。至少那时祝融似乎还没有绕平台转一圈,否则应该有车辙印。
现在到了南面(上北下南),已经走了180度。
白色是温度高的部分,也许是土坑或者土丘形成的影像。
祝融下地后,原地转了一圈,然后向东走。平台底下有一个发动机喷流吹出来的坑。远处突起的“平顶山”是距着陆地点3公里的一座泥火山(mud volcano),由泥浆与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后堆积而成,以后祝融可以去看看。
放大看足迹,祝融轮子上的孔洞留下一串“中”字。
萌萌哒祝融和平台的合影图:
注:祝融行驶至离着陆平台约10米处,释放安装在车底部的分离相机,之后祝融退至着陆平台附近。分离相机拍摄了祝融移动过程和其与着陆平台的合影。图像通过无线信号传送到祝融,再由火星车通过天问一号环绕器中继传回地面。
祝融下了着陆平台后已经走了约百米:
路上按计划看了看旁边(上图右侧)的陨石坑和沙丘:
电池耗尽后,将停止工作。火星上昼夜温差大,相机估计也就工作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