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汉字是解密人类文明的密钥 -- 心的方向

共:💬36 🌺22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汉字是解密人类文明的密钥

汉字的产生,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中华文明的始发地是东夷

但是,中华大地的大一统,却往往由西部部落东移而产生。

在中华大地上,西部部落东移,而形成的大一统发生了好多次。

有史记载以来,黄帝代表的西部部落一统过华夏。

大禹父子建立的夏朝,又是西部部落实现的一次大一统。

周王朝取代商王朝,是西部部落东移而实现的大一统。

始皇帝一统天下,又是西部部落发起的大一统。

唐朝的大一统,颇有西来的意思,陈寅恪的主要学术研究,是围绕这个主题的。

至于元的大一统,导致了中华文明在欧亚大陆上广为传播。

元的大一统,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导火索。

黄帝,夏,周,秦,元,共同的特征:就是自西而来,统一华夏

如果,西部适合诞生文明和养育文明,又何必脱裤子放屁,要东侵,东征或者东移呢?那就是大家蜂拥西去/毕竟文明就像是光源,容易产生聚拢效应。

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提到了物候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黄帝,夏,周,秦,元这些西来力量的东移,气候或许是个主要因素吧?

汉字,产生于东夷

因为,汉字的最初形,就是八卦的结绳记事。大家公认这是伏羲的杰作,而伏羲是东夷最著名的部落首领

夏朝是西来的,本就没有自己类汉字的文字,所以,我们从地底下就挖不出夏朝有说服力的证据,这就对了。至于说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这基本也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彼时,流行的是符号学。截至目前,如此多的考古成果也表明:商代之前,只有符号,没有文字。

历史上,所有关于黄帝的溢美之词,就如同后世对始皇帝和成吉思汗的评价一样:统一有功,整合有功,不过,所有的内容非原创

这些由西来部落发起的文化一统,由于其不是文化的原创者,所以,对于文化的整合和解读,总是很不成功。这个弊病一直延续至今,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之一

汉字有表意的功能,用象形来表意,可是,表的是什么意,这些西来部落,总是拿不到揭秘的密码。或者说,即使拿到密码,熬出的汤药,却无法发挥预期的疗效。

所以,后世人不认不识甲骨文,就对了。因为大家都没有搞明白,为什么要诞生甲骨文。

例如,“”字,

点看全图

很显然,这不是太阳的象形,因为,外框里面多了一横,或者一点。

可是大家都接受了它是太阳的象形,为什么?你说不对,你得反驳啊。感觉不对的人,没有反驳的能力啊。或者说,有人明白了,才发现,这不是一个可以随便说破的秘密。

这个“”字,本质就是指男女之事:不就是一物进入另一物的侧面俯视写实吗

民间骂人的话,我“”你娘,我“”你先人。这里的“”,就是“”的本意。如果太阳是原意,那“我太阳你先人”,是啥意思???

又例如,大家都喜欢节日,为什么?有假期啊,可以消费了,有时间其乐融融啊,交友、约炮、和情人喜相逢等等,这都是节日里少不了的事

节日”的意思是假期,假期就是假期,为什么要用“节日”代替?这个词里,为什么出现了“”字?是“”太阳吗?这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太阳自己每天过地好好的,人类扯什么淡,去关心人家的“”不“”?!

节日里的“”,依然是男女“颠鸾倒凤”之事。只是在“节日”里约炮,做这件事,要有点节制。这是一种养生理念的体现。而适合做这种事的日子,才变成了假期。由适合“”但不可过度地“”的日子,演变到“节日”,即假期。

最近的一个有趣例子。8月16日,是孙红雷的生日。他的那个小娇妻,给老公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每一日,都爱你。每一天才朗朗上口,可是“”却变成了“”。颇有《刘巧儿》之风:我爱他,身强力壮能劳动;我爱他,下地生产真是有本领。看来孙红雷真是勤快人,人懒地长草嘛。中国文化的双关,真是意境颇深。不过,这俩货,拿全国人民都不识数呢,觉得就他俩“”地不错,就觉得他俩的每一“”都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界:-)。

扯远了,不过,这说明:太阳,不是“日”的本意

又例如,“”的甲骨文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字发明的时候,我们的先人问候应答的礼仪,一定是类作揖这个动作吗?如果不是,那这个“”形,当作何解释?其象形,到底在干什么

很显然,我们的文字工作者,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

通宝推:春树流苏,梓童,mezhan,心有戚戚,
家园 当年此贴我无法推

呵呵,当年河里领导改了规则,我一下从将军到奴隶,自己的帖都发不出来,更无力推荐其他人的帖子。

迟到的花一下。

家园 纠正一下,中华文明始发地并非东夷一处

按现在考古界的共识,中华文明是多源发生然后一统的。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
家园 欢迎多摆例证

才更有说服力。

我认为从八卦开始,然后才有汉字。我的观点未必正确。

但是你也要给出有说服力的例子,证明:在结绳记事的八卦之外,确实有其它能产生汉字的途径。

我认为,八卦和汉字源自东夷,其它,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衍生文明或外延文明。所以,多文明起源,或许是个假象。

欢迎有识之士用实例拍砖,不拍不出真知。

家园 中华文明不只是汉字啊

文明包括了文字,但是不只是文字。就说汉字,现在只发现了殷墟甲骨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了,没有明确证据指向发源自东夷吧?现在认为前四千年仰韶与之后的龙山文化与中原夏商有很直接的关系,像陶寺,良渚等遗址的发掘都表明当时已经形成相当大的城郭很有可能是都城,人也有了阶层等级,完全可以认为是文明了。很遗憾到目前还没有发现更早的文字,只在陶片上发现了一些符号,很有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
家园 问题问地好

中华文明和汉字是一种等价关系吗?或者说中华文明的内核,是汉字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要搞清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明。

那么什么是文明?

这是个如此普通的问题,可是,谁能给出不抽象的答案?

或许有河友可以轻松解决什么是文明这个问题。

帖子就在这里,我们等待大师的出现。

家园 以前对文明的标准定义要包括城市,冶金和文字

但是现在对文明的认识似乎更为宽松,并非必须满足这三个条件才是文明。所以国内考古界认为良渚已经可以称为文明,几百万平方米范围的城郭生活着万人规模,人群已经分为手工业,农业种植业及贵族等。外城里面还有一个小城生活着贵族,说是聚落的话其规模则远远超出,完全可以称为王国了。

另外现在史学界越来越认为二里头就是夏的都城,但是没有发现文字。如果简单的说中华文明开始于东夷,则无法将夏纳入范围。多源一统的说法是有目前考古成果支持的。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
家园 文明就是修为

看你这么执着,还是写点什么吧。

现代考古学,对于文明的界定,一般是靠实物。

例如,各种工具,各种生活器具,祭祀类的器物,墓葬,墓葬的布局,人的遗骸,动物遗骨,人的饰物,人的服饰,各种纹饰,居住遗址,仓储遗址,作坊遗址,等等吧。

以及在这些实物的基础上,做的各类物理和化学的检测。

这些,都是文明的象征。

可是,用这种方法来区分文明,是无法得到更细致的鉴别。所以,就产生了你所说的,文明多起源一说。

文明多起源学说,肯定有可取之处。可是,这句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意思:不同文明,都按照文明的发展规律,自然成长,然后结出大致相同的文明果实,很显然,这种看法可能是不正确的。如果,这个说法是成立的,那么,为什么在世界各地,残存着很多古老的部落?这些部落怎么就没有同步成现代文明?所以,断定文明一直会保持成长,这种结论,可能是不正确的。

第二种意思:在不同的时段,总是有某种文明冒出来,呈现出优越的一面,这种文明会表现出强竞争力或者是强抗压能力。然后,人类总是围绕着这种冒尖出来的文明,学习它,消化它,然后,在此基础上,争取让自己的文明有更上一层楼的可能。

国内考古,得出文明是多点发展的结论,更像是,彼时代,一种高等级文明的一种离散扩张。为什么是离散的扩张而不是连续对外的蔓延?我认为,古人在寻找资源,有资源的地方,才可能成为文明的落脚点。这种离散扩张有时候也和气候有关。

回头,我们还是要说汉字,汉字的前身,就是你说的符号。这个符号的残留,毫无疑问,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匠在制作的时候,不小心留下的,另外一种,就是匠特别留下的。后一种的可能性,随着文明的提升,可能性是越来越大。

我们今人,总是把上古想象的极端落后和可笑。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文明的发展,总是以上一个文明为基础。越是靠后的文明,其实发展越容易。越是靠后的文明,有时反而肤浅。例如,人体中经脉的存在,这可不是天方夜谭,可是现代西方文明能发现和解释吗?不能。但是,对于中国古代的先人,在母系时代,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彼时,文明的程度不低,彼时,就有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汉字的前身。

而这个符号,一直在进化,从未曾断代过,都清楚地藏在文字里。

但是到了夏商周,这种演变基本就止步不前了。

我们现在区分的,仅仅是字体的不同。

文明就是符号,符号就是文明。

文明就是修为,修为就是文明。

修为就是符号,符号就是修为。

懂得我总结的这几句话,就可以鉴定文明了。

例如,每一个民族的神话故事,都有自己的创世纪。

根据这些创世纪的故事,就可以判定哪些民族的文明是原创的,哪些民族的文明是外来的。

从《圣经》的《创世纪》来看,西方的文明,也就是说所有信奉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他们都是低等民族,只是后来接受了高等文明,才有今天的模样

就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是别人的文明,所以,对于文明的本源不明白就里,所以,在编写创世纪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胡编了。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有序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就是出自东夷。

这个问题,毫无争议。

通宝推:广阔天地,
家园 历史传说只是部分真实

有史记载以来,黄帝代表的西部部落一统过华夏。

大禹父子建立的夏朝,又是西部部落实现的一次大一统。

很久以前,我把“三皇五帝”作为不证自明、理当如此的历史,因为我们的古人在文献里就是这么写的嘛。不过后来我慢慢认识到,文献记载的历史只代表文献写作的那个年代的人的认识,其中既有对更古的时代的记忆,也有当时人的构建,甚至更多的还是历代以来积累叠加的构建,更不用说文献在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混入的后人的修补甚至篡改。

也就说,历史传说只是部分真实。这部分真实,需要通过考古发现去对照映证。有时能证实,有时会证伪,或者材料尚不足以证实或证伪。比如,是否五千年前真有一个叫黄帝的人在涿鹿击败蚩尤?也许我们可以把“黄帝”这个人和名字放一放,先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去看上古是否真的发生了一种考古文化被另一种考古文化大幅度替换的事件。另外,近年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许也能告诉我们,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上,是否发生过某个基因群体的人口大爆发。这些基于事实的发现探索可能是更能接近历史真实的一条路。

无条件地把传世文献(历史记录+传说)当作不可质疑的历史真实,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加以个人的理解和演绎,我觉得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用这种方法发散出来的某些暴论可能会很有趣,但终究只能是自娱自乐。

通宝推:心有戚戚,
家园 我们要注重证据

您可以按您心中想的文明定义来阐述。

大胆假设可以,但是跟着要小心考证。

自己的结论要经得起别人的质疑,您的“中华文明,就是出自东夷”这个结论的证据呢?不然就是自说自话。

家园 “这个“日”字,本质就是指男女之事” -- 有补充

这个“日”字,本质就是指男女之事:不就是一物进入另一物的侧面俯视写实吗?

还有这段暴论,楼主真有才

这种找不到合适的字就找个同音字代替的用字方法,就是六书之一的“假借”。甚至于有时候假借的这个意义会顶替掉本义,然后为了表示本义不得不再造一个字。比如“莫”的本义是傍晚,太阳落到草丛之间,是个会意字。后来莫字的本义被“不要”的意思代换了,又造了一个“暮”字来表示傍晚这个意思。

也许再过几百年大家都用“日”来表示fuck,然后日的本义无人记得,只会用“太阳”这个词。不过这不代表日字造字的时候意思就是fuck!

通宝推:心有戚戚,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莫的字形演变 -- 补充帖

下面那个“大”也是艹,演变成隶书的时候讹变(写错)了。

点看全图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如果不能鉴别过去

所有实证主义者就要面对一个及其虚无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这就是实证主义的悲哀所在。

如何有效地鉴别过去?

在回复河友真高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明就是修为》。我谈到了修为自己是第一步,然后去格物致知。从孔子到曾国藩,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不是我杜撰的。

不修为自己,就无法讨论这个话题。我不是很喜欢引用别人的话,来证明另一个人看法的做法。

为什么不试试深度修为自己?这好比退而织网,然后就可以临渊而捕鱼。

试试看,行动起来,你一定会收到奇效。

家园 你这就是唯心了

修为自己是第一步,然后去格物致知。

不管唯物唯心,祝你下河开心

家园 贻笑大方之家了

帖子中的例子,不是我杜撰的,从没有看到或听到:我日你XX?要不你来解释一下,我们也洗耳恭听一下。

毕竟,河里是高手云集,不仅仅是桥上一人。

我的节日的例子不准确吗?要不你来个解释?看看节日如何解释?

你已经和王骏迪确认了,人家两口子说的日,不是Cao,就是天的意思?

对于你给的例子,莫是傍晚。这个例子好,不过,莫下面的大,作何解释?能不能赐教一二?后来,又为什么加了一个日字,做暮来取代莫?能不能也解释一下?

家园 修为自己,就是唯心?

不修为自己,就是唯物?

格物致知,也是错的,那你认为该如何?说说看,让我们也学习学习新方法,老套路,该扔就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