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工程记事 -- 七天
记得考以前工程师证时, 被要求考了一科专业课,材料力学。上考试准备班时,班上有2个老印。老师讲题时,他俩总在每句话后,发出懂了的那种声音或是诚恳的点头动作。所以老师也总是忍不住让他们给大家解释一下下一步计算,或告诉大家他们的答案。在我记忆里,他们从没有回答出来过一次,每次都张口结舌的,不知道答案,甚至有时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了。你也知道,加拿大老师的问题,往往简单到你告诉他改用哪个基本公式。作为中国学生,我们根本不觉得这该是个问题。 但就算一分钟前他们回答不上问题,一分钟后的下一个问题你又会听到他们发出会心一笑的懂了的声音。
当时看到老印连材料力学的最基本公式都不知道,我只觉得这时印度大学太水。但后来听这两家伙介绍,自己是petro Canada的工程师,吓了我一跳,从此都不大敢靠petro Canada的加油站太近。
不知道 是不是我认为的动密封。
洗衣机中,电机转子(在桶外)通过轴带动桶内扇叶转动。水并没有从缝隙中渗出去。
柴油机燃烧室,温度可到1700摄氏度,在高温高压动摩擦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不漏气。
核潜艇中驱动扇叶的轮轴(这个因为设计方案不同可能对密封要求不一样)和内部空间。
洗衣机就靠橡胶圈子。
柴油机也漏气,只是由于多道活塞环、润滑油的存在,漏的很少。
想象下迫击炮嘛,从炮口把炮弹顺溜放进去,显然是漏气的;可是能打出去,显然不那么漏气。关窍就在炮弹壳子上的几圈刻槽,这些槽是一边斜面一边垂直于外壳的,斜面在后面,垂直面在前面。发射的时候,火药气体流经这些槽,首先经过斜面降压,然后降压的气体撞到垂直的另一面,只有一部分从垂直面旁边的缝隙漏出去。这样两三道之后漏气就小多了;装进去的时候,自然下滑,速度相对缓慢,压强阻力等等变化不大。
潜艇或是舰船,轴上面第一靠材料,接触紧密但是增加阻力更小。现在比如特氟龙之类,以前据说是使用南洋的某种木材最好。第二靠设立的中间过渡腔体,用油压顶着。
如果业主完成这个项目就走人,不会一直守在这儿,那他就只看初始成本,运营成本高上天去也不关他的事儿了……
要我不会管运营成本,干嘛无缘无故损己利人呢
我不知道印度点头是不是表示懂了的意思,但是摇头绝对是同意的意思。所以你的印度同学可能根本没表示他们懂了。
最终的业主/运营方如果没有把责权和总承包商搞清楚,下面各层次的分包商能找漏就多赚了。
可想而知项目责任人的压力。
几十年积累成就基建狂魔
不插嘴也不算错。
设备选型,本就没有定论。就这个项目来说,属于工艺的范畴,老印专业对口。我这个机械工程师是外行,真要细掰扯我也掰扯不清楚。我对老印方案的怀疑,开始是出于直觉,觉得一个小系统就搞这么复杂容易失控;后来则是在设计过程中越来越觉得不靠谱。
站在业主的角度,运营部门和建设部门本就是相互制衡的。运营部门当然希望投资越多越好、设备越先进越好;建设部门则有义务限制运营部门的胃口,避免Golden Plate。反过来,如果建设部门为了降低投资而导致运营费用大幅增加,运营部门也可以激烈反对。这种博弈很常见。
这事最郁闷的是业主项目经理和我。我们彼此之间非常信任,但是我们都没有权力要求他服从我们的方案。这里又涉及到另一个制衡问题:项目管理和技术负责人之间的制衡。项目经理的责任是花钱,由于自身不是技术专家,因此在技术方案上容易保守,宁肯多花钱少惹麻烦。技术负责人的责任之一,是制衡项目经理的这种保守。因此我们都没有权力要求他同意我们的技术方案。
项目在初期阶段,技术方案和预算一般是技术人员做的。因为他们没有项目管理相关的经验,预算容易做低。类似的情况,我在《中国人真有钱》里提过,很常见。这个老印当初由于邀功心切,概念阶段的报批预算做得非常低,等项目到了我们手里,预算大幅升高,他觉得非常没有面子。他降低费用的执念,因此而来。只不过不知道他那么为什么那么执着,明明此路不通,偏偏还要硬走,直到最后无法挽回,丢了工作。
项目管理,最难的是在预算、工期、质量三个要素之间平衡,一般需要在这三个要素之间找一个最优点。偏废一个,都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如果一个项目从开始就确定是工期驱动,既不用考虑预算,手上又有无穷的资源,压力肯定有,但是难度并不大。
亲自主持开发设计?
英国这边业主通常会把设计交给专业公司,承建(你这部分)交给专业的安装公司。业主的技术部门只负责评审选择设计方案。业主的项目部门负责管理项目实现。或者设计安装一体化由总承包商负全责。
业主亲自设计,这个风险和成本对于业主来说有点大。英国人自己的说法是,万一出事儿,都找不到人赔钱给你。就是在省钱(自己做)和规避风险(找人做)中间寻求平衡点。
先有一个美好的想法,然后一厢情愿往前冲,而对所有的不利因素,都装鸵鸟看不见。撞到南墙上不觉得自己愚蠢,反倒觉得自己执着、有风骨,把自己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我们这代华人我也见过这样的,但是要少得多。
经过现代工业社会的熏陶,必然重事实、重逻辑。先有事实、再有结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保持敬畏。
但是西河副国级一门心思堵别人嘴的架势,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思维,还不如这些老印。
第一步是建立Business Case,看看这个想法有没有价值;
第二步是技术研究,看看有哪些技术路线,能不能赚钱;
第三是确定技术路线。技术路线确定后才有最终的控制预算和控制工期。
第四步才是详细设计、采购和施工。
每一步都有预算和工期作为决策参考。
第一步肯定不外包,就是内部的人研究一下,做个大致的方案和预算,看看有没有进入下一步的价值;第二步不一定外包,也是内部技术人员把可能的方案都拿出来,做个大致的预算。
这个项目的第二步是老印做的,一是经验不足,二是邀功心切,把预算搞得非常低。然后上级高高兴兴地批准这个项目进入下一步。
第三步到了我手里,情况跟《中国人真有钱》里的情况一样。我把预算给推上去了,老印为了往下压,拼命想办法,把矛盾往后推。直到最后撞伤南墙、丢了饭碗。
其实第三步把控制预算拿出来后,实话实话,项目也可能被批准,就算项目被枪毙了,老印也未必丢工作。老印选的是最差的一种。
毕业后从未真正做过技术,技术细节懂得不多。
但是机泵转速一般都是每分千转以上,和你的洗衣机问题不太搭界。
你有关柴油机和舰船的的问题,似乎是润滑力学的范畴。
至于你说的这种预算,一开始拍脑袋的时候往大里拍,,控制起来不难。资源整合当然有难度,但是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是一个工作强度的问题,不是难度问题。绝大多数事情可以边执行边解决,不用纠结资源、返工等问题,甚至可以几条路线同时进行、哪个成了用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