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知乎上一个秦朝问题的回答 -- old
其重要作用建立在一定的规则之上,规则改变了,其作用的方法,影响力,影响效果,都会不同。物资,越是基础物资,越无视任何人为规则,永远有决定性作用。
兄台好文!不过提郡县制不得不提流官制。异地做官,定期替换,流官制大大抑制了本地豪强对当地的控制力,消除了潜在的分裂可能。
流官制真正塑造了中国的大一统,不然郡县长期被本地豪强掌控,不过是一种分封制的变种。
美国的都铎王朝类似的分封格局,红州郡县基本受控于本地望族,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
2004年推出的纪录片《复活的军团》已经详细考证过秦军天下无敌的奥秘以及具体过程。
大致的思路就是秦国一统天下主要是要靠强大的军事能力,而军事能力又来源于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和军工能力。纪录片考证秦国当时已经有了相当先进的武器标准化(《大秦赋》里有展示)制度和工艺流程,以及管理体系(与现代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员工的四级体制完全相同)。
《大秦帝国》里有一个商鞅版的《强秦九论》,我觉得总结的很到位了:
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
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
其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此举将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
其四《军功论》,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
其五《郡县论》,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
其六《连坐论》,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
其七《度量衡论》,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
其八《官制论》,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
其九《齐俗论》,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此九论为大纲,若变法开始,尚须逐一制订法令,落于实处。
至于所谓“建筑在奴隶制基础上的社会生产系统”,绕了很多弯子,大意就是落后的政治上层建筑与先进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落后的政治制度如何产生先进的生产力?这个确实有套用影射当下中国的诛心之意。但是说白了,哪个制度之下不存在对普通劳动者的剥削呢?资本主义有,社会主义就没有吗?当下的996,社畜们创造的价值难道不是远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价值,这难道不算一种变相的奴隶制?而西方的福利资本主义之前难道也不是这种状况?所谓necessary evil,关键在于上层建筑所允诺的那个美好的愿景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对于秦国来说是有的,只要耕战-向外征服的这个正向循环一直在,系统就能够维持,等一统天下,自然也就崩溃了。而中国目前的物质生产力也基本覆盖到了全球市场,下一步,如果不是用产业升级覆盖已有的西方高端生产力,就必然陷入内卷,所以所谓入关学也是从这个角度应运而生的,但本质上还是一种老鼠打洞的直线思维,是一种回避了本质问题的简单化逻辑。
于是就有人拉出来满清屠杀来咋挂
纪念南京大屠杀,于是又有人拉出来满清砸挂
出关不好,应该是秦朝东出,于是就有人拉秦朝砸挂
这个思路很小儿科,却似乎是真的
哪些所谓建立了具有现代先进性的自由金融制度的国家,只要一个索罗斯,就溃不成军。
可见改流归土之反动性。
纪念南京大屠杀,于是又有人拉出来满清砸挂
澳大利亚屠杀平民,河里就有人把满清拉出来砸挂。
估计以后,每爆出一个西方国家的丑闻,就会有人一脸沉重的讲述满清往事,同时告诉大家西方世界多么美好,西方的军队多么文明。
看新闻里西方在阿富汗的所作所为,只有意大利算安分守己,其它西方国家都要靠大清来拯救。怪不得,西方研究清史这么起劲。
网上吹秦国的时候,总陷入孙皓晖系列小说的那种怪圈。一开始就说商鞅变法,秦国厉行改革开放从此强大了,效率提高了,在体制和国力上压倒东方六国了。结果第一部书结束,然后又吹秦国搞连横了,秦国又强大了。第二部又结束,再然后有说秦国远交近攻了,秦国又双强大了……最后赢政上台了,秦国又又又强大了……然后秦国突然完蛋了。
这里面的矛盾就是是商鞅变法到六国统一中间还有一百多年,期间秦国发生了很多政策变化,其它六国也有很多变化,怎么就能确定秦国的胜利靠的就是商鞅变法呢?
央视那个纪录片吹的更猛。看了那个纪录片的网友们纷纷说什么大秦法治社会,工业流水线,外加全民总动员,俨然是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一战水平的国家。问题是这么牛逼的秦朝居然花了一百年才消灭其他六国,那六国也是相当的牛逼啊,咋没人具体说说呢?不是这样的话,那要么就是秦国的准现代体制压根不存在,只是纸面上说说,或者大部分时间上都不存在,只是在秦始皇这样的强君手里才能短期存在。我看后者可能性大一点。
谢谢指出。
看来思想斗争还要靠“民团”而不是“官军”。
大概没有人会认为隋文帝(或者加上他老二炀帝)算是始皇那样强君吧?然而隋朝和秦一样,快速崛起也快速被唐取代。
单纯突出强调“科技”,和单纯强调君主个人的作用,在这两者之外,从社会”文明“的角度也是一种历史逻辑的探索,可能更通顺一些,也更容易被未来的年轻人接受。
再请教河友:关于秦汉历史,除了司马迁的《史记》,到目前为止是否还有其它史书史料?
问这个问题,是觉得有两个点要修正一下太史公:其一,秦统一后,那场最著名的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朝廷辩论,是否真实、完整?太史公写得绘声绘色、千古传颂的那个场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史料?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秦朝廷辩论的,更多的是六国那些还未郡县化的地区,该怎么办?继续分封还是郡县化?显然,郡县化就是把原来的六国国内的矛盾,一下子转变成了旧贵族对秦的仇恨,还要乘N。
其二,六国以前的封地,按道理是应该有国家档案记录的,秦统一天下,最先最需要”焚“的,应该就是这部分”书“(档案),然而司马迁对此却没有任何描写?如果有,或者考古发掘、史料考证有新的发现,请河友指正。
和年轻人讨论:是否正是因为秦始皇烧掉了六国原来的分封档案资料,才使得陈胜吴广之后、各国贵族靠原来的影响力拉起的反秦队伍,即便一时戴起了六国的帽子,却无法完全恢复以前的领地。95%起义的士卒,你不分我土地,谁为你打仗?
楚汉相争及其之前的起义作战,兵器岂能和秦及前六国时相比?谈”科技“”流水线“,远不如谈”郡县制“。真理兄以为如何?
个人觉得秦和隋差别很大,秦的灭亡在始皇帝时期,甚至在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是定局。而秦国的统一是个偶然,极其依赖于始皇帝的个人才能。而隋朝相反,杨坚篡夺北周政权的时候隋朝确实已经在实力上碾压了南方,统一是必然。但是被杨广瞎折腾二世而亡是个偶然。杨广哪怕是秦二世的程度,都不至于亡国。
为什么说秦的灭亡是定局呢?单纯从史记上看就有很多迹象。很多人谈秦朝就觉得秦是个二世而亡的短命朝代,但实际上秦在统一之前就是一个已经传承了好几百年的老迈国家。所谓百代皆行秦政法,尤其是商鞅之后的秦就是后面朝代的低配缩小版。后面朝代的毛病,如宫斗(弟弟造反)、阉患(假太监嫪毐睡自己老妈)、党争(李斯vs秦本土派,李斯vs赵高)、权臣(吕不韦)、外戚(昌平君勾结敌国造反)、藩镇(南阳不听话),秦一样都不少。康熙只是对付了权臣和藩镇就被人视作一代明君了,而赢政即位之后和统一之前,这些问题全部都爆发了一遍。而赢政摆平了全部,然后还统一了天下。这种混乱发生在后世朝代的话,只会被视作亡国之兆。秦国的小朝廷运行成这样其实已经快完了。但所幸的是其他六国其实和秦国有类似的毛病(可以参考李牧、廉颇、信陵君、春申君等人的不幸结局),而秦始皇又是个天才,居然一路反杀过来,可谓不世出的天才。古人说始皇帝是“奋六世之余烈”,显然也是意识到了秦国的衰老。如果始皇帝这一代没这个本事,那之后秦国和其他六国大概率都会发生政权变动和内部混乱。能不能统一、谁来统一、何时能统一都是难以预期的事情。
赢政整顿秦朝内部的过程惊心动魄,统一六国的过程其实离失败也只有一线之隔。统一六国关键战役就是灭楚的两次大战。最基本的一个问题,第一次战役20万大军覆灭,你敢不敢立刻发动第二场战役?而且还是其倾国之兵派出60万大军?而且从王翦列传里他保守的打法可以看出,秦国这时候军队数量虽多,但是精锐部队未必比楚国军队善战。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秦国真正的精锐部队可能已经被李信在前一场战争中葬送了。面对这种情形,你若是一个一般人,会不会想着别浪,先稳一稳发展一波?但赢政就敢打而且敢全压上。从后世的眼光看,如果始皇帝这时候怂了。十几年后他就死了,在他死后已经占领的三晋都有可能在楚国的支援下复国,而他的继承人未必是个明君,还要面对楚国项燕名将家族率领的强大军队。赢政一生的辛苦都可能会因此白费。
但即便是秦始皇,在他夺取天下之后秦朝就已经迅速地腐败了。最近还看到了一个例子讲秦朝之内部混乱衰败。这是知乎上的大V姬轩亦提出的。史记 项羽本纪里面记载,【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项梁作为秦国最危险的敌人,居然就躲藏在关中地区。而且即便犯了刑事案件,也得到了秦国内部高官的庇护,得以成功逃亡。逃亡之后还能继续在体制内当乡贤。就这一个事例就可以看出秦国的吏治败坏到了什么地步。
始皇帝本纪里还记载他本人公款旅游到某地,看见石头上刻着始皇帝死而低分,于是他愤怒地下令杀光周围居住的所有人。这样的做法说明始皇帝对自己手下官僚机器的腐败心知肚明,指望他们抓住真正的反贼是完全不可能的。他只能依靠这种简明而且残暴的命令来证明自己对官僚机器还有掌控力。当然,在他死后这台机器也在李斯和赵高之间的党争中彻底散架了。
秦国的党争也不是什么偶然,其伏笔就是商鞅埋下的。本朝为了树立改革开放的合法性,所以在历史课本里大力赞扬商鞅变法的伟光正。作家如孙皓晖老师,则更加把商鞅用事视作朝廷重视知识分子,吸纳天下人才的凭证。但抛开这种东亚做题家的思路来看,就可以看成商鞅、吴起这种人与其说是领导智囊,不如说是君主打击贵族实现专权的屠刀。变法之前的秦国是君主和本土贵族分享权力的准共和国家,君主要想加强个人权力,就得得罪贵族。提拔本国人打压贵族是不大可能的,因为本国人之间肯定有各种人事关系。要想打压贵族,就得重用商鞅这种外来户从而借刀杀人。而作为得罪人的过河卒子,商鞅和吴起是没有任何安全感的。他们本人的结局说明了一切。
李斯和商鞅是一样的人。他们都是外来户,是秦国的君主用来得罪本地人的工具。他自知一定没有好下场,所以秦始皇死了之后他才拼死地折腾。
反过来如果秦国能给李斯和商鞅以安全感的话,那样秦国就会有好下场了吗?不会。那样会走向相反的结局。看看姜齐和晋国的下场。外来和本土的贵族们和君主相亲相爱,最后把君主的国家也收入了囊中。如果商鞅、吕不韦在秦国善始善终,他们都后代会不会搞个商氏代秦、或者吕醪两家分秦呢?
最后总结一下吧,我的观点就是赢政即位之初的秦国其实已经逼近了其制度的极限,进入了历史周期律的末尾篇章。灭亡是必然的。
至于史料问题嘛,除《史记》之外还有《左传》、《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诸子百家的文集也多少提及了一些时事。此外考古发掘的古代竹简、青铜器也有很多。我不是专家就不多说了。
基本上就是秦的一体两面。
《强秦九论》最大的特点就是反“贵族封建",普通人通过努力耕作或者军功,就可以上升到很高的阶层,平民可以成为县令,相国,将军。这其实极大侵犯了秦国原有贵族的利益,内部人都不敢干或干不下去,以至于变法必须借助外来人。
我再扩展一下:
从制度层面,是秦国的”反贵族封建“,建立”平民功劳上升“制度,所以人才辈出,战胜了六国的传统落后封建制度,秦始皇进一步建立推广了郡县制度,削弱了贵族的封地政策。可以说秦始皇是“反贵族封建制度”的第一人。当然,秦始皇这个人,反贵族封建,却不反皇帝封建,反封建不彻底。甚至从矛盾论出发的话,那个时候如果反皇帝封建,就反不了贵族封建。
我刚刚在楼里写过,秦国的所谓变法,其实就是秦王招揽来自东方的外来户打压本土贵族从而实现君主集权,在君王死后又兔死狗烹杀掉外来户安抚本地人的这么一套把戏。这样一套把戏东方各国实际上也多少玩过,吴起、李悝、申不害、伍子胥、苏秦、乐毅这些人干的都是类似的事情,都是作为外国人服务某国的君主,为其跑腿办事集中权力。最后也常常因为君主换人而翻船。可以说战国士人干的都是这样的事情。秦国所谓的变法最彻底,可能就是其君主最肯出大价钱雇东方士人的意思。天下士人因此也最喜欢给秦国带路。赢政时期不仅朝堂上人才济济,连三晋和齐国内部也出现了大量间谍。这些士人背弃父母之邦,可能图的就是靠给秦国带路谋富贵。这个时候国际带路党是向着秦国的。
问题是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带路党们终于毁灭了自己的母国,这时候还想继续给自己谋取利益的话他们又该怎么做呢?对了,那就是反过来挖秦朝的墙脚,为六国复国势力带路。这时候,国际带路党们的努力方向就变了。
用后人的话说,秦朝这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易也”。
秦国的名臣里面,
商鞅、张仪、李斯等人是外国士人,按照商君法令他们一个人头也没砍,就当上了国相。张禄(范雎)也是外国士人,但他可能同时是魏国间谍。
魏齐、昌文君是魏国贵族,也是外戚出身。
吕不韦是搞政治投机的商人。
赵高是太监
白起、王翦这些名将倒是出身不详,但是东方名将廉颇、李牧等人也是出身不详,相比起来也是半斤八两,不能说明就是秦国更能拔猛将于卒伍。
所以如果说秦国的变法就是重用外国人的话那是证据一大把,但是如果说秦国制度公平能够给本国平民出头机会的话,那倒是没有实例。所以我看商鞅那套制度其实也就是竹简空文而已,当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