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桂月大反覆——丙辰丁酉28天序时记事 -- 老老狐狸
你那篇文章还是偏术,偏实际操作层面。而毛爷爷是理论联系实际最强的人,更多的是理论上的追求,术上面我认为他持无所谓的态度,他挂之后哪派胜利,只要够强,强到不被外敌欺负,他都接受
文革的话题的确偏大,就从起因说一说
文革的起因要从《武训传》开始。这样一部献礼作品,得到了TG体系内的一致认可,然而毛爷爷就站起来把它给ban了,这是因为革命虽然成功了,人们的思维,包括周爷爷等领导的思维还是过去儒家那一套。儒家就一直认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你考试考的好,得到黄金屋,干了颜如玉,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你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只是干掉了和你竞争的同一批读书的人,弄死对对手的上升通道自己取而代之。在这整个过程中都是“存量博弈”,即内卷,整个国家并没有多增加一个工作岗位。如果上下一致认可《武训传》,那就是打碎了大清朝,再建一个大清朝,存量博弈,迟早会走回儒家内残外忍那一套
这就是文革的起因,后面废除高考也是息息相关的
为什么是第一封毛留中不发,邓转了第二封毛就打板子了?
信是反迟群的吗?为什么毛两封信一对照就认定邓搞猫腻?
真正理解为啥批《武训传》,视角就不同了。
猜想的...
在北戴河不动...会怎样?
去广州会怎样?
飞出去会怎样?
在飞机上还可以变动...飞哪里?
飞回落地...飞广州...飞出去...
即使各机场关闭...也是可以落地的...
单独给飞机落地是可能的...
从飞出去的后果看...
不如回来落地...
结果是飞出去了...
主席大病一场...总理大哭一场...
党伤筋动骨了...
糟一阵,76年45之后,更差了,6月底心梗,7月中央就开始准备《告全当全军全国人民书》了。
教员去世后,江青大闹,说教员是邓害死的,要求开除邓党籍。
从局委身份看,确实不得体,但她也是遗孀,真不能理解?
邓厚道不厚道...还是要从党的未来来看...
主席要在生前评价...邓实则是给不出意见的...
所谓二七开...三七开...都站不住...
党的历史表明...历来路线斗争或运动...都要有一个定性结论...
邓能打包票定了?恐怕此时定了...邓往后也站不住脚...
看看文革结束后...老干部(军界政界理论界)的一片呼声...
邓多次改...下面意见还是不能统一...最后丢了一句...“不争论”...
老干部退下...
慢慢来吧...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谁说的?
要是在家里犯个错...哭哭闹闹撒个娇...主席可能还挺高兴...
但她有个政治身份...
以往在政治局会上可没少闹...
她是借着主席去世闹...目的还是开除邓的党籍...
邓自从全免后...她就多次讲话要开除邓的党籍...
这个保留党籍是主席深思熟虑的啊...
江这一点做的太绝...保留党籍...主席去世...邓可再起...
你将邓的路堵上了...也就堵上了于你往后所有的可能...
好在...后来的事是华做的...江没想到...
这里都不需要什么政变,邓陈叶李先念早就聚在一起了,他们算不算搞小圈子、搞阴谋诡计? 不算,因为他们几个背后,有着巨大的势力,当然不是小圈子。4 人那种没有根基的,才属于搞小圈子。
如果华和 4 人同心合力,最后多半也是邓派聚集力量,开会把华和 4 人赶走,或者哪个不顺眼的,当作三种人关进秦城。反正十届三中全会的调子已经定了,4 人是资产阶级野心家、反革命两面派、国民党特务、叛徒、新生资产阶级分子。按照这个罪名,怎么整治都无所谓。
真正的逆转是在文革后:
数据来源:
[1] 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1
[2] 李文胜.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引自:刘海峰主编.公平与效率: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425
我当时顺手保留的很老的一篇网文,
题目叫:毛泽东的教育奇谋 作者 伍迪希
1、文革高潮1966、67年,为新中国成立第17、18年,那时的大学生都是在刚解放前出生的。以1963年普通高中入学率只有2%,1952-1955年小学入学率不超过55%看来,可相信大部分大学生的父母都是在民国期间中上层社会的一群(那时只有20%识字率),或是解放后官僚系统、统治阶层的中坚分子。其实这两阶层在当时存在一定的重叠性。解放时只有很少人能中学毕业,1931年总共只有一万,1936年全国只有54万中学生。解放前数年,毛泽东及其同僚统治能影响的地区仍只占中国极少人口。新中国成立后大大提升小学入学率至49%的1952年,低下层才开始获得接受教育机会。但在1967年他们才 20岁,根本无可能进入官僚系统,枉论成为统治阶层精英。
透过上山下乡,令那些来自上层家庭社会的知识分子接触占当时中国人口80%的农民,了解中国实情,实质转变这些出身上层家庭年青人的出身背景;当时上山下乡的知青、老三届刚从中学毕业,文革十年正值他们的结婚年龄。而据“中国知青史”研究,知青与农民结婚是主导婚姻。这样便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城市知识分子与当时农村社会低下层的阶级阻隔。增加了低下层向上移动的阶层流动性。
2. 大学停招四年,可以说是透过残酷地剥夺或延迟了当时上层社会、知识分子阶层子女接受大学教育的权利。令他们将来难以或延迟了进入官僚体系。1970年再招生,是确保当时进大学的都是解放后出生,而1958年后入读小学(即入学率由1957年61.7%大升至80.3%后)的学生,再加上收生成份主要考虑工农兵,便确保大学生大量来自普通人民群众。68、69年后,即64年大增小学入学率至80%后的4年,更大增普通初、高中学额。在此数项措施影响下,大学生便完全扭转文革前来自上层家庭的倾向。
由于任何国家的统治官僚阶层其实来源自大学毕业生,文革十年只招一百万来自工农兵中下家庭的学生,便使在毛去世后,招收、提拔年青干部的过程中,低下阶层农村子弟能与上层知识分子、城市人口在较接近的基础上竞争。
十年知识分子断层,在另一方面看,是五十年权力大转换。虽然这十年内入学的大学生专业水平平均较低,但出身背景较接近基层群众,确保占中国80%的农村人口利益将来不被严重忽视。纵使邓小平复出,全面掌权后于1978年恢复以考试收取大学生,放弃毛晚年主要讲求阶级成份、政治思想。但因当时招收的大学生都是1960年后出生,在毛晚年大力推动普及基础教育下长大的一代,而文革的当权派在邓小平复出后被打倒,文革期产生了特权分子阶层(农村干部)子女,都无法再以特权入读大学。所以中国过去数千年间官僚精英绝大部分来自上层社会(识字的20%及其后代)的倾向便被历史性地划上句号。
一切都已经晚了。留在北戴河哪怕飞机降到中国任何地方,中国历史都有可能改写。时也,命也
逻辑也糊涂。
tg是马列主义的政党,评价他的行为就是他自己的章程。你拿封建主义伦理那一套来评价为党内某些行为,不是糊涂是什么。
中南海的“八司马事件”,河里以前也详细讨论过的。
批《武训传》,主要是批评武训等人面对剥削压迫,没有起来勇敢反抗,而是用乞讨的方法。主要是批评武训逆来顺受,不敢反抗。和文革有一定关系,但应该不是直接关系。
有个bug,副总理孙健不是十届中央委员,而是候补委员。
补充:
1、生病请假的不止叶剑英,还有李先念。
按《李先念年谱》记载:
【76.1.21】毛泽东提议华国锋牵头处理国务院工作。
【76.1.24】1976年1月24日,李先念接见参加全国计划会议代表。计划会议后,李先念请假养病休息,此后批邓、4·5事件、华国锋任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等会议均未参加。
【1976年2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经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在叶剑英生病期间,由陈锡联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
【1976年3月1日】1976年3月1日,纪登奎召集财贸各部部长开会,传达经毛泽东批准的决定:李先念养病期间,由李素文主管财贸各部和外贸部的工作。
【11月初】中共中央决定:李先念回到国务院副总理的岗位,主持国务院全面的日常工作。
2、军委还有列席常委(参加军委常委会议):
杨成武(常务副总参谋长、总参党委第二书记)、梁必业(总政治部副主任)、张宗逊(总后勤部长)、胡炜(军委办公厅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