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推测一下当年为啥选择了“分田单干” -- 钛坪樽逾
老上海瞧不起苏北人的...也是苏北穷...
学校军代表...在市里布置时...要求的最困难的一个县...
春节前坐着无蓬大解放...到的公社大院...要不是年轻...早就冻得半死不活了...带队的体育王老师给我们三个同班的...选了公社所在地这个村...他乘机跑到供销社门市部...买了两条“大运河”肥皂...他说...城里要票...
08年前后的干部...已经不了解了...
徐州比宿迁还是好不少的。
早年客车不够,车站加班车就是调用货车。
扒手扶拖拉机,小时是经常的事了。也不用减速,本来就不快。大人小孩都是这么扒上跳下,大家都习以为常。老头子还专门教过下车的决窍。所以早年有视频领导人的安保人员车启动后才上车,一片惊叹——多大个事,远没拖拉机快呢。
看到了人的复杂性。
【带队的体育王老师给我们三个同班的...选了公社所在地这个村...他乘机跑到供销社门市部...买了两条“大运河”肥皂...他说...城里要票...】
我估计河里不少同学在你的位置,就要揭发这个王老师了吧。
我小时比你强,1970年代常坐有篷布且带条凳的解放,这是某些三线单位每一月攒星期天的假到省城及地(市)的"班车"。我那时候小孩一个,坐老爸怀里不占位置,收一角。大人是收二角还是三角不记得了,还记得当时的说法:用单位的车是工人社会主义主人翁地位的体现,收点钱是抵油钱,当时的柴油、汽油要计划、太金贵了。了
主席62年说的这话,也不知有没有具体依据,会不会是戚本禹回忆中提到的,他整理的支持包产与否的两方面材料中的。
一搞包产到户,一搞单干,半年的时间就看出农村阶级分化很厉
害。有的人很穷,没法生活。有卖地的,有买地的,有放高利贷的,
有讨小老婆的。
二汽(东风)在郧阳的大建设、兴起一股"干打垒"的风潮,是国家计委下设"基本建设委员会"的重点推广"产品",当时大家齐"称赞":这"土墙"冬暖夏凉就是好、就是好…
记得有个大供桌,就是农村堂屋正中靠墙放的又高又长的桌子。说高也应该是儿时的记忆吧,那时觉得挺高的。桌子上主要放香炉啊,烛台啊,桌子上方的墙壁上挂着中堂画或者“天地君亲师”“祖宗昭穆神位”之类的字画。每逢除夕和元宵要祭祀祖先,就在供桌上供上猪肉,米饭,几盅水酒。
我们大概80年代中期就主要住在镇子里,老房子大概90年代初期以200块的价格卖给一家亲戚,他还欠了50块钱,直到现在都没还,他自己都去世十几年了。。。
那个大供桌不方便搬动,应该就连老房子留给亲戚家使用了吧
从整个社会看,“身份”把人分了三六九等。
革命干部一等人,工人阶级老大哥二等人,农民就三等人了。工人内部也分等级,国营的,地方国营的,大集体,小集体。待遇上有差别,也有鄙视链。
知识分子就比较奇怪,“身份”一般都算干部,经济地位比较高但政治地位不高。
当然还有“贱民”,就是所谓四类分子。
三大差别,再加上封建残留思想。不过那时是承认,努力消除,至少表面上是这么说的。
现在则是隐性的,不正面宣传并淡化之,实质上分化更剧烈了。
比如说,不在体制内干了可以辞职去企业或者自己创业。农民出去打工也比家里种田挣得多。作为个人来讲,是有选择的,有选择就有机会。
改开前可不行,除非组织上要调动你,否则一个身份就一辈子,比如农民,绝大部分是没选择,一辈子刨地种田挣工分。少部分人有机会,读书出去了,征兵在部队提干了,县里来招工了,但毕竟少数。
工业化30年,剪刀差30年,农民要回报了,然后一脚踢开,还美其名曰为你好.
最后回报还是靠造反,而且是没有革命理念,纯粹的生存问题造反,新中国成立50年了,农民居然要因为活不下去,造反.为什么当时美国放心的让中国加入WTO,眼看中国就要亡了啊,农民造反事件各地层出不穷.而且,工人刚刚也被抛弃,新的造反力量也在酝酿之中,美国就等着中国烽火遍地呢.
现在夸什么眼光,夸啥战略,定力啥的,狗屎.靠的是毛主席留下的教育基础培养的人才,靠的是毛主席留下的工业体系留下的人才,没有毛主席当年的政策,中国不会比苏联好到哪里去.新疆,内蒙,西藏都被国外分裂分子渗透,等着揭竿而起.广东90年代末由于经济一枝独秀,都准备发行自己的货币,设计都搞出来了,等着发行,广东当年号称独立王国,猜它会不会独立?
对个人而言,特别是有能力,有本事的人,肯定是好得多。
原来那套体制,如楼下任爱杰所说,最后就是僵化了。
记得上古大神图雅,曾经有个比喻,主席是在那个年代,用四号铁丝编了一台电脑出来,确实是旷世之举。但是毕竟是四号铁丝编的,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出问题、跟不上是难免的。
关键的问题可能是,怎么让系统能自己演化更新。这题目就太大了,完全想不明白了。
这个记得早就有,貌似是《毛泽东思想万岁》这个书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