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科技部通报院士论文作假 -- 菜根谭

共:💬199 🌺985 🌵1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学学华为,要给学校里的知识分子搞竞争组
家园 原来还涉及到一原研新药,我更怀疑了。

四十年被蛇咬,杯弓蛇影。

家园 赞同!更感谢老兄给了个台阶下。

最后一段结论认可,但是开始的部分还是有商榷的地方。

搞学问的但凡公布了结果,法律法规方面不论,结果一旦公布,作者自动有百分之百义务回应所有专业置疑,不管对方是什么人,什么居心,用什么方式,强奸犯还是圣母没区别,

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但是自媒体出现后,改变了原有的秩序。没有自媒体,饶毅只能通过科研领域常规的途径进行质疑。而这次,好像饶毅只通过自媒体进行质疑,完全没有走常规途径。同时,在自媒体上过分夸大学术争议的性质,给外行人一看以为是重大的科学问题。给公众明显的误导,暗示裴刚学术行为不端。这应该是一种道德绑架。

从裴刚一方的角度看,有科研领域常规途径解决科研争议,通过常规途径提出质疑,他应该会正式回复。但在自媒体上的这种“碰瓷儿”炒作,是绝对不能公开回复的。

2008年施一公回国时,方舟子在网络上挑战,我当时给施一公的建议是:这是一边倒的游戏,方就是靠打你出名,你公开回复只会增加方的知名度,不会给你澄清任何东西,越解释越黑。心字头上一把刀,忍!打死也不能回复一句。只要你很快做出成绩,就自清了。

裴刚做为院士,有资源优势,实在忍不住回击,是在法庭上。这点做的比较高明。饶的老婆是知名律师,这次也没有护住老公,一审、二审饶毅都输了。

通宝推:ziyun2015,
家园 四大劝退 诚不我欺

本人不幸就是 幕后的专业 化学系的(化学 是 生环材 的 支持学科)

工作范围也涉及到 另外三个领域

就 亲身所见,这仨领域 都是 病态发展……看着 前途很大,但是 为了申请研究必要的经费,啥都敢吹。临到 收账的时候,没法交差 就开始 瞎解释—这个西方社会学者 专门称为 病态科学。不是伪科学,参与者都是科班出身,对 科学研究的 基本原理都懂。很多人也不是 存心造假……就是 强行解释,你说他存心造假吧,他真 做了好多实验,真造假 也不用这么费劲啊……但是 结论和他的数据都配不上 关键是,不论哪个国家 现在 对申请基金都提出了 非常高的要求,举目尽是世界先进水平…… 叫你扯淡你就扯 你不扯他不管饭啊…… 这种情况对于真想做科学的人 纯属精神折磨……四大劝退 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这种 精神伤害

通宝推:ziyun2015,方平,铁手,东海后学,用心荐华,杨微粒,
家园 实话实说、有一说一!

吹牛打屁、一堆烂泥!确实是无可奈何。是个人的问题,还是社会(体制)的问题?我姑且以为后者居多。一声叹息

家园 态度很好,见识欠佳

夕曦网友给目前的西西河带来了好的风气。

这个态度至少给人愿意讨论的空间,比起骂街是强的多了。

我发现很多网友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多多少少都套用了其他领域的一些原则。比如某人提议建立追溯时限机制。拜托,你以为是司法领域吗?司法领域也不是所有的都有追溯时限。凶杀就不设时限。司法领域设立追溯时限不是为了追求正义,而是处于司法成本,社会伦理变迁等社会现实的考量。

科学研究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追求真理。我们不反对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因为付出和贡献获得收益。但是我们坚决反对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作假。这个和科研的基本目的是违背的。

为此才有了相应的规则和道德。同行重复,同行质疑时科研领域的基本规则。参与其中的就有遵守的义务。

还有人对可重复有误解。在他们心中,可重复的定义就是任何人(同行)都必须做到可以重复。其实不是的。对同行质疑是非常严肃和严重的事情。业内人士,只要脑子正常,绝对不会仅仅一个实验重复不出来就公开提出质疑。

我以前的工作中遇到过类似情况。一篇文献的实验,做了几次都得不到与之相符的结果。我们第一时间是联系作者,就实验细节展开讨论。看看是否存在某些实验条件,在作者的论文中没有提及或者说的不清楚导致我们的额实验不能重复。如果作者不回应,我们才可能会进一步在期刊那里提出质疑。当然,事实上很多人都不会走到那一步。如果作者不回应,基本就等于默认自己的论文有问题。都在一个圈里混,何必把人搞得太过分呢?我们自己知道就行了。这是很多业内人士的正常反应。毕竟大家都有很多工作要做,没那么多时间用来打假和反腐。所以很多南郭先生在圈里可以一直混下去。

生命科学是造假重灾区,因为实验周期太长,重复验证成本高。作为实验者,实验过程中的煎熬可能就会推动他们造假;二质疑者也因为检验成本高,一般都选择讨论式质疑。

饶毅先生的牛逼之处在于,他对这种现象零容忍。这个给国内科研领域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

我们学术界,歪风刮得太久了。需要一些力量纠偏。

通宝推:方平,Climb,东海后学,nvda,阳春白雪,empire2007,审度,陈王奋起,菜根谭,
家园 再请教一下,饶毅先生向你描述的那样做了吗?

我们第一时间是联系作者,就实验细节展开讨论。看看是否存在某些实验条件,在作者的论文中没有提及或者说的不清楚导致我们的额实验不能重复。如果作者不回应,我们才可能会进一步在期刊那里提出质疑。

好像饶毅先生的确牛,给国内科研领域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抛弃了你介绍的方式,直接在网络媒体上质疑。这是为什么?

家园 这个我支持,对于生化,我是前不久才改变看法的。

认识的一位混饭千老,都打算回家蹲了,突然就突破了。

可转化的成果,开创者殚精竭虑,各种试错,但被追风剽窃的难度却太小。

真要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必须地赶紧跟上,国内对国外的拷贝式行为应该收敛一点,基础研究有论文,应用研究有专利,真要是关系国计民生,可以公开强制许可。

抄袭式行为不应再鼓励。

家园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质问裴钢及“机制”专家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质问裴钢及“机制”专家:不懂“经济”还是不讲政治?

裴钢1999年发表论文后,饶毅告诉他,自己的实验室没能重现论文结果,建议裴钢撤稿。此后,裴钢没有做重复试验,而是与饶毅争执起来。在我看来,裴钢的行为都属于“事出反常必有妖”之举。这里的“妖”,我是运用经济学教授必备的“投入-产出”常识加上逻辑推理常识分析出来的。

%……&*

这篇文章的结尾段落4次使用了“学术”一词。我要警告科技界的一些学者尤其是具有中共党员身份的学者:不要拿学术装神弄鬼!前几年用重复试验这一学术常规(经济学称之为“制度安排”)否定了韩春雨取得的所谓科研成果,为什么就不能用同样最“经济”、最有说服力的方法验证一下裴钢的科研成果呢?!2019年4月27日,“科学精神中国行”走进浙江大学,朱邦芬院士有理有据地谈到了目前我国科研诚信方面的“两个史无前例”,批评种种学术不端,倡导科学精神,我看,“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的所作所为,正是朱院士批评的对象。

从饶毅2019年年底网上举报到前几天“机制”发布通报,历时一年有余,花费了N(>1)倍于一次“重复试验”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却是让公众特别是知识界更加愤愤不平,请看拙文发表后网友们的评论吧。经过这次事件,中国科学院道德委员会的道德品位不是提升了,而是下降了。接下来怎么办?就这样认可未署名受访者说的“联合工作机制此前作出的调查结论无疑具有最高权威性”吗?在我这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看来,这个说法太不讲政治了,是不能接受的。最高权威属于我们党的领导!

https://www.toutiao.com/w/a1690394315906052/

家园 饶毅的质疑

饶毅的质疑过程其实我是不清楚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站台饶毅儿不是另外几位,基于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我相信饶毅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这就意味着饶毅不会饶过这些程序。有专业素养,饶毅辉执导合理合法的质疑;有专业知识,饶毅不会胡说八道,甚至恶意人身攻击。

所以尽管我不知道饶毅有木有联系过裴钢等人,但是i 我选择相信他。

你的质疑其实是不成立的。饶毅并没有利用自媒体道德绑架。他是通过官方渠道发函给中科院道德委员会。这个本身就是正常渠道(他完全可以选择不联系作者,而直接举报。因为联系作者海意味着怀疑,举报等于认定。以饶毅的专业知识,他有能力直接判断)。

你的误解和某些人认为华为利用爱国营销道理是一样的。被媒体信息刷屏和洗脑,忘记了信息的最初来源。

家园 学术争论?

当年韩春雨的实验不能重复时,咋没人说是学术争论?基本上是千夫所指啊,咋到院士这儿就成学术争论了?

院士作为学术届表率难道要求不应该更高一点吗?

难道只有底层的科研民工会学术不端,而到了高层院士行列,就只能图片误用了?

家园 请辞?

陈王这是开玩笑吧?

这里面涉及到多少利益,考虑过吗?

一个院士的头衔,估计给一个省委书记都不换。

现在引进院士的价格有些地方都喊到了上亿级别,这些都是台面上的,光明正大的,无风险收益。而做官累,风险还大,两相比较,哪个更划算。

国内的学术圈啊,混到一定层次,爽呆了。

看看这次图片误用出来后,学术圈一片静悄悄的,只一些底层科研民工发发牢骚,不是很有意思吗

家园 转帖:林国强院士课题组学术造假的处理过程

知乎上看到的一个回答:

十多年前院士发现自己文章无法复现后是如何处理的

原文为上海有机所林国强院士“在召开学术委员会和全体有机所研究生大会上进行检讨和事实阐述的原稿”[1]。这封稿件公开后,在当时也引起众多讨论,包括我在内的学生也从中学到不能复现就要撤稿的学术道德。

下面是林国强院士的讲稿:

各位同事:

大家好!

可能你们已经听闻本课题组2006 年发表在JACS (2006, 128, 5624-5625)上的论文涉嫌造假一事,因该事件影响太大,其真相至今才能通报,望见谅。原因有二:其一,从发现问题到调查乃至弄清整个事件的真相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做许多次的反应来推敲和验证;其二,在调查和揭示真相的过程中,希望给涉嫌造假者黄凌琳一个能申辩和主动承认的缓冲时间。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善意未能等来她的表态。至此,我们已经按既定时间表于3 月22 日向有机所学位和学术委员会报告涉嫌造假的实情。同时,我们也已二次给JACS 主编去信,先是报告情况,然后是要求撤消该论文。

黄凌琳曾是我们小组的博士研究生,她博士论文阶段的其中一个工作是研究二碘化钐诱导的2-酰基芳酸酯类化合物的不对称还原环化合成高光学纯度手性苯酞类化合物。我们期望利用手性试剂控制的不对称质子化,探讨手性苯酞的合成。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黄凌琳“实现”了这样的设想,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展”了非手性的质子源试剂和催化量的手性质子源试剂的组合体系,“完成”了手性苯酞的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对映选择性最高可达99%。其中催化部分的研究结果就发表到美国化学会志上。

黄凌琳于去年博士毕业后去了德国做博士后,苯酞研究的课题就由小组另一位研究生冯陈国同学继续。自去年9 月下旬开始,冯陈国在进行苯酞类反应的拓展实验时碰到了困难,无法取得好的结果,即以黄凌琳原来的工作为标准的模板反应进行重复,但产率仅在30~50%,ee 值也在10~30%之间。期间,冯与已在德国的黄多次用email 联系,讨教如何操作实验,黄表示实验操作应该没有问题。在多次实验未果的情况下,黄甚至在email 中提出 “现在我可以相信问题应该出在我一直使用的那瓶CH2I2上,估计是在那瓶中引入了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杂质,才对反应产生了效应。但遗憾的是,那瓶试剂已经被完全用光了,连瓶子都已不知去向了”,意思是说该试剂已用尽,无法找出事情的原委。同时,她还信誓旦旦地说“这些都是我当初确确实实做出来的,但现在,我也确实无法为自己做出什么有力的证明与辩护,此心唯天可证!”。事关重大,我们认为无论是何原因,都应该弄明白。就请她乘圣诞节放假之际,回所重复实验,并答应为其报销国际旅费,经过反复交涉,她同意回国。但原定12 月25 日的回国日期到了,她没有回来,只有一封email 说她在德国也重复了实验,也没有得到原先的结果,自感回来已无意义。经过多次的email 和电话联系以及交涉工作,她最终同意在春节前回来。在此期间,有位自称是她男友的人来过2 次电话,提及黄顾虑重重,即表示回来与否都没有学位了。1 月21 日,她回到了上海。第二天在实验室就位,第三天开始重复自己的工作,但其实验结果与冯陈国同学的结果相差不多。

事实上,在黄回国之前,我们已经预感到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她留下来的样品中有4 个标明光学活性的化合物,虽然它们的NMR 谱是对的,但竟然是消旋体而非光活体;在同样条件下(同一台仪器、同一根手性柱以及同一位操作人员),测得的HPLC 数据与论文中的表述相悖。由此,我们疑窦重生,这不仅仅是重复性的问题,很可能是数据真实性的问题。在黄回国重复实验一周左右的时间、且实验结果不佳的情况下,1 月26 日上午,徐明华、黄凌琳、冯陈国和我一起开了个会。当时,黄一再表示她的数据即HPLC 和比旋肯定没有问题,我随后提出下一步由黄和冯二位一起重复催化质子源和等量质子源的实验。同时,在16 个已发表的新化合物中挑出5 个,先合成它们的消旋体,再不惜代价地用手性制备型HPLC 柱拆分,以得到其左旋与右旋体,然后与论文中的HPLC 保留时间和比旋数据进行比较。因为要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时间比较长,经过我的要求,黄同意由她本人向其德国的导师K.nig 教授请假延期返回。不料,到第三天她就借机不辞而别,她的手机也处在无人接听或关机状态。在她之后的email 中说“不要再找我了,要怎样处理,你们看着办吧,我是不会再回头了”。

为了慎重起见,我们从1 月9 日起先后合成了已发表的16 个新化合物中的11 个以及另外2 个在她博士论文中报道的,共三批样品,13 对对映异构体。在相同条件下测其HPLC 的保留时间和比旋值,并与原来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与她的数据完全不符,其中一个对映体的比旋值竟相差175 度。值得指出的是,另有2 个已知化合物,一个是用作模板反应的3-苯基取代苯酞,其图谱数据与文献一致;另一个3-甲氧基苯基苯酞的文献比旋值为8.9 度是错误的,黄报道的与错误的数据完全吻合,但实际上其比旋应该是18.5度。由此可见,原先的数据全系造假。我们推断,虽然高ee 值苯酞化合物的NMR 谱图数据可用消旋品来代替,但在手性HPLC 上的保留时间则无法用消旋品替代,且无法知道哪个峰是代表(+)体,哪个是(-)体,更难找到一个具有同样保留时间的样品来代替真品。因而判断黄可能是用别的样品,通过适当的调配,先在HPLC 上出现二个相同的峰作为参考,再添出在手性HPLC 柱上二个大小比例相差很大的峰。因此,所给出的化合物保留时间与真品的不符。更有力的证据是,真正样品的比旋值是无法得到的,也是猜不准的,因此,造假的数据肯定也是错的。

2月5 日,我们去信给JACS 主编,鉴于论文中数据的可靠性和重复性问题,正在进行调查,将尽快告之核实情况。同时,由于黄不辞而别匆忙返回德国,我们于2 月12 日将查实情况以快递信件给她,2 月14 日快递到达她所在的大学。附信上说,我们将对比数据的结果告之,愿意给她三周的时间充分地考虑与申辩。鉴于事态的严重性和严肃性,郑重希望她认真对待,并于3 月5 日前给予答复。3 月5 日,黄在email 中说“我承认与否,还有什么区别吗?”3 月6 日,黄来电话,要求给予时间考虑,又提及承认与否有何区别?我们再三请她严肃地考虑,并在48 小时内答复。不料就此音信全无。3 月16 日,黄在德国的导师K.nig 教授在email 中告诉我们,事实上,黄在3 月初已经对他说起论文的数据有问题,因此她的聘用合同立即终止,并于3 月5 日离开了K.nig 小组。

还是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分别召开了二次组内会议,一次是在春节前由现在的小组成员组成的会议,另一次是在3 月7 日,是在沪地区已毕业的博士和已出站的博士后会议,就查核实验数据问题与大家进行了讨论,并对各种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二次组会上的讨论结果均肯定她论文中关于手性苯酞合成的部分是造假无疑。虽然黄煞费苦心,从表面上看,近20 个化合物的核磁、红外、质谱、HPLC谱以及比旋的数据均齐全,但最终谎言还是被戳穿!

令我非常痛心的是,她为什么要造假?!我深知学生们十数年寒窗之不易,因而对待学生如同己出,从没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研究氛围。更让我寒心的是,在真实的数据面前,黄凌琳不但没有直面它,而是采取赌咒发誓、错误引导、百般抵赖、直至销声匿迹的态度。她还曾在email 里说“这个反应我怎么可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作出这样的弥天谎言呢?”事实上,自她捏造第一个化合物的数据起,就决定着她要为此不断地说谎和圆谎,还要不断地察言观色,为造假备受煎熬。甚至在临毕业前,在指定学生在场的情况下复核实验以及其它的一系列检查等措施中,设法侥幸逃脱。但最终还是会被揭露的。其实,她大可不必如此,只要她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能够毕业的,犯不着拿自己的前程做赌注。造假终究会水落石出的,也必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她的造假,不仅是毁了她自己,也毁了我和小组的良好声誉,更可能会影响到小组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冯陈国同学半年多的宝贵时间付之东流;她的造假,对我是一个深深的、不光彩的伤痛,对徐明华博士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对我们小组更是永远的烙印。这是个沉痛的教训,但愿警钟长鸣!

事已至此,我只能选择面对,而不是掩盖和包庇。我必须公布真相,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我们已于3 月15 日给JACS 的主编去信,要求撤消JACS上的那篇论文;于3 月22 日向有机所学位和学术委员会报告造假实情;相关情况也已于3 月23 日通报本所所有的在读研究生。现在所学位委员已成立调查小组,展开调查,将尽快核实并根据情节提议通报国务院学位办,撤消黄凌琳的理学博士学位。因管教不严造成如此严重后果而深感内疚的我由衷地向有机所全体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致歉。

但我相信,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昭示此事是正确的。诚信为本,揭示造假的手段也是对杜绝造假的一种威慑。进而,我们仍将继续努力工作,去探索科学的真理,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做出好的成绩、发表质量高的论文。与大家共勉。

林国强

2007 年3 月26 日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应该是期望

可惜做不到,日本人还会自杀,中国都学会学阀抱团了。

文革的时候学部委员很多靠边站,偏偏有了陈景润,屠呦呦等传世突破,有洛阳浮法玻璃,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等几十年后依旧能奠定一个行业基础的重大发明。

大野虎虽然天天刷屏,有一点没有错,汉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只要有合理的制度,我们的前途是星辰大海。

通宝推:独草,偶卖糕的,
家园 这个期望有点奢侈

国内学术圈如果仍然保持这种德性,我看只能是奢望了

可惜饶毅这次掀起的这点涟漪,也被摁下去了

习这届还把科技创新放在很重要位置,如果普遍的图片误用,能寄予多大的希望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