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裴刚不讲武德,饶毅不讲政治,科学不讲重复 -- 普鲁托

共:💬9 🌺8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裴刚不讲武德,饶毅不讲政治,科学不讲重复

.......耿美玉不讲回报

.

一、裴刚不讲武德

点看全图

这是科技部官网通知通告栏的文告截图。没有签字、盖章,落款为: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

这个联合工作机制里的专家成员、专家意见、投票情况怎么样?目前没有公布。

裴刚作为中科院道德委主任,又是被举报人,是否回避、怎样回避的?目前也没公布。

这具体涉及到国家科研体制的真实走向问题,却没有具体的人或部门为这个报告负责。就好比国家的科研政策没人具体落实一样,很奇怪。

大量的误用图片都不算造假,那以后大量的误用文字怎么办?也是停几年基金、停几年招生?

.

二、饶毅不讲政治

点看全图

G蛋白藕联受体模拟图,这是饶毅与裴刚分歧的焦点。

这个链条叫肽链,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一头为氨基,一头为羧基。1——7是7个嵌在细胞膜上蛋白质结构,被叫做跨膜结构。

这个是7个,还有没有别的数字呢呢?有,像糖蛋白受体,有12重跨膜结构。

目前发现的G蛋白受体跨膜结构就是7个。对于俺这种俗人来说,G蛋白藕联受体比糖蛋白的要重要得多,而且更有搞头。比如肾上腺素受体、乙酰胆碱受体。这对开发心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是关键。

第一个发现这类受体的人是美国的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此人是裴刚在杜克大学的导师。他利用反射性同位素第一个发现了β肾上腺素受体是“藏”在细胞膜上的。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虽然发现了这类受体,但当时还不知道这类受体是怎么样藏在细胞膜上。后来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这种受体在细胞膜上来回绕了7次。

那么,这个绕7次的模型能不能从空间结构上进行证实呢?有人干这个事。

美国人布莱恩·克比尔卡,斯坦福教授,2007年用X射线衍射的办法解析了β2受体的晶体结构。

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因对G蛋白藕联受体的研究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在获奖之前布莱恩·克比尔卡还来过清华受聘客座教授,开G蛋白藕联受体研讨会,施一公主持了会议,裴刚还作了报告。

=========

G蛋白藕联受体的7重跨膜结构是上了教科书的。

全日制高校医药类本科必修教材《生物化学》专门有一章叫“细胞信息转导”,其中有一节为“细胞内信号转导相关分子”,用了四页纸的篇幅图文并茂的讲G蛋白转导信号。第一句话就是“七跨膜受体又被称为G蛋白藕联型受体”。这几乎是给G蛋白受体定了性,它就是七跨膜。

今天,饶毅裴刚这么一闹,起码医药学本科生都知道中科院院士及道德委主任还有一篇G蛋白受体五跨膜的论文没撤回来。你让那些讲师在课堂上怎么面对学生的质疑或者笑谈。

饶毅还是暗示让裴刚的博导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对此提出看法。关于G蛋白受体研究,活着的大牛还不少,除了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克比尔卡了;A.G.吉尔曼和M.罗德贝尔(两人因G蛋白受体研究分享9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分别在98年、2015年已经去世;还有美国人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因G蛋白受体相关研究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目前二人都90多岁了。科学使人长寿?

.

三、科学不讲重复

裴刚是怎么搞出这次乌龙的呢?以下是猜想:

前面说了,大量的实验“发现”G受体是7跨膜结构。所谓发现,其实就是数据分析。只有绕7次的模型才能解释大部分数据,且数据经得起重复实验,模型经得起再重复证实。

裴刚是怎么回事呢?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绕5次的模型才能解释他的数据。1999年的情况就是如此。布莱恩·克比尔卡的晶体衍射模型还没出来,许你们有7跨膜模型就不许我有5跨膜模型啊?这是不讲武德嘛。

不过,从传统的7跨膜到发现5跨膜,这是重大突破。且不说瑞典人要来给你颁奖、发钱。要知道,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仅凭这一点,有多少大药厂不会对你趋之若鹜啊。哪还需要去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呢。

所以,裴刚怎么不会去重复这个实验,把这个问题夯实呢。难道只为了发论文评个院士?

裴刚的凌-裴论文是发在PNAS1999年7月刊。裴刚的院士也是在1999年评上的。需要指出的是,院士评审交材料是在当年3月31之前。所以,裴刚评院士的材料里应该没有这篇论文才对。

不过,也不排除裴刚为了评院士很拼,在1998年就把实验做完,论文写好投上去了。但还是没赶上交院士材料,论文发晚了。

这对裴刚来说是,不啻是一种幸运,如果院士评审材料里真有这篇论文,那才是糟糕。

.

四、耿美玉不讲回报

.

通宝推:偶卖糕的,史文恭,大眼,笑熬浆糊未糊,风雪,白玉老虎,西门飘飘,纳米小洞儿,strain2,布隆施泰因,东海后学,陈王奋起,方平,
家园 宝推坐等耿美玉不讲回报
家园 小保方晴子的论文导致了其导师自戕

如果我们因为向小保方晴子那样,因为误用图片导致导师纷纷自杀,中国的科研界导师将人人自危,再也无人肯做科研。。。。。。。

家园 导师成了高危职业

美国人再也不敢冒着自戕的风险招收中国留学生,中国的天才们都留在了国内。

结局皆大欢喜

家园 有意思的是对裴钢和饶毅的结论

闹了半天,裴钢被指责造假,饶毅也被指责造假。从引文的第五段看,饶毅自己有两篇用于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论文被指责造假。

这两者之间有何恩怨情仇,或许大家可以脑补一下?

上网搜了搜,没查到是哪两篇饶毅的论文被指责造假。查到的文章不管是不是引用了这个通报都只说裴钢有没有造假。对于包括饶毅在内的其他四个人提都不提。您这篇也是没提谁举报了饶毅造了什么假。要不您详细说说?

家园 微观研究无止境,阻断剂还是相当于同归于尽药

比放射治疗好不到哪去,靶向这个词听起来自带“点射”、“精确制导”的意思,会觉得专业牛叉,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它靶向个毛线。后遗症一大堆,骨髓抑制,肝脏变性,肾脏永久损伤,等等。这叫做靶向?扫射都不是,属于没人性炮火力覆盖类型。

事实一再证明本人观点:人类生物科技发展水平仍旧停滞于爬虫阶段。

事物无限可分,七重跨膜受体还要继续细分,讨论什么毅什么钢谁输谁赢没什么价值,谁的研究能推进一步谁就牛逼,能接近印度导弹的准头也可以,若是谁都不能前进,那就都是虫子🐛。

家园 感谢裴钢饶毅的斗殴让我们认真看了一下“靶向”

值得强调三遍

日渐衰老,很多朋友将来可能会接触到靶向药这个玩意,以为它帮患者“靶向”“点射”某个器官的某个病灶,觉得抓到了救命稻草,砸锅卖铁砸钱买使劲吃。

现在可以了解到所谓靶向药会让你全身心不舒服。去年陈王等河友也是受到靶向这个词的忽悠,大家望文生义,讨论了半天新冠病毒“靶向”黄种人的话题。

总的来说,现在所有的靶向药它特么的不配叫这个名字!(翻译界的问题?)

家园 任兄可以看看这几篇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802455.htm

https://www.anmintuliao.com/jijin/13352.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905936

所有“饶毅 造假 被举报”能搜出来的都是饶毅举报别人,有趣。

家园 钟南山是复核专家组组长

在确定复核专家组组长人选时,联合工作机制先后联系了几位专家包括海外归来的专家,但相关专家均予以婉拒。最后找到了钟南山院士,邀请他来主持专业调查,钟院士表示愿意承担起这个责任。2020年5月,联合工作机制成立了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复核专家组,9名复核专家均为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院士。

另外,巴德年院士是副组长。

对于图片误用的解释是:

关于调查结论指出存在“图片误用”,什么是图片误用?图片误用与图片造假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官方表示,国际期刊生物医学论文勘误声明中常见到mistakenly displayed、mistakenly displaced等表述,用以指图片的错误选取、错误放置、错误展示等图片误用情形。生物医学领域常见的误用图片类型,包括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简称WB)图片、蛋白质电泳图片、流式细胞术(简称FACS)图片、显微镜图片(包括病理图片和细胞图片)等。

图片误用与图片造假是有本质区别的,也完全不同于论文抄袭、剽窃、买卖等行为。判断是图片误用而非造假,核心标准是必须在论文发表前已经生成了有原始实验记录或数据支撑的正确图片且未被使用,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一是必须有支撑相应图片的原始实验记录或数据;二是图片如有裁剪、组合,应按照学术规范作出明确标记;三是误用的图片对论文的研究结论不能有实质性影响,该错误可以勘误。而图片造假,一般是指伪造、变造、篡改图片等学术不端行为

就是说,曹李耿的实验还是有原始数据记录的,不影响结论。

而裴刚的论文没问题,结论却遭受质疑。不知道学界有多少人认为裴刚这论文结论值得信赖。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