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限制原苏联航母发展的地理因素 -- 龙骑兵
关于原苏联航母发展的文章已经很多了, 特别是关于技术限制(弹射器、舰载机…)、 决策(领导多变)等等, 结果最后是一场空,卖得卖, 拆得拆, 只剩下一个在撑门面。在下水平不高, 对此不敢再扯。不过 突然想到一点, 地理因素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原苏联有四个出海口:太平洋, 黑海, 波罗的海和北冰洋。 从好处上讲, 可以四处用兵, 对欧洲到亚洲都保持压力, 但从坏处上讲就比较致命了, 除了北冰洋是开放的, 其他都被限制的死死的, 在波罗的海和黑海, 再乐观的苏联人恐怕也不敢奢望在战时能突破北约的封锁跑到大西洋和地中海, 亚洲有日本和美国,也不会乐观, 更不用说自己力量分散,无法互相支援 等等一系列问题。北冰洋当然也好不到哪去, 除了潜艇还能自由一些。
扯远了, 具体到航母的问题上, 航母本身说明不了什么, 是舰载机, 确切的说是在天上的舰载机才有意义。 就算苏联可以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 一艘大约5万吨的航母, 再加上一圈屏护舰队, 你打算部署在哪?
波罗的海?长1600多公里,平均宽度190公里,面积42万平方公里, 特别是这个宽度, 是不是提供了一个靶子?
黑海?同样大约是42万平方公里, 对于一个航母特混舰队, 是不是有点太小了? 一个简单的模型, 中心是航母, 最外圈屏护舰队距离按5公里算, 大约就是80平方公里, 航母机动的范围很有限, 如果再考虑到差不多一半的海岸线是土耳其,简直就是在别人的眼皮底下。
太平洋也好不到哪去, 象北冰洋一样, 必须考虑冬季结冰的问题, 战术使用大受限制。
那么问题就来了, 谁都不是傻瓜。咱能看出来, 苏联人当然也能看出来。军舰, 尤其是大型军舰, 不仅仅是一个武器, 往往能联系到国家的象征和威望, 它的损失往往可以严重打击军心士气(俾斯麦, 大和),是不能随便说丢就丢(更不用说建造军舰和训练人员的花费, 时间 )。对苏联人来说, 假如我辛辛苦苦弄出来一个航母,也可以说几个, 不过一开仗完全有可能会很快损失掉,或者就得缩到港里不敢出来, 那么我还弄这个干什么呢?
好
这也就是台湾问题没解决前中国不发展航母的道理。台湾这么一横,东海一分为二,北面渤黄北东跟波罗地海差不多。南面南海也是个盆地,短期内没有想法。所以要走出马六甲,才有航母的用武之地。那是台湾以后的事了。
看他们对海军的建设,从沙皇时代就有游艇的感觉,缺乏远见和目的性。
苏联的重点在欧洲部分,恰好欧洲部分的出海口全被封锁在狭窄的或者结冰的海区,大型舰艇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亚洲虽然相对海面开阔,但是西伯利亚又不是苏联的用兵重点,总不能本末倒置吧。
金兰湾好(当然现在也没有金兰湾可用了),可是屯兵金兰湾到底能干什么,封锁马六甲海峡?好像非全球大战玩不到这一步,而且金兰湾明摆着一支孤军,最多作袭击舰基地,放海军主力的航母编队在这里,和苏联整体战略极不合拍。
难。
在土耳其政府建议下,1936年召开蒙特勒会议,讨论修改《洛桑协议》。会上,土耳其代表力争海峡对任何国家军舰封闭。英国代表坚持要求将黑海视为国际公海,反对对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海峡作任何限制。同年7月20日签定《蒙特勒公约》,规定黑海国家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派遣进入黑海的军舰类型、吨位和在黑海停留时间则受到限制;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海峡;如土耳其参战或受到战争威胁时,有权允许或禁止任何军舰通过海峡。1945年 8月,苏联政府要求土耳其政府同意在两海峡建立军事基地以及土、苏共同组织海峡防御。1950年土耳其政府宣布拒绝苏、土共管海峡的要求。《蒙特勒公约》仍然是关于海峡制度的现行国际公约。
关于黑海海峡通行原则的国际条约。亦称《关于海峡制度的公约》。由保加利亚、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希腊、日本、罗马尼亚、土耳其、苏联、南斯拉夫于1936年7月20日在瑞士蒙特勒签订。同年11月9日生效,有效期20年。意大利于1938年5月加入。因缔约国未提出废止,故仍有效。
公约包括序言、29条正文、4个附件和1项议定书。主要内容是:①撤销海峡国际委员会,恢复土耳其对黑海海峡应享有的主权,允许土在海峡地区设防。②确认各国商船无论平时或战时均有在该海峡航行的完全自由,但战时土耳其有权禁止敌国的商船通过海峡。③军舰通过海峡应通过外交途径预先通知土耳其政府,正常通知期限为8天,非黑海沿岸国家为15天。④平时可以停留在黑海的非沿岸国家的军舰总吨位一般不得超过3万吨,在特定情况下不得超过4.5万吨,其中任何一个非沿岸国家在黑海上所拥有的军舰吨位应被限制为上述总吨数的2/3,其停留时间不得超过21天。⑤任何一个非沿岸国家舰队通过海峡的舰只不得超过9艘,总吨数不得超过1.5万吨,黑海沿岸国家不在此限在任何情况下,军舰通过海峡时不得使用舰载飞机。⑥战时,如土耳其中立,禁止任何交战国军舰通过海峡;如土耳其参战,允许军舰通过与否由土耳其决定。
1923年7月24日洛桑会议通过的《关于海峡制度的公约》,损害了土耳其国防利益和主权,使黑海沿岸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后,在地中海的军事实力不断扩张,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1936年4月,土耳其照会洛桑会议参加国要求修改该条约。1936年6月22日~7月20日,有关国家在蒙特勒举行修改黑海海峡制度的国际会议,签订本公约。
台湾作为岛链的重要一环,只有掌握在我们手里,海军才能突破岛链,走向大洋!
但这个民族在扩张期的进取心远远不甘被关在内陆.
彼得建立的波罗的海入海口,以及后来的黑海,莫尔曼斯克,还是占远东的海参崴,甚至把手伸到旅顺不惜和日本开战都可以看到俄罗斯人对海洋扩张的渴望.
萨兄也来捧场, 实在有幸。
原苏联为了发展海军投入只能说是天文数字, 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发展潜艇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实在是先天受限。
苏联没有独立的海军战略,海军的使用是服从于陆军的。苏联的战争构想是,陆军通过靠前部属,可以在不需动员和增援的情况下,就地进攻,迅速夺取中欧和西欧的战略要地,通过闪电战达成占领全欧洲的战略目标。海军的作用就是
1、保障陆军的侧翼,
2、阻断美国对欧洲的增援,
3、攻势反潜,阻止美国核潜艇向苏联发射潜射弹道导弹。
具体战术主要由北方舰队实施,穿越GIUK线(格陵兰-冰岛-英国),进入大西洋作战。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作用是牵制德国的侧翼,保障苏联的波罗的海沿岸。黑海舰队的主要作用是争夺地中海,威胁波斯湾。太平洋舰队的作用是阻遏日本,牵制美国的太平洋力量,和保卫远东。
航母在这个战略里的作用是2和3。由于苏联海军对水面拦截作战有已经具备一定的手段,相比之下,攻势反潜更为迫切,而苏联核潜艇的静音技术不如对手,以潜反潜不可靠,所以这是为什么苏联首先发展直升机母舰的原因。苏联的水面舰队也缺乏超视距侦察、火控和预警能力,所以舰载战斗机的使命以舰队防空和超视距侦察、火控为主,所以这是为什么基辅级甚至库兹涅佐夫级航母都保留了强大导弹火力的原因。
苏联的海军战略和航母的使用思想和美国的很不相同,不能做简单的比较。航母使用思想的变迁,或许也是苏联大甲板航母难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海舰队的摩尔曼斯克是不冻港,太平洋舰队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也是不冻港。
苏联发展航母对中国的启迪太多了, 那是上不上一句话那么简单啊
苏联的水面舰队只有一个任务:不惜一切代价摧毁美国人的航母。苏联人很明白,在没有与美国人相当的航母力量时与之争夺制海权是不可能成功的。而美国海军舰队的中枢就是航母,击沉了航母,美国人就失去了对海洋的控制。这时,就是苏军庞大的水下幽灵舰队---潜艇,称霸大洋的时代了。
为达成这一目标,苏联人殚精竭虑,武器从各式的反舰导弹到“暴风”高速鱼雷;发射平台从喷气式鱼雷机到“里海怪物”,从常规潜艇到飞航导弹核潜艇(库尔思克号就是一艘典型的飞航导弹核潜艇,整艘艇可以说就是围绕那二十枚ss-n-19“海难”反舰导弹设计的,当然自己先碰上了海难恐怕是设计者没想到的),从导弹艇到航母(红海军的舰艇很明显的标志就是杂乱的电子天线和巨大的导弹发射筒,而库兹聂佐夫号上的垂直发射井更是显示了苏联人对导弹的信赖和对自己航母的信心不足);战术更是从单舰突击到饱和攻击,再到先敌发现,先敌开火,水潜空天协调一致,多方位多波次的立体饱和攻击。(我先喘口气---)
可以发现这种战术是自杀性的,很悲壮。发射完所有导弹的载舰是什么命运,小伙子们不愿意多想,只要发射完所有的导弹,他们的任务就已经完成。红海军之所以叫红海军,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军旗,更来自于与敌谐亡,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甲板的勇气与意志。
向红海军们致敬!
就是漫长的海岸线。
苏联海军在二战中与美国不同,因为主要敌人德国的海军被英美牵制住了,所以苏联海军并没有打过像中途岛,莱特湾那样的完全由海军主导舰载航空兵领衔的大仗,恶仗,加之地理因素(主要作战海域都在岸基航空兵的作战半径之内,远海有潜艇唱主角)因而对海军航空兵在争夺制海权中起到的作用的认识不足。
个人感觉苏联的航母更像进化了的战列舰,反舰导弹代替了主炮,舰载飞机则更像是战列舰搭载的水上飞机的升级版,火炮校射成了中继制导,侦查功能依然保留,还增加了预警,反潜和空战功能。
简单说,美军的舰载航空兵是矛盾兼顾,苏军的舰载航空兵则更像钩镶(一种带钩的盾)即为舰队提供一定的防空能力,使主要的攻击武器反舰导弹发挥作用(中继制导;在进入反舰导弹射程前保证载舰的安全),自身也有一定的攻击性。(当然,在苏-33服役前,对舰攻击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