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GA系统的反腐打黑,终于有点求死不能的味道了 -- 方平
我小时候就在内地一个棉纺厂(地级,非国字头),据我了解,89前,厂里出口很好,大事件后,西方制裁,出口受阻,厂里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上海情况没有亲身经历,但梳理历史脉络还是清楚的:出口型企业90年是非常困难的,91年制裁开始松动,整个经济较90年也明显好转,但传导到出口型企业有个时间滞后。92南巡后全面放水,经济开始热起来,但历史包袱更少江浙私营、集体纺织企业上得更快,再接下来就是压过热、缩银根、汇率并轨贬值(此前借外汇进口设备的企业瞬间债务翻番)……
把这些说成有意打击上海的阴谋,也太高看操盘者的远见了。
严格地说,95之前并没有一个围绕在某人周围的上海帮,最明显,珠江就不是一条心,而两人在浦江也各有拥趸。至于后来,则是逐渐坐稳后,一方需要马仔,一方需要抱大腿,利益聚合才有所谓“XX帮”的说法。
一边审不出任何站得住脚的过硬证据就敢直接把刘志军抓起来不释放,
吃干抹净,
一边还不忘倒打一耙,
居然有脸说出“在胡时代出现高铁战胜高速公路”,贪天功为己有,
可见你文再长,也全是谎,
你文越长,谎就越多!
你文写的长,就是为了塞进更多谎!
本来还想跟你认真讨论下儒家,结果一看内文,纯粹是摆好屁股无脑乱喷来的,连河殇都拥有了与儒家切割的先进性了,也就懒得跟你多啰嗦了!
只能说你这种文品低下的,越骂江,越证明江的贡献!
听我说谢谢你,当好了反面教材!
它的整个脉络是美国在64后对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制裁,邓小平和美密约让渡开放市场和提供劳动力换取美取消经济制裁。
江泽民本身是顺带AoE到的,虽然一开始换取了浦东开发区等项目但江在清退上海纺织业上不积极不出力,他在早期靠着陈云搞计划加市场复合型模式,尽可能保留上海纺织业。所以在1991年,上海已经开始搞下岗,但是规模极小;而这一切在92年南巡加十四大后陡然加速。出现整个车间集体下岗的情况(不确定是申新九场还是国棉17厂)。
清退上海纺织业不是针对江泽民而是邓小平的密约承诺,只不过江泽民本身是利益相关方。
美方在64后对中国经济层面的制裁一直态度扭捏,93后几乎取消了全部经济制裁,这一态度不受总统更替影响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只要德行够,匈奴就不敢来犯这种。
我可以理解你说的腐儒,是指没有能力而有公心的人吧?我的说法是基于只要能在台上待着的人,个个都是人中龙凤,而有没有公心那就两说了。而你的回复明显没有看清楚上面的讨论,就妄下断语,难免不产生纷争。
我说的是宏观,你举例全部是微观,我们两个人视角都不同,有什么好扯的?
我也是看到江吹的帖在首页置顶受不了才进来回一帖
你还是先论证清楚你说的到底是不是谎言,
先论证清楚你是不是全篇都是谎言,
然后你才有资格诡辩所谓的宏观还是微观,
说实话,非得用上满篇谎言才能来攻击江,攻击效果只怕恰恰与你们妄想的相反...
就是写文章洋洋洒洒几千字,每一句都对,但是没一句有用。因为都是空泛的道德判断。
邓小平和美密约让渡开放市场和提供劳动力换取美取消经济制裁。
前面说了,制裁松动是91年开始的,资本家卖“绞死自己的绞索”又不是新鲜事,91年的邓正蛰伏呢,他和谁密约?就算有,当时会计木匠会认?
现在通常说的“密约”,大抵是79中美建交默认了美方在对台方面突破了72尼克松访华后教员一直坚持的底线,与“让渡开放市场和提供劳动力……”没啥关系。
而且就算这个“79中美建交突破底线的让步”,责任全归在邓身上既不公平也不符合历史,邓当时确实是主管外交的常委、副主席、副总理,但当时的第一人是华英明,华才是第一责任人,邓的顶多算第二责任人。而且,这种大事仅有华、邓同意也是拍不下板的,常委会必定是多数同意了的(华主席,叶邓李汪副主席,陈78·12增选为副主席,中美79年初建交,之前谈了很久)。
再说一句,邓真正具有一言九鼎核心地位的时期只有两段时间:87-89,当时赵厌烦元老们指手画脚,明确表示只认一个婆婆(邓),会计木匠边缘化;92-94,南方行之后。77-80,华才是第一人;81-87,元老共和,三巨头垂帘,胡赵乱拱;89-91,大事件受创,蛰伏;95后,生病……
所有责任归因于邓,归因于阴谋论,既不辩证,也不唯物,更非历史。
更何况,中间还有太多道听途说的东西。
政治局不占优势。
八零年就下台了,虽然羊跃进是他最后签字,但是和他没多大关系。
历史上最失败的党政军第一人。
尤其是中美谈判、对越作战决策的1978年,华无论名实,都是NO1。
另,三中全会是78·12开的。
又,您可能会以海军阅舰被反对、没搞成为例子证明华英明在78年中已经没权了,建议你阅读一下余汝信的专门考证文章理清脉络。换一句话,现在的很多传闻,包括当事人儿女、部下的很多回忆,都是根据事后的政治力量变化做过修饰、美化的……
再补,局里不占优势是80年春开过5中以后,而不是之前。
继续补,洋跃进当然是华第一责任,邓第二责任(他跳的最高),洋跃进是78年的事,79年会计拿到财经小组后已经踩刹车了。
毕竟接触是公开的,主体架构也是公开,只不过具体利益交换是隐藏的。
64后当月布什就在21号致信邓小平进行沟通,请邓小平“理解美国公众的愤怒情绪”,认为“这是美国理想主义的自然流露”。
同时信中还建议派特使在完全保密的情况下访华,与邓小平进行“完全坦率”的交流。
这一切建立在中美共同利益上,中美两国在抗衡苏联扩张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合作,中国巨大的市场更是美国所需要的,制裁中国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可以说解除制裁获得中国市场同样是美方迫切需要的。
这种迫切性体现在接下来的短时间内美方派多批特使或秘密或私人或公开的来华商议。
1989年7月1日,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作为总统特使秘密访华,邓小平、李鹏先后与其进行了会谈。
1989年8月11日,邓小平就秘密访华讨论的情况回信布什。
1989年10月28日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于10月28日至11月2日以私人身份访华,邓小平、江泽民先后会见了尼克松。
这次会面中邓小平明确说明:中国市场还没有充分开发出来,美国利用中国市场还有很多事情能够做。“我们欢迎美国商人继续进行对华商业活动,这恐怕也是结束过去的一个重要内容”。
1989年11月7日,布什在白宫记者招待会上宣称尼克松的“这次私人访华是很有益的”,中美关系是重要的,希望能够找到适当的方式使之回到正常化轨道。
同1989年11月7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访华,在会见基辛格时,邓小平提出了结束中美关系纠葛的“一揽子建议”,请其向布什总统转达。这些建议包括美国采取适当方式,明确取消对华制裁;双方共同努力,争取在较近期内落实几项较大的中美经济合作项目等项内容。会谈中,邓小平表达了对中美关系的重视:“我出来工作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我“希望结束最近发生的事,从而中美关系得以恢复正常”。
至此中美之间的交易架构主体其实已经确立了,但在之后3年国际和中国内部密集连续发生各种重大变故导致这个交易在筹码和推进上激烈变化。
从美方角度东欧剧变让其手牌增加,打伊拉克让其手牌下降,苏联解体又让其手牌爆表。
从中国国内而言,陈云的短暂上风,江泽民准备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复合结构反而让邓小平需要美方维持制裁,以攻击陈云经济建设不利,而在这个过程后邓小平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作为酬谢也是很合理的推论。
以上内容全部是公开资料和事实,所有言论观点也同样是公开材料中的,不存在任何道听途说的内容。我水平有限懂得不多,写出来抄出来供有能之士点评批驳补充吧。
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王任重、黄火青、陈再道、韩光、周惠9人为中央委员。会议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选举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邓颖超为第二书记,胡耀邦为第三书记,黄克诚为常务书记,王鹤寿等为副书记。
增选后,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27人,候补委员3人: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
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陈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6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陈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27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陈云、韦国清、乌兰夫、方毅、刘伯承、许世友、纪登奎、苏振华、李德生、吴德、余秋里、张廷发、陈永贵、陈锡联、耿飚、聂荣臻、倪志福、徐向前、彭冲、邓颖超、胡耀邦、王震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3人:陈慕华、赵紫阳、赛福鼎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大事件之前赵公开对高层元老说“只认邓一个婆婆”的时候了。
您不正亲身感受到90年91年因为制裁厂子效益越来越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