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重建农村集体农场体制,永久解决农民的贫困 -- 陈王奋起

共:💬165 🌺817 🌵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大包干的小岗村,靠集体经济成功脱贫,收入落后于大寨村。

新华社合肥2018年2月25日电(记者姜刚)记者近日走访“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了解到,2018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20万元。得益于持续深化改革,这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1978年冬,小岗村18枚“红手印”搞起大包干,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一举解决温饱问题。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小岗村集体经济一直是村级经济发展“短板”。

“由于没有找准发展路子,原来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十多年前还有欠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老村委会主任关友江告诉记者,“想为村民办点事,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唯改革才有出路!近年来,小岗村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土地股份合作试点、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有效盘活集体资产,拓宽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

记者了解到,小岗村成立“村企一体”企业——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小岗村、大包干等品牌开展经营活动。目前,该公司已控股3家企业,参股9家企业。

幸福田园发展公司、旅游投资管理公司、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过去的一年,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新合作组建8个股份合作实体,已带来约300万元收益。

在控股、参股企业利润分成,以及小岗品牌使用费、广告和旅游收入等发力下,2018年,小岗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上一年的820万元增加到1020万元。

改革红利正在释放。两年多前,小岗村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突破,并连续两年分红。“今年每个人分红520元,比去年多170元。”村民陈本道说,“村里发展好了,咱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

作为对比,中华第一村大寨村2008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2013年超1.8万;中原第一村南街村2013年人均收入达2万;天下第一村华西村2007年人均资产过百万,人均收入8万元。小岗村这些年终于脱贫村民年底还能领到520元的分红,可喜可贺.

通宝推:不如安静,阴霾信仰,真历啊,
家园 不要以为打工的人收入很低

那些干工程的搞装修的,搞什么修理的收入的都不低。

总之农村人的收入提高需要从城里赚钱。

相对而言,我这里福建经济好一些,即使是历史上的贫困县,大家日子都不差。

其他地方,如果城里日子都过得不怎么样,农村又怎么可能好呢?

家园 就是出去赚钱的越来越多

开始有一两家到外面开店当老板,然后大家一看这样赚钱啊,然后出去的越来越多。

家园 我周边看了一下,农民六十岁以下的非常少。

最根本的农业产出太低,种地就不算成本也不够什么的。

家园 井田制目的是打击土地兼并 至于几百年前周朝井田制是 -- 有补充

什么谁能复制出来 不过是王莽借用圣人之言想减少政策实施阻力 这想法基于当时社会现实去执行显得过于幼稚,失败风险很高。刘秀建国后也是打击土地兼并,不过也失败了,这是社会大难题。是不是走回头路,我认为要基于价值去考虑,形式当以当前实际情况是否可行为准,老方法解决旧问题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井田制目的是打击土地兼并 至于几百年前周朝井田制是 -- 补充帖

什么谁能复制出来 不过是王莽借用圣人之言想减少政策实施阻力 这想法基于当时社会现实去执行显得过于幼稚,失败风险很高。刘秀建国后也是打击土地兼并,不过也失败了,这是社会大难题。是不是走回头路,我认为要基于价值去考虑,形式当以当前实际情况是否可行为准,老方法解决新问题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见前补充 4616814
家园 正本清源,理顺脉络,夺回文明话语权。
家园 我又要转发左派河友的言论了

而1977,粮食产量2.83亿吨,从1977之后,尽管粮食产量仍然有上下波动,但快速上升的曲线已经明显了。仅仅7年后的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突破4亿吨,人均粮食突破390公斤。不到20年后的199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吨,人均超过400公斤。

一个是化肥生产,另一个是技术进步。你要怎么证明原有的制度不会如此增长?

诚邀@老老狐狸 出面辩论

家园 嗯,靠种地没法富裕。

种粮食的话,一亩地好了能一千块钱毛利,前提是这两年粮食价格上涨;不好的年景,也就三五百块钱。种一百亩地,也才十万块钱,一百亩地,在华北平原,差不多是一个农户夫妻两个的上限,自己家得有一堆农业机械、,才能对付得了。

家园 算法问题

工程装修绝对不低,即便是建筑工人,老家每日薪酬也已经二百奔三百了。装修好的不仅要三百,还有各种其他支出。问题是,这不是稳定工作,看日薪是不能看到月薪和年收入的。如果周围不是有新楼盘或者持续建设中,很难有高收入。

而且这行都是老乡带老乡,往往一个地区被一个地方的把持。加上本就是技术活,一般人想要参与并且有这份收入,并不容易。不然当年月薪2k多的富士康,为什么那么多人去?信息不对称是一方面,没有选择才是更大的原因。

没有选择到什么程度?北方农村烧砖的都是少有人能拿到的工作。当年富士康2k,奥克斯3K,砖厂4K起能到5K。几乎全是外地人。

再说不对称,年龄(身体状况)和信息是最常见的。中年除了少数技工不敢雇,同一地区同样的工作,不同年龄可以差一倍,甚至相同年龄也可以差一倍……就像上一帖说的贫困分布一样,工薪也是这样分布的。

这还只是“普通”地区,那些需要精准或者移民扶贫的地方就更严重。而且层主说的是南方,中西部很难的。

以上还只是说男性,女性相比减半不止。基本上工厂已经算较好的出路。(当然砖厂也有女性,一般是拖家带口的。)

家园 谈到荷兰就谈金额,谈中国就谈产量。。。这春秋笔法真是熟练 -- 有补充

谈人均不谈人口增长,不谈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真是漏洞百出。毛时代8万多座水库都给华丽地无视了。

荷兰农产品强项都是啥?

人家种水果蔬菜是高投入高产出,就那个全天光照的温室,我们一家一户的小农根本不可能学。

都2021了,国家推广土地流转,重新搞合作社也好多年了,还给单干招魂呢。。。

欧洲畜牧业,不独荷兰,都是几百年积累了。这种高技术壁垒,低回报率的产业很独特。

欧洲合作社也很常见,荷兰就一大堆。

80-90年代专门找几个高产的年份,减产的年份被华丽地无视了。84年全国强硬分地,85年高层就大谈无粮不稳了。忙总提过连续减产3年,统计局为了不要那么难看专门改过数字。

粮食产量的问题去复习一下老老狐狸的旧贴。人家算地比你强太多了。

即使有了70年代-80年代初搞出来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小麦,有了大化肥,算产量的增速,毛时代还是比邓时代快。

如果没分地会怎么样,倒是想起当年顶门杠杨易辰保留下来的黑龙江兴十四村了,吊打一切分田单干的农村。

兴十四村能被联合国/北北合作组织和《世界政治论坛》委员会授予"推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奖。

小岗村呢?国家补贴了那么多年,才刚刚脱贫。

通宝推:青青的蓝,MaverickZ,方平,落木千山,西安笨老虎,盲人摸象,红尘无极,empire2007,冻雨,陈王奋起,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一谈到集体农村一堆人就自动带入过去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 补充帖

现在肯定没这条件一步到底搞政社合一了。

即使搞集体经济,估计也要从低级合作社慢慢往高级合作社发展。光靠土地流转,资本下乡真很危险。田皮田骨这套折腾,封建王朝晚期都是顽疾之一。

动不动就拿回到过去吓唬人,到底谁才是左倾呢?

通宝推:落木千山,老老狐狸,
家园 实际上小农才是回头路,我们走了小农回头路。 -- 有补充

分工仔细的集体经济才是符合工业社会的,小农是相抵触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现在搞的扶贫,正在重走集体经济路,分田到户的小农必将淘汰 -- 补充帖
见前补充 4616911
见前补充 4616920
家园 是的,我最担心管理问题

不解决管理和运营问题,农村集体化不搞也罢。

企业管理和运营不好,会破产清算,但是,农村集体化后,经营出了问题,难道破产就算了?

不让破产,这亏空怎么办?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