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什么抗战中的人民战争中需要特种兵(上) -- 史文恭
【说明】这个帖子是一个科普帖,大部分的资料来自曲爱国先生著《百战将星-吴忠少将》,并参考其他多位老革命家的抗战回忆录。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向现在的同学们说明,当年抗战的胜利是多么的艰难,多么的来自不易,而当时人民军队的指战员又是如何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不怕牺牲,用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发挥创新思维,在日伪军的重重包围下冲出一片新天地的。
以下是正文。
对于抗日战争开始时不到五万多的八路军部队,如何采取正确的抗战战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时,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提出了“独立的山地游击战”,这三个关键词,“独立的”就是指,老人家早就看出国民党不是好东西,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一定是独立自主的,而“山地”和“游击战”事实上是紧密联系的,爬过山的同学都有这个体会,就是在山区里,如果A队伍和B队伍相距千米以上,那么靠人力在山区地形中缩短双方的距离几乎不可能。----这就意味着,在山地中,八路军对日军的游击战基本能保证有一个可靠的脱离战场的机会,---所以,就像如今的美军对阿富汗武装束手无策一样,在山地游击战中,恰如林彪元帅在抗战初期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的,穿着大头皮鞋的日军是无法追上灵活机动的八路军的。
因此,早期的抗日根据地都依托山区,如聂老总五台山为核心的晋察冀,刘邓所在的太行根据地等等,但形势变化的很快,华北的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兵锋之下,如秋风下的落叶,被涤荡一空,富饶而平坦的华北平原很快袒露在蓬勃发展的八路军面前。于是,习惯了山地游击战的八路军将士必然要进入一望无际,无险可据的平原,根据很多老干部的回忆,对于这个新环境,他们不免有一种茫然的感觉。----然而,现实马上要求八路军必须在战术上要改进以适应这个新的战争环境。---而这个适应过程,是不折不扣血淋淋的。日军残酷的扫荡使得平原地区我军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的打击,比如成立时一度拥有38个县,近1500万人口的冀中根据地在1942年的日军大扫荡中彻底沦陷了。时任冀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上将的回忆录里,抗战期间,他麾下牺牲的团、营级的干部就有数百名。
但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如果要坚持,就必须战胜这个挑战,所以在经过严重的挫折后,我军慢慢找到了适应新环境的作战办法,有一批新的战将也在对敌艰苦的斗争中成长了起来,其中的一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最年轻的开国少将(34岁),吴忠。
为了给大伙一个鲜明的第一印象,请看上面这副照片,这是1972年7月,在他们的主子美国总统尼克松1971年访华后,日本以田中角荣首相为首的代表团跟着就来了。在其中的一次周总理主持的接待宴会上,时任“九门提督”—首都卫戍区司令吴忠留下了这样一张照片,即使在一个重要的外交场合上,抗日战争的英雄吴忠依然无法掩饰他对日本的感情。
顺便举个例子,这次访问末期,日本人举行了答谢宴会,并拿出从本土带来的日本上好美酒和酒具,宴会结束时,日方主办人员宣布:象征中日友情的美酒喝了,酒盅上记载中日文化的交流,留给今天参加宴会的来宾和朋友做永久的纪念。------小鬼子们没想到,出现宴会的中国来宾,没有一个人带走他们自相情愿的‘所谓的’友谊纪念品。
有一些友谊是鲜血凝聚的,有一些仇恨同样如此。
好,回来,
1942年是抗战过程里可谓‘黎明前的黑暗’之年,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一直到1942年6月4日中途岛战役前,日军在整个太平洋地区几乎所向披靡,事实上,整个轴心国阵营的局面在1942年夏天之前都是花开似锦,因此,在中国战区,日军的气焰高涨,尤其是对坚持敌后抗战的我军,压力极大。冀中根据地于这一年失陷,此时吴忠所在的是冀鲁豫根据地,在1942年10月,他们同样遭受了日军残酷的大扫荡,曾经是根据地要害的昆(昆山)张(张秋)地区被日军占领并实施“治安强化”,彻底沦为敌占区。
冀鲁豫根据地就是横跨河北、山东、河南的三角地区,也是华北平原的中心地带,而昆张地区,就是水浒传故地,现在的山东省梁山县、阳谷县,正是冀鲁豫根据地中心区的东大门,也是联系山东方向的枢纽。它的得失决定了冀鲁豫根据地能否生存和发展。所以,在日军扫荡过后,我军多次派部队进入该地区,但两次部队进昆张,都被打了出来,“事不过三”,严峻的形势让此时的军分区司令开国中将曾思玉陷入了沉思。和政委段君毅斟酌再三,他派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人选,率领200多人的昆张支队,第三次打回昆张。而他选定的支队长,就是年仅21岁的吴忠。(是的,吴忠少将和我党同龄,是13岁参加红四方面军的四川伢子。)
八路军时期的吴忠
于是,1942年11月一天傍晚,吴忠带领昆张支队一中队(一个连兵力,100余人)出发了。刚刚进入昆张地区,他们急行军20余里,达到了一个叫赵坝村的地方,还没宿营,突然周围响起了锣声,灯笼火把闪烁,到处都是“抄家伙!抓活的!”喊叫声,随即村外响起枪声,哨兵向吴忠报告:“发现大批伪军部队正向赵坝村移动。”
所以,这里要沉痛地提一句,在第一次进入昆张时,吴忠和他的小部队,陷入了日军构筑的“保甲制”,所谓保甲制,就是当时敌占区的边界都有封锁沟,而且还有巡更人员日夜巡逻,如果巡逻人员在发现八路军踪迹时不报告,就杀全家和保甲长。吴忠的部队进军时在封锁沟留下了脚印,而巡更人员马上报告附近郓城县汉奸头子刘本功,他马上训令各据点伪军出动搜索,并很快对赵坝村形成合围之势,猬集的兵力将近600人,这种情况下,刚刚经过20里急行军的100多人的吴忠部队要如何应对呢?
吴忠回忆到:“这一仗怎么打?在赵坝村固守,当然对我有利,但敌军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打得不好可能被敌人缠住,而且村里的群众肯定要受损失。而不打这一仗,立即转移,虽然走得了,但敌人的气焰会很嚣张,可能还会紧紧咬住我不放,让我们无法立足。不打不行,在村里打也不行,到底该怎么打?我以前曾经常带队在这一带活动,对周围地形非常熟悉。所以,我最后决定,先发制人,趁敌人合围部署还未完成,在村外给敌人布个口袋,狠狠教训一下他们,然后在转移,变被动为主动。”
(史注:吴忠的部署恰恰暗合目前G7对我们叫嚷围追堵截的时候,要先给澳大利亚一点颜色看看的思路。战略的灵活空间是来自于战术的凛冽打击之上的。)
于是,吴忠立即带队出村,从各路伪军的缝隙中跳出了合围圈。行进到赵坝村以东的杨营村。他首先布下两道伏兵,分别在村头小楼和村外小庙里放了一个班和一个排,村外的小庙至多能容下十几个人,但郭瑞功排长硬是把全排40多人塞进去了。进攻的伪军没有想到印度陆军摩托特技队的兵力密度可以穿越到半个世纪前的中国抗战前线,所以我军的埋伏达成了战斗的突然性。
而吴忠则亲自做诱饵,先打下阻击,勾引来敌军,然后边打边撤,一路把敌人引进了口袋。等全部追兵‘落袋为安’后,吴忠说:“不走了,就在这里收拾狗日的。”随即指挥部队散开阻击,自己操起一挺机枪,对越冲越近的敌军猛烈射击。
追击的敌军遭到当头一棒,刚要调整部署,在小庙设伏的二排突然从敌军翼侧杀出,将敌军截成两段,夹击之下,伪军立刻乱作一团。吴忠见时机成熟,端起机枪喊起了冲锋,合围之下,伪军支撑不住,只能慌忙撤退,没料到跑到村头,突然被设伏的郭子光班候个正着,机枪、步枪一起扫射,敌军彻底混乱,陷入溃败。除了死伤和逃跑者外,最后数十人被包围投降。
这一战,毙敌十余人,俘虏数十人,缴枪数十支,我无一伤亡。上级评价:“是为深入敌后小部队创造的大胆机智,灵活运用游击战术的范例。”
战后,吴忠召集俘虏们,宣布了他率部回来的“好消息”,警告这些伪军不要继续为虎作伥,否则下次碰到绝不轻饶!。
(史注:吴忠的这个意图一方面是通过给伪军传消息,震慑他们,不让这些二鬼子太卖力,另一方面也是惊动敌人,减轻日伪军对根据地中心区的压力。)
处理完俘虏,吴忠和他的队伍马上面临如何转移的问题,一般按照敌人的估计,我们的小股部队进了昆张地区是捞一票就回去,但吴忠准备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先大模大样向东北走了几里,然后突然掉头向北,甩开敌援军,急行军40里,直插昆张地区腹心,于拂晓时分到达一个四柳树村的小地方,修整一日。
(史注:到此为止,吴忠的部队已经在经过一次干净利落的战斗后,不间断地行军达60里(30公里)以上,而且只在一夜之间,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八路军虽然装备上和敌人差距很大,但兵员的战斗素质和体能都是非常好的。)
而新的宿营地才休息了一个白天,大批伪军又从几个方向对四柳树村包围过来了。-----可见此时日军敌占区的“网格化管理”的“治安体系”确实非常绵密,那么吴忠的部队怎么办呢?请看下一回,《日军的联防体系和我军的破防办法》
以前河里说过,林彪元帅说穿着大头皮鞋的日军在山区无法追上八路军这件事上,他犯了个错误,因为鬼子有山地部队。后来改正了。
因为有毛主席,但是具体技术,还是有所欠缺的。
因为比较遗憾的是我们的技术来自苏联和国民党,苏联的特种战技术本身水平确实有限,属于一战二战之间,国民党更是一战半吊子。
这个确实是可惜的,否则我们可能取得更大胜利。
对鬼子还是利用为主吧。尽量争取合作。鬼子多少还是有野心的。
写了一篇报告,关于日军作战特点等等,上报给东哥后,老人家很重视,批示给全军参考。那是抗战的初期。
《对日作战的经验 》
林彪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五日于山西
以下是我对过去抗战经验的一些简单意见,写出来贡献于我全国抗日的同胞,借供研究与采择。
一、敌系采外线作战原则,采分路合击方法,敌步兵本不及我军之勇敢,所赖者惟重武器与高武器。我军此种武器教敌人诚少,在战略上应自觉的居于内线作战地位,认真的采取集中主力实行各个击破的运动战法,在决战的战役上彻底集中兵力及武器,集中数十架飞机,数十百门大炮,猛攻敌之一路,而歼灭之。胜利后应迅速转移兵力及飞机、大炮,以突击他路敌之侧后。设有时不及转移甲处步兵至乙处参战时,至少亦须将不企图与敌决战诸点之飞机大炮(以汽车火车运输)彻底集中于企图与敌决战之方面。如在华北方面,可自某日起至某日止三天或五天内,将华北全部飞机甚至武汉一带之飞机,统向企图与敌决战之点进行轰炸,援助该方面之军队歼灭敌人。
二、我军不应分散兵力处处防御,不应设纵横数百里之防线,盖如此则处处工事不坚,处处兵力薄弱,处处均易为敌突破。敌军进攻时往往集中兵力攻我一点,我军如处处守,则必处处不能守。我军如设横宽阵线,被敌突破一点,我全线即有混乱溃退之虞。故我军只应在敌始终必经之要线上,选纵深之数要点,如利用良好地形,构筑最坚固之工事,以少数精兵,配备充分粮弹,进行充分死守阵地政治鼓动,与宣布严格之战斗纪律,作固守数月之想。我主力则控制于待机位置,待敌猛攻我阵地未下时,或在我阵地侧面绕过时而猛击之。这就是攻击与防御联系起来,亦即攻势防御。
三、敌甚骄惰,行军驻军中之警戒均甚疏忽,且不爱做工事。我军应乘敌在行军中,待其行至不利敌之地形,以我军一部箝制其先头,以我主力猛击其侧后,或乘敌初到一地尚未站稳脚跟时猛击之。
四、敌步兵攻击精神甚差,服装亦笨重,统着皮鞋,颇不惯爬山地,战斗时要依靠飞机大炮坦克车。我军须利用敌通过山地之机会,或诱敌进入山地战而歼灭之。因山地作战,敌步兵不会抢山,飞机大炮骑兵之作用均大大减少,甚至全失作用。
五、敌大军所需粮弹,统由日本运来,我军须一面坚壁清野,同时派多数游击队,各附小电台,在敌运输线上进行袭击,断绝其粮弹车辆之运输与毁坏汽车路铁路等。我军应将正规战与游击战结合起来。
六、敌攻击精神虽不行,但因恐被俘后加以残杀,故虽溃败,仍不肯缴枪,使战斗不易短时结束。我军于战斗中各部须控制必要之预备队,借以在解决败敌后应付新的变化。
七、战斗须以“秘密”“迅速”之动作切实接近敌人,实施猛烈之冲锋,冲入敌间隙内进行肉搏战。盖我军一与敌步兵相接,则敌之飞机大炮统失却作用,此为进攻战斗时避免敌飞机大炮及我军飞机大炮不足时之良好战斗法。
八、我军各级干部及所有士兵,均应有独立作战之精神与动作,战斗时队形须疏散而有纵深,不可太过密集而招致过分之伤亡。
九、夜战中敌之飞机、大炮、坦克、骑兵几全无作用,敌官兵均无夜战经验,故我军应极力利用夜战歼灭敌人。在有月光之夜可进行大规模之夜战,在有星火之夜可进行小规模之夜战,在黑夜可进行扰敌之夜战。更须将夜间作战与日间作战互相配合,日间须扩张夜战之成果。
十、我军须学会做坚固之工事与精确射击技能,以坚固工事掩护,减少伤亡与保持阵地,以精确射击之技能大量杀伤敌人。敌攻击精神甚差,每于进攻阵地前数十米达处时,如我不退,敌每亦数小时不进不退,此时最便于我之射杀。如我更以小部出击,则顿挫于我阵地前之敌比立即溃退。手榴弹是敌甚怕之武器,我军宜多带多用。更须人人会用。
十一、敌服装有保护色,战斗时多采疏散开张,敌甚肃静,敌不爱登山,故敌之目标常隐蔽。我军战斗前须注意弄清敌情,在敌情不明时不可冒险决定战斗部署与动作。
十二、敌军虽败、虽伤、虽散而仍不缴枪者,并非勇敢坚决,乃怕我军将其活捉后杀之之故。平型关之战斗,敌虽负伤,仍以刀枪杀我,非死不肯缴枪。战后我军获敌日记信件甚多,内容均为想家想妻,均无自愿作战之精神,其来华作战系迫于国家法令。我因此在平型关战后令步队学习“不杀日军俘虏”“优待日军俘虏”“医治日军伤员”等三句日语喊话。十一月四日正太路南广阳战斗时,我大部官兵仍尚未学会此三句日话,仅少数官长学会能喊。但此数人喊话结果,即生俘日军一部。如此可见日军不难以政治宣传瓦解之。今后对日官兵必须进行宣传,对俘虏必须优待。
十三、平型关之战,我军隐蔽于敌进道路之侧,距敌约三十里至六十里,时间达一星期之久,在群众掩护下,我军目标敌全不知,敌之汉奸亦失真作用,而我友军某部之配备敌则全明。我军战后胜利品伤兵均借群众之力搬运,我军虽在山地亦能购得食物,该地一带原已逃走之群众均回家来。可见部队纪律及进行群众工作之重要。若说到长期抗战人力物力之补充,对敌坚壁清野与发动游击战争,更无论点。
十四、敌射击相当准确,队形疏散而能作分散战,敌战术就是日本“战斗纲要”上的那一套,其动作常可事先猜到,新的创造与机变则不见有。其牺牲吃苦精神及作战经验,均远不及中国兵。
十五、敌在占领线以内极力培植伪政府与伪军。我军应派出许多游击队,深入敌占领线内之广大区域,纵横游击,牵制与削弱大敌,消灭与驱逐小敌,收复失地,破坏伪组织,动员群众帮助政府与军队抗战,收容溃散官兵,使之继续抗战,免其流落为逃与被敌利用。须知敌如果不培植汉奸力量作为工具,则实无法统治下去,要想收捐税,做生意,逮捕抗日分子,都是不可能的。
不过那时鬼子的战斗意志还是超出了意外的,他们那时还是很强的。
平型关我军损失大和鬼子自杀袭击也有关。
林彪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沉默寡言,每天只盯着地图思考军事。
但一些四野老人回忆中都说林彪在讲解军事原则和战术原则时就变成了婆婆嘴,为了讲清楚,不留任何疑点和误解,翻来覆去的讲。特别是他在东北总结出的“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一点两面”、“三三制”等等……这些军事原则时,都不厌其烦的掰开来揉碎了,细细的讲解,务求各级指挥员都完全理解,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