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转个旧文 -- 审度

共:💬57 🌺30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看过一种说法,可供商榷

苏联所谓的商品短缺,并非真正的商品短缺,而是计划经济环境中物价偏低的表现。

打个比方,现在超市里鸡蛋供应充足,但如果某天超市打出招牌:鸡蛋一毛钱一个,每人限购10个,肯定立马无数老头老太太跑去排队买鸡蛋,超市里的鸡蛋会被迅速清空,哪怕是真正有买鸡蛋需求的人也买不到了

家园 斯大林去世和苏联解体隔38年

苏联解体和斯大林关系不大,而是和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以及另三位短期领导的关系更大。

家园 堡垒是从内部击破的

以前就说过的,大毛把自己搞死的。当年大毛粮食等比现在多,各样产量都够,怎么就没有现在物质丰富。人家现在用市场调节了。在商店里丰富,大部分人买不起 ,或心甘情愿地买低档货了。

李夏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家园 这是不合逻辑的

所谓太便宜反而买不到,说明买得到的人必须付出另外的代价,也就是特权的折价。要不然怎么说生产力不够发达,产品不能极大丰富,是阶级差别产生的经济根源。

家园 有一部俄剧《月之暗面》,很有意思。

推荐第一季,穿越剧,回到了过去,反映了当年70年代平静局面下的种种问题,也算是俄罗斯人的小反思吧。电视剧了,不可能深刻,但好多问题都点了点。可以看到他们的反思和我们的角度不一样,而且心情是很复杂又很矛盾,很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有些场景那些低矮的红砖房子,还有在里面工作的人们,和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是一模一样,看起来好亲切。

第二季就是畅想了,假如苏联不解体会怎么样。不怎么好看,但和第一季对比看,更可以看出他们矛盾的心情。

家园 您忘记了一点,凭票供应

再说了,如果整个市场都是凭票供应平价出售,权贵们也没有从中渔利的手段呀。再大的权贵,也不能顿顿吃10个鸡蛋的。倒是在价格双轨制下,才是权贵上下其手的乐园

家园 我都经历过凭票供应的年代,怎么会忘记? -- 有补充

凭票供应,是物资匮乏时代保证公平分配的无奈之举,但也是看具体情况的,有的物资,只是部分人群才有票或有更多的票,本质上,这种票和货币一样也是收入差距的体现,实际上也还是一种经济特权,但那个年代的差距和特权还是从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不是从特权分配的目的出发。在毛主席的时代,特权谋私现象被极大压制,而且那个年代的干部基本上都是大革命的参与者,总的来说,思想也纯洁得多,自觉性也高的多。但是再过一代或两人,没有经过革命年代的年青人,思想信念就复杂了,追求物欲的就多了,这种变化反映到上层,就是主贴所转文章描述的苏联那种意识形态教育崩溃的现象,以及在意识形态变化背后掩盖的,原来用来保证公平,保证国家整体利益的的凭票供应,就必然向按特权分配演进,这种事情苏联已经演示给我们看了,我们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也出现了,所谓双轨制下的乱像,无非就是物资匮乏下必然出现的特权谋私,十年不出现,二十年?三十年?经济基础总是要在上层建筑表现自己的。

通宝推:朴石,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人老话多,我再补上几句 -- 补充帖

我的看法,革命者不为自己谋私利的很多,但不给子女谋私利的就少了,尤其革命成功后,就更少了。当年双轨制下的所谓官到,大部分不就是高干子弟吗?这是人性决定的,不是靠政治教育就能解决问题的,现在物资丰富了,大家都在市场上买,按货币分配,虽然照样有贫富差距,但总比按政治权力分配好吧?按货币分配起码对经济有促进作用,按权力分配,那是回到封建社会了。

通宝推:朴石,潜望镜,小泽珍珠,
见前补充 4657016
家园 你这是错误的直觉

双轨制下面虽然有官倒,但是基层人民是可以享受很低的计划内物价的。等到后来取消了双轨制,看起来公平了,但是基层人民中更穷的那一部分生活反而变差了。因为本来搞官倒的,直接开公司倒卖了,他挣的反而更多了,还合法。

更穷的那一部分人民生活的改善,是要等到生产力大发展,工业品成为买方市场以后。

家园 我说了“现在物资丰富了”,这是前提 -- 有补充

所以哪里有错觉呢?

我们县里粮折子直到大概九几年才取消的,已经很晚了,应该是晚于双轨制的取消了。

取消粮折子那年,我心里还有点担心,担心市场粮价会不会变得很贵。结果我多虑了,国家是负责任的,不是随便搞的。取消粮折子,正是因为国家对粮食的充分供应有信心,而且储备粮库系统那会儿应该也基本建好了。

另外,即使粮折子这种保证基层群众生活的计划供应,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的,是城镇居民才有的。农民享受到了多少“很低的计划内物价”?我印象中很少,就是以前的布票,他们的份额应该也是少于城镇居民的。

80年代以前,最穷的人群一直是农民,直到90年代国企改制,大量工人下岗,才轮到城镇居民。

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供应,本来就是牺牲农民的部分利益以保证工业化的要求,城镇居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享受了经济特权而不自知。

直到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市场经济,他们才品味到什么叫二道苦。而农民,很幸运,他们没有,因为他们一直就很苦,以至于去广东打工吃苦也强过在家种地。

至于部分高干子弟搞特权,部分干部及其家属摇身一变成了老板,这一类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不公正现象,换哪个国家又避免得了?难道现在的一些私有企业,老板是草根出身,压榨员工时就会手软?资产阶级既然出现了,不管他原来出身是什么,他们剥削起来都是一样的,除了个别资本家。现在纠结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

通宝推:醉寺,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计划经济时代没有那么美好 -- 补充帖

有些人怀念那个时代的美好,那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是农民在负重而行,那才是一种错觉(我不是说大牙你),他们怀念的那个年代美好的东西,其实是干群关系好,干部队伍作风好,有老八路的遗风,有毛主席的领导。

但那是历史的特殊时期,不可能永久持续,所以生产方式必须发生改变,交换方式必须发生改变。怎么改?事实是中国改革成功了,这是过渡期邓同志的掌舵之功,坚持了摸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坚持了党的领导,保住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架构,才能有现在的不忘初心,重整党风。

通宝推:醉寺,
见前补充 4657201
家园 小弟纷纷离去,老大哥的大旗扛不动了

79年咱们胖揍了他的小弟越南,苏联只好亲自下场阿富汗,被拖在里面。

90年武元甲北京求饶,苏联亚洲梦碎,

91年美帝海湾开打结束,苏联中东梦碎,

手脚被斩断,身体被掏空,不解体还能怎样?

苏联人自斯大林后大战略是不行的,当时手握4万枚核弹,拿出一万枚从阿富过伊朗轰到海湾,岂有打不通的道理?对付牛二就得跟杨志学先砍了再说。

最先挑事的稻公打完越南后迅速撤回国境,而苏联并没意识到是针对它的剁手行动,晕晕乎乎跳进了阿富汗,失去主动后被中美欧三家联手消耗,还要救助小弟越南,十年下来身体被掏空,光有蛋蛋也举不起来了。

河里都说稻公这不行那不行的,我看太祖走后就没人能及他老人家,看打越南当时各国的态度就知道,只有朝鲜和柬埔寨两国公开支持,别的全他妈装孙子。只是冷战被美国再次摘桃子邓公也无奈,抢不过人家。

从苏联国内再怎么找原因都是骗流量的,冷战被闷宫杀,输了认裁呗。

家园 前面的分析全都赞同

最后的结论不感冒。

河里以前有过讨论,78年起的三十年,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在领头人带领下自杀的三十年。而一直在延缓这一步伐的是人民,08年可能有转折意义。

家园 我明白你的意思

那段时间的确有点混乱,有很多错误和遗憾,但渐进改革的路子,发展市场调节的路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毛的历史功绩的肯定而不是全面否定,坚持对外开放等等,一些关键的战略性的思想,是邓同志明确表述和坚持的。现在好像觉得这些思想有点平常一样,但在那个时间点,却是很了不起的,换个人他就不一定有这么清晰的思路。从逻辑上说,如果邓掌权期间大方向错了,那后面不可能成功。无论是江期间还是胡期间,都是明确提出要坚持邓理论的,这就是一个明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