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读点书之《世界佛教通史》 -- 冻雨

共:💬53 🌺10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是的

如果没记错,应该是唐密发展出来的东西。

家园 总体感觉,密宗,有邪教的因素。

佛陀所说的解脱,如果没有成熟的体系支撑,看破世间的苦之后,容易陷入虚无主义,早日摆脱生,不就不苦了吗?如果这样,那就妥妥的邪教了,和美国的人民圣殿教没有区别。

佛陀当然不会如此低级,自杀不是苦的解脱,自杀后,仍然在轮回里承受苦。真正的解脱,是证悟,精神上进入更高的智慧,渡到彼岸,进入涅槃境界,摆脱轮回,才能获得解脱。

佛教的某些分支,就陷入了虚无主义,正统教徒称之为“顽空”。

家园 说到这个轮回,如果无我,那又是什么在轮回呢?
家园 随便谈谈

也许是某种生存需要。

前面说过,教义上无法发展,那就想别的办法吸引信徒。仪式和咒语其实是符合当时民众需要的,比如包含医疗实践。只是越走越偏。

我不知道佛陀是什么样子,但就原始和大乘佛学来看,正是因为用传统的轮回作为“成熟体系”才有这种后果。

以缘起破我执,万物假有,才能明白万物何为。这种思路,不过是一切事物背后都有原因,让我们理解到所谓“本体”是不存在的。进而可以更好的把握世间万物。这样看问题不大。

但悉是因缘,不免以因缘为本体,我“空”也就成了必然。进而“虚无主义”。这是纯粹理论上的问题。但我执只是对自我的认识,并不是对价值和外部世界的认识。

这个时候,行动的价值依然存在。于是就有了法执,强调外在世界的真实。

接下来的就不用说了。其实就是说,这是佛学体系本身导致的,不是虚无主义,胜似虚无主义。就像也有人整天说大乘有宗是梵我一样。不过是个名相。

“空”只是理论上的一个必然,带给人的只是精神超脱,就像郭象一样,现实中的问题还要面对。所以才会有“佛有十恼”这样的疑问。

至于证悟和涅槃,或者彼岸之类的说法,水平有限,说不了太多。这也是佛学发展的问题所在。证悟、涅槃,指的究竟是什么?单纯只是精神上的超越吗?摆脱轮回,是不再受世事的烦恼,还是依然必须面对现实?是自此进入超越世界,还是此间永恒存在?

答案都很简单,但正是因为太简单了,才会说,没法说。

家园 所以有宗以识为轮回主体(本体)

有些人以为原始佛学无我,肯定没有“灵魂”存在。或者用“胜义”说众生的本性共同,肯定没有“自性”存在。但这就是玩文字游戏了。

再怎么说没有不变的本体,形而上本体也是不可能消除掉的。这就是佛学的缺陷。

比如缘起,必然要有缘的存在,这就为第一因埋下了伏笔。比如佛性,众生的共同,这就为本体论埋下伏笔。

古希腊和古希伯来,因为有始基和上帝,没有这个问题。但佛学反对梵我,是不可能承认这种开端的。所以只能变得繁难了。

家园 是啊。这个问题把和尚自己绕住了。
家园 见实方能悟空

释迦王子见过酒色财气、婚姻儿女、幸福生活,再见病痛死亡才知四大皆空。而现实中很多人根本没见过这些,没见过‘实’,怎知四大皆空?只能成为既定佛法的传声筒,很容易动摇放弃。

无我是指放弃自我,放弃执着心,而不是天地间从来无我。

同样,灵魂也不是不存在,而是要达到空灵自在的境地。

看到酒肉,一定去吃是执着心,不是佛缘。看到酒肉一定不吃,也是执着心,也不是(原始)佛缘。看到酒肉无所谓,空灵自在,才是真佛缘。

家园 重新说下

当代的虚无主义是价值虚无。对应的是超越存在的消失,先验价值的消亡。对于佛学、儒学而言,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存在。因为从一开始,就只有此在,就只有当下的我。对超越存在的感受,经由个体自身实现(就像约翰福音)。考察也可以发现,原始佛学可以说是某种经验主义。进而对于价值问题,并不像现在这样是完全否定的态度。或者说就只是四毋。

破我执和破法执,也不过是消除自身认识的障碍。并不是在否认价值存在。只是当这两个系统需要整合为一的时候,概念的含混、反对本体的历史遗留导致无法完成。进而,如果以不完善的统合去考察和理解,自然会得出虚无主义这个结论,因为即否认了作为主体的个人,又否认了作为主体的的世界,当然就什么都没有了。可这是错误理解和历史问题造成的。(而且当下的存在谁也无法否认)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很难确定空宗不是虚无主义,也许这种派别的确存在。这里想要说的只是,这种问题,是很难从思想史的布置中得到结果的。尤其是佛学的攻辩,没有更大的背景几乎无法说清楚问题。

比如文献里经常看到自以为是的记载,如果理解,会发现问题根本不存在。问题在于意识体系的差异,他们没能把握。而想要分辨,那就得都明白才行。这几乎要求你首先成为两边的专家,否则没法解决问题。

上面说名相,就是在说,这往往只是个名相,无法说明任何问题,尤其是攻辩的时候。问题只在于你如何理解。个人对于佛学了解的也就这么点了。其余的不过是重复。

家园 问题在于佛学本身

为了理论自洽,必须发展和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只是一种人生态度,只有结论,是很难让人理解的。没看儒学在失去理解基础后,居然还要佛学重新发明“中庸”,太可笑了。

但一旦开始构建理论,自身的冲突就立马显现,尤其是佛学本身是建立在对早期婆罗门教的反叛之上的,并不是只有人生态度,是整个思想体系,否则也就没有人信了。

比如四大皆空,四大是什么?风火水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

进而也就掉进本体论的圈套里了。

如果只是讨论一切犹如过往烟云,可知事物终成幻影。或者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那么这其实是印欧思想的普遍共同。这反映的是一种二元观。尽管佛学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悟空,只能是后来发展的产物。因为已经是心性论了。

---

如果有人向你说,原子、质子、中子……都不存在,只是因缘际会的产物,你会怎么想?如果没有充分解释,只能是无穷的因果链条,那么又该如何把握现在,又如何把握世界?

大家能理解悟空,其实是心性论发展的结果,尤其已经转化为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人物。

而这个基础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可能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很难理解的。毕竟心性论本身也有唯心的成分,让心成为宇宙本体,未能将人和宇宙完全脱离开来。尽管后来已经发展为人心为主。

现代人或许没有这种基础,但起码也明确了“世界”本身,哪怕只是物理主义的世界。这对古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家园 换个方式

龙眼兄说的其实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和原始佛学的一些目标是相通的。但是背后的理论基础,或者说意识体系已经完全不同了。

简单的说,心性论确立了人心秩序,心体面对的是此世此在,进而我们在讨论空的时候,就变成了直指当下。也就是此世是人心的构建。人心由自己,由人本身把握。

我们可以分辨出空所对应的世事之幻,明白背后并没有一个永恒真理,而且不影响客观世界的存在。换句话说,世界问题,变成了从心理到客观(超验主体)的回归,而不再是构建出本体论上的世界本体。

结果就是,我们讨论空,肯定就只是世事无常,而不再影响宇宙本身的构建。

换句话说,返璞归真,但仍不忘世俗。成为一种人生态度或者生活境界。

就像开头那句,这实际上就是禅宗。

另:这个问题很难说清。个人理解,佛学的心体依然保留了宇宙论本体的成分,但重心已经偏向个体作为,当下即是。佛学内部是如何处理这种问题的,不够了解,只能根据表象粗略出以上结论。所以并不靠谱。

家园 佛教在识辨上打压原始崇拜上是没有问题的

但一神教在罗马帝国时代其实已经是有传销洗脑术的具有排他性的现代政治组织,对付出世的佛教,佛教一败涂地是迟早的事。中国道教其实很长时间都是更接近原始崇拜的祭祀,在中国早熟的国家形式里,天子直接接管了国家最高级祭祀的职位,却把它变成皇帝仪式的一部分,从而至上而下实现了政教分离。没人会向皇帝问卦,皇帝也不好向别人问卦来决定国家大事。就太平天国这种神教国,会搞出东王请上帝上身,要求天王下跪这种事。

家园 那就该吃吃,该喝喝,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既已看破,脱出轮回?

家园 归去来兮

进入涅槃境界还是归入涅槃境界?渡到彼岸还是回归此岸?

家园 任继愈的佛教史就不错

但是同一系列的道教史、绿教史就比较差。

家园 物质、原子、质子、中子可以说就是空的

因为实体物质的内部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实心物质,再结实坚硬的物体内部也是由原子,质子,中子,电子这些微小粒子组成的,其主要空间确实是空的,物质的存在是微小粒子的剧烈运动所产生的交互作用的彼此感受而已,而这些微小的粒子又由更空更微小的粒子组成,那么如果无限钻研下去,物质到底是什么?是空旷到极限的空间里,一些小到极限的粒子的剧烈运动而已。那么物质的存在可以理解成幻象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幻象,所以我们的宇宙才能在几秒钟的爆炸中形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