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古代车辆车轴与实用金属关系的讨论 -- ziyun2015

共:💬33 🌺9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第一次遇到这么“有趣”的事儿

桥上兄两次提到看不到錧,或者金属套管,起初我还有些奇怪,觉得桥上兄还不至于(不算我给出的图)连月兄给出的图都“看不见”。

偶尔把我在主贴中给出的搜狐那个链接又贴了一下,结果大吃一惊:动图不见了!真如桥兄说的,文章的大半都被删除,就在我给出链接之后!

我给出链接时,网页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而刚才检查我给出的链接,结果是这样的,五分之四的文章都被删除了:

点看全图

而在原来的网页中,动图就是中间这张,可以看见手套,可以看见安装铜錧,可以看见冒烟:

点看全图

最后可以看见露出的车轴上的金属管,就像月兄给出的埃及战车那样,有青铜金属管加固车轴:

点看全图

但愿只是偶然。————如果连网页都可以删除,那么考古的结果怎么可以肯定是100%的真实?

话题本是从erha兄关于历史老师/教授的问题引起,通过讨论我们发现理工科,无论是两个清华还是外国专家(埃及车轴、英国二老动手做),都认为古代车辆的车轴必须要用金属(青铜、铁)加固才能成为实用的车辆。而文科出身的历史老师、教授呢?却完全不理睬理工学者关于中国科技历史的观点,从现象上表现出了两个“阵营”。这就完全契合了erha兄问题的深层,到底是哪一方存在“像话”的问题,不PK一下是解决不了的。

最后还是很关注桥兄说“不敢”做古代车辆的实验,到底原因何在?

家园 要是文科历史教授学者都像月兄在此次讨论中这样,就好了

实际上,两个清华的历史文章发出时间都很长,北京清华的第二编书都17年了。月兄给出的埃及马车的书可能也是很长时间以前出版的。

我不是完全确定,但是这一周来的讨论,参与的河友和我一样都没有找出葛教授和孙机先生,对与清华两篇文章和外国埃及马车,一次都没有提过。而北京清华则提到过孙机,台湾清华则提到有考古证据。对比之下,这个现象就耐人寻味。

德国工程师大家都认为很严谨,很工匠精神。但是德国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是否可以让我们将对德国工程师严谨工匠精神的认识、转移到这些德国文科学者身上去呢?我们要不要对欧洲某些明里暗里念念不忘雅利安”人种高贵“的学者的”学术成果“——欧洲发明马车比两河还早——从理工实验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呢?

所谓在欧洲发现的木车轮、木车轴,除非按德国工匠精神,拿着石器、骨器、沙子什么的,能够像这两个英国人一样,可以做出一辆四轮车,还能在田野里走上、呃、比如说300公里,装载了几百公斤的货物、还能顺利转弯。那对这种出土的车轮车轴的怀疑,自然会烟消云散了。

为什么不做呢?难道是因为桥上兄说的“不敢”?

家园 年代问题居多

孙机85。台清94、清华04、刘永华13。类似的图书文献还有不少,比如胡伟峰17。埃及两本可能你没注意,一本12,一本17。引用倒是有早的,不过也要七八十年代了。

这和文理没关系,考古本就要理科知识。而且,理科研究都是考古提供充分材料后才能进行。就上面的时序来看也是如此。

不讨论台清那种复原设计,描述最完善的还是孙机。

发明问题不必较真,前面已经说过,这种问题都是预设立场的,比如文明扩散论。而这本身就值得怀疑,不需要讨论具体说什么,直接说史学立场有问题就行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