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长沙岳麓山洪范《禹碑》蝌蚪文符解读思路 -- 张新泉

共:💬205 🌺408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酉水坡?
家园 【原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古、历史类

纸质书刊上,都是酉水坡。后来到了电脑网络时代,慢慢全变成了西水坡。

家园 那您看的书可能印刷质量有问题,

下面是西水坡简报第一页,也用的是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原创】也许。北大图书馆里藏书

应该盗版不太多。我看的考古书籍绝大多数都是上大学时在图书馆里读地。记忆中最早就是这个"酉"字。且似乎没谁有必要故意把"西"抄写、印刷成"酉"?自己也没必要一直放着易写易记忆的"西",却经常去记忆住了这个"酉"字。

当然,人的记忆也偶出有些古怪之错。我每次写到西水坡时,总感觉有些别扭。有时忍不住重新百搜一下,发现网上都是西水坡,才减轻一点别扭感觉。

其它文章里,大多也用的西水坡。这次用了"酉″水坡,没想到你还考订起来了。

也挺有意思。

家园 明清火药库失火的案例很多,那年头技术条件有限。

万历年间就有记载,官军领火药时候发现火药受潮以后坚硬如石块,拿斧子劈,结果劈出火星,直接把盔甲厂就炸了。

虽说明朝已经多保留原料,少量保存成品,不过明末战争频繁,火药和原料频繁出库入库,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火灾。

看看史料,无论明清,每隔几年总有火药库失火。没啥稀奇的。

不要说古代了,就是现代,还有鞭炮厂因为黑火药受潮而自燃的呐。

家园 【原创】禹碑解读对古文化古史古文字研究的影响

《禹碑》蝌蚪文被解读后,已确定它至少可以与汉代史料记载的蝌蚪文字古文书经传《洪范》《尚书》以及《洛书》等直接相关、相互对应。这个发现对于重新认识、梳理上古夏商周历史有重大价值,对于重新认知、解读《尚书》等儒家经典同样意义重大。

《禹碑》作为蝌蚪文字符刻写成的华夏第一部字典系统,收录字符虽仅七十七个,但已涵盖古代算术、天文历法、政治、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社会伦理、经济、医学等诸多领域。

它与《洛书》数字点线阵列图形、与对应文本《尚书》中《洪范》篇以及蝌蚪文古文《尚书》、乃至先秦两汉以来的诸多古文经传都可互相对照,由此共同构成系统的华夏上古至先秦文明文化体系。

这个文化文明体系,还与河图数字点线阵列图形、八卦六十四卦文字符号集合、《周易》文本所构建的另一个完整文化文明体系,相互联系紧密相关,共同构建华夏文明上古至先秦的真正完整的文明文化体系。

随着对其解读的逐渐深入与研究范围的扩展,对众多古史领域研究必将不可避免产生相关影响。甚至在很多领域所引起的波及效应,还会是方向性的乃至纲领性的。

这里就这些问题略作初步说明,提出一些方向性研究思路供参考。

一、古文字与甲骨文研究

《禹碑》是仅存的蝌蚪文符孤例,但它不是一般文字符号系统孤例。

它是蝌蚪文符字典,它是字典性质孤例。它有直接对应文本、可与现行汉字体系互相印证,与之彼此联通。

受《禹碑》直接影响、与它相互间血肉连通,乃至是由它衍生的第一代汉字字典《说文解字》,更是与它直接互相对印。禹碑77个字符,本来就内蕴有成熟文字构造理论六书学说。它是汉字六书学说的来源根由,又可由六书学说去解构、复制、演化。它是六书学说的第一个范本模本。

一句话,它孤而不单,是一个复杂文字体系的根源。它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孤例!

它只有77个蝌蚪文符号,但把与它相关联上述要素综合考虑起来、推演运转起来,可将现在所有汉字全部蝌蚪文化。有了它,不但能对比检验其它任何蝌蚪文考古文字物件。甚至如果解构研究它的六书构造脉络到一定程度,就能推演、复活出孔子家宅墙壁出土的全部蝌蚪文古文《尚书》、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部分蝌蚪文符古文经传。夸张一点,甚至能把现在所有汉字书籍文本全部还原为蝌蚪文书籍。

这甚至实际很可能就是它第一个研究领域、方向。

解构禹碑后,再倒推演化,就可以衍生复制复活出常用蝌蚪文。乃至复活出蝌蚪文文字体系、古文《尚书》文本、古文经学文本、所有先秦古文本。

再用这些常用蝌蚪文、蝌蚪文体系、蝌蚪文翻译后的现行文字古本,去对比小篆大篆、金籀文、甲骨文字体。对比它们组成的龟甲牛骨金石刻录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对于古汉字的发展演进过程、甲骨文研究解读,都将具有一定乃至重大价值。

它在古文字体系中,在从碎片符号、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到篆隶的文字历史演进中,是居于原初地位还是中间断层位阶?或是春秋战国汉代后来者所人为构造乃至伪造?

如果是前两者中任何一个,其价值将不可估量。

即使现在看来后者概率较大,但其价值也不可低估。

它从何而来?为何而来?是谁撰制?背后隐藏着什么?

即便是春秋孔子或汉代孔安国等孔家人所闭门自造,甚至是新莽时刘歆等人所伪造,作为第一部古文字字典,它也补全了汉字六书构造理论的重要环节。有了它,对《说文解字》进行再阅读既必要又可行。对古文字、甲骨文研究再重新设计评估、确定新的方向,同样是既有必要且可行。

对古文字、甲骨文等相关文字文物领域田野考古工作,它同样有一定乃至重大意义。

比如,将它解构后,或许能得到更简单构字符号、偏旁部首符号、注音符号。在过去的考古符号类文物上,是否出现过这些符号?是否可把它们归类整理出来?

过去那些零星的碎片化的、尚不能解读、尚不能纳入文字文化体系的单独个别符号,今后能不能归类整理,乃至形成完整连续文字发展演进体系?

以后的先秦文物考古,若有文字符号出现,是否要考虑首先与蝌蚪文符号体系联结起来?

如果禹碑与蝌蚪文、尚书、洛书研究继续深入,殷墟甲骨文之外其它夏商文物考古又有新发现,它也可能为考古文物、甲骨文系统归类整理研究提供新方向。

殷墟内,甲骨文是集中一处还是分别存放,如何区分归类?

殷墟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宋卫陈蔡之地有无别的殷商秘藏?

今后这些地区的早中期商代乃至上古文明考古,以及流落到东北的箕子朝鲜,乃至据传是远征东夷,商亡后从白令海而远渡美洲的玛雅印第安文明考古,有无可能将它们比较研究后,取得新成果?

二、殷商文字文化史与孔子儒家早期文字文化研究

从现有已可确认的涉及《尚书》与禹碑的可知信息岀发,可以推断《禹碑》大概率经春秋时孔子等人之手抄写复制改造。甚至不排除是孔子等殷商后裔、儒家开创者,据私藏先秦历代相传之物而自制变造。或汉代以后,孔安国等孔子后裔家人依据《尚书洪范》等而重新私下制作。

作岀这一推断结论,其原因很简单:禹碑对应文本《尚书.洪范》是孔子整理出来的。蝌蚪文符《尚书》古文本,出自汉代孔子旧宅壁藏及孔安国献书等一系列事件。

这套古代蝌蚪文符系列,与金籀、大小篆、隶等从周代到先秦西汉文字文本系统,可完全区别开来。它们甚至是孔家人所独有独知的一套家传。

如果禹碑及《尚书洪范》确定是孔子所秘造,或者是来自其私家保存的,传自殷商及春秋宋国文化中的最隐秘核心部分。那么,其价值也要重估。

由此,研究孔子及先秦早期儒家学说,乃至研究殷商文化,都需要重新确定方向,或颠覆旧有体系认知或开辟新分枝路径。

重新认识、发覆孔子及早期儒家学说真相

孔子自称是系统整理周故,总结西周春秋以来周鲁文化体系。但他在打着"吾从周"旗号,感叹夏商两代无文无典的同时,私下里则干着打周旗、打着复周公礼旗号,整理殷故复兴殷商的事业。面对东周春秋时礼崩乐坏的大变局,他私下里整理秘藏秘研殷商文化核心遗产。

儒教第一代教宗亚圣孟珂及其它孔门弟子,将孔子奉为殷宋后裔们的"素王”"布衣天子",大卫王后裔耶穌式的"救世主"。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他春秋时周游列国,孟珂在战国"当时周天子尚在,何事纷纷说魏齐",他们不止是普通的文化旅游学习宣传造舆论,还有着复兴殷商文化目的。

他不止要做复兴周文化圣人,他甚至可能是打着周旗要做"每五百年而王者出"的殷商新王。他要融殷周文化于一炉再取而代之。

武王伐纣,纣自焚于鹿台。上古华夏文明传到殷商的文字文化存留,大部分被火毁灭,但还有部分最核心文化留存。近现代发现的甲骨文,就是证明。这部分文化秘藏由殷商天文星相祭司文化贵族保护保管,一直有稳定延续传承。这些文物的最后保管人,正是表面上打着"吾从周"旗号自称"述而不作"埋头整理周故的孔丘。

他曾经徘徊周游于宋卫困于陈蔡这些殷商文化核心区,既是考古定位求证查核殷商核心文化保护保障情形,也可能是在尝试反周复殷的政治游说串联。

他和弟子们创立的儒家以祭祀礼仪为看家本领,他是殷商最后的祭司贵族大教主。他内心真正祭祀供奉的是那只曾诞育商祖的天命玄鸟。他一直真心企盼着这只再现于周原、降命于文王、惟德是辅的凤凰,能重降天命于他这当世公认的大贤大德。

他到楚地巡游,除了谋求现实政治地位利益,也是在凤凰文化为宗的楚国查探有没有神鸟(即隐藏的殷商后裔势力)的踪迹下落。寻找为殷商复兴事业提供支持的隐藏势力、线索、可能。

禹碑、蝌蚪文、尚书文本、洛书点数阵列图形背后,是殷商文化藏宝图。也是分散各地、失落的隐藏的殷商后裔们相互联络赖以寄托的"约柜""密码本”。

儒家学派三千弟子就是他为复兴殷商组建的班底。既有子贡抓钱袋子搞外交,也有子路抓刀把子。他还将各种人才广泛渗透到各诸候国、贵族领地。

他整理诗书礼乐易五经,表面上是勤奋认真学习、竭力保存"其命惟新"的周鲁文化。实际上,他作为暗藏"反周复殷"之志的殷商最后大祭司,他是在领先乾隆二千几百年前,便以修四库全书方式进行文化大清算。他修整的五经中,有没有、有多少"抑周尊商"残留?

上述这些思维比较发散,结论比较粗糙不无偏颇,但并非胡思乱想全无凭据。它们可以给出早期儒家思想研究新方向,在多方面具有颠覆性。

中国商周先秦古代文字文物,近现代考古已有很多成果。尤其是近年来《清华简》等战国乃至更早文字文物考古,有不少新发现。如果《尚书》《洪范》乃至禹碑蝌蚪文、《洛书》这些先秦文明文字文物,均能确定岀自先秦乃至上古年代。那么,上述孔子研究的方向性假定推想,就不是凭空而来。

即便这些文字文物的年代,以及证实证伪一时尚难定论。从孔子早期儒家学说入手,从五经研究本身着手,现在也可以开始查证比较。过去没有这个方向,认定孔子是周公之后周鲁文化集大成者。认为他最多只对殷商有遗民之思,但现在可以有另外方向。他只是表面打着周旗,骨子里要复的是殷商。克己复礼,他要复的并不是周礼,而是吸收了周代礼乐文明成就的商代祭祀文明。

从孔子出发的研究,还有两个方向。

一是向上往前推,也就是往孔子出生之前推。

孔子生前的从西周到春秋早中期的五百年,乃至整个周代八百年。这一时期失落的散落的隐藏的殷商文化,它们的各种存亡接续,要厘清、理出头绪。

在宋国与箕子朝鲜等地,有大量殷商遗民,有殷商文化存活了长达几百年近千年的政治政权实体。在殷墟,有甲骨文秘藏。在鲁卫陈蔡等地,散布着孔子儒家、其它诸子百家开创者为代表的大量殷商文化贵族。在此背景下,殷商文化的千年存续,乃至改头换面进入汉代直至今天。其中脉络,可以形成一个研究方向。

其次,就上古历史而言,殷商文化很可能长期都不从属于三皇五帝到夏周秦一体的黄河中原区域炎黄华夏文明体系内的文化主体系统。

对于华夏文明主体而言,它甚至可能算是后来才融入的所谓玄鸟生商、"满清入主中原″式的外来文化系统。商汤放夏桀后,吸收继承了夏文化。纣焚鹿台、人亡甲骨埋后,它又秘藏部分以《洛书》体系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使得华夏文明出现文化分裂、断层。

以残缺《河图》周易体系为核心的周文化,只能在"夏商无文少典"背景下创新重建。"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背后更多的是无奈。

孔子等殷商后裔们之所以能完成上古文明文化大整理,孔子等人智慧超群,"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只是部分原因。他们手中有周人所没有的殷商文化核心存留,才是更关键因素。

并非"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是只有经过孔子等整理后的"周文化",才能真正"监于二代"。对于其它周人而言,夏商既然无文少典,怎么做到"监于二代"?

能"郁郁乎文哉"的,不是其它周人,只有孔圣人他们才办得到。

不是"吾从周",而是"从吾周"。小子们今后都得从吾孔丘之"周",都得跟老子们学!

最后,就是河图与洛书两套系统的清理整理。

纣焚鹿台甲骨秘埋,造成上古文明文化传承的分裂断层。周所继承的河图有残缺,自行创新出周鲁礼乐文明。《洛书》秘藏于殷商文化贵族之手直至传孔子集大成,形成了蝌蚪文《尚书》为中心的一套新文化体系。

这就好象上古至殷商,一直都有河图、八卦为关键的算术课本,也有洛书、洪范符号为核心的语文课本。

但纣王自焚鹿台后,算术课本只剩几页封面,语文课本则被人偷偷埋藏。周人只好根据残缺,另行编写修订教材。

结果,就出现拿算术做语文用,《周易》一枝开两花,一花结多果。周代只能从残留铜盘铜鼎,发展出与甲骨文几乎完全不同的金籀文新语文课本。

孔子喊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口号,却能拿出蝌蚪文《尚书》上课,其它周人只能五体投地心向往之拜服其下。

那么,《河图》算术教材被当作语文课本五百年,二进制数学课,被周文王周公强行加塞进历史、哲学知识,扮演文化大杂烩。该怎么清理?

孔夫子还锦上添花,大杂烩上画蝌蚪文,韦编三绝作《易传》,这又怎么还原?

孔子打着"吾从周″旗号,他的蝌蚪文教材,也要吸纳融入五百年来周人"其命惟新"的新成果。他秘藏的《洛书》,也染上了有大杂烩特色的周代语文课本风格,又该怎么清理?

除了往孔子生前推,还要往孔子身后推。

战国时的文字、竹简、竹书纪年、楚墓简、清华简,怎么归类整理?是不是也可以、要不要开发新研究方向?

《禹碑》蝌蚪文研究下去,一旦从77符字典开发成蝌蚪文《尚书》、诸子百家蝌蚪文,对比这些战国文、简,有没有新发现?

从孔子往后推,比对先秦战国文字、竹简后,很可能要涉及从汉代今文、古文《尚书》两派开始的两千年来儒学大争论。

比如,《清华简》的真伪问题尚未解决,最近就已开启这课题了。从《清华简》里找证据,证伪梅赜古文《尚书》。其它战国简,也早已多少卷入这个争议两千年话题了。

现在有蝌蚪文字典,有复制出蝌蚪文古文《尚书》的可能,这一证伪研究或许将彻底揭秘。

它们背后,究竟是因为殷商大祭司孔丘春秋时搞文化造反大业,反周复殷派还在走?其残余影响延及到后世。还是两汉间新莽朝时期,复杂政治斗争与儒家内部各派系及孔氏家族为争夺道统,多方因素综合作用而共同造成?

三、华夏文明原初之迷研究

从河图洛书出发,从厘清整理上古时语文算术课本出发,就涉及华夏文明原初之迷问题。

河图洛书、禹碑符号这些文明结晶、火种式的符号类文字文物,究竟是科幻小说中"旅行者号钛金箔"式的上一文明纪元或外星文明的火种存留、位面宇宙传送阵通行证名片?还是华夏文明从结绳记事壁画陶符为基础发展岀的象形符号?是上古先贤苍颉智商大爆炸灵机微微一动才突破取得的文明文化结晶代码?

过去,从周易文本、阴阳爻八卦语文数学历史哲学大杂烩教材出发,很难厘清河图数字点线阵列与八卦图形之间的衍生延伸演化。还常把洛书、后天八卦等等大杂烩架床叠屋,形成超级大杂烩一锅烩。

现在,有禹碑符号集合与洛书单独对应,可以厘清蝌蚪文点线与洛书点线、数字密码及甲骨文之间的各种关联。还可以把它们再结合八卦阴阳爻与河图点线阵列、数字密码间的各种关联一起研究。

它们即便全是汉代图讖符命方士们伪造,也会有其伪造逻辑。不是伪造,而是天外飞仙外星所赐或已灭绝文明所残留,也同样可解构分析。不至于大杂烩依旧更杂烩。

河图洛书、禹碑符号、周易八卦符号,是华夏文明文化体系的起源,也是华夏文明自有宗教、祭祀、玄学思想体系、民间神秘文化的主体根源。

它们经过长期历史传承,已变得割裂、零散破碎、混淆杂乱、无序。历代以来,不断有人尝试创设出完整系统的体系(如太极图说等),以便把它们整合融汇起来。但由于拼图在根源上就过于破碎零散,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禹碑蝌蚪文符的解读,夏商周人文历史、宗教祭祀、礼仪等等文明文化逐渐被发掘被清晰还原,华夏文明文化根源系统的拼图,也就越来越明晰。

四、今古文《尚书》领域研究

由于秦皇焚书,华夏文明又经历一次文字文化断裂。

汉代,董仲舒为首的皇家钦定儒家新领军、伏完今文《尚书》语文历史教材、孔氏蝌蚪文古文《尚书》等等,逐渐形成几大学派,展开争夺道统的分合斗争。

商周鼎革之际,由于纣焚鹿台造成文化大断层,西周时期政权内也有类似各种政治、文化争衡,尤其是统治思想领域内的斗争。这两者有很多历史相似处,可彼此对比研究。

孔门家传派,他们以图谶符命与蝌蚪文《尚书》墙壁古本等为依托,与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今文《尚书》学派这两大孔外别传相互争夺儒家道统。三方还积极参与、卷入西汉皇室与郡国宗室、王莽等外戚们间各种政治斗争。

尤其是新莽时,刘歆贾徽等关键人物,向上触及孔安国董仲舒以及汉代儒道法三家斗争脉络,向下则延及东汉今、古文《尚书》学派之争,直到晋代梅赜等伪古文《尚书》之争。

从汉字构造理论说文解字,到训诂音韵\尔雅广雅,到天人感应符命图谶。从大一统春秋三传,到《洪范九畴》建皇极,……

要把各条线真正捋清楚,《禹碑》解读后,就一切都得重新梳理整理。很多方面甚至需要颠覆过往认知。

儒家独尊后,围绕今文、古文《尚书》及伪古文《尚书》领域的争斗,两千年来一直争议不休。

为何会有今文、古文《尚书》之争?为何会有伪古文《尚书》?过往争论与各方学者解答,其实并不完整。总让人感觉有重要环节、拼图被完全丢失。

禹碑蝌蚪文解读后,对《尚书》研究重读必然展开。一切将彻底清晰,拼图也能完整。这样才能真正彻底厘清汉代今文、古文《尚书》与东晋伪《古文尚书》主要由来脉络,真正完整补全两千年来围绕《尚书》各种争论的根由线索,才能真正为这课题画上最后休止符。

五,汉代史料、儒学文献考证整理。

蝌蚪文、禹碑、《洪范》《尚书》《洛书》,两千年来一直诡异地时隐时现踪迹不定,原因除了战乱因素,还有明显人为故意因素。这种诡异情形,不能不让人怀疑。

恐怕有伪造嫌疑的,不仅仅是梅赜等人、伪古文《尚书》。他们伪造的目的,很可能是要掩盖涉及一些特定人物、特殊事件、重要资料的真相。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前四史》、《十三经》等汉代书传经史文献,是否也有各种篡改加塞?

比如,与《禹碑》、蝌蚪文符、《尚书》等都有关健牵联的贾徽,《后汉书贾逵传》在介绍他的《尚书》师承时,就夹有这样一则他老师涂恽(《风俗通》:涂姓,涂山氏之后)的特意标注文字。

这则标注文字有点象密码线索,其内容显然与《禹碑》、《洪范》、蝌蚪文符等有一定关联。它是《后汉书》里本来就有?还是某位知情者读史书时,特意为后人所附加的隐伏草蛇灰线?

这一类信息,在前四史中,在汉代儒家文献资料还有没有?

《史记》记录了司马迁从孔安国学蝌蚪文《尚书》之事,这史料历来被较多引用。

但它是《史记》中原有的?还是类似于"《风俗通》:涂姓,涂山氏之后"标记。或许只是知情者读《后汉书》为了标示岀涂恽与禹碑、《尚书》有关联,无心或特意为后人所加进改动过的东西?

新莽时期刘歆等人可能伪造改造禹碑乃至《洪范》,若得到证实被认定,那么汉代史料文献两汉儒家学说文献中,涉及今文、古文《尚书》的人物、文字著述乃至某些事件,恐怕也要重新考订。将这类信息挼一遍,从中找线索,现在就可以定好研究方向。过去即便怀疑,一些资料,如上述贾徽资料中这则附注,人们往往也会忽略。现在有明确方向,找证据挼线索,或许事半功倍。

六、结语

《洪范禹碑》的解读,可以引出禹碑与蝌蚪文的文字研究。从字典复活成文字系统,以此为基础,对古文字甲骨文研究以及文字文化考古也可开拓新方向。

从蝌蚪文字、《洪范》《尚书》来源出发,以孔子为中心,对殷商文字文化的研究、孔子思想、夏商周断代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原初之迷、汉代以来今古文《尚书》之争背景,也都可开拓新研究思路。

前文推出一种假说,就是重新认知孔子、殷商文化与华夏文化之间关系。其来龙去脉贯穿数千年,牵涉颇大。长远而言,对整个中古史研究从架构到内容,也可能会有一些影响。

春秋诸子百家这一批文化精英,老庄、孔孟、墨子……,大多起于殷商文化核心区,是殷商文化贵族后裔,岂是偶然?

孔子办私学,是周朝礼崩乐坏之后。

此前,文化贵族识字阶层的文化知识传承,大致有两类途径:

一是周代礼乐文明秩序下,王室及诸候贵族内部家族中传承。

二是殷商祭司贵族后裔阶层,小范圈内部秘密传承。

后者内部隐秘传承殷商文化,其大致情形可与中世纪欧洲教会知识传承体系相比较,略近似。大体而言,殷商后裔贵族后代中,无继承权子女、私生子女,唯智商论或其它标准,择其优者传授。

蝌蚪文字、禹碑及《洪范》《洛书》体系,可能就以此种方式在殷商文化遗民内秘密传承数百年。

上古华夏文明多元一体,夏、商、周之关系,与西方文明三大来源希腊、埃及犹太新月地带、罗马三者间关系似可作类比研究。

大致上,古希腊文化圈略近似华夏文明上古及夏朝文化,中东新月地带文化圈(犹太为中心,波斯巴比伦、埃及为两翼)则略近似殷商文明,古罗马文化圈则近似周文明。

罗马帝国一统地中海区域,以色列犹太文明之传承经历,与周革殷命后周代八百年间殷商后裔文化传承经历比较类似。

而孔子与埃及治下之摩西或罗马治下之耶稣,作为被他族统治的亡国遗民宗教文化领袖,他们在文化传承上,地位作用相近。当然,孔子更注重整理总结殷商文化传承中社会生活现实部分,"敬鬼神而远之"。耶稣等则继承发展犹太教至创立新神学体系。两者传承先祖文化时选择的重点与取向不同。

新莽时期,刘歆等人大搞谶纬符命之学,修订《山海经》之类,似乎试图努力抽取道家若干材料以补全儒家于宗教信仰领域之缺失。殷商后裔儒家于此领域似有先天不足,或与河图《易经》体系向为周人把持有关。毕竟,殷商之《归(龟)藏》,似已没落散失湮灭。孔子求学于老子,也许所求并不是学问,而是殷商之宗教信仰大道。儒家于此领域终究难以补全,殆及稍后,道家与佛教先后乘势而起,亦非偶然。

这假说是否成立,或有赖于更多先秦夏商考古新发现。

三千多年前殷商,纣焚鹿台后,尚能留给今天数万十余万片成文成套成熟的甲骨文字体系。四五千年前濮阳西水坡颛顼墓,已有内蕴丰富信息的完整龙形虎形蚌壳复杂祭祀宗教文化符号。

以此背景,河图洛书点线数字阵列图形、阴阳二爻与八卦符号集合、77个蝌蚪文字符号字典集合,四千年前的先人们制作出它们来,完全具有可能。

北大张新泉

2019.5 初稿

2021.11.22修订

浙江杭州钱塘

家园 【原创】禹碑之历史线索钩沉

一、两汉

《禹碑》所刻符号,此前虽未被人正确解读,却历来都被称为蝌蚪文。

史料对于"蝌蚪文"的记载,最早是司马迁《史记》。西汉景帝时,鲁恭王曾主使了史上著名强拆事件,为修鲁王宫室而坏孔子宅。从强拆孔子故宅墙壁中,岀土大量用蝌蚪文字写的《尚书》《春秋》三传等等文书简牍。

这批蝌蚪文字,只有孔子后裔孔安国能辩识整理。司马迁向他请教学习颇久,还觉得这门外语太难,自承学不会。

这实际已点出蝌蚪文字、《尚书》、孔子及殷商等等几个要素。当然,这一次还沒有禹碑岀场。

禹碑第一次岀场现踪迹,已是经历了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之后的东汉时代。

当年西汉景帝时的鲁恭王,是汉景帝刘启第三子,其母为程姬。景帝有次去程姬宫室,适逢程姬月事,程姬便让侍女唐氏代替侍奉。

然后,唐姬就生下了刘启第六子长沙王刘发。他的后代中便有刘演刘秀兄弟,重建中兴汉室,史称东汉,再延命刘汉二百年天下。汉景帝刘启,名字与建立夏朝开创王权世袭制度的禹帝儿子相同。他的后代中,刘秀创建东汉。还有一个据说是他儿子中山靖王的后人刘备,则创建季汉、蜀汉。

王莽新朝时,有个超级学术巨头封为国师,名叫刘歆。他是西汉景帝时参加过七国之乱的楚王之后裔,他大力提倡孔安国蝌蚪文版本古文《尚书》学派,把当时今文、古文《尚书》两派斗争推进到白热化。

刘歆有个门客或弟子叫贾徽,精通西汉时今文《尚书》,还师从孔安国弟子涂恽(禹帝妻涂山氏后人,涂山在今安徽天柱山附近。)学习蝌蚪文版古文《尚书》。他还是汉字构造六书之说创始者。

此外,他也是曾做过汉文帝时长沙王太傅的贾谊后人。贾徽后代贾逵,是东汉早中期最有名大儒。贾逵弟子许慎,则写了汉字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上述一团乱麻,多条线头交织。既有西汉、新朝、东汉,刘家皇室、诸候王宗室、王氏外戚之间,各种权力斗争乃至朝代更替。还有黄老道家与儒家、儒家内部今文古文学派及董仲舒等等之间,争夺道统、官学博士职位的斗争。但它们又与《禹碑》、《尚书》、蝌蚪文字都有若干关联。

东汉时,始有禹碑、金册玉牒、汉南岳衡山(今安徽天柱山)的文字资料。这算是禹碑第一次正式岀现踪迹。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禹碑在文史、方志、传记、道家书籍中开始渐多记载。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时,未收见"岣嵝"二字。曹魏时张揖编《广雅》(隋代避炀帝杨广名讳,改为《博雅》),始见"岣嵝"二字。并记载衡山有《岣嵝碑》、金册玉牒,记大禹受帝命治水事功等。

“岣嵝"二字应是出自象形。但比较而言,汉代南岳天柱山,外观才最形似"岣嵝"。

这一时期,因洛阳武库大火五胡乱华,书籍文物再次为之一空。又有梅赜献古文《尚书》,就是所谓伪古文《尚书》。这时期还有件事,孔家在东晋时又出了个孔安国来安邦定国。

隋代改封今湖南衡阳衡山为南岳。文史资料中的《禹碑》,从此就都与南岳衡山相关。

隋唐时代,很多名人找这个禹碑。但都是听说过,没找到没看见过。中晚唐有宰相毕誠,居天柱山。他的传记与墓志中,曾提到有人指点他挖岀过见到过一块蝌蚪文字古碑。据说是他所写的《潜山赋》里,也似有提及,赋中文字有所谓"谁解窥虫学篆"之类。

唐代孔家,又岀来一个著名大儒孔颖达。他写了包括《尚书》在内的《五经正义》,但其所据版本基本是伪古文《尚书》。

三、宋明

禹碑真正明确面世,是在宋代。

王安石做舒州通判(副司级?)时,大半夜跑到天柱山石牛洞打火把找东西。大概他也觉得禹碑应该是在那里。他写了《洪范传》,算是他创立新学的总纲。此后,搞了半辈子新政变新法。

从神宗到徽宗,新法旧法新党旧党你落我起,来回好几次大折腾。

王安石变法派里,有个伙伴、干将叫刘挚。刘挚儿子刘跂,在新党重新得势时,以朝奉郎身份被派到衡山摹刻了一块蝌蚪文《岣嵝碑》。

这块碑,据说就是现在所有禹碑的最初母版。刘跂据说是"临大夏玉册文变大摹刻",他从哪里搞来的玉册文?暂无更详细资料。

这块碑刻岀来不久后,就靖康耻、天下大乱,它又不知所踪。南宋时,朱熹一面考证批判伪古文《尚书》,一面跑到衡阳南岳到处找《禹碑》,最后也没找到。他死了不久,四川道士何致在衡山找到了此碑。长沙知府拿到后,把它搬移或翻刻到岳麓山岳麓书院。

此后又是宋元明鼎革,天下大乱,禹碑也再次失踪。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才被人发现。

与嘉靖皇帝在朝堂发生过激烈争斗,失败后被流放的杨慎(其父杨廷和担任过明武宗明世宗两任皇帝首辅)及其同年、同事、门生等等,到处临摹拓刻解读传扬这石碑(这举动可能另有其政治意涵,暂不论)。到了万历初期,甚至藩属李氏朝鲜,以及结束战国乱世后安定下来的德川幕府日本,都有摹刻,在各自国内到处拓印立碑。

热闹之后,又是三百多年无人问知。直到民国,因抗战前有日本学者来考察,地方政府又重修刻记,并题写《禹碑》二字冠于碑首。

四、诡异

禹碑现世与隐藏的轨迹,有些诡异。

先秦之前暂且不论。

汉代以来,汉(晋)宋明三四个朝代有明确踪迹现世。而其它朝代,经常有显贵名人专门耐心寻找它,却都找不着。

(商)汉宋明,都是儒学鼎盛之时。且其帝王皆岀自距天柱山涂山较近的淮泗地区,皆起于淮泗、殷商故土。

尤其是宋代。赵宋取代柴周,反周复殷。宋、殷、商是同一个千年老字号。赵匡胤赵匡义父亲名字就叫赵弘殷。从开国便兄终弟及,后来也屡见,亦殷商旧制而其它王朝罕有。

赵宋有所谓"本朝祖制不抑兼并",重商,以商兴国。在秦汉至明清两千年诸王朝中,可谓独具一格。命延三百年,偏安而未曾真正一统半享六百年殷商天下共主地盘岁月?。边夷辽夏金元四丑四凶四大恶人,一个比一个狠。

当今之世,市场经济已立,入世已二十年,又是商业社会大兴,堪谓史无仅有的大商时代。于是,禹碑就又要被解放了?

《禹碑》解读后,它与《尚书》《洪范》的对应关系可说是极为清楚明确。

如果它是秦汉之后,才被人撰制铭刻。它与《洪范》的这种明白对应关系,又怎么可能隐藏两千年?始终不被人明白知晓,一直未被人发现解读岀来?

如果它是先秦之物,如此意义重大的物件,为何秦汉以前文物资料却没有任何记载?

究竟是什么人撰制刻录了它?为什么又要隐藏它与《尚书洪范》文本的对应关系?

是各自分别传承过程中,因历史久远战乱等各种客观原因导致失掉了关联,再发现时自然而然已无人识?还是一直有人故意隐藏?目的又何在?

常常忍不住真想问那位始作者、那些“隐藏者"一句: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值得掩盖需要隐藏地?

唐代刘禹锡、韩愈,宋朝王安石、朱熹,他们都花不少时间耐心寻找过禹碑。他们都大概猜测到,乃至知道禹碑与尚书洪范的关系。他们也是当时最有可能见到禹碑后,就能解读岀来的大儒。然而,偏偏就是他们,怎么找也找不到。

案:以王荆公之渊智博学广思,又特作《洪范传》为倡立新学之纲领而推新政变法,苟得见禹碑,必解蝌蚪文符于千载之前矣!惜哉!竟遍寻不遇,亦怪哉!

朱熹曾遍寻衡山,但就是找不到。死后十来年,一个道士就发现了,然后就是官吏手中不知所谓的临摹拓刻。

明代杨慎为首那么多进士,一大批各地书院儒家学者师生,乃至一大堆李氏朝鲜日本儒学师徒,研究那么久。个个天天只读几本孔子书,能倒背尚书洪范的比比皆是,他们甚至还都知道碑文与大禹治水有关,就真地就愣是找不岀与《尚书》《洪范》之关联?

无法相信。

他们又不用考数理化学外语研究经济!数以万计的人,那么久,范围那么小,线索方向基本对上号了,瞎碰也会有人蒙对。

杨慎拼凑岀八股附会文章,会有错误影响,但就能误导当时所有人?他的敌人对手并不会少,就沒有人另寻思路以便打脸?

那么多人,甚至已形成当时官场文坛学界一股风潮热潮,却居然没有竞争斗争,甚至连竞猜都没有。正常情况下,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情形。任何时候,文人相轻官场倾轧都不会少见。但这场热潮里,一个被皇帝所记恨,朝中有一大堆敌对派系进士大儒当权主政的杨慎,只是拼凑了七十几个字的八股文章(还是错的!),居然一个来打他脸的也没有。

换胡适之顾颉刚郭沫若李学勤试试?只要他们敢写解读文字,会跳岀来打他们脸的,只怕多如过江之鲫。

禹碑解读后,想到这些事,愈想就愈觉得荒唐、诡异。

难道真地是"遇洪而开"?既非他不行,他要破封,别人也阻拦不了?都是早就预订了。

荒唐诡异,莫此为甚。

历史上,《尚书》能因今文、蝌蚪文两个版本而分为两派,学术界、官场上都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

晋代,书籍因战乱再次几近全灭。当时,梅赜等人只要手里有书,献岀来就是功盖当世。可以凭此名彪青史,坐得富贵安享盛名。他们偏偏却还要费耗心思,冒天下之大韪,凭白弄险去各种增编删改组合分割,画蛇添足另行作伪!

简直匪夷所思,有如患了失心疯。

那时又没有袁隆平可以让他们吃得太饱!他们在发哪门子神经!?

难道《禹碑》、《尚书》这些东西,自带降智商乱心神夺魂魄功能?谁遇上它们,就会自动"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神智昏乱胡搞八搞?

莫明其妙,令人百思难解。每每思及,都深感郁闷。

追根溯源,也只能找孔夫子这始作俑者。

《尚书》总是你天生圣人孔仲尼最先编删改定的吧?蝌蚪文字最早见之于史料,总是从你孔子故宅墙壁里扒爬岀来的吧?

后世汉代宋代明代儒门的这些莫明其妙学案,追因溯原,大概是因为孔夫子本人那里,就有很多莫明其妙。

万古长夜之后,虽然天生了一个圣人孔仲尼,但从他老人家自己那里,就隐藏太多秘密。身为殷商祭司后裔秘密教主救世主的他老人家,要掩盖的东西,他老人家七搞八搞隐藏了的东西,本来就都太多了。

2021年元月天柱山

2021.11.22

浙江杭州钱塘

《禹碑》77字符初步解读(暂定稿)

左起

第1列:水木火金土

第2列:平直正强克高德燮友(冀青兖豫荊梁雍扬徐)

第3列:貌视言听思食货祀司

第4列:空宾师徒岁月星辰历

第5列:数日天子民王父母寒

第6列:敬农皇乂协建明念向

第7列:威刚柔风霁雨凶卜燠

第8列:悔贞吉富康寿好宁考

第9列:终命折短疾忧贫惡弱

2019年清明节于湘西乾州龙江醉爱花肥桥头张家老宅邻寓

家园 【原创】小四

明成祖朱棣是小四,清世宗胤禛是小四。

汉文帝刘恒也是小四。

太子大概率死翘翘,

小四上位概率也很高。

因为兑卦主爻就是第四爻?

郭小四能开后宫,不是没有由来地。

家园 【原创】韦编三绝

一绝,连山

二绝,归藏

三绝,孔子易

家园 【原创】以伯夷叔齐为列传之首

太史公也未必那么迂。

应该也是知情人。

红山文化、商文明、孤竹国、箕子朝鲜、召公\邵氏,都值得重新认识。

家园 【原创】河南濮阳龙虎墓,江西鹰潭龙虎山

由来有自。

家园 【原创】江西龙虎山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家园 【原创】敷浅原考

敷浅原考

敷浅原一词最早见于《禹贡》,具体何所指,历来有几种看法。

其一是秦陕晋区域。或关中平原内某地,或山西霍山周围。

又一是大别尾闾。即潜山原、主簿原,古南岳衡山天柱山周围濒江之平原。

再一是庐山。这个意见,现在又主要以庐山周围鄱阳湖周边平原为主流。

大别尾闾之说,汉魏晋偶见,隋唐之后则多采庐山之说。

考之《禹贡》,敷浅原三字,又离不开九江二字。历来主要以大别尾闾、庐山而分别论证,无非也是因九江二字。

取庐山说者,重在《禹贡》文中"过九江"之"过"字耳。

然"九江"二字,《禹贡》中却非止一处提及,至少有二处。之前还有一句“……九江,锡大龟……"。这一句的来历因由,恐怕要勾连起《吴越春秋》或《越绝书》中关于大禹治水行程经历。也就是牵连到洛书、洪范、禹碑、金册玉牒、古南岳衡山天柱山……这些相关因素。

换言之,《禹贡》毕竟是据大禹治水事功之行程经历,而随之特意标岀各地地理名词由来始终、相互关系。脱离、不考虑大禹治水行程,恐怕不行。

而考虑大禹行程,则"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这一句,与前一句"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再前两句"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恐怕都是归结于禹帝在天柱山的一次大活动。是用"荊山、大别、衡山、敷浅原"这几个名词来限定金册玉牒、洪范、禹碑、古南岳祭天地这桩大事。

《禹贡》中这一段话,行止皆在江北之地,方向皆自西向东。故“过"字,并非自北向南过大江,始终不及江南之地。

后人或有见文中"衡山"之名,而以为禹帝行止已有涉足江南之地,则谬矣。

隋唐之前,衡山即江北之天柱山。

而山西秦陕霍山之谓,概因古之霍山亦曾有以天柱山名之者。考《禹贡》之文句上下因承,显然非是秦陕之地后来之霍山。而此谬之由来,亦恰可反证此段文字禹帝行止之落脚点,始终皆在天柱山。

敷浅原既与禹帝治水行程走向相关,系此段治水行程终点所在,又处处着落于天柱山,则其地何所指,明矣。

所以,"至于敷浅原“,还是应以大别尾闾、天柱山麓、濒江高地平原这些地名为正解。毕竟,祭告天地这件事与庐山没什么关系。

隋唐之前的古人书中偶而提及的说法,应该才是《禹贡》中“敷浅原"三字的正解。

隋唐之后,诗词中的敷浅原多指庐山,则为另外一码事。

另:

倘敷浅原三字为敷潜原之误,则后世当无此番纠葛。

《禹贡》文字中,于潜水(或潜山)亦有提及。此三字究竟是否后人抄录时所误,或尚待先秦古本之岀世再作证明。

禹贡文字中之九江,既有彭蠡泽口之代指,又有云梦口洞庭口之另称。未必是一处。

天柱山:

天下名山六百六,只有此山最岣嵝。

点看全图

家园 【原创】略谈汲冢竹简《盛姬事记》

汲冢竹简的《盛姬事记》

汲冢竹简《周穆王传》《盛姬事记》一大篇文字,主要是记录丧葬仪制。

竹简岀土于梁襄王墓。此人系梁惠王之子,主持了梁惠王及其母后的丧葬。

粱惠王是春秋战国之际率先称王的中原诸候。此前早已称王的楚国不能作数,因为楚国一直都被中原尊王攘夷者目为蛮夷。其地位不但不是"王",连候伯都不是,楚子而已。

笔则笔削则削春秋笔法的孔孟儒家,却是在典籍中白简黑字,承认了粱惠梁襄父子"王"的称号。

《周穆王天子传》,更象是粱惠王梁襄王父子做的春秋大梦。托古言事言志《我们有一个梦想》之类,可与后世常凯申地图开疆日记强国类比联系。

盛姬,可能不是周穆王的美人。而是梁(魏)惠王的(小?)老婆、梁(魏)襄王的老娘。

梁惠王第一个太子在魏赵齐三国的桂陵马陵之战中,被孙膑俘虏或干掉了。梁襄王是不是梁惠王正室所生?有些疑问。

即便生母是魏惠王小(?)老婆妃嫔,也可母以子贵。毕竟,她是梁惠王梁襄王父子两人春秋大梦臆想中的第一代国母。也是值得留书,供魏国后人瞻仰地。

汲冢竹简岀土后,晋代《周穆王天子传》就有两个版本。束皙版本,就将荀勖版本中《盛姬事记》篇全剔除了。一则竹简错杂,疑其混入。二则恐怕束皙们也意识到这位盛姬大概率不是周穆王的美人。

盛姬非周天子美人,周穆王呢?

梁襄王即魏襄王,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又称魏哀王。原名魏嗣,魏惠王之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开封),故称魏为梁。魏惠王50年(公元前296年),惠王卒,襄王继位。魏惠王36年称王,改元重新纪年。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出生,公元前319年卒,又称梁惠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由安邑迁都宋城后,魏国亦称梁国。

魏惠王在位50年,又第一个战国称王。确实配得上来一段《我有一个梦想》或再活五百年。于是,《周穆王传》《天子西游记》也就可以写写了。

在位50年,后宫与子嗣,宫斗故事也显然少不了。

《盛姬事记》杂错而入,岂偶然哉!?

二千年后的糠稀大帝在位60年,有好事者能佚名著作一部《红楼梦》出来。梁惠王50载春秋大梦一场,《周穆王西游记》也当然可以应景而生。

总之,这篇似史传又似小说游记之类的东西,究竟谁作地?怎么进入战国时代魏王墓地?都值得推敲。

过去的研究者分析这篇东西,很少考虑墓主、梁惠梁襄王父子与孟子儒家、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现在看来,必须把这些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搞清楚这篇文字是怎么回事。

家园 【原创】吉日癸巳

吉日癸巳碑据说是周穆王北征犬戎时留下的,但这个石碑相关的信息元素,合在一起,却与檀石槐这个人有明显联系。

檀山、石刻、槐泉(?)。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说:“檀山,在县东北十五里,高百余丈,相传周穆王尝驻此”。《赞皇县志》说:“坛山,周穆王曾驻跸于此,并镌“吉日癸巳”四字于石壁,山上有避暑岩,景色幽奇。东侧为元氏界”。在今天的赞皇县槐泉寺院保存有一块古碑,上面有“吉日癸巳”四古字,有人说是西周周穆王北征犬戎时获胜,为纪其功、志其日。

因刻于赞皇县檀山,世称“檀山刻石”。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