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纪事】【原创】闲聊 正在形成的大逆转大家没有注意到? -- 新华声
这样的动静要搁在平常,海外华人媒体该掀巨浪了。比如什么党内斗争,权力倾轧,什么谁谁谁要....
怎么这么些天了,就没看什么地方冒个泡呢呀?
经济学精蝇们,再次集体失语!精蝇们"挺顾"失败
[生的伟大活的憋屈] 于 2005-08-04 12:49:41上贴
--------------------------------------------------------------------------------
[ 作者:佚名 转贴]
有意味的是,顾雏军的此次“事发”恰恰出现在当初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指责他侵吞国有资产一年之后,就好像是“郎顾之争”一个戏剧性的周年纪念。
昨天,就跟去年8月一样,顾雏军再次成为众矢之的,郎咸平的名字也被频频提及。一年前开始的种种观点和辩论,那些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再次翻将出来,不同的是,这次终于有了结果。
“郎顾之争”暂画句号
去年8月,素来有着“郎监管”之称的郎咸平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指责顾雏军的格林科尔在收购大量国有企业时侵吞国有资产,历时半年的“郎顾之争”由此展开。学术界大致划为“倒顾”与“倒郎”两派,争辩从顾雏军的财务操作手法出发,一直转向到国企改革的方向和方法上,仍未见分晓。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左大培,去年“郎顾之争”中“挺郎派”的代表人物,昨天向记者回忆起那场历时半年的辩论。
“挺郎派”主要是后来被称为“新左派”的一批学者,在学术观点上,他们不赞成在国企产权改革中同意管理层大量持股的做法,为声援郎咸平,他们曾专门联名发表声明。
而“倒郎派”的阵容看上去更为强大,包括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等“新自由主义派”学者。在学术观点上,他们对顾雏军普遍表示支持,认为不能因此而改变国企产权改革的现有方向。
去年10月,一些“倒郎派”学者在北京参加“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时,明确肯定顾雏军的做法符合中国企业改革的路径。而张维迎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国退民进”是创造财富的过程而不是瓜分财富的过程,强调要善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家。
但就在一年后的今天,大辩论的主角之一?D?D顾雏军已经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曾被“倒郎派”看做国企产权改革代表人物的一切资本成就,一瞬间面临被否定的命运,而经他收购的国有企业资产也很可能付诸东流。这种变化毫无征兆地为去年的辩论给出了结果。
学术界再次集体失语
就像在去年郎咸平“炮轰”顾雏军以后的沉默一样,对于“顾雏军事件”学术界再次选择了沉默,“挺郎倒顾派”声音不多,“挺顾倒郎派”更是悄无声息。如果说去年学界曾出现的暂时失语还是由于事发突然,但今年以来,格林科尔系股票走低从年初就已经开始,仍然没有学者就自己当时的言论给出回应。
事实上,去年底学者们已经把辩论焦点集中到了国企改革的方向和方法上,却忽视了问题的最开始部分,也就是顾雏军一系列收购时采用的财务手段,而这恰恰可能是他此次遭遇变数的先兆。
左大培分析说,郎咸平当时对顾雏军的指责主要是其在收购国有资产中的财务手段。在左大培看来,虽然“郎顾之争”到后来对企业财务行为没有再争论,但对一部分企业家来说,国企产权改革仍然是他们大玩财务游戏,从而获取大量资金的极好机会。
这种分析正和“倒顾”律师严义明的猜测暗合,他两天前对本报记者表示,顾雏军的事发很可能是在两方面出了问题,一是挪用资金,二是信息披露。如果这个猜测正确,那么顾雏军这次以非常规手段获得的,就不再是去年辩论中的国有资产,而是股民手中的钱。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鼓吹私有化最积极的,一批所谓经济学家和政策专家,积极充当起西方利益的政治打手和经 济打手,在大肆推行祸国殃民的“国企私有化”、“教育医疗产业化”连连得手 之后,在对郎咸平的回应中, 中国主流经济学的精英主义本质,在另外一位主流经济学家那里表现得最为传神。一位主流经济学家评论说,“对于体制改革过程的问题,我国的经济学者一直处于激烈的争论中,然而,这种争论不适宜过早进入大众的视野”。继而,此人还模仿起战略家的高明姿态故作神秘地说道:“在我国,静悄悄的变革往往比轰动式变革更易成功些。”我想,这位主流经济学家的意思是,中国大众愚昧无知,所以郎咸平应该先与中国经济学家的“精英们”商量讨论,取得共识后再告诉公众一个简单的答案。如此蔑视和刻薄大众智力的言,不自觉地脱口而出,竟然丝毫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实在让人怀疑他是否受过最基础的现代公民训练。
在无数有名和无名的英雄的鼓与呼下,对郎咸平事件的讨论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学圈,成为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知识界规模最大的一场论战。数以万记的网民一边倒地“挺郎”,让张维迎那个“百分之三十”的自大估计成了笑柄。其实在当代中国,能上网的参与讨论的应该有很多人并非是改革的受损者,占人口大多数的产权改革受害者大多无心或者无力参与网上发贴讨论,只能是在给子女攒上学钱之余切齿痛骂几句.
善良的人们,请注意当代的中国社会或许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我们没有仇富心理,更不想杀富济贫,但我们有搞清楚富人们是怎样富起来的权利,不管是姓资姓社,企业有效率的前提是法制健全。那种靠钻体制漏洞富起来的人,为什么不能“仇”?凭什么要我们善待??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主流经济学家”们的论战文章就知道那根本不是做学问.假如大家都相信黄鼠狼给鸡拜年是一片好心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应当怀疑“主流经济学家”们创造新公有制企业理论的善心了。但事实却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一定不安好心,
“主流经济学家”们的表演促使我们必须努力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社会上有一股强大的势力迫不及待地要求修改宪法保护私有财产?为什么北大的那个张维迎在这个时候鼓吹资本积累原罪论,主张对先富们既往不咎呢?又为什么一些名专家名教授们开始关心起罪恶累累的黑社会组织头目的人权了?还有就是为什么在这个时刻西方国家共同开始对中国政府施压调高人民币汇率呢?这一切看起来是一些孤立的社会经济现象,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内在的逻辑关系.“主流经济学家”们到底想干什么?
看看这个贴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053321&typeid=17
舆论上,这个“逆转”趋势肯定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真的逆转?我看难,这么多年下来,
整个既得利益阶层相互依存互相关联,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去了,依靠什么来逆转?
靠发动群众运动?那倒可以,但敢吗?
估计最后还是雷大雨小,就看这新的医疗改革最后什么样子了,会有让步吧,但总体方向我看变不了。
矛盾缓和一下应该可以。
从城市入手,可能极小。
农村,倒是有文章做。
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真正的自由派,不过是一些已经退化成为利益集团的帮闲
闲聊,唠嗑,拉呱,摆龙门阵,侃。我就怎么看怎么蹊跷,这么些天了,就没见自由派人士有一个出来替董卓收尸的。顾雏军是犯了事了,可是自由派经济学家,就这么认了?
去年还开“科龙20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会议核心文件说“顾雏军的并购行为是和“中国企业改革路径”完全一致的,换言之就是顾雏军的所作所为代表了“中国企业改革路径”。如果顾雏军是对的,则“中国企业改革路径”就是对的,如果顾雏军是错的,则“中国企业改革路径”也就错了。”
现在顾雏军出事了,难道就没人出来辩驳一下。顾雏军出事,不代表顾雏军并购国营企业的行为错了,国企改革路径不容更改。就没人敢出来。
如果果真自由派学者就此装聋作哑,就此退出舞台,解甲归田,那么,就是查办顾雏军就成了一场“杯酒释兵权”。自由派经济学家就此从前台消失。当然,自由派要是自知之明,明哲保身,倒也少了一些血光。
闲聊,真就这么简单?资产阶级果然怕死!
那些学者,说的不好听的话,几千块就可以让他们来开个会捧个场了.而那些在企业改制中已经得利和期望得利的集团以及个人,才是真正的大鳄和冰山,尤其是他们跟各级政府的关系,厚厚,那才是主角和兵权所在.
兄台太乐观了,好戏刚开了锣,正角还没调嗓呢,拭目以待吧.
一个先例。是开先例而不是下不为例。
可以说,政府和“在改制中得利的集团”的战争从一年前郎顾之争就开始了。顾雏军的被抓可以看作是一个决定性的阶段胜利,也可以作为政府内部意见统一的标志。
我觉得下一步是严格区分各种利益集团,不要急,不要一刀切。
顾这次搞大,恰恰不是因为什么国有资产改制,而是他非法操作资本市场的原因.
下面转一篇文章,可以商榷一下
对顾雏军恶言相向不如理性以待
2005年08月04日
叶檀
当一个市场标志性人物倒下的时候,跟随这个人物倒下的,不仅有一个利益群体,还有这个人物所代表的商业理念。
据《金融时报》报道,8月2日,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中国证监会已于近期完成了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顾雏军等人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行为的调查,并将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顾雏军的主要违法行为包括在“科龙电器”采取虚增收入、少计费用等多种手段,虚增利润,导致该公司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与事实严重不符,涉嫌构成未按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所披露信息有虚假记载及有重大遗漏等多项违反《证券法》有关规定的行为。
这个消息并不出人意料。顾雏军将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那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当然有理由为此击掌欢呼。
欢呼过后,本应继之以冷静的思考与反省,但现在事态的发展溢出了这一轨道,而进入全民对顾氏本人以及曾支持过顾氏的大批经济学家的集体声讨阶段。令人遗憾的是,曾有的经验早已告诉我们,道德激情无益于现代制度社会的建立,对与己相左的意见进行冷静的思考,对历史事实的约束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走上制度建设的正道。
在顾雏军事件中,我们必须回答如下问题:顾雏军想打造怎样的一个产业模式,这一模式在社会约束条件下,会以怎样的逻辑往前发展,最终会以怎样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顾氏的产业梦简而言之,由冰箱与客车两个产业王国构成,前者经由他的制冷剂销售链条贯穿起来,后者主要通过购买品牌与技术的方式。与寻求自有技术的新飞等厂家不同,顾雏军坚信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依靠建立国内生产厂家的代工垄断联盟,给跨国巨头贴牌生产是与跨国巨头相抗衡的最好办法。为此,顾雏军开始大规模收购冰箱生产厂家,在3年时间里,顾雏军掌控了中国冰箱制造业25%的产能。由于冰箱王国出师顺利,顾氏开始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客车王国,花大笔现金整合亚星客车、襄樊轴承和欧洲客车企业。
通过顾氏的产业发展线索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个通过并购急剧扩张的发展模式,需要充足的资金供应与管理团队来支撑。对顾氏而言,缺乏的不是管理理念与经验,而是扩张所需的巨额资金。虽然顾雏军曾说过,“我惟一不缺的就是钱”,但这样的大话显然当不得真。对任何一个企业,资金总是第一位的。
顾雏军的资金从何而来?科龙大本营一度是他的资金蓄水池,但挥霍过度造成资源枯竭。顾氏尝试使用极具风险的杠杆收购解决资金难题,从格林柯尔年表中加总可以查证,顾雏军以9亿多元人民币刮起“收购风暴”,一举吞并科龙、美菱,投资安徽格林柯尔、收购亚星、收购襄轴,换回国企资产共计136亿。在顾氏眼中,这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常见手法,但对于处于信任与风险双重危机下的国内资本市场,这是原罪。用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的杠杆收购法,用零资本或极少的资本撬动巨额资产的做法,既是冒进,也不符合国内资本市场的法治环境,更不会为众多股民接受。
更糟糕的是,顾雏军几乎动用了地产运作、专利溢价、关联交易等一切资金运作手段,这些不规范的运作与顾氏团队的高薪以及科龙财务报表的窘迫交织在一起,经过郎咸平富有煽动力的白话解读,成为股民愤怒的导火索。
顾氏在中国资本与商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的背景下,急于打造一个庞大的产业帝国,这一前提早已决定了他的资金来源、他的并购模式不可能以合乎中国规范的方式进行,也决定了他本人的命运。有人因顾雏军事件预言,中国将从国退民进时代进入国退洋进时代。从某个程度上看,确实如此,当西方企业带着雄厚的西方资本进入中国时,他们不会遭遇到顾雏军的资本困局。问题在于,当国内众多的企业家面对着越来越残酷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竞争时,他们的心态与顾氏相去几何?他们的行为逻辑又将以何种方式呈现?
顾雏军满盘皆输,决不是因为跳出了一个声称要挽回国资的郎咸平,以及自荐科龙董事的严义明,他们没有这么大的能量;而是因为顾雏军的扩张野心与中国的资本市场现有工具不匹配,与民众的主流经济观念相差悬殊,与中国现阶段的法律不合所致;更是因为顾雏军缺乏对法律的敬畏所致。这一悲剧折射出中国市场发展的种种困境,对中国经济将影响至远。
就是不知道,要是小顾如果不那么迫不及待扩张的话(也就是说不非法操作资本的话), 他也不会摇身一变从"改制国企的成功经验"到"非法操作资本市场得益集团",稳稳的做600万年薪的独董,厚厚厚,真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永远正确和光明的了.
记的谁说过,暴露的都是比较笨的,哈哈,不知道那些聪明的又会如何呢? 笨,是他们的不幸还是国有资产的大幸呢?
等着别人自我爆炸来查原因来喝"杯酒",无言.
老老实实为中国办点实事共产党不会为难谁的。
所以政府“不急,不一刀切”,慢慢来,就像老兄说得,好戏在后头。
看看医药和教育,都是为财政和增长办实事了,要是看这些的话,都是非常成功的. 可要是看老百姓的感受呢? 却是完败.
所以,如果干部把自己的利益变成标杆,能指望他什么呢?
不健全制度,不让上上下下搞清楚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谁给的,想不载跟头,都难!
老老实实为办实事的人很多,而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的有几多? 10年只简单意味着两个阿拉伯数字吗? 生孩子都快小学毕业了,可医疗现在才明白"基本不成功"!
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