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 Swell
田跟田是不一样的啊,长江中下游只有水稻?!
小孩子可以闲,那是集体和长期单干以后。棉花呢?棉花怎么侍弄?有多少事儿可以做啊。
我就关心,阁下在集体转单干的时候到了记事的年龄吗。
引用:我这半吊子农民都知道要有自己的好地,好肥料,好稻种和精耕细作。
这类似于学生都知道考上大学,要努力学习上课听讲认真做作业题海战术。
要比积极性,包产到户比高考如何?高考那每一分都是自己的,不用交国家集体。那么,学生积极性高吗?
有些农民应该是知道怎么考上大学的,比如我,但是相当多不知道,比如我的一些堂姐和表姐,她们根本没进过学堂。
如果全国农民的积极性都大涨,那么大家都增产,然后全国也增产,大家能吃饱的可能性都提高了。但是原来中国的高考名额是固定的,录取率也是固定的,如果全国考生都积极性大涨,虽然大家的成绩都上去了,但是录取率不变,那么按概率算考生们上大学的可能性还是没变。如果像德国这样,只要通过全科制中学的毕业考试Abitur就取得上大学的资格,那么大家学习积极性都提高的话,那么大家取得上大学资格的可能性是提高的。
你只要考得比别人好,就能挤掉别人。按照包产到户的模型,考生应该积极性大涨,但是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
引用:如果全国考生都积极性大涨,虽然大家的成绩都上去了,但是录取率不变,那么按概率算考生们上大学的可能性还是没变。
问题就在于,大家成绩都上去了,这个事实并没有出现。欧美各国比较一致的现象,是过去三十年数学难度下降了。学生没啥积极性。
我的论点是,积极性这个东西,是一种冲动,作用时间很短,是支撑不了农业增产的。你看马克斯韦伯就把美国的经济成就,归于新教的工作伦理,而不是什么积极性。我觉得这个说服力还强些。
高考的时候,如果个别人努力而考得好,他可以挤掉别的考生,但是大家都考得好的话,对升入大学并没有帮助。但是农民一个努力,他个人增产,如果大家努力,大家增产,并没有挤掉别人的问题。你这么聪明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区别。
给你举个积极性可能对产量的影响的例子吧。我们那里种水稻,田间管理有一项我们叫耘田,就是用手抓遍稻田,拔掉杂草并塞进田里沤肥,另外还查看田埂查漏补缺。农民积极性高的话,耘田的次数就多,耘得也仔细。这当然对产量有影响,耘得好可以避免杂草和禾苗争肥争光,并避免漏水。
1979-1982年短短4年,国家净进口粮食(基本上是小麦)5093万吨,接近当时全国小麦一年总产量,超过了1963-1978整整16年国家进口粮食的总量5078万吨。
还有教育学生的意义。以前的单位,都有配合学校支持学生社会实践/职业实践的社会义务,还会牺牲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资金来支持。现在的民苦企业一一国企也一样,根本不欢迎学生实践。学校也放弃了组织,让学生自己去想法子。我碰到一些熟人,一般都会问:真的需要来吗?要不你自己写一个实践证明我盖个章?
现在都抱怨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但社会自己有没责任呢?
企业里的培训也一样,老的师傅带教传统基本丧失,很多单位只招有经验的员工,招收应届生已经成了社会责任。
一个,包产到户有没有积极意义。另一个,包产到户是否导致农村经济建设能力下降。这两个问题,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我们不把领导层想成一群猪的话,就会发现,知青进城,个体户,特区建设,承包制,包产到户,是一套组合拳。也就是说,经济建设的重点,已然由农村,转向城镇,由农业,转向工业,由集体化,转向集体和私有共存。也就是说,经过三十年的基础建设,已经有能力不靠农业利润来支撑工业建设了,已经有能力把集中力量办大事,进步到可以遍地搞(轻)工业了。那么,农村经济建设能力减弱,对国家影响不严重,而释放出来的农村劳力,正好可以作为工商业的劳动力。这个就是假日归客河友一直说的改开的好处。
对于包产到户后吃饱饭,就个问题大家并没有争议。有争议的是包产到户这个措施本身,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能力的发展?认为促进的,理由不多,基本上就是“农民们集体是出工不出力,分给自己就勤快了”,这个理由十分单薄且经不起推敲,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
也就是说,把解散农村集体,放在会面工业化的背景下,放在发展私人工商业的背景下看,包产到户,无非就是一个配套工程,由以农养工转向以工养农。这里是否以公养私则是另一个争议点,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农村提留问题则又是另一个争议点。
这里提一下我跟假日归客河友的争议:假日归客河友一直提的改开后各种各样的好,我不反对。我只是认为改开的好,不能说明改开前不好。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农村包产到户,并不否认有好处,但是落实到农村经济建设能力,落实到是否由公转私导致粮食产量大增,我是持否定意见。
不能一好就什么都得好,一不好就什么都得不好。总结,扬弃,就是要继续发扬好的,改进不够好的,而不能是猴子摘玉米,摘一个扔一个,摘一个扔一个,摘一个扔一个,再摘再扔,永远摘永远扔。
同意。但是宣传嘛,要的就是能简单上头,不是要全面客观。改开后,无论是对人民公社还是国营工厂,宣传上都说大锅饭不好,工人农民没有积极性,养懒汉。农村我不敢说了解,但我知道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国营工厂,大多数工人都努力工作。用我爸妈的话说,那时候的人都“傻”。
猴子是摘香蕉。
没人考虑过当时的价值观,也没人考虑过当时的配套制度。偷懒哪有那么容易。既被指责,又会扣分。除非有关系,还会被弄下去。只有整体水平上不去,地区发展受限,工分总额不行才有问题。但这也就等于生产力整体水平不行,不是单一要素可以解决的。我们这里,普通村镇和水乡差距就很大,不外乎是因为他们有额外的工分指标。也可以说是资源丰富,显得生产能力较高。
本来就吃不饱,还偷懒。如果没有其他“手段”平衡,真的是不想活了。
要知道损害的是大家的利益,都吃不饱,人家能容你?
所以就只有猴子摘玉米。
那么,农村经济建设能力减弱,对国家影响不严重,而释放出来的农村劳力,正好可以作为工商业的劳动力
农业生产的效率远远低于工商业的生产效率,这是客观规律,因此农业生产力转化为工商业生产力,不管是国家,还是农民个人,这个驱动力是极为强烈的,问题是要有足够发展的工业体系来承接。
现在的问题是,工业化发展的程度可以承接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生产力转移,这个转移过程需要以摧毁农业集体经济体制为代价吗?农业集体经济体制会阻碍这个转移过程吗?在这个转移过程中,摧毁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对相关各方,城市,农村,工厂,企业,农民个体,的影响是什么?
这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但是宣传嘛,要的就是能简单上头,不是要全面客观。
简单说,就是宣传坏,相信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