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周星驰与金庸的心灵之约-2004年电影《功夫》 -- 燕人

共:💬103 🌺167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是这样,小地方没人管

我当年去河北西境一个小县城出差,在招待所里看香港卫视的日本偶像剧场。回大连就没有这个了。

家园 你这个看法有哲学高度

任何艺术作品少不了观众的脑补😂。越能激发脑补的越是好作品。

1980年代末上海有个研究哲学的人写过关于古典音乐的欣赏,叫“空筐结构”,听众自己脑补,往筐子里装东西。

只能说因人而异吧。

家园 没问题

明白你想说啥。可惜没有这样的导演,而你对观众的要求可能高了些😁。

家园 串珠一样的情境,给了解释的自由,很容易达到哲学高度。

其实我也不知道哲学高度是什么。就作品来说,只要反映了人类的生活和境遇,那基本就是哲学了。但这很难与商业作品区分开来。所以问题的核心还是,什么是商业作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保守而难有突破。同时讲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由于好莱坞传统是建置一个理念,我们可以从理念出发,判断这个电影的“哲学”水平。但对港台电影,就很难说。只能说,是每个人从中选择的东西。就自己而言,还停留在前分析状态。以功夫为例,虽然阿星带来了猪笼城寨的毁灭,但冲突是否迟早发生?比如明明自成一体,随便一个烟花,却能把斧头帮的人炸出来?比如没有这样的意外,这些高手是否还会隐姓埋名?比如片尾是否证明之前只是一个梦?决定份额的,或许是那些看起来清晰明了的主线。但决定高度的,全是这样的细节,推敲之下,故事成立,有什么样的背景?自认为是没有能力去解读并传达这些的。不过,还是可以说,大话西游其实更像是一种大众心理,而非作品自身的水平。结尾的高潮,重点在于情感,在于那样一个局面,能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思考?会影响你做出什么选择?

有人说,做哲学是为了再现实在。就这点而言,大话西游是成功的。它有能力让你无限回溯到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回到自己最初的情感。也许这就是所谓哲学高度吧。

家园 有的。比如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核心思路很简单,就是让角色、或者某种表达,变成作品里的某个套路,让你看到套路就想起来这个角色,或者这种表达。继而让观众能够作为“语言”,在不同的语境里进行分析解读。

好比一个一直打直拳的,突然绕起圈子,你肯定会想为什么。类似的,一个剑法灵动的,突然开始一剑换一剑的肉搏战,你肯定会琢磨他的心理状态。加上武术本来就有很多既定动作,表示尊敬、蔑视或者认同,做到让观众看出来并不难。尽管可能对观众的水平有一定要求。

以功夫为例,其实中间三人的动作风格(功夫),已经决定了三人的命运。这和他们的身份、出场的时机是一致的。为什么腿最先出场,又最先死去?为什么棍是最后出场的?尤其是他几乎一个人就可以面对天残地缺?顶级武指的实力,就是让你觉得极其自然,不容易发现这种故意。

家园 我那时满街都是小报

啥颜色的都有,我估计超出你想象。

家园 就说《功夫》吧

对我这样普通观众来说,城寨三隐士的出场顺序,是按照功夫高低来的。因为如果功夫最高的先出场把坏人都打跑,功夫低于他的就无必要出场了。这种先后次序给观众的心理层层加码,使得观众的胃口越吊越高。看戏要看热闹么。

当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哈哈。

家园 这样解释没错

但问题在于出场的时机。比如腿是看到火要下去才出场的,而且也没能力对付那么多人。拳则是斧头砍向自己才出场的,那时候腿已经被围困近乎绝路。而棍则是看到对方拿枪才出场的。如果没有枪,其实腿和拳就足以解决问题。

然后再看后面三人比武和天残地缺的说法,他们都是一流高手。但为什么还有这种差距?这可以从功夫的定位说起。这从三人比武,拳掉下去就看得出来,拳的下盘并不稳。从腿死得早也可以看得出来,腿的感觉不敏锐。而棍为什么出场晚了?或者换个形式,他为什么回来了?因为他想的多。

再据此判断三个人的情形,一方面可以说这是三个人武功高低导致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三个个人性格和武功局限导致的,和武功高低无关。这也可以从他们选择的工作上看出来。腿卖苦力靠背,拳把环当衣架,而棍擀面做餐饮。似乎也表示了对自己功夫的留恋。

也就是说,这里是身份-性格-武功-局限多合统一。这也是所谓乐趣,经得起琢磨。

最后,他们的功夫高低,并不是通过单打……而是群战体现出来的。腿如果感觉敏锐,天残是否能成功?要知道腿脚好意味着跑得快。拳如果不被地残先手,是否扛得住两人?棍的问题更简单,通过枪尖可以对抗天蚕地缺的许多把刀,这是不是说,金属变多可以解决问题?(如金属棍、戟、两刃刀之类兵器。)再有,如果一对一,如何分出高低?

最后为什么他换成枪了?因为棍法就是枪法。这是常识。

家园 所以是致敬金庸啊,忽然出现的高手,密籍,金手指成就主角

网文,连载都是一个套路,新地图,主角被人追杀,(发现密籍,被高人指点,武学机缘巧合,天才临阵觉悟突破),武功一夜突破,反杀,救得美人归。 后面韦小宝索性就走全幸运和说客路线,不点武力值了。

家园 佩服佩服

想得多啊。我就看热闹了。

最后一个可以抄书。那个油炸鬼的功夫是五郎八卦棍。五郎即杨五郎。这个棍法本是杨家枪出身的。

家园 这种安排是需要功力的

不只渐进这么简单。可以随便想下掉个顺序,还能否表现出人物和武功对应的行为风格?棍怕老郎,从实际效果看,他也是三人中最成熟的那一个,不被逼到绝路绝不出手。比如他面对敌人还说得出恭维的话,后面对方甚至放开他了。而拳只会去躲,被人追杀。他也是责任感最强的一个,不仅回来了,还告诫包租公婆必须学会面对。如果他不回来,包租公婆会不会任由拳被天残地缺打死?

然后说棍。脱枪成拳。拳法、棍法,都由枪法演变而来。至少拳理如此。当然实际用起来有一定差距。维持长棍传统的,和枪差距不大,主攻下三路。中短棍,显然不再利用这种物理性质,有更多“非枪”的成分。

这里是说,棍到枪有个天然的过渡。不然一开始就砸掉棍头,变成枪不就得了?但那样必然意味着严重伤亡,他的性格是不会这样选择的。这也可以从他攻击的部位看出来。相比之下,腿的攻击就非常直接,只是受限于人多。(这样,即是典故,也是过渡。非常自然。)

看起来是讲究,但这却是成熟作品的常识。你看不出来,总有人看得出来。就像国内那些作品,用便宜的道具和特效,用看得过去的武打不就行了?但也就无法给你留下任何印象,让人觉得很假。

其实从意向或者说视觉发展也是如此。一个东西的真实,不仅仅是靠远观给人的感觉,更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细节,只要你想的话。

不过,这种高度统一只适合这种功夫片。其他电影人物言行和真实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分裂的。也就体现出角色的魅力(内心冲突)所在。

说个题外的,其实如果不是和你说,我也不会这么分析。前面说过,自己的记忆其实是那种前分析状态。人的感觉是敏锐的,不需要分析也可以留下真假的印象。然后据此出发。

通宝推:落木千山,燕人,
家园 闯将令是于会泳、胡登跳创作的
家园 高乎哉,不高不高,猪拱鸡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我对大话西游非常推崇,功夫则没有摸到感觉。

功夫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这还有王法吗”和紧接着横尸街头的快节奏。大话西游则让我反复思考和回味,很多场景让我笑过之后深思,然后就笑不出来了,点点头:这个真不错。特别是“他好象一条狗哎”。

家园 周星驰对小人物的挖掘和关怀不是金庸能比的
家园 所以我就当不了哲学家

写的东西太实在了。

【混个脸熟】

【氨基酸浓汤】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