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假如大顺取代了大清 -- 真理
哈哈哈哈……
笑得不行,你能不能不要这么搞笑,八旗算学馆就是数学开蒙的,还中科院数学所。
还混过几年社会,都懂什么意思。这用混社会的思维来解读历史,果然别开生面。
康熙开的算学馆,只许八旗世家子弟学习算法,大概他认为八旗平民,有和汉族勾结的危险。
这不是你的原话吗?八旗平民都不让学习,怕泄露数学机密,稍等,容我再去笑5分钟。
那么数理精蕴怎么又刊行了呢?为什么又说“请定步算诸书以惠天下”呢?为什么又因此赐梅文鼎之孙梅瑴成举人头衔,充蒙养斋汇编官。
你能不能读读书啊?你能不能稍微用点心啊?
数学所不招研究生?还开蒙?算学馆是用来开蒙的?
这个算学馆,皇子和亲王才能做馆长,大臣才够资格来管事,学生么,八旗一般平民不让进,还得是世家才能进入,这么高规格的算学馆,用来开蒙?你真的相信吗?
我就一混社会的,真的理解不了,你就按你的高级理解吧。
使用楯车情况,你也提到了,是在己方火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
但是一鸦前的清军,在碰到英军之前,和其它敌人作战,恰恰处于火力优势的情况。几十上百年都是自己用火力压制别人,没被别人压制过,还要楯车干嘛?
比如说杨遇春设计的阵型,是在火枪阵之前,安排两队长矛手。这两队长矛手的作用一是遮蔽火枪阵,二是让敌人以为自己没有火枪,纵兵轻进,然后长矛手分开,三列火枪前出,打乱敌人阵脚之后,马队冲击。杨遇春的阵型创新点是有连级战术的雏形。说起来,清的军队编组是痛点之一,一鸦之后多次改进,均不得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兵分训。湘军时期因为募兵的特点,有所好转,到了淮军时期,再次恶化。最后彻底改革军制,才算开始解决。
一个学校性质的机构被建立了。一些获选的听众将每天来到(皇帝)面前,他会向他们讲解某个欧几里得的命题。(康熙帝)享受着精通抽象科学的快感以及他的新学生们不失时机地给予他赞扬的愉悦,虽然这些学生通常是听不懂(其讲授的内容)的。
简单来说,就是康熙用来炫耀学问,装X的地方。还中科院……
类似的海贸控制政策宋朝就有了,也没人说宋朝闭关锁国吧。
贸易可以闭关控制,但是书籍和知识引入,清朝被隔壁正儿八经锁国的日本爆成渣。
老马的《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里面是这么写的:
欧洲各国从十七世纪末为了与中国通商而互相竞争,它们之间的剧烈纠纷曾经有力地推动了满洲人实行这样的排外政策,这是毫无疑义的。可是,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十七世纪的大约前半个世纪里即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所怀抱的不满情绪。由于这种原因,外国人才被禁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要来往只有通过离北京和产茶区很远的一个城市广州。外国人要做生意,也只限和香港商人进行交易;政府特许这些商人有做洋货生意的特权,用这种方法阻止其余的臣民同它所仇视的外国人发生任何接触。无论如何,在这个时候,西方各国政府的任何干涉只能使革命更带有暴力的性质,并且延长商业的停滞时期。
关键不在于几口通商,而是竭尽全力限制中外的民间交流,结果就能看到传教士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外国带来的燧发枪等武器藏在深宫当玩具,外国的信息用藏文满文记录,就是不用汉语,外国的书籍更是没见到有进入过中国民间,明末引进的几千部书躺着吃灰,传教士仅仅翻译寥寥几本满文书给皇帝看。
明朝首辅叶向高等人亲自做序的《职方外纪》虽然收入了四库全书,但是纪晓岚评价其为“多奇异不可究诘,似不免多所夸饰。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录而存之,亦足以广异闻也。”
可见清朝的高级知识分子都只有这样的见识,整个国家的官员水平可想而知。
最后就是从皇帝到大臣,固步自封,没人知道西方到底啥样,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几亿人里面只有一两个有识之士才意识到要开眼看世界。更没有明末那种“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呼声了。
日本因为岛原之乱,禁教够彻底吧,他们还知道靠审问溜进来的传教士来获得西方情报,通过荷兰人获取西方书籍。就是幕府里面,也有一堆大佬都是有名的兰学家。他们都知道要找西方“形而下”的知识,屏蔽西方“形而上”的宗教那套。清朝反而啥都不知道,整个睁眼瞎。
将有没有对外贸易作为是不是锁国的标准,我认为完全走偏了,甚至是别有用心地混淆概念。
奥斯曼土耳其分裂前好歹还能一仗干掉几万欧洲大兵,清朝只能几十,一百这么刮刮痧,只能说万幸离人家远,隔了半个地球,不然那么大块肥肉,渣都剩不下来。
然后清军制造了一种牛皮盾牌,用竹子编织主体,蒙上两层牛皮,号称能挡住英夷的火炮。然后实战中么,被一炮打飞。
这个这个清初都知道挡火器要用楯车。楯车是几层牛皮包铁皮再包在厚木上,现代的复原测试表示这玩意是能结结实实挡住各种火绳枪(包括斑鸠这种重型火铳)和轻型火炮。
明军早就用过类似的杨遇春这种阵型了,明军倒不是阵中藏火铳,而是阵中藏大炮。崇祯十六年,清军攻打宁远,吴三桂就用阵中藏红夷炮的战术让清军吃了大亏。再早点打蒙古人的时候,明军等对方靠近以后,让开阵型,用大将军炮装双倍火药散弹横击十余丈的记载也是一大堆。
清朝的九进十连环类似的轮射战术,从古时候用弩的时候就有了,明朝地方志里面也有地方上怎么轮射的训练条款。
明清东东看多了,感想就是清朝真是彻底停滞了。
从外部看,生产力也出现了大退步。
明末对外贸易中,出口产品是以手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而且高端产品占了很大比例。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就发生了巨大的逆转:出口农副产品为主。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启臣在其论文《明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发展》中对明朝中后期的进出口结果做了分析。
明中叶以后,市舶贸易的出口商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36种之多,包括手工业品、农副产品、矿产品、动物和肉製品、干鲜果品、中草药品和文化用品等八大类,其中手工业品共127种,占总数一半以上。这就说明,明代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并受到世界各国的称赞和欢迎。”
樊树志在《晚明史》中举了几个比较生动的例子:“1591年菲律宾总督发现,菲律宾群岛上土著居民因为服用中国衣料,不再种棉织布……1592年这个总督报告西班牙国王说,中国商人收购菲律宾的棉花,转眼就从中国运来棉布。棉布已成为中国货在菲律宾销路最大的商品。”
——这个例子说明明朝的贸易形式还很高级: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经过加工再出口制成品,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
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退回到只能出口点茶叶和生丝。
厦门大学历史学教授庄国土在《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一文中讲到:“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明朝灭亡后七十年),茶叶开始成为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两艘英船从广州携回3000担茶叶,价值 35085镑,占总货值的80%。18世纪20年代后,北欧的茶叶消费迅速增长,茶叶贸易成为所有欧洲东方贸易公司最重要的、盈利最大的贸易,当时活跃在广州的法国商人罗伯特·康斯坦特说:‘茶叶是驱使他们前往中国的主要动力,其他的商品只是为了点缀商品种类。’”
根据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一册提供的数据,从1760年到1799年(乾隆去世的这一年),也是“康乾盛世”最鼎盛的年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茶叶和生丝合计的货物价值一直占了92%以上,最高的年份达到了95.6%(见下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也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不要以为这是历史的特例,其实川普和他的MAGA粉们也有这种倾向。
奥斯曼和日本在19世纪都只有几千万的人口。结果一个虽然经常战败,但前前后后也干掉十几万欧洲大兵,一个差点蛇吞象。
走近代民族国家之路,到底会是什么结果?
历史上没有过这样的事情,我还没想清楚结局。
当年江南就是个空架子,除了江北四镇这李自成手下的残兵败将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武装。郑家没法上岸,长江动不动就无风对水师很不利。郑芝龙连满清都能投降,估计投降闯军心理负担更小。
李自成三年免征以后还是有办法绕过地主掌握土地的。孙可望李定国就搞过营庄制,永佃制,不可能李自成不会。问题就是大顺的政权建政时间太短了。
后金打明朝就是齐装满员的盗版明军打缺粮少饷的正版明军。双方战术都差不多。
补充一下,盗版明军还兼抢劫屠杀,战胜了就能大肆烧杀抢劫,战利品大大的,包括掠夺人口当奴隶。满清几次不胜,就会有问题。正版明军也有军纪坏的,但毕竟是自己的地方,还有基本的文明和军纪约束。
问题是这不矛盾吗?
启蒙说明很初级,能拿来炫耀的说明很高级。你到底是想说这算学馆很低级还是很高级?
是别人进步了,中国出口的最出名的就是瓷器、丝绸、茶叶,后来西方都能自己做了,棉布就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