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乌克兰、科索沃及台湾 - 主权的相对性,军事力量的绝对性 -- 笑看风雨
就是我说过的
只要改变交易费用的定义,就可以改变左右正确性的判定。
跟没说一样。
世界经济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和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基本主体是不同的。交易成本主要从个人和企业出发,是单一市场。而国际市场上都是主权国家,是多个市场,不可能不考虑政治问题。而且这里也涉及了对内的宏观投资,不可能不讲政治干预。
但是也懒得说了。总的来说,确实有人缺少经济学常识。
不过确实指出了问题所在。因为大家讨论的显然不只是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问题。
拿企业行为来套国家行为,
拿短期单一评价取代长期综合评价,
八十年代就是这么忽悠的。
说什么麦道是市场行为,就麦道的败家作法和市场有一毛钱关系呢?
所谓的盈利也是扯淡了。
当你指责我改变定义的时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改变前后的对比指出来,这个辩论的规则,你不会不遵守吧?
跟你这里说的什么内部市场,国际市场又是两回事。
政治干预会影响市场的交易,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没有人会怀疑,所以你也不用竖靶子。
你把你的定义写下来
你把你的定义写下来
莫非你认为我之前没有写定义?
如果你认为我没有写定义,那你为何又认为我改了定义呢?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
如果我之前写了,你复制黏贴一下,也没问题吧?
这样的辩论,真是越来越奇怪了。。。。。。
前面说的很清楚了,单一市场、市场内部、微观经济学。而国际市场涉及多个市场、市场外部、宏观经济学(货币、制度、外交),是完全不同的。基本假设存在严重差异,不能简单以微观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去讨论。而这就是你在做的事情。简单说就是概念没问题,但是用法有问题。
如果你真的要坚持交易成本这个概念,那么由于这个概念一般假定了单一市场,不涉及规模和制度变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改开之后由于交易次数和频率的增多,交易成本显著上升了,那么改开是失败的。进一步讲,计划经济甚至完全政府分配,可以显著降低交易成本,要不要支持?
所以显然你是把这个概念拿出来,作为更高一级讨论的基础。也就是说,你实际上是在自己定义的框架下讨论,未对预设加以澄清。
我们也可以不说框架问题,讨论一下交易成本的本质,即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经济效率。那么不同制度的效率可否一概而论?那么这就导向我最开始说的,变成政治制度到社会整体的比较。
就此解释qq兄的论点,也就是你预设了自由市场经济为决定性因素,否则是不会有这个结论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降低交易成本才会变成有限的政府干预。如果没有,那么会直接指向市场本身存在问题,也就是强调政府干预,通过改变制度减少交易成本……比如第二段说的,计划经济。
最后,为什么要强调政治干预?因为你在用绝对会有政府干预的例子去讨论减少甚至取消政府干预。
你对交易成本的概念理解有问题了。
改开之后由于交易次数和频率的增多,交易成本显著上升了,那么改开是失败的
改开之前,绝大部分的交易是由政府计划的,明明是交易成本奇高无比,何来改开后交易成本显著上升?
你以为经济学里的交易成本与交易次数与频率正相关,我能说啥呢?
分析问题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
而交易成本是为了讨论制度(至少会)。如果不讨论,需要引入其他预设。
注意你这个理解把我前面写的基本前提扔掉了。也就是第二段第一句。
我举改开的例子就是说,如果改变制度这一预设,同时忽略市场规模的变化(共时性),那么就会变成和次数频率呈正相关。
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四大成本都极力减少了,哪来的奇高无比?实施成本,比如监督和执行,又有多少?
还是说你把交易成本定义为制度成本?为了维持这个制度所需要的经济成本?那么,你就脱离了微观经济学来到宏观经济学了。但在这个框架下理解交易成本就要引入目标和效用评价,进而变成政治和社会比较。
你要明白,交易成本是指市场内部的参与方,主要是指企业、个人之间,为了完成交易所产生的成本。理想状态当然是尽力减少次数和频率,因为评估成本已经预设了市场不完善(宏观经济学)和规模固定(分析前提)。这样,交易次数意味着交易费用总量上升,等于整体经济效率下降,交易频率意味着信息效率下降,使得搜寻成本上升,也等于经济效率下降。
反过来讲,就是消费趋于理性(有限理性假设),尽力减少不确定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假设),使得交易成本达到最低。
另外,原始意义上的交易成本,甚至只考虑企业组织本身,也即是否将为了降低成本而内部化,比如自己制造或者收购企业。
换句话说,你一方面扔掉了我明确指出的前提,一方面扔掉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自带的预设,我能说啥呢?
在中国,那些可是红左,脑袋里绝非一片空白,阶级斗争这根弦抓得可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