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这世界会有这样精神世界灿若星河的女孩子吗?” -- 履虎

共:💬37 🌺5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星之彩?我发个比较克苏鲁的。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goominet.com上面那些就不发了。

星光过亮而无色彩,人物苍白而无血色。整体灰暗,基调黑白。确实比较像吓人的风格。

其实这个有点像水彩,比如

点看全图

我是指衣服或者肤色是由星星或者银河构成的,像星屑那种……记得有专门画这种风格人物的,但是太久不接触,不记得了。只能随便找张日本风格的。

点看全图

心灵
家园 你说出了灵的本质。

字源解读。灵的本字是霝,表示巫师念念不停地祈祷下雨。之后加各种不同的偏旁,都是在说祭祀祈祷。《说文解字》的「靈巫,以玉事神」也是这个意思。

个人解字。关键在于,灵是一种状态,强调运动的同时,更强调临在,这也是「巫」的含义。即在当下通过媒介和超验存在沟通的状态。这等同于萌发灵智,和庄学的「心有灵智」相通。

所以你说「进入神圣的契入点」完全没错。因为它本来就是指这种与神圣沟通的行为及其状态。😄 然后也用于代指神,神效、神奇和巧妙的表现。

———

在中国,三者确实可以不分开。虽然佛教否认实在,儒家强调入世,道家相对神秘,但本质的确是相通的。三者都规定了超验存在。儒道,就是天、道、理、心。佛道则是法、理、识、心。而且大家熟悉的无限、无我、执中,三家都有相同的说法。只是用法和具体发展差异很大。

总的来说儒道相似,佛道相似。道可以融摄儒释,但是缺儒家的善(最高价值),弱于佛家的识(复杂程度)。全真三家皆读不是没有道理的……已经有了,就懒得再写,直接拿过来。

家园 长的这么好看

长的这么好看,一定是个男孩子。。。。。。

家园 你用大段文字来解释灵的时候,就已经失去灵的本意了。

文字限制了你的思维,你觉得还意犹未尽。这也是你之前很多帖子我没有回复的原因。儒释道不存在谁融摄谁,因为都源自易经,各自解释易经。

家园 这就太玄乎了

因为我们说的是「灵」这个字,而不是灵可以对应的无限种状态。前者是有名,后者是无名。并不存在你说的有名替代了无名。至于意犹未尽更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你看到的是你世界里的我。

另外,佛教显然是外来的,哪来的易经?如果你说佛教中国化融合了易经思维那倒是没错。典型就是《大乘起信论》。又或者有用佛教思维解读易经的,这也没错。但佛教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实在论(本体),并且消解超验存在(终极的无名)和此世意义。这就不可能和儒道相提并论。因为无法赋予人性以历史维度。

另外真的要说,你的说法有很多问题。比如佛教的因果和儒家的先后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因果律宇宙,后者只是时间上的相关性。比如量子物理只能做物理学解读,不能引申到生活世界,做形而上解读。比如人工智能由于图灵机的悖论和哥德尔不完全定理,必须引入外部定义才能实现(拥有)智能,这等于自身无法与超验存在沟通,和「灵」没有任何关系。

换句话说,你讨论的都是“常识”意义上的,都是作为日常谈资的那些理解,但和实际相差甚远。比如人工智能。但我知道你说的是「灵」可以解释这些问题,这些归根到底都和「灵」脱不开关系。严格来说这些都是价值问题,必然与超越存在相关,也就会有「灵」这一运动和状态。所以没必要说更多。

家园 所以我说的没错,万法归一,那个一是什么,你没有思考过。
家园 你也没有思考过

不喜欢给人下定义,或者说测量意图。所以这是基于你文本说的。

我上面也说,三家本质上是相通的。这源于他们对实在结构的认识,对意识活动的关注,对人性维度的考察,还有作为整体的思维模式。由于这个思维模式基本就是易经的模式,所以可以说都是易经来的。这是其一。

而且三家都有自己的超验存在,超验存在就是世界本质,它生成了整个世界,又等于这个世界。然后三家都强调意识的作用,强调心灵可以直接与超验存在沟通。心灵可以与超验存在浑然一体。这是其二。

其一的问题。只能是“可以说”,而无法得到充分实证。因为佛教的许多看法,不仅是自己的说法,甚至也是更西方的说法。并不来自易经。典型就是,《圣经》和《道德经》的第一章本质上同义。而且儒道在后世发展了许多自己的内容。

其二的问题。三家的超越存在和天人合一是不同的。之前说过,佛教否认实在论,所以他的超越存在只是一个虚幻的规定。就像大乘空宗,一切都是空的。也就是所谓没有本体就是世界本体。你还能干啥?后世本体化的修正则和心理混淆,变成主观唯心。又如何与儒道相比?而且他们强调出世,却游于政教。强调平等,却又是一方地主,让人无法形容。

最后再说你的标题,还有前文「你世界里的我」。这其实就是唯识学的内容。按照他们的看法,由八识所组成的意识系统就是一个世界。每个有意识的生物(有情者)都有八识,所以有多少有情者就有多少世界。在你世界中出现的他人,都是你自己世界里的他人。

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没错的,毕竟你接触到的他人,都是由你的意识感官、历史经验所组成的。但你决不能用这种存在等同于对方本身。简单说就是不要滥用你的灵性,滥用你唤起实在(定义)的能力。让这种有名取代了无名。这既是对佛教唯心的批判,也是对你标题的回应。

——

其实我只是反对把易经和科学混为一谈。这点忙总说的比较直接

  

没什么相同的地方,易经=辩证法+人生经验+历史经验,目的是预测未来;数学=逻辑+结构抽象+语义抽象,目的是了解世界本质。

原则上,不管是量子力学还是人工智能,本质上都是数学或者说科学。和易经是扯不到一起的。这样做和量子佛学有什么区别?两者的基本预设差距极大,没什么共通之处,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因为人家是文化权威,这些又是热点。想要依附或者凑个热闹罢了。

家园 所以,有没有那个“一”,那个“一”又是什么呢?
家园 即存在也不存在。对立统一是也。
家园 什么是统一?统一于什么?
家园 这个事情

要谨慎

在中国,三者确实可以不分开。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也不一定是正确的道路。 由于我自己没有亲自证明这条道路的正确或错误。所以我持谨慎的态度。

原因: 单纯从哲学上谈怎么谈都可以,三路神仙在你头脑里打架,如果是实修那就麻烦了。保持心灵的纯粹性,一门深入才能行稳致远。履虎说的

集大成者

我是没有看到,我还去查了下这个词语,这就是个儒家的词语嘛。当代的南怀瑾儒释道都修,但他并没有说他开悟了。高旻寺德林老和尚 说开悟要天地亲证,天摇地动,可见集大成者是多么不容易。

家园 前贴其一、其二就是了。
家园 是说有共通之处

发展差异很大的。这些我在下面回复里说了。

三家本质上是相通的。这源于他们对实在结构的认识(无名有名),对意识活动的关注(感-动,知-识),对人性维度的考察(人心善恶),还有作为整体的思维模式(辩证法、中庸、无我)。

三家都有自己的超验存在(天道法理),超验存在就是世界本质,它生成了整个世界(理一分殊),又等于这个世界(理事不二)。然后三家都强调意识的作用(心即理),强调心灵可以直接与超验存在沟通(体道)。心灵可以与超验存在浑然一体(天人合一)。

然后上面也说。道家缺儒家的善,弱于佛家的识。

前者是指《孟子》那种超验的最高善。大部分时候道家是不分善恶的,即便知善恶,恶的生成也无法解决。心学看上去也不分,但心学有良知。

而且道教的戒律(价值指南)多是共识、常识的记录,只有规定,没有原因。时代变换也需要解释为什么(这点不如佛教)。

后者是指唯识之类的理论建设精密完备的多。但这也是最大的不同。比如

三家的超越存在和天人合一是不同的。之前说过,佛教否认实在论,所以他的超越存在只是一个虚幻的规定。

(佛教)无法赋予人性以历史维度。

(唯识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没错的,毕竟你接触到的他人,都是由你的意识感官、历史经验所组成的。但你决不能用这种存在等同于对方本身。

然后说实修。全真就是三教合一。也只有道教可以做到真的融摄两者。其他教派都是收编的态度,或者偷偷抄袭,比如儒教声而不张,佛教只言片语。(好吧,道教当年也抄,比如灵宝经。只是明人不做暗事,明着来能叫抄么!)

是怎么融摄的呢?

首先是儒家。前文说过,道教的价值指南缺乏理论基础,《孝经》正是起到这个作用。然后是佛教。道教也强调个人心理的虚幻,强调无名和无我,《心经》正是类似的观点。

两者都用道教的基本立场所统一。比如儒家反对鬼神,但是讲究祭祀(朝向内心的反省),而道家两者同时保留。比如佛教不承认实在论本体,而道教承认,于是把《心经》降到了心理层面。

不过我对全真只停留在基本常识,只能说到这种地步。所谓的实修或许可以说说,但是容易误导人。也就不讲了。

———

所谓的共通是指理论基础大致相仿,但是具体立场和发展是完全不同的。总的来说,儒道还可以说是一回事。佛教因为万法皆空,又因为出家而不侍父母、脱离政教,很难说是一回事。虽然在中国有所修正。

通宝推:寂灭,
家园 这不能同意

佛教否认实在论,所以他的超越存在只是一个虚幻的规定。就像大乘空宗,一切都是空的。也就是所谓没有本体就是世界本体。你还能干啥?后世本体化的修正则和心理混淆,变成主观唯心。又如何与儒道相比?而且他们强调出世,却游于政教。强调平等,却又是一方地主,让人无法形容。

佛教可没有说一切都是空的 佛教承认的是缘起性空的空性,即承认由因缘而产生的事情不是恒久长存的。佛教承认的是色空不二,即心经的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对实在与本体也是这个态度。

另外:

由八识所组成的意识系统

这个也不能同意,第七识为 末那识 ,第八识 阿赖耶识不能算在意识系统里。唯识学都告诉你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了。所以

这既是对佛教唯心的批判,

你的批判不成立。

家园 请仔细看

移动平台,行文散乱,见谅。

一、前文说了是大乘空宗。

破我执而立缘起,破法执而立空性,两个思路都是否认对象的本质(本体),但这样做又把缘起或者空性当成了本质。也就是否认实在论本体,树立了形而上本体。

典型就是,「大乘空宗却教人们认为他们是空幻的,甚至说如果有比涅磐境界更高的,也是幻的……」。

二、色空不二有两个问题。

甲、有许多级别的主体。

我们讨论的是宇宙本体或者说超验主体,佛教从立教之初就反对这个超验主体(Atman/梵我)。

大乘有宗被批判恰好是因为设立了这样一个主体,如阿赖耶识。尽管强调无实性,但本质上仍是超验主体,是具有第一因性质的「实体」。

乙、你说的本体是什么?

这个本体是指事物在心理学主体中的反映,还是外在的客观存在?这实际上是唯名和唯实的分歧,也涉及性空和假有的问题。决定实、有的是什么?

出于中国立场,我们很容易认为:一方面,它只是有名,因此事理不二。一方面,它来自无名,因此客观存在。由于用有名(或假有)唤起这个实在的是人,所以有名只是人的有名。因此,它本质上是心理学主体中的反映。换句话说,这没有讨论外部世界因何存在。也就是超验主体的问题。

三、识的意思是什么。

第六识约为思维活动,末那识约为自我意识。严格来说,七识足以构成一个意识系统。

但这里的意识系统是包含其存在根基(原因),也就是第八识的。因为你的意识无法摆脱第八识的影响,「种子生熏习,熏习复生种子」。所以有人把藏识称之为潜在意识。考虑到其本体性质,意识系统也不可能脱离其独立存在。

由于否认实在论和超验主体,这样的结果就是,不管是有情者还是事物的本质,都变成了这八识和这八识的规定。也就是将生成客观世界的超验主体取消,让有情者本身成为超验主体。

这就是所谓唯心。是超验主体与心理学主体的混淆。

这样就取消了主体间性(我们所共同的主体,类似共识和默契),主体间之间缺乏先验的内在关系。这样,我和你沟通,实际上不是不是真的在沟通,而只是在和我世界里的你交谈。哪怕可以建构出主体间性,也是自我论的。

当然,这也只是唯识学一派的看法。中国的唯识有不同的发展。比如智旭用唯识对应心生灭门和事法界,用中观对应心真如门和理法界。两者对立统一,结果是将第八识降级为更高本体的一部分。

其实唯识的思想用夜摩天很容易理解。夜摩天里的众生、宫殿以及佛本身,皆是天主一念幻化。

———

最后,可以看出来我是支持超验主体的,但否认超验主体是某种实在论的存在。严格来说,它只是一种逻辑建构。是我们生成客观世界的基础。

古代的问题恰恰是将其与特定存在混淆。比如上帝。佛教反对的也是这个。尤其是婆罗门教以超验主体来论证种姓制度(梵天的身体部位)。

而中国更强调生生不息的自然。在先秦,又降低了神的超越性(神不等于道而服从于道),很少有这个问题。当然日常理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