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导演老去会怎样 -- 燕人
有人问:“香港住房那么小,为什么电影看起来都是大房子?”
下面有个香港人回复“我小时候也有同样疑问,于是问爸爸,你也是医生,人家也是医生,为什么人家住的房子这么大,我家的房子这么小?”
香港比不了苏联的。
不过艺术这东西,高了意义也不大,连国家都失去了,搞艺术的都有局委,也没意思。
苏联的科技,艺术,体育都有中委,看来意义不大。
向往西方自由,迷失了自己。
美国最自由了。但艺术传承和欧洲根本没法比。说起艺术培养环境,不得不佩服欧洲包括俄罗斯。他们就像特别适合艺术人才成长的大园子。哪怕人才被国外摘果子,新一代的人才又源源不断长出来。
中国和美国给我的感觉都是铜臭味太重,艺术性缺失。美国倒罢了,暴发户国家缺传承。但中国又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一直没搞明白。
等等等。
艺术性?反俄罗斯的尊崇美国的从来不说的。
粗俗都粗俗的是美国强盛的符号。
伴随我们五星红旗入场的音乐是《红旗飘飘》,朝鲜的是《我们的国旗》。
这首《我们的国旗》,其实就是《红旗飘飘》的朝鲜版本,金三世特别喜欢《红旗飘飘》,爱屋及乌,也欣赏唱这首歌的孙楠,所以也就有了朝鲜的《我们的国旗》。
大陆片子虽然有些审查但是国营的单位总能拍出好片,香港人没有审查也没拍什么大逆不道的东西。
两边都好看,可谓各有各的强项,各有各的优点。
如今大陆的国营制片厂基本“改制”了,香港人也不再能随便拍,反而扎堆来拍自己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抗战片和谍战片。
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优点。
一时辉煌
小时候喜欢香港电影,就那么几个人,布景也扣扣搜搜,就是能把故事讲得让你欲罢不能。那时候就想将来中国电影结合了香港的优点该多好。
现在香港的电影没了,我感觉韩国的电影完全取代了香港的生态位。过去昆汀在录像厅看香港老电影,现在美国小青年没事看韩剧,帅哥美女车祸失忆,三板斧就够了
我刚出国的时候,崔永元搞了一个电影传奇。我看了很感兴趣,就把老电影有的没的又看了一遍。60年代绝对是一个分水岭。之前的作品虽然也是主旋律,但是故事情节,演员的表演,甚至我感觉摄影都是高水准。黑白片硬是看的热泪盈眶。而且真的感觉到中国电影独特的那股细腻,演员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让人回味无穷。和同时期好莱坞比,至少不虚吧。
后来就明显不行了。粗制滥造。好人要把眼睛瞪圆,坏人要三里外看着就猥琐。这东西到了我小时候那时候更甚了。我小时候觉得港台电影里,再怎么说人还是正常一点。
这口气我看现在也没彻底缓过来。
太机械,已经脱离现实主义的传统了。这是文革中的问题。文革结束后经济改革之前,还有不错的电影和表演。现实主义是一切文艺创作的基础。多数港片在这个问题上是缺失的。进入一切向前看的年代,我不看中国电影有多少年了。上次有个李焕英据说很热,只看了开头。
跟每天吃饭一样。其实只要好过一定水准就可以了。不用天天山珍海味,那样身体受不了。
过去香港电视电影就是你差不多都猜到他套路了,刘德华,梁朝伟怎么从良最后还是得拿刀砍人的,那几个美人是很难活到剧终的,但是就是一次次多放点盐,稍加点糖,硬是还能卖给你。不服不行。
和今天韩剧一样。制作精良,毫无营养。
怎么一下子就好像是两伙人呢?打倒了一批也不能都打倒吧。而且还有文革时的重拍片,真的没法看。彩色还不如黑白呢。其实文革结束了也有影响。带手铐的旅客(女主角蔡明)其实演的就挺僵硬的。过去老电影也喜欢给演员面部特写。但是演员就能给你演出细腻的变化。后来的面部特写就是瞪眼睛,我看得都很尴尬。
我儿子一次谈到花木兰。我说其实有一部现代的作品。我就把红色娘子军给他找出来。靠着字幕,克服了年代,文化的巨大障碍,他硬是看完了还很激动(不算感动吧),好作品是立得住的。
说的是文革对社会的影响。文革是个深入人心的过程。政治上结束,影响却是深远,尤其对文革年中成长的人们来说。那个蔡明就是其中之一吧。我不知道她还演过电影,除去过去的烈火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