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骂上海防疫失利如同骂儿子没考上清华 -- llama
之前的宗族是宽泛的概念,只要同宗同族,形成社会群体即可。但是这个概念并未定义它作为一个政治单位的特征,比如地域、聚居、族法、互助、保险和地方自治等等。而且不一定拥有全部特征。
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白虎通》
宋之后传统宗族(贵族、门阀)没落,地主势力登台,这个时候重新以“宗(父系祖先)”为核心组织起来的“族(政治单位)”,就是他说的宗族。我们熟悉的宗族,不管是规矩还是形态都是那个时代定下来的,包括了以上所有特征,所以可以说是那个时候发明的。
所以这只是定义问题。
我们也可以看看现代学者的定义。比如
血缘是前提(虽然不完全是,因为有收养),宗法规范是核心,社会组织是表现。从这三个方面看,宋以前一样符合。
但是陈王这里说的宗族没这么简单,因为已经放大到地区和民族,核心也不是“宗法”,而是信仰。考虑到上帝或者妈祖本质上是超越存在,那么这里只能以民族来考虑,通过血缘和信仰所维系的文化共同体。
注:妈祖不能简单理解为功能神,她只是难以提供超越性经验。而这种观念(天),已经在先秦完成,所以她也不需要有这个功能。
地方聚居,祠堂制度,政治化运作,社会事业。
这是明确的政治单位,不只是宽泛的社会群体。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处于长三角产业链的核心节点。为中国提供巨大的税收,是全国极少数财政盈余上缴国库的地区。
牵一发动全身
目前的清零政策,对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冲击。
上海之前保经济放松疫情管控是一种尝试。不应当过分苛责。
明清皇权衰落的时候地方宗族发展进入快速通道,要不然怎么解释上文链接中视频所说的长沙走马楼汉末简牍所记录的户籍档案,我认为是两宋之前在朝代更替时中央依然保持了对基层强有力的统治,所以基层才没有形成宗族势力,只是随着朝代多次更迭,在每个王朝的衰落期宗族就会趁机抬头,新中央如果强势则宗族势力会蛰伏起来伺机而动,到了明清衰落时候再次抬头的地方宗族已经积攒出一定气候,达到历史极盛。
另外还有你提到的城市化和计生是宗族衰落的一方面外,我觉得网络技术和全球化则会有利于宗族组织的产生,比如国际财阀。
现在大家意识里的宗族,就是潮汕,闽南那种土农民。别忘了,东汉豪强,魏晋南北朝门阀那也是宗族。
中国文明演进上,总体是宗族势力不断衰弱,皇权(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的过程。你认为明清衰落时期,宗族势力走到历史巅峰,那是错的。想想看,后汉是一群豪强保着刘秀这个豪强夺取了天下。五胡乱华时,各豪强门阀能结坞堡自保。可以想象,那个宗族势力是多么强大。人家清河崔氏,范阳卢氏什么的,代代出官,传承几百年。到了明清,北方的宗族势力只能搞点土围子防范下土匪了,南方的宗族限于山川分割,也形不成大势力。
你说的财阀,那是日韩,西方世界,他们本来在社会政治上就演化程度较低,相当于中国最多隋唐的水平。
现代中国,你看看那些家族企业就知道,传统宗族文化已经被抛弃了,大家根本不会玩家族游戏了,这个真需要时间积累,要几代人不断努力,才能搞起来。
毕竟在东汉末年宗族还是主要集中在北方,所以长沙走马楼汉末简牍的户籍档案只能代表当时未充分开发的南方基层状态,而不能代表北方。随着北方多次战乱和经济长期衰退,北方的宗族或者衰退了或者跟随人口南迁在南方继续发展,所以并不是我之前认为的两宋之后宗族兴起,而是两宋开始世家南迁导致,我想这样就能比较合理解释我之前观点和你观点的冲突。😁
包括祠堂,也叫宗族,周代之前是否也有,我不敢肯定。
当然肯定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希望澄清定义。
由于古已有之,后来未必就不存在,不必到宋时才重新建立。
但我不知道。
忙总直接回了一句,你认识得上海人层次太低了,不是原话,大概意思。
从有编制的小学老师、政府临时工就开始卷,和到一定级别的官才开始卷,影响的人数量差成千上万倍。
不是有人说过吗?中国得县委书记到了欧洲,可以当总理
举个栗子,「约会」就是宋朝发明的,指的是族人通过集体讨论解决问题。在哪里会?在祠堂会。以儒家为依据,以族规、乡约、国法为准绳,以族谱为参考,以公议为制约。再加上主持社会事业,这是在干什么?
之前不是没有,是没有这样普遍、明确,把上面的所有特征容纳到一起。地方聚居之上,祠堂制度之下,族人有明确的职能划分和权力分配。进而形成实质上的地方自治(行政主导)。这是日后皇权不下县的基础。
许多东西之前都是时有时无的,比如修桥修路、义庄义学、族法乡约,这些在宋朝都被确定下来形成制度。直到民国乡贤还在做这些事情。
觉得春秋有是很正常的,因为这就是以前宗族的延续,这是在宋代根据历史总结出来的制度。有许多职能是原先政府承担的,比如义庄提供慈幼、养老、济贫等。类似的还有社仓。
———
补充一下,西方也有类似的过程。比如教堂。以圣经为依据,以公法、规约为准绳,以地方史为参考,以众议为制约……也就是教堂充当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是村镇)。只是修史要晚得多,大抵是17世纪之后。早期修史的是神职人员或中产阶级,和国内差不多。区别只是特权(贵族家室、封建文件等)、行规之类多一些。更强调利益的历史化证明。
做不到就是失职失败。
这不是考清华,清华---两周清零---肯定是没指望了,现在都快两个月了。
现在必须沉着分析问题所在,把洞补上,别让老实人吃亏,坏人得逞。
清零是唯一选项,其他做法不值一提!
“普遍”是指到处都有,“制度化”是形成明确的运作机制,“样板”是指影响社会上下。
按照宽泛的宗族来说,原始社会的部落不就是么?甚至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社会,拥有政府职能。脱离部落时期之的贵族甚至就是国家本身,不也是政府职能?这里必须引入“人”“民”的区别。也就是官员、贵族和普通民众的区别。
宋后宗族以平民自组织成为有明显政治特征的社会单位为核心。并且会分担本该是中央政府的职能,甚至主导地方行政。
平民自组织,普遍制度化,这是最大的不同。之前哪怕是世家大族也没这样明确的制度,比如救济族亲和社仓乡约。注意是制度,而不是现象。政府职能是以前贵族、世家就有的特征,但还是和宋时的不同,因为具体不同。
公议就更别说了。这相当于人民审判。大部分前面说过,最关键的是,要族中长老主持、要族人普遍参与,裁决要有理有据,能够服众。如果没有定论,可以试试谁对,有专人监督考察。这是在搞什么?
回想一下当代鼓吹“乡贤”、“基层仲裁”、“乡村自治法”是想干什么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