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发个新主题,同一主题下跟帖数超标了 -- 老老狐狸

共:💬248 🌺1748 🌵4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住上海哪个小区啊?隔三差五?

讨饭的确实有,安徽江西沿江而下的。但是隔三差五,那就太夸张了。你自己计算一下密度,就知道不可能。

我的印象是一个月碰上一次最多了。大部分还不是敲门,就是坐着等人舍米给饭。

农村公社崩溃,那么家里过不下去的人家,只有讨饭一途。这不奇怪,纽约,曼谷,资本主义都这样。

家园 纽约住下水道的穷人

反正同一时期,纽约的乞丐也是很有名的。美国都这样,不能要求中国比美国解决得还好吧?

家园 感觉有点纳闷

我姥爷那时候挣钱很多,我觉得绝对是前百分之几的。他的工资是三位数。他去农村买高价粮,是粗粮不是细粮。

为什么能买到粮?

家园 说实话,我也有疑惑

但是我所知的是,确实有类似黑市存在可以买一些。

家园 能稳定乎购,是不是说明农村有余粮呢?
家园 这就不知道了

毕竟是长辈说的。只是想说当年生活水平前百分之几的人也就是勉强不饿坏而已。

我妈妈小时候滑冰很好,参加校队两天就不干了。本来就有点吃不饱,再运动更受不了了。校队连饭都不给

家园 “饿”这个记忆,其实延续到90年代末

起码以我所知的,区域性的觉得饿,起码延续到九十年代未。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粮食不够,一个是饮食结构。从长辈的记忆中,除了公社化时大吃特吃把粮吃光了导致后来粮不够,吃糠吃麻叶之外,其他时候,米,玉米,红薯结合,是能够吃饱的。但是饿是经常的事,吃了不久就消化完了,干的又是体力活。所以经常会带粥或玉米糊去干活,可以解渴,又可以顶饿。直到2000年,我家乡那还有不少人家习惯早上一锅粥当早午饭,搭配红薯,玉米这些干货。

家园 感觉饿是年轻人的特征

我认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大学生,每次如果不吃肉奶蛋类不饭后吃一份甜点只吃米面据说是感觉没有吃饱,每次公司请客大家去外面吃饭他都不希望去日料店吃寿司,因为饭量大还没有饱腹感。估计上了年纪后他也会跟别人说年轻时工作的那个公司不地道,去日料店还不让人吃饱。

那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中国大多数人都是米面为主的情况下人们尤其是年轻的有饥饿感觉就不奇怪了,估计就是在八九十年代年轻人也一样会有饥饿感。事实中国也就是在近十年肉蛋奶类生产多了后才感觉吃饭不是问题的,我记得八十年代我在食堂吃饭无论什么都觉得香而且还不敢敞开肚皮造,过不久就会还想吃呢,那么更何况农村呢?

另外如同其他网友指出的,看问题应该全面,中国的发展进步并非只是从改开才开始的,没有前三十年的基本建设也不可能有现在的人们吃饱了撑的然后回忆以前如何挨饿。

通宝推:桥上,
家园 限于年轻人,重体力劳动者
家园 很多人把六零年当成七十年代

或者把八十年代的感觉和错误理解当成七十年代。

这是不对的。

又不是,因为是粗粮,吃的当时,饱腹感是存在的,只是因为太粗了,没有油水,劳动量比较大,很快又饿了。

半大的小子,有油水一般也不行。

家园 或者把三年作为人民公社的终结结尾,这点特别有意思

看了大量攻击人民公社的文章,人们往往以为,呵呵,人民公社的最后是三年自然灾害,这是一些先生以为70年代是大饥荒的最根本原因。

但是确实证据一点没有,因此就加上了文革斗死多少人为立论的论据。

把批斗死亡算成饿死,这个不是新鲜事,在杨苍蝇的《墓碑》里比比皆是。

当年有过强迫命令风,意思是就是你不听话就批斗你,很多人因此自杀,这个都算成了饿死,或者算成了因为饥荒而非正常死亡,正是因为实际数字凑不齐,所以由饿死三千万偷偷转化成了非正常死亡三千万,一下子他们就觉得信心足了。

越说中国饿死人多,他们就越兴奋,甚至能够感觉他们的变态心理。伯爵退守的500万已经是被消毒过了的,他不敢继续坚持三千万,怕被大家骂。

后来,反对三千万的,直接提出了五千万,几亿来指责三千万的荒诞性。

正是大家所说的,如果是三千万饿死,那么,多少是接近饿死,半死呢?这也不是不存在的感觉啊。

所以,这个三千万是根本不存在的,至于某些专家依据人口统计的加减就很恶心。

李成瑞这个老头很不好,说,在安迪科尔的计算模式下,确实饿死多少人,被敌人抓住了辫子,说李成瑞也支持,活该这个老头玩心眼,不敢反击谣言。

李成瑞可算党内健康力量的其中之一了,虽然明面上看不出来,确实使了一些绊子,只是,太软了。

观察饿死三千万的演进,很有意思。

伯爵就是玩杨苍蝇文字路线的典型。

人民公社的出现问题是公社建立早期的一个阶段,在后来国家及时改正了,也与大跃进特殊时期有关。

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么的剧烈问题。

改善了的公社的成绩还是可以的,而不是为了论证公社不好,提出三年作为终极结论。

也就是说,不是说搞了公社就会饿死人。

饿死人只是因为前期的错误而存在几年时间,是公社建设早期的错误行为导致的。以后就改善了,也不再饿死人了。

家园 我们粤北穷远山,所以一年只来一次

基本上是夏天,走大水。每年都有这么一次,可以说是成建制的,安徽人,发洪水,就来讨饭,一般去集镇,大约五七天就不见了。

很清楚记得我妈有次跟我说,他们人都很好,有吃的都优先照顾小孩子。

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了,应该是80年前,后也后不到一年。

家园 后来跑上海去了。哈哈

成建制是肯定的,否则哪有逃荒证。

家园 80年代后期确实陈化粮多

城市户口可以低价买陈化粮,我们学校食堂就买这种陈化米做饭给学生吃,再把收到的学生带的新鲜大米拿到市场上卖掉。

同学家农转非后每月买供应的陈化粮喂猪,后来怕没收承包地又转回农业户口了。

我们是江淮粮食主产区,一些人口多的家庭,青黄不接时会向邻里借粮、借稻草。

夏天讨饭的少,淹完水退了还要抢种,顾不上出门讨饭,冬天才多。

家园 我感觉小孩子大概不知道这事

那米很碎,起码应该不是一年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