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宝钢这个企业是成功的,但代表的战略是错误的。 -- 乾道学派
1980年9月4日,在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北京、天津、上海等代表团的170多名人大代表,就宝钢工程建设问题向冶金部提出4次质询。
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第一次对国务院组成成员的质询,人称“共和国质询第一案”。
1980年11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省(市)长会议上,提出了宝钢工程是否停、缓建和下马的问题。
不久,国务院正式通知上海:宝钢工程“一期停缓,二期不谈,两板(指热轧钢板和冷轧钢板)退货”。
上海市委副书记、宝钢工程指挥部政委陈锦华以个人名义给国务院领导写信,说明宝钢工程的现状和建设的关键问题,力主宝钢工程继续建设。此时,引进设备36万吨,已到货16.8万吨;进口材料25万吨,已到12万吨;职工队伍除了施工人员6万人,生产骨干已调集1万余人。下马损失太大了!如果下马,设备材料到货照样要付款,贷款照样要付利息,几万职工照样要开支。“如果不下马,而叫缓建,即在国家给宝钢安排下马必不可少的开支金额内增加几千万元,让工程在缓中求活。这对于稳定队伍情绪,减少损失,对于今后的建设,以至于对国内外影响都是有利的。”陈锦华洋洋洒洒两千言,秉公直书,为宝钢工程带来一丝转机。
1981年春节前夕,中央召开了一个小规模的宝钢问题讨论会。宝钢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马成德作了简要汇报:“如果继续建设,还需要国内投资25亿元(一期);而下马的话,除了损失100多亿外,至少也要花15亿。”
宝钢能保住,最关键的就是已经投入100多亿,沉没成本巨大。
今天已经可以肯定地说,凳的断言是错误的。
@中关村88楼
@起于青萍之末
@陈王奋起
@笑看风雨
日本给的不是长期低息贷款,启动资金也不是日方贷款。
中华之星这车早就不跑了,虽然当年经常出毛病但基本只有内部人知道,可配套的路还在,就是秦沈客运专线,啥水准买张从东北进关的票就能感知,同一辆车,哈大高铁开到300+都不晃,过沈阳转入秦沈的话速度降到200而且晃得厉害,容易晕车的人就能感觉出来,一旦过了山海关转入津秦高铁提速到300+而且又不晃了。。。
为了日本的利益只能对不起老朋友了
虽然宝钢立项有各种问题,但是宝钢从实践看,的确创造了后来一系列打开中国制造的第一
我印象深刻的包括第一个实现汽车彩板成套投产的是宝钢。第一个达到航母甲板硬度要求的是宝钢。
“2013年8月,鞍钢完成了建造首艘国产航母所需的甲板钢、球扁钢等关键型号钢材的生产,为国产航母建造提供了70%的航母专用钢材。”
在金茂大厦完工前这 特种钢就技术突破了。但是那时候年产八千吨,然后房地产大开发,大量摩天大楼需要这种特种钢。不到五年量产就过两千万吨以上了。然后才有军舰下饺子。同样逻辑在天然气管道也类似。当年,西气东输第一阶段投标,我们国产管道价格是日韩报价一倍。那时候总理坚持国产管道占总里程 80%。几期工程下来,到西气东输开始输气。我们管道价格是日韩一半。我们举国体制下,往往一个国企有了核心技术突破,往往几年后核心技术全行业突破。
回到宝钢,他的成本注定他在技术研发始终只能走在别人前面。量产后就不是他的控盘区域了。
北钢项目前,我国钢铁产量只能拼数量,之后,单座高炉产出就节节攀高了。
高强钢材炼制初出后,就有了后续研发的基础。
再类,太行出来后,后续型号基础就有了,研制时间大大缩短了。
周传典编写的《高炉炼铁生产技术手册》是国内炼铁界的宝典,几乎人手一本。
的高炉炉型,目前依然是国内钢铁业数量最多的主力炉型,而且依托国内的资源结构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生产体系。而4000以上的大高炉也就是这些年作为一些重点项目投产了一些,越是大高炉越是需要优质炼焦煤和优质铁矿,这个国内是很缺的,所以业内大部分企业不上大高炉也是考虑资源限制和经济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