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小破球2牛逼!别扯那么多有的没的,迄今为止没有之一 -- 白浪滔天
中核集团发文力挺《流浪地球》:“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转一篇讲流浪地球2牵涉工业化的 帖子讲的比较到位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0358487/answer/2862872165
先转帖子内容:
因为流浪地球票房口碑双成功,郭帆及制片团队为流浪地球2找到的后期、美术、道具团队很强,并了好几家工作室的总监级选手,外脑更多,包括中科院、天文台、航天局在内的顶级科研所工作人员,以及知乎、微博、B站,天文学、科技、社会学优秀创作者,都在为它群策群力。从硬科学、软幻想、台本文学性、社会反馈现象等多个维度去构建剧本,才让它如此迷人,导演+编剧+外脑思考过程中产生的Word文档和草稿纸总字数,可能是剧本字数的干倍以上。这是我依据身边事实推测的。我在离开北京以前,也曾给某部未上映科幻电影打过杂,见过一大堆的设定资料,知道电影成片只是资料冰山的很小一角,但是我浅度参与的那一部,很多设定和建模工作是外国人做的,好像有工业光魔的参与。而郭帆这部《流浪地球2》,可能会催生许多个属于我国的“工业光魔”工作室。
....................................................................................................................................
看了这个帖子我才理解领导们说的,参与的人越多形成的科技与财富集聚效应越大。电影特效技术推动技术光影投资,甚至 各种专业机械以及虚拟现实发展,先例很多的。补充一句,最早和我提领导人关注的 是说李源潮。然后讲影视化。帖子里提的不满意的领导人是他。
郭帆找了一群影视学生,专门跟现场记录电影拍摄过程中的失误。这才是中国培养人才的方式。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光周边产品就是百亿规模的产业。
题外话,如果这次是我们进入数字生命的入口。不知在电影中意犹未尽的各位作何感想。
我在河里戛然而止了
链接
https://www.sohu.com/a/635840315_120099894
部分摘录
的确,道具和视效只是技术层面,属于“细枝末节”,可电影就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尤其是科幻电影,最大难点是让想象世界显得真实可信,如此才能把观众拉进来听你讲故事。这就需要极其丰富和逼真的细节支撑。小到一个杯子、一把椅子,大到城市街景、洪荒宇宙,都要真实可信。比如,我们在《流浪地球》第一部上映后做过观众调查,有观众提出:地下城市怎么解决排水问题?没有阳光会不会影响人类生活?有的观众眼光犀利,在一个镜头中看出人物背景不能随镜头远近而有所变化,指出这个场景不够真实。还有观众发现白墙的墙角过于干净,没有做旧,缺乏烟火气和生活质感……看到这些反馈后,我真心感到观众太懂行了,这些看似“吹毛求疵”的意见,其实是砥砺电影创作不断精进的金玉良言:好电影一定是在无数细节的推敲修改中打磨出来的。
为了让电影的世界观设定更加科学,细节呈现更加真实,在拍摄这部电影续集时,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多个院所的科学家参与联合攻关。比如电影中有一个“地球停止自转”的假定,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时间和历法就变了。科学家通过测算,指出这种情况下一天是60个小时,这样时钟显示的时间就可能是35点20分……在前期构思过程中,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以百科全书的方式进行电影世界观设定,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部分,按照图书馆分类学撰写词条,包括地理环境、天文历法、职业构成、生活习惯等等,涵盖人类生活和空间探索的方方面面,内容达十几万字。
.......................................................
郭帆的操作里有传承的意味了
片子里一昼夜变成60小时是根据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而确定的。问题在于人体的昼夜节律依然是24小时,这是进化中形成的,不会跟着地球自转改变而改变。
按60小时一天作息的话,估计人们都得精神崩溃。
详细的近未来世界观的设定,远远超出了一般科幻电影的规模。仅就电影里对数字生命的理解也不是一部电影里博噱头的层次。没有扎实的架构,拿不出这么完善的东西。
换个角度,如果这场灾难是乌克兰危机最终恶化为全面核战争,会怎么样。多少人能在核战条件下生存一年以上。多少人会因为辐射病像韩朵朵一样死去。为了维持社会运行,多少工作必须在这种情况下交给AI来代理。如果二次核反击本身是在核废土上快速重建核工业,以核弹头的持续投送压垮对手。需要多少自动化设备多少算力。
其次,解决危机的行动变成危机本身的概率有多大,其实电影里给出了答案——必然。这种回答不是郭帆自己脑洞一拍就来的吧。再看疫情以来,尤其是俄乌冲突,以及十一月以来种种。一个五亿成本的电影,全拿出来买一份这样的报告都不够。
最后说数字生命,电影里也有讨论。我直接说我的看法———必须让人进去,否则没有变数。没有变数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
2023年春节我不辞辛苦看了四个电影:满、流、熊、无。《无名》是大惊喜,特别好的电影,可与《流浪地球2》并列第一。
《无名》精美,精致,节制不滥情。它有:昆汀塔伦蒂诺的结构和黑色幽默,王家卫的考究和腔调,韦斯安德森的色彩和构图。看完之后,你不会忘记它,你会回去寻找答案。
《无名》每个演员都是程耳导演精心挑选的。
选梁朝伟,他演过几部王家卫作品,在李安的《色戒》里扮演过易先生。以前演汪伪特务头子,这回演我地下党;以前在王家卫的电影里西装革履,这回在程耳的电影里西装革履。这种多面反差会引起一些观众的好奇。
选周迅,应该是看了她09年的电影《风声》。
选王一博,这是学王家卫选角,选风头浪尖上的流量明星,给电影增加话题度、吸引力。
选江疏影,因为她形象上最接近历史上的郑苹如。导演让她生还了,这样观众心里好受一点。
选董成鹏,他戴上眼镜很像历史上的周佛海,唐部长这个角色是周佛海、丁默邨这些人的糅合体。大鹏演喜剧小人物出身,这回演反派很成功。
选黄磊,大概是因为他演过赵宝刚导演的电影《触不可及》,电影里黄磊也演叛徒。
王传君会讲上海话,算是程耳导演的班底。日本演员森博之,演帝国军人一板一眼,很有那个味。
巧合的是,《无名》与《满江红》历史背景略有相似:
日本侵略中国——金国侵略宋国;
蒋光头迁都重庆——赵构坐镇杭州;
汪精卫主张和平——秦桧主办和谈;
无名英雄卧底抗日——小人物赴死助孙均传诵《满江红》
《无名》比《满江红》好太多,这是个真正的电影。程耳导演比李安高级,水平跟王家卫不相上下,甚至更高级——王家卫需要大段画外音构建剧情,程耳更懂节制,让观众自己脑补。
强力推荐《无名》!
80年代美国电影的剧院收入就低于录像带出租,再后来有线电视转播,周边,游戏,小说,漫画,动画,2010年代开始网络转播,点播,以后说不定短视频二创也能收钱。但这些都建立在电影成功的基础上,相当于大家掏钱看了几个小时的广告。比如说魔戒,如果不是因为电影,知道的人大概能有现在一成就不错了。
即使肉体可以永生,那么永生者的大脑能否对新知识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并永远地保持学习和迭代?
如果不能,那么少数永生者就会对人类造成无穷的压迫。
看看这个周末是不是去看看。刚有个特别文艺的师姐也朋友圈赞了。
这就像钢铁侠那个演员,毫无说服力,你叫他打架没问题。微积分我不看好他会,更不要说什么放射性,什么反应堆了。他就不像是读过书的人,没那个积累,没那个气质。
梁朝伟演易先生尚气都行,演三年又三年的卧底也行,但是地下党?他知道地下党干什么的吗?
当初的法国文化流行全世界,欧洲是文学艺术的圣地,美国只不过是乡巴佬的土嗨,今天英国还能靠哈利波特苟延残喘一下,法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