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车展话题,现在看出特斯拉的聪明了 -- dfindy
地方文化诡异,导致市场宣传方面容易翻车,百般辛苦各种情况应对好了,顶多得个不失分。若是稍不留神,某个细节没处理好,整个市场部辛苦一年都抵不住一个细节导致的海量负面宣传。
不说特斯拉诸多质量问题,它最少有一个优点,有自知之明。这次车展,它早早宣布不参与,借用美国名剧“南方公园”名言,Screw you guys, I'm going home。
“大人,时代变了”,做外企市场工作的一定要有中国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基本知识,有些行为在某个地方也许不是个事,但给全国播放,有一定可能会导致这个企业在中国从此一蹶不振。
有一大批拥趸,我国自主性还是稀里哗啦。
对国外车竞争力太差!电力车也许应该强行推,但是国家有没这个胆子。嘿嘿,难。
或者说,凡事觉得自己上档次的厂商,都不来了。
车展就是展方用来挣钱的。车厂来了,交了保护费了,多少要提供一点服务的。你任由负面新闻随便跑(当然现在是自媒体,管不住了也是事实),那人家今后就不来交保护费了。想要宣传可以自己开发布会啊,还显得更有范一些。
当年搞展销会都是和当地媒体打好招呼,负面新闻不能报。到时候砸了饭碗,谁也别吃。
真是好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
电力车替代燃油车的事,是绝对道德高地不容商量的。但截肢割肉卸掉自己传统强项,给对手一个完美弯道超车的机会,美国高层是有一些人看到这个危险的,怎么办?只好学习非市场国家政策干预了,美国完整地诠释了什么是东施效颦。半年多的时间,七千五百美元电力车补助政策若干次推倒重来,从一开始只要是电力车就行,变成必须在美加墨总装,再变成电池也必须是北美生产,下一步是电池里的原料必须在北美矿中开采。本周最新变化,联邦政府审核每个车型,入选的近二十型中没有一个韩日欧。不说中国,就从韩日欧角度讲,市场公平?哪里有讲理的地方?遮羞布都不要了。
这么赤裸裸的国家保护,怎么又说成中国都赢麻了?容我细细道来。
很多年前,在飞机还只能装十几个人,跑两三百公里就得下来加油的时候,海运是世界经济的大动脉,美国为了保护本国造船业,国会通过著名的琼斯法案,规定航行于美国港口之间的轮船,必须要在美国船厂制造。
快进到一百年后的今天,美国还有造船业,但它们几乎全部依赖军舰。美国夏威夷,阿拉斯加,和波多黎各等地依靠海轮,那些船又小又旧,运输公司想法设法让古董船接着跑,买美国船的价格是国际市场四五倍,而且还不见得能买到。美国人笑话古巴满街都是老爷车,他们笑话别人时真应该看看自己的民用船队。
玩过“文明”等战略游戏的朋友知道,当你和好几个别的国家一起处在一块大陆时,生存压力特别大,但是一旦那块大陆有赢家出现,他的船队遇到遥远岛国或是小块大陆的国家时,他就知道降维打击的快感了。
还没有实现啊,唉。
尤其是我们东北的冬天,如果过了这个关口就好了吧。
不过单从商业运作角度看,特斯拉此次决策是值得其它欧美车企思考的。
人多的地方就有可能事多,看热闹嫌事不大的人性哪里都有。我要是这些企业的高层,参加上海车展的这一大笔钱我会用到网络市场战役(当有新车型出现时),和在二三线城市办以我自己为主的车展,另外留下一小点钱联谊经济媒体记者。
是领先的。
你没注意这一次比亚迪发布的新车么。
新能源我们目前的势头极好
目前就没靠谱的替代技术:锂电池怕低温,燃料电池怕冻冰。。。
展览都有主办商,参展都要交钱。展位大小,位置,服务都是明码实价。主办商都要从利润中分出一部分给传统媒体写一点水文。造一造声势。捣乱啊维权啊,更是要有多远赶多远。这些都是名规则。和大大小小的评奖一样。厂商出钱就当出广告费,维稳经费了。
其实这些年我们看到多少酒的负面新闻,不是酒造的好了,是都压下去了。
你搞车展,要钱,还不负责压新闻,不管你是不愿意还是不能,效果都是一样的。
想压还是能压的。app入口是有限的。把几个主要的传媒,热搜什么的打下去。挺个一两天,热度就没了。
宝马来参加车展,几个冰激凌,几十个亿没有了。估计董事会都得开会。你这么一看还不如不去呢。
宝马再次展示了自己对数字化的深刻理解:又把那台变色龙车给弄来了,去年还只能显示黑白,如今已经可以呈现32种颜色了,巨大的进步哦,还得继续努力,数字化怎么也得凑够256色么。
两位小仙女成功把大家的注意力从最大的技术进展上挪开,中国车企危矣,俺都能想到,在不远的将来,新婚小夫妻之间的对话将是这样的:
-- 老婆,你看这台车怎么样?百米加速只需要2秒。
-- 我要会变色的宝马车。
-- 这台车呢?续航1000公里。
-- 我要会变色的宝马车。
-- 这台车呢?全自动驾驶。
-- 我要会变色的宝马车。
-- 这台车呢?带冰箱彩电按摩椅。
-- 我要会变色的宝马车。
。。。
环球影城有一个雪弗莱赞助的项目,其中有一段就是未来汽车。
一个功能就是车和皮肤分开,每天随心情换皮肤,还可以换轿车,SUV还是皮卡。
当然,我看的时候是20年前。
技术,价格,实用性等等,mini都不行,它全靠着那种很特别的小资形象撑着。再说中国,甭管是好是坏,现在的国情就是很偶然的小事若·处理不好就会引起民意大潮,能把企业生吞下去的那种大潮。
怀着其严肃的态度,我要提醒mini在英国总部的高层们带足好烟好酒拜访BBC,恳求BBC千万别在英文媒体放大这件事。但好像已经晚了,BBC已经发出声音,评论狭隘过激民族情绪云云。即便如此,亡羊补牢,还有一件事要处理好,就是去找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恳请他们的网军别拿着BBC英文圣旨翻译成中文来酸别人。即便对这些习惯搅的生物来说,也有些屎不适合放到微波炉里加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