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对俄乌军事形势上的理解与对乌军可能反攻策略的估计(上) -- 紫气
内容
本文相关的其他文章请看公众号:
内容一.对战争爆发的理解
2022年的俄乌战争的开始是多方合意的结果。
如果我们今天去观察在 2022年2月24日俄乌危机爆发之前的军事政治局势,我们可以说这次危机发展到全面的军事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场战争注定会到来,在2014年后,当前直接参与到危机中的各方均非常清楚,各方的尔虞我诈和战争准备均进行的如火如荼,大家合意的把危机向全面军事冲突发展,区别仅仅在于谁的准备工作更充分与时间站在谁一边。
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实际上的乌克兰已经处于内战状态,这是战争之前的战争。2013年亚努科维奇被西方主导的颜色革命逼下台后,新的乌克兰中央政府采取了极为激进的去俄化策略(包括禁止一切俄语教学和俄语传播,剥夺东南各俄语区自由使用俄语的权利),这导致了两个政治后果:1、极大的刺激了乌克兰境内俄语区民众的情绪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恐惧;2、使得俄国在对维持乌克兰国内政治的平衡性失去了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的俄语区与莫斯科合意达成了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的相关政治议程,并且随着事态的发展导致东乌的顿涅茨克与卢甘斯克居民在之后发起了独立公投宣布独立。这又直接导致了两个重要的政治后果:1、乌克兰新的中央政府开始使用军事手段和某种程度的恐怖主义手段试图恢复对俄语区的控制;2、西方国家嗅到了进一步利用乌克兰对俄罗斯实现挤压的地缘战略机会。
随着乌克兰中央政府重兵进攻东乌,到2014年8月左右,实际上乌克兰中央政府已经控制了顿涅茨克与卢甘斯克3/4的土地,并且对东乌两州的军事力量造成了重大的杀伤(如果我们今天回到当时看战线情况,我们会惊讶的发现战线已经极为接近俄国边界,这是简中网上被忽视的战前之战,简直如同1950年7月在北京看朝鲜战争的样子)。如果按照这个路径发展,毫无疑问乌克兰中央政府将通过内战的方式重新恢复对东乌两洲的控制,而这种控制将固化乌克兰对俄语区的政治清洗与文化清洗政策的同时决定性的排除俄罗斯在当地的政治影响,使得北约得以接受乌克兰成为一个现实可能性,在地缘安全角度等于西方通过乌克兰中央政府实现了对俄罗斯核心地缘利益的剥夺。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不得不实际派兵进入东乌两州做战,实现了对乌克兰政府军的反推。随着俄罗斯的直接下场,军事上东乌两州的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乌克兰中央政府被迫宣布进行全国动员,准备对存在俄罗斯军队的东乌两州采取新的攻势,但扩大战争对于乌克兰的中央政府存在很大的政治风险,因为其不能确信普京还将会投入多少力量在东乌,西方又会投入多少力量在基辅;2、俄罗斯与东乌两州收缩兵力积极准备进行防御,俄罗斯评估认为当前的政治经济局势下俄国未能做好在东乌更大规模投入军事力量的准备,俄国面临严重的西方制裁导致的经济问题,同时俄罗斯的军事改革被实际证明是失败的。
基辅与莫斯科在这个时间点均未做好扩大战争的准备,双方均需要让时间站在自己一边。
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在政治上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两阶段明斯克协议:1、乌克兰政府在宪法上承认东乌两州的特殊地位;2、双方停火并撤退重武器;
实际上我们知道,在乌克兰没有人需要和平!明斯克协议所达成的7年休战只是各方为准备下一场战争所进行的必要准备时间。
a.俄国方面:
在2015年的俄国,普京的俄罗斯在外交上相对孤立,在国内政治上面临俄国自由派的严重制衡,在经济、金融、信息、能源、工业产品与技术等等方面高度的依赖西方,实际上当时的俄国离开西方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离开西方的工业零件连维持其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与扩产都难以满足。俄国不得不面临一个困境,如果当时就全面介入乌克兰危机,莫斯科是否能维持俄国的经济和财政6个月?
同时军事上俄国全军无法实现师旅级别的整建制冷启动,号称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俄罗斯无力在东乌地区投入哪怕一个机械化师,只能抽调各部队中维持了战备状态的连营级别单位组建BTG来进行干涉,根本没有扩大战争规模的军事资产和人力资源准备。但普京在明确了一系列的政治决心后,开始了重建俄国经济模式与军事机器的相关工作,如果没有重大的外部事变,普京相信在乌克兰逐步建立优势并重获关键影响力只是时间问题——俄国确定时间在莫斯科这边。
在2022年,我们知道面临极限制裁的俄国在经济上基本稳定了其整体架构,维持了卢布的信用并建立了基于俄国堡垒经济模式下的循环。军事上俄军已经摆脱了2015年的历史低谷,能够实现30到40万人在前线以师旅级别进行长期作战,初步恢复了大陆军传统下的军事强权的基本能力。国内政治角度,普京得以建立其在国家政治中的绝对核心地位;在外交上俄罗斯今天实际上比任何时候都活跃,并且在乌克兰危机的持续深化中保障了世界广大中间与边缘权力国家对其的某种“同情”或者“中立”态度。
b.乌克兰方面:
在2015年的乌克兰,基于内战的原因和长期以来的腐败无能,乌克兰的经济其实已经陷入难以为继的程度,财政上乌克兰要发起新的全面进攻必须寻求外部援助。军事上经过内战的消耗与政治上的原因,乌克兰军队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大量的部队要不被消耗掉,要不对于参与内战毫无兴趣,意志消极。新动员的部队缺乏训练与装备,作为填线兵力尚可,作为进攻的主要力量完全缺乏能力。
基辅知道,在第二次明斯克协议后,乌克兰作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已经失去了可能性,基辅除了彻底的,全面的向西方出卖一切,否则不足以维持其中央政府的基本权力,依靠基辅自己是毫无可能在未来应对破关而出的普京的怒火:长期来看时间不在乌克兰一方!
基辅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手段:1、极化政治和文化清洗,重新组建军队和政府的官僚系统,强化社会面上的仇俄主义,进行意识形态上的组织;2、全面的满足西方一切基于地缘政治原因的诉求,配合西方一切政治议程,换取西方对其的援助与支持(基辅甚至在台湾与香港问题上也有对西方的一些策应);3、全面扩军备战,开始实现其北约化编制,构建东乌地区的堡垒地域,通过不断的战场建设来切割和挤压东乌两州的战场空间,利用其远比东乌两州更强的人力资源和战争潜力压倒对手,准备在俄国做好战争准备前恢复对东乌的控制,制造既成事实的局面。
基辅知道,在明斯克协议还被莫斯科备战所需要时,无论基辅怎么违反协议都将只被有限的反制,同时也可以作为强化美西方在乌克兰投入的捆绑方式——基辅知道短期内时间还在乌克兰一边。
在2022年,乌克兰实际上几乎实现了其战略所设定的目标。1、在意识形态上建立了反俄的政治正确,重新组织了其官僚体系与军队指挥体系,恢复了对社会和军队的掌控力,保障了基辅的命令得以有效推动;2、基辅基本上强化了与北约的军事和情报联系,获取了西方对于其军事与财政的持续援助,得以实现军事资产的扩大;3、通过强化筑垒地带的建设,乌克兰军队实现了对东乌两州的挤压,在明斯克规定的停火约定下发起了三次以上的大规模攻击,基本上消耗了东乌两州大量的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实际上到2022年2月之前,军事上和社会面上东乌两州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如果没有俄罗斯的全面介入,最多几个月基辅将有可能完全控制东乌两州。
军事态势上,乌克兰已经在东乌两州部署了不低于15万-20万部队,同时在后方依然在不断组建预备队,并且修筑了大量的堡垒地带。这种安排本就是基辅打算要不在俄罗斯小规模干涉的情况下维持其战场优势,要不在收复东乌两州后在整体上顶住俄国若干时间后的跨界打击所进行的战争准备(收复东乌两州后,基辅有政治威望处理放弃克里米亚的问题而存在加入北约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莫斯科是否会越境攻击存在很大的决策困难)。
基辅对莫斯科打时间差的军事策略大获成功。
俄罗斯绝对不能接受基辅重新控制东乌两州的后果,无论是政治上,外交上还是地缘安全上:相关的论述在之前关于乌克兰的文章中多有展开。俄罗斯即使没有完成好全面的战争准备,也不得不在基辅构建的战场形势下被动的提前进入战场。
事件发展到了这个时候,连美国都可以提前预告俄罗斯将在乌克兰发动战争了,甚至可以精细化到几天之内。
c.美国方面:
基于以上一揽子对于乌克兰与莫斯科采取的策略的估计(包括对莫斯科备战准备的估计),以及整体上美方对于战略挤压和撕裂俄罗斯的总体战略路径(之前的文章分析过),美方认为在西方整体上因为政治体制和文化原因无法采用直接军事动员方式介入乌克兰危机的现实下,通过积极的利用基辅打代理人战争,同时采用步调一致的经济制裁可以极为有效率的消耗俄罗斯,甚至寻求一个战略决定性的结果:华盛顿认为莫斯科在此种情况下难以坚持,同时有利于收割捆绑欧洲转而在亚太集中力量对付北京。
无论乌克兰当面战场的战争结果如何,最终的停战线在哪里,华盛顿认为时间在美国一方,这场战争“必要”、“短促”、“高收益”且“安全”。
总体来说,连默克尔都事后承认明斯克协议是为武装乌克兰争取时间的战略欺骗,拜登都直播了战争的开始,而普京在2014年就开始准备经济上与西方脱钩,所有今天能为俄罗斯坚持战争所做的外交、军事和经济准备也同样是在明斯克协议下掩耳盗铃的7年“和平”下实现的。
无论早晚,莫斯科一定会出兵乌克兰——这是各方合意的结果,这也是避免不了的战争。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内容二.对这场战争军事形势的理解
(1)俄国已经渡过最危险的军事阶段,乌克兰失去唯一赢得主动的战争窗口
在普京下令俄国部队进入乌克兰开始,俄国面临的军事形势就是极为恶劣的。在战略突然性上俄国人没有突然性,在战役态势感知与情报上,俄国也未能形成优势。更为严峻的是俄国人能够在第一时间投入乌克兰的战场机动兵力只有约五万人左右,而当面乌克兰的一线主力部队不少于20万人,并且已经形成了良好且广泛连绵的筑垒地带。
莫斯科是不可能依赖初期投入的军队正面击败20万乌克兰军队的防守,也不可能采用快进快出的方式去寻求改善东乌两州的战场态势:乌克兰军队重兵猬集,且在过去七年的内战中百炼成钢,无论是战斗技能还是战斗意志均不是一只弱旅,后勤与情报上得到了北约的实际支持,政治上也完成了所谓的“纳粹化”。
需要强调的是,理论上较为容易的快进快出的惩戒性作战实际意义就是莫斯科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彻底失败——因为俄国军队如果不能完成恢复东乌二州的土地并改变战线集中于靠近俄罗斯边界一侧的情况,普京面临的军事形式就是暴露莫斯科战争意识上的软弱和军事准备上的严重空虚,将会极大强化北约通过基辅进一步压缩俄国的意志和自信。
如果出兵,志在全胜!普京的战争目标在2月24日的宣告中非常明确:要在乌克兰实行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翻译过来本质就是在军事上剥夺北约通过基辅再次威胁东乌两州和克里米亚的能力,政治上结束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可能性或者建立足够稳固的缓冲带隔离北约和莫斯科。
基于战场态势和敌我对比的情况,俄国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通过勇猛的突袭打乱乌军的指挥中心,使得在东乌的20万乌军丧失集中指挥,在俄国突然袭击下不能有效的形成一个全局统一的军事行动,各自为战便于俄国逐步蚕食消灭(之前实时更新的文章强调了这个部分)。同时也要避免基辅有能力在战争的第一时间就动员足够的预备役部队形成反冲击,使得战争的进程在俄国可以掌控的范围里发展,为俄国逐步投入力量赢得时间。
整个第一阶段的战斗可以说俄国与基辅各有所得,虽然没有实现莫斯科的最优想定,但是整体军事态势开始向有利于俄国的方面倾斜,尤其是对比开战前的战线来说非常明显(关于这部分的评价之前文章也有涉及)。基辅在第一阶段的军事表现确实没有能够实现利用防守方的兵力转运优势和战场建设优势实现对俄国军队的拦截,包围与歼灭,这实际上是乌克兰赢得这场战争的唯一机会。在这个阶段结束后,乌克兰面临同样收缩战线集中兵力的俄罗斯,已经不可能实现对其整建制消灭的目标了,也就失去了主动引导战争走向的权力。
基辅实质上在第一阶段弃东乌20万精锐部队于不顾,指挥上陷入茫然和失能的状态,完全没有调动他们做任何有意义的军事动作。虽然普京未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基辅,但实际上战争的发展变成了俄军用火力和逐步动员加强的人力一步步的蚕食乌克兰在东部8年来经营的全部军事资产,乌克兰在整个战争发展到目前来说只在2022年9月组织进行了一次较为主动的攻势行动(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有专文论述),整体上很好的使得莫斯科能够在战争的延长中逐步过渡到战时体制的运转。
俄罗斯在军事上实际已经渡过了最危险的阶段,也就是战争开始时候的阶段。如果基辅能够在战争爆发的开始就积极的统一调动军事机器,对显然数量和后勤能力处于极度虚弱的俄国攻击部队发起攻击作战或者包围作战,或者在马里乌波尔围城战的时候积极的进行解围并配合在其他战线进行反击,而不是坐视马城的陷落,今天乌克兰的战场态势将要好很多。
无论互联网上如何嘲笑俄国人,实际上俄国在战争开始到2023年的4月,始终整体上保持了对于乌克兰的攻势,而乌克兰始终在泥地里不断用高损失在添油,大量的乌克兰的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被虚耗在意义不明的堑壕战里面——没有攻击行动的防御战是如何能导向战争的胜利的呢?
在东乌俄占区并入莫斯科后,俄国基于公投在政治上已经实际完成了全面战争状态的政治准备与相关战时体制的全面转型,这点往往被简中互联网所忽略。这也就标志着乌克兰彻底的失去了在战场上赢得战争的机会,无论后续乌克兰如何渲染其发动反攻,这都只是生意而不是主义。
(2)美国面临军事选择上的困顿和目标管理上的混乱
乌克兰战争现在进入相持阶段实际上也是出乎华盛顿的预计之外的,特别是莫斯科还能够在经济上继续支持这场战争并且目前还看不到战争潜力枯竭的迹象。正是因为莫斯科的坚韧与乌克兰的激烈抵抗才导致美国最佳策略失败,美国现在不能不持续投入资源来支持乌克兰抵抗,从而陷入了战略目标管理混乱和军事选择困顿的局面。
美国的最佳想订应该是挤压俄国,如果俄国不动手,就挤压到底,如果迫使俄国军事进攻乌克兰,那就牺牲乌克兰,使得欧洲直接与俄国面对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迫使欧洲整体别无选择的基于安全依附美国,同时在能源、金融与供应链角度收割欧洲(目前的全部制裁或者地缘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成立,程度还更为坚固)。
美国原本认为俄国一打,要不莫斯科应该是速败(因为经济制裁与无力维持战争消耗),要不是乌克兰应该是速败(所以才有英国说的建立流亡政府的安排),怎么都不可能出现长期相持的局面。
无论是莫斯科速败还是基辅速败,美国在地缘上的战略获益一点不少,欧洲与俄国的能源脱钩一样成立,同时可以迫使欧洲持续投入军事资源帮美国“管理”或者牵制俄国(比现在急迫且应激程度更高),华盛顿在欧洲投入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摆平俄国或者捆绑欧洲来收拾亚太局面(要不俄国退出地缘战略博弈的棋局,要不欧洲的捆绑程度比现在要高,更容易协调一致立场,对一带一路的破坏更大)。
欧洲现在也可以用乌克兰牵制美国来进行博弈,利用美国帮欧洲一直削弱俄国的同时基于乌克兰的隔离保持最低限度的战略自由度与时间缓冲。欧洲的确不能失去乌克兰对俄罗斯的隔离,乌克兰的存在与对俄国的隔离是欧洲的千年大计的地缘结构的基石所在。所以才有马克龙说的“乌克兰不能失败,俄国不能胜利”:哪怕欧洲明明知道这场危机欧洲付出了巨大的战略代价也不能不入局。
但美国其实不希望乌克兰战争打成这样,美国的战略利益因为乌克兰战争的长期化与莫斯科和基辅的坚韧而面临出乎意料的结果——美国模糊了针对北京进行战略遏制的斗争主线,并损失了美元信用,长期来说将带来极为严重的灾难性后果——相关分析在前面几篇文章多有论述。总体而言,对美国来说乌克兰打得太好了,对欧洲来说乌克兰打的还不够好。
正因为如此,美国不但发生了流浪气球的事件来刺激美国国内的政治议程从聚焦乌克兰危机转移到聚焦北京威胁上,更在不久前发生了出卖乌克兰的泄密事件,这个事件显然带有美国国内政治斗争与党派竞争的深刻痕迹,是美国希望尽快结束在乌克兰的投入而转移资源集中到与北京的竞争上的这派政治势力越来越焦虑的现实反应。
美国在乌克兰的战场当面缺乏直接介入的军事手段(美国深度担心直接介入乌克兰战场会导致北京直接支持莫斯科,这样代理人战争将发展成美国的直接战争,在政治和经济上不可想象,基于地理原因在军事上缺乏赢的可能性),又因为乌克兰投入了美国、民主党和拜登过度的政治信用而面临两难局面:不能输但是不知道怎么赢。战略目标上的混乱导致的内在结构性矛盾将日益深刻影响乌克兰战争的相关局势和发展脉络。如果乌克兰在今年上半年不能在军事上取得值得一提的成就,华盛顿将难以将乌克兰危机歹戏拖棚到2024年大选年,拜登不得不考虑寻求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软着陆。
基于以上的情况,俄乌双方同时存在相持性消耗(实质是俄国与美国互相消耗,欧洲存在战略缓冲余地)是符合北京的利益。北京应该在整体上对乌克兰危机的发展发挥一些边际影响,任何时候都应避免首先直接介入乌克兰危机。
北京应该尽量维持在这场战争的中立性和沉默守门员的角色,不应该在一般军事资产上对俄国或者乌克兰形成输出,也不应该在政治和外交上过分介入调停,北京应该在一个善良守序的阵营角度发挥文化、外交和经济影响力,并同时利用俄乌相持的形式推动一些重要地缘议程的发展。
内容三、对当前战线的理解
1)目前战场的整体军事地理博弈空间对乌克兰不利
当前的乌克兰危机的狭义军事地理博弈空间被严格限定在乌克兰国境线以内,在可预见的未来均没有突破的可能性。对这个博弈空间的理解是谈论这场战争的一个基本面。
a.地形上:
乌克兰的国土面积约为60.37万平方千米,乌克兰东西长约1300千米,南北宽约900千米,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属于中等纵深的一个地幅,而黑海的存在使得乌克兰一翼均处于自然屏障的隔离状态中,对于在该地域作战的相关方来说都可以算是节约大量的兵力(德国纳粹的计算是,黑海等于50万大军。目前“这50万大军”基本偏向乌克兰)。
此外,乌克兰位于东欧平原的东南部,地质基础十分古老,地形以高地和低地间隔分布为主。主要的高地包括沃伦-波多尔高地、第聂伯河沿岸高地、顿涅茨岭等,主要的低地包括第聂伯河沿岸低地和黑海沿岸低地等。
乌克兰的高地海拔约为200米至350米之间,而低地海拔约为100米至200米之间(目前的主要战场区域),地势起伏十分和缓,在军事角度类似的地形可以非常方便机械化部队展开。
b.水系上:
第聂伯河是乌克兰最大的河流,也是欧洲第三大河,首都基辅就在第聂伯河沿岸,该河流自北向南流动,分割乌克兰东西部,是乌克兰主要的水系,也是在军事角度存在明确的地理天险性质的主要自然条件。
对在乌克兰维持战线来说,第聂伯河是一个非常节约兵力且有利于防守的唯一能建立军事稳定的地理屏障,在乌克兰的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标意义:
对于乌克兰来说,第聂伯河是最终的后退停止线,一旦第聂伯河无法坚守,整个基辅就等于失去了在战争中维持国家最后的机会;
对于进攻者来说,突破第聂伯河要不就意味着获得整个乌克兰指日可待,要不作为一个攻击顶点可以从容转入稳固的防御来实现对乌克兰的分割。
c.气候上:
乌克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纬度并不是很高,冬季最冷月均温位于东北部,大约为-8℃,夏季时全国平均温度大约为20℃。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乌克兰存在广泛的厚实黑土平原,传统上认为在降雨季或者融雪季将是乌克兰的翻浆期,道路泥泞会限制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机动和后勤补给的效率。
在特定的季节,乌克兰的经济社会生活与军事行动均高度依赖公路、铁路及河流进行活动。但是4月后乌克兰的翻浆期就将结束,传统上这将是机械化部队开始活跃的时期。
总体来说,当前乌克兰危机的狭义战场空间是被高度压缩了的。攻守双方在地理上面临黑海、第聂伯河与国界线的切割——俄乌目前主要的战场地幅主要集中在第聂伯河沿岸低地和黑海沿岸低地。在这个战场里,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御方都其实缺乏有利的地理屏障对其部队侧翼和后勤路线实施保护。
在这个广泛平滑的战场空间里,任何一方都不享有绝对安全的后方与侧线,指挥官要不必须实现对敌方部队组织和指挥的打击使其混乱,要不通过足够的兵力密度或者兵力机动或战场侦察调配火力来进行填线,基本无从节约兵力。
因此从军事地理逻辑上目前的乌克兰战场不存在绝对意义的要点,所有的要点要不就是大型城市,要不就是沿着铁路线和公路线集约的交通枢纽:这些要点均无法在军事上构成一个地理屏障从而形成一些稳定结构,其要害作用更多体现在对于支持体系作战上便于后勤和部队调动上的便利(如果对手是具备强大组织力、野战能力和应急工程能力,其实是有办法建立新的后勤补给线路实现深远穿插而可以弃坚城于不顾的)。
总结下来,尽管地理是公平的,但是这个地域战略上对于防守方来说较为不利,战场总体平滑又被第聂伯河与黑海包围,与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国境线又不能逾越,后勤线路始终处于威胁下。同时乌克兰的政治中心基辅实际并无可以依靠的地理屏障拱卫,随时面临被具备深远穿插能力的攻击方或者经过白俄罗斯边界或俄国边界突袭的敌方部队所威胁。
全局上防御方难以节约兵力进行防御,必须依靠足够数量的部队保障战线的联系和纵深防御的弹性。
这样的特点也决定了乌克兰在进攻和防御上必须有侧重性的资源配置,从而限制乌克兰能进行反击作战的部队规模,行动路线与攻击顶点。
2)当前俄乌形成的战线形态对乌克兰有利
目前俄国与乌克兰的战线绵延1000多公里,整体呈现一个弓型结构。这个战线的顶端是起自特罗伊茨克,底部在武勒达尔至马林卡一线,尾端弯曲连接到赫尔松。
这个弓型战线体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
1、俄国整体在外线作战,乌克兰整体在内线作战
俄国在整个弓型战线的外侧,整个战线外侧俄军两端相距上千公里,互相之间兵力转运和调动困难,由于整个战线外侧两端的联系缺乏铁路和公路的足够连接(原本乌克兰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以中心城市放射性发展,俄国战区的交通禀赋天然弱,俄国的战线两端的调动等于是在走弓背),俄国除了在国内进行就近补给外,想实现两端战线的后勤转运或者隐蔽转运兵力非常困难。换言之,外线的俄军可以视为在整体上被分隔为若干个战区,各自负责当面之敌的进攻或者防御,纵向联系(南北)显著弱于横向(东西)联系。
乌克兰位于整个弓型战线的内侧,整个乌克兰的战区整体是一个版块,整个乌克兰的铁路系统和公路系统在内线保持了一个连贯性与网格化,乌克兰在整个弓型战线向内的向心区域设立后勤中心和部队集结地,就可以使得乌克兰的兵力和资源调动非常便捷,转运兵力到战线任意一点的距离和方便性远远强于俄军。
2、俄国占领区纵深较浅,乌克兰战场整体防御形态完整
俄国的战领区被国境线与黑海所包围,整体被弯曲成一个弓型。在这个弓型的北端,一边稍微后退就将逼近俄国边界与俄国在其国内建立的兵力和物资集结地库尔斯克-别尔哥来德地区;在这个弓型的南端被第聂伯河与黑海切割,俄军整体上纵深的距离平均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并且接近克里米亚和马里乌波尔,整体后勤路线高度依赖俄国国内经过较长运输线路与通过黑海沿线和经过克里米亚的狭窄口径向战场进行补充;在整个弓型的武勒达尔至马林卡一线底部是俄军南北两大战区的连接部也是兵力转运和战役配合的重要通道(该地区有一条对俄国来说属于战略铁路的经过伊洛瓦斯克的铁路线),是整个弓型战线“应力”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俄乌最有可能形成会战的区域。
总体来说俄国战线整体基本没有很强的防御弹性和进退余地。
乌克兰整体在东乌建立的防御体系和在战时加强的工事基本在态势上是互相联系紧密且形成一个广域的战场,乌克兰在整个地域内有足够的防御纵深和进退空间来进行作战(与俄国正好相反),并且整体上的后勤体系与北约陆上联通完整。俄军的整体进攻的每一步都是战壕与鲜血,而乌克兰是可以通过空间去换取俄国人的有生力量的损耗的。
在整个弓型战线的内围,乌克兰人不害怕在一定时空范围里退却与防御,这是一个绵延且完整的体系。
总体来说,战线反应的形态证明了三点:
a、乌克兰内线作战是防御方态势上的自然优势。乌克兰在过去7年经营是很成功的,是基于自身军事能力和对未来战场情况的预计做了非常有效的应对。
b、俄国外线作战是进攻方态势上的自然劣势。俄国整体上缺乏战场纵深,后勤与兵力转运上存在隐患,就像去年文章表明的——俄军战线始终处于“紧平衡”,这是俄国现在军事能力决定的。
c、地理空间对俄国的宏观优势(俄国具备随时在整个战场侧翼开辟第二战场的地理权力)和战线上对俄国的微观劣势(俄国必须在整个战线上维持平衡,避免后勤线的风险和政治上的风险)共同构成了当前战场局势的一个相持。
内容四、对乌克兰春夏反攻的预计和俄国的应对
1)乌克兰的组织能力
通过目前可以掌握的开源情况,我们可以做下面的总结:
1.乌克兰为这次大规模战役反攻的组织能力进行了军制的改编,完善了前线指挥体系,并且至少新组建了两个军级单位(按照消息来说应该是新编第9军与新编第10军)。这两个军级单位的总编人数大约是6万-8万人左右,非常可能是本次春夏乌克兰反攻的核心机动部队。其他目前在战线上的精锐部队或者目前在前线的国民防卫旅应该处于策应袭扰攻击状态或者当面防御状态,难以集中起来作为机动攻击核心使用;
2.乌克兰得到了西方良好情报与指挥体系的支持,在23年2月份乌军数十名高级参谋去美军威斯巴登基地进行兵棋推演,美国在整个反攻计划中处于一个重要的设计、组织与沟通角色上,深度介入了本次反攻的决策过程(有情报显示美军欧洲司令Cavoli是美国与乌克兰协调春夏反攻计划的核心高级将领);
3.美国和乌克兰为本次反攻进行了大量的物资准备,包括坦克,装甲车,防空系统与远程火炮系统。从关键物资弹药角度,我们从开源情报上可以发现目前美西方为乌克兰准备的弹药包括但不限于:
各式反坦克导弹与火箭筒共7000枚(包括1500枚标枪反坦克导弹、500枚陶式反坦克导弹与5000发反装甲火箭筒);
各式步兵战车25毫米炮弹共180万发;
各口径榴弹炮弹共57万发(包括2万发122毫米炮弹、4万发130毫米炮弹、5000发152毫米炮弹、4000发155毫米布雷炮弹、1000发155毫米精确制导炮弹、50万发大概率由韩国“租借”给美国的155毫米炮弹);
122毫米火箭弹1万发;
迫击炮弹约17万枚。
从以上情况可以推测,乌克兰本次的春夏反攻总机动兵力大约4万-5万人左右,其他策应和参与防御的部队与当前战线的兵力相当(这些部队很难脱离战线转入机动作战,除非有对应的填线部队进行替换)。
目前俄乌双方一天消耗的炮弹数量约2.7万发,其中俄军约20000-23000发左右,乌军约3000到7000发。考虑到这是防御作战,如果乌克兰发动反攻,在主要战役方向上集中火力进行准备,最低标准也应该与俄军目前的炮弹消耗量持平或者要超过。乌军储备的物资按照目前俄乌战场的消耗程度看,我们可以推测乌克兰的炮弹维持整个战线与攻击作战不超过20天应该是可以支撑的,极限超过30天以上将面临弹药匮乏的问题,并且不易于补充。
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中作为战场压制火力核心的155毫米的榴弹炮是乌克兰目前能维持进攻作战的关键,美国强制转移韩国的50万发炮弹将是本次反攻的核心资产,如有能力跟踪这批炮弹的转运时间、路径、集散地和分发方式将非常有利于判断乌克兰发起反攻的时间和路径。
2) 乌克兰可能的反攻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总体来说目前对于乌克兰可能的反攻方向总体预期依然还是没有超过在2022年9月评论乌克兰第一次反攻时的观点——也就是基于弓型战线的特点和地理空间的特点,只有在整个战线的弓型结构的底部(也就是南北两端的连接线上)发起反攻才是能够全局动摇俄军战线的方向,并且容易形成战役突破甚至形成会战——在去年的表述是“乌克兰应该在赫尔松到马里乌波尔一线选择可以纵向切割整个俄国黑海占领地域的方向进行攻击,比如从顿涅茨克州方向对马里乌波尔方向进行攻击”。
基于今年的情况,在这次乌克兰的春夏反攻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再进行一些估计。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从个人判断做了概率排序,实际上这些地方都是在上千公里战线上挑选出来可能是属于乌克兰可以选择的或者应该选择的反攻方向。
随着乌军全线袭扰和调动俄军,在释放战场欺骗的信息和调动俄军的基础上配合北约良好的战役侦查能力寻求俄军兵力动态配置的薄弱点,拉扯出俄军战线的漏洞进行突破是乌克兰的必然策略——所以任意方向的突破都是合理的,概率都是在动态博弈中产生变化。
乌军可能同时在本文预计的若干地方同时发起攻击,或者集中力量在一处进攻,或者在本文完全不能预期的地方进行突破——但是笔者相信如果不是下列几个方向是很难构成对当前俄乌战局的全局影响。
以下的概率估计也仅仅作为一个目前战线结构下合理的静态意义上的推演。
a. 乌克兰低概率会选择赫尔松地区作为主攻方向
赫尔松地区乌克兰的出发阵地与俄国的防御区隔着第聂伯河相望,该区域如果能实现强渡发起攻击当然会对俄国整体产生重大冲击,因为该地距离克里米亚极为接近。在过去的乌克兰的战场实践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俄国还是乌克兰都很难在无人机配合炮兵精确打击的杀伤链下实现突破,整个俄乌战场涉及河流的成功战例都是沿河攻击,凡是涉及渡河的均以失败告终。该区域的特点在22年9月的文章中做过分析。
我们推测在该区域,乌克兰可能做很多的袭扰渗透作战,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战役突破,如果乌克兰选择在该战线进行反攻,将非常可能面临攻击部队被放过河后被俄国反包围歼灭的危险局面。
该战线俄军只需要保持远程炮兵的火力封闭与空天军的战场掩断就能形成良好防御,非常节约防御兵力。
b. 乌克兰中低概率会选择斯瓦托夫方向作为主攻方向
斯瓦托夫是俄军在乌克兰东北方向最重要的交通枢纽,连通着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和卢甘斯克州。一旦斯瓦托夫丢掉,俄军在东北方向的补给线就会被切断,俄军绝对无法接受斯城丢失的后果。
乌克兰会认为斯城是俄罗斯东部侧翼的脆弱点,在去年的乌克兰反攻的时候,一度乌克兰的攻击前锋已经逼近这个超级交通枢纽,但是俄罗斯在整体溃败的情况下针对斯瓦托夫乌军的攻势发动了坚决的反击,迫使乌克兰的攻击停止。现在可以观察到的一些迹象表明乌克兰又加强了对该方向的渗透与袭扰作战,并且随时有将新编的机动部队向北线移动的迹象。
但是目前俄罗斯在该地极大的加强了防御,并且该地较为靠近俄国边界和俄国在其国内的核心兵力集结地库尔斯克。如果乌克兰真的将其主要机动兵力向该地域投送(军级别的机动兵力投送是无法隐藏的)将面临俄国断然从国内向整个乌克兰北线攻击侧翼开辟第二战场的风险。
乌克兰虽然目前在该边界线进行了一些防御布置,但是由于该地域过于接近俄国本土,俄国支援和反击的响应速度会很快,后续兵力支持的能力也很强,不易于形成突破。一旦乌克兰在该方向上的突破不顺利或者损失过大,乌克兰将在很长时间里失去再发动攻击的能力。
针对斯城的突击是真正意义上的虎口拔牙,并且对整个战线的结构影响相对较小。
c. 乌克兰中等概率会选择波洛伊方向作为主攻方向
波洛伊位于扎波罗热州,是多条公路的汇聚点。选择该方向作为主要攻击方向是一个非常直接战略的选择。如果乌军可以突破波洛伊就可以直接威胁克里米亚外围,切断E105公路并且可以策应赫尔松方向乌克兰渡过第聂伯河,夺回扎波罗热核电站。如果该方向乌军实现战役突破就可以标志着整个俄军南部战线的崩溃。
俄国在该地的困难主要是背对黑海和重要政治象征克里米亚,俄军纵深太浅没有任何后退回旋余地,并且该地无任何自然屏障可以借用作为防御支撑。
乌军在该方向投送兵力较为方便,总体上后勤组织和后勤路线都比较方便与安全,不易被俄军切断,进退比较自由,并且可以容易得到其他战线策应进攻的帮助。
乌军在该地最大的困难就是自去年起俄国在扎波罗热一线修筑了大量的工事并且配属了比较多的兵力。从目前综合各信息来看俄军的全战线的重点布防是梅利托波尔以北地区,里外里至少叠加了三层防御。
乌克兰如果选择在波洛伊进行突破,这是一个给直球的作战想定。这种威胁已经被俄军统帅部多次推演过了,毫无新意。乌军在该方向上的进攻非常可能打成僵局而对战线不产生影响。
僵局对基辅来说就是“政治失败”。
d. 乌克兰中高概率会选择戈格尔洛夫卡方向作为主攻方向
戈格尔洛夫卡位于北顿涅茨-顿巴斯运河畔,距离顿涅茨克城以北50公里处,市内坐落着化学企业“Stirol”和多家采煤公司。戈尔洛夫卡是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最大的居民点之一,是顿巴斯重工业中心之一,也是顿巴斯重要的公路和铁路枢纽。
作为北顿巴斯中部通道上的咽喉要道,乌军通过该条通道北上可截断巴赫穆特(阿特木斯克)俄军后路,南下则可以严重威胁目前重兵攻击阿瓦迪夫卡俄军的侧翼与后勤补给,同时更重要的是乌军夺取戈格尔洛夫卡可以切断俄军重要的战略补给路线E50公路与威胁E40公路,割断卢甘斯克与顿涅斯克的联系。由于戈城较为靠近弓型战线的中间底部,乌克兰向该方向转运兵力和发起突袭是较为方便的,乌克兰的机动部队目前部署的区域与该方向距离相对不远,攻击路径通畅,战役组织较为便利。同时该区域属于俄军两个攻击峰线的连接部,从目前看俄军在该连接部存在空隙。
戈格尔洛夫卡如果失守,整个俄军弓型战线的底部将更严重的向外“凸”出,对马林卡到巴赫穆特一线的战局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动摇整个俄国战线中部的形势。
由于戈格尔洛夫卡对整个卢顿两州重要的联络作用,自2014年以来戈城总体上一直为顿涅斯克人民军所控制,同时该城规模较大,区域内矿山较多,易于坚守。乌克兰想迅速取得对戈城的突破非常考验乌军的攻坚能力。
选择该地作为主要战役方向的主要风险是如果不能实现对戈城的迅速突破,钝兵坚城之下,乌军肯定会面临俄军直接的南北夹击和包围,并且攻击出发阵地和后勤转运地也容易被俄军所威胁。
总体来说对戈格尔洛夫卡的攻击是一个较高杠杆的攻击方向,但是战场态势上乌军需要进行一场嵌入作战。
e. 乌克兰高概率会选择沃尔诺瓦哈方向作为主攻方向
沃尔诺瓦哈是顿涅茨克市连接马里乌波尔市的重要战略城市,沃城有一条高等级公路直接通向马里乌波尔,相聚马城仅仅50公里。同时我们要关注到沃尔诺瓦哈同时位于整个弓型战线外凸部的顶端“武勒达尔至马林卡区域”的俄军一线的侧后。
2022年冬季俄军开始逐步向武勒达尔、马林卡和巴赫穆特开始攻击行动的时候,我们就判断俄军的一系列反击并非俄军打算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作战,而是为了打乱乌军的进攻准备和进攻节奏,破坏乌军可能的反攻的出发地并改善俄军的防御态势所进行的攻势防御战略。
其核心要点在于:
(1)俄军需要通过夺取武勒达尔至马林卡一线填平这个弓型战线的最弯曲处,将整个战线由弓背型尽量平滑为一个浅弧形。这一方面可以保护南北纵向联系的稳固,加强卢顿两州的连接,并且可以显著消除整个战线目前紧平衡的状态,强化俄军的防御纵深,改善俄军整体上的战略防御态势。俄军在巴赫穆特的行动也是从属于对马林卡一线攻击的策应。
(2)同时这个拉直战线的过程可以极大的吸引乌军的有生力量过来消耗,如果能顺利实现战役企图则可以顺势破坏乌军在顿涅斯克防御体系的完整性,为后续攻击东乌地区乌军防御体系的底部“斯拉夫杨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顿河君士坦丁罗夫卡-阿特木斯克”一线创造条件,增强俄国后续战略进攻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3)通过不间断的攻势防御方式压迫乌克兰,使得乌克兰在发动反攻的组织上难以实现集结,有生力量和物质准备始终处于损耗中。
基于镜像的原因,我们发现乌克兰在去年整个冬季的防御里始终坚持在上述俄军进攻方向不后退,并且不断的投入有生力量进行抵抗,丝毫不顾及伤亡。
乌军主要考虑如下:
(1)乌克兰的对俄防御和反击的总策略应该就是基于当前战线俄国的弱点进行发展,最低限度稳定当前弓型战线的弧度,更优的想定是将整个战线对俄国的“紧平衡”打破,基于俄国战线的结构化弱点威胁在军事后勤和政治上对于俄国无法放弃且缺乏弹性的目标,总体上期望将战线的弓型结构变得更加弯曲,甚至是折断,把整个战线向卢顿两州内部和俄国边界挤压。如果要维持这个总策略,那么武勒达尔—马林卡到巴赫穆特一线就不能失去。
(2)如果能实现在武勒达尔、马林卡和巴赫穆特一线的向东突破,使得整个战线更加弯曲,这将导致俄国在后续作战中维持防御的极大困难,并且迫使俄国难以组织有效的进攻。因此为了便于乌克兰在春夏对俄罗斯发动反攻,武勒达尔—马林卡到巴赫穆特一线也不能失去。
(3)考虑到如果需要在全线调动俄军或者策应其他方向的乌克兰的反攻行动,乌克兰在武勒达尔—马林卡到巴赫穆特一线也需要吸引住俄军相当一部分兵力,甚至是主要预备队或者机动兵力,在这个地方基于防御方的内线作战便于补充的优势消耗俄罗斯的有生力量,寻求态势的转换。
换言之基于乌克兰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的双重需要,乌克兰在整个冬天把鲜血都撒在了武勒达尔、马林卡和巴赫穆特。哪怕被视为绞肉机,基辅也毫不动摇的继续向上述地方投入新鲜的血肉——无论是防御体系构建完整的要塞区(武勒达尔和马林卡),还是被动因为形势不得不组织防御坚持的火线(巴赫穆特),乌克兰都有足够的意志进行战斗。
从上述逻辑和乌克兰在这个方向投入的沉没成本而言,乌军如果不能围绕这个局部战线形成反击——要不极大缓解武勒达尔和马林卡目前的压力——要不形成战役突破实现反攻——都将难以被基辅所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沃尔诺瓦哈的独特性就散发出来了。该城距离俄乌目前的交战线大概只有30公里左右的距离,非常便于乌军进行攻击。如果乌军战役企图隐蔽得当,攻击迅猛坚决是完全有可能实现对该地的占领的。由于乌军是从内线跳出向外线浅近目标作战,乌军后勤补给和侧翼安全,包括攻击不利时的后退路径均较为有保障,完全具备回旋余地。
沃尔诺瓦哈该地如果被突破将直接形成整个俄军部署的动摇。大概的几种情况如下:
(1)乌军可以选择基于经过沃城的公路直接穿刺马里乌波尔,或向西卷击梅利托波尔防御体系的侧背,配合乌军在波洛伊方向和赫尔松方向随后进行的攻击,动摇整个俄军西部战线;
(2)乌军可以选择向东侧迂回攻击,袭击整个围攻武勒达尔和马林卡俄军的后方,并且切断经过伊洛瓦斯克的铁路线,分割南北两区块俄军的后勤联系和与俄国本土的联络,并解武勒达尔与马林卡之围;
(3)乌军可以在切断伊洛瓦斯克的铁路线的同时直接威胁克里米亚方向。
综上,乌军统帅部与俄军统帅部实际上均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把目光都聚集在武勒达尔至马林卡一线,白热化了,不能不燃烧了。在这个方向俄国当然会紧密盯防,但是如果乌克兰能够利用北约的战役情报侦查优势在动态中调动俄军漏出薄弱环节,或者在其他战线发动佯攻吸引俄军机动部队离开该区域(比如北线斯瓦托夫或者在北顿双子城的战线施加压力),或者在这个方向集中足够力量一力降十会,乌军依然是保有实现战役突破的可能的——毕竟这个方向的杠杆率太高了,值得赌。哪怕乌军只是做出向沃尔诺瓦哈突破的态势都将引发武勒达尔、马林卡与巴赫穆特战局的极大变化,如果在该方向能取得稍许进展,基辅在政治上也可以对美西方有所交代。
3) 俄国对乌克兰春夏反攻的应对
从俄乌战争爆发的整个逻辑梳理到目前战争发展的情形来说,目前俄军对于整个俄乌战场实质的总策略就是在持久相持中基于战争潜力和国际政治经济变化的外部因素有效率的消耗乌克兰,并通过这种间接策略消耗美西方,基于地缘格局的重大转变,直至达成普京设定的目标。总体来说可以简述如下。
a. 军事上:
(1)俄军整体对乌克兰的春夏反攻防御策略考虑的是在南线利用第聂伯河的天然屏障和筑垒地带节约防御兵力,保障克里米亚的绝对安全;中部弓型底部战线通过持续不断的攻势防御破坏乌克兰反攻的节奏,把整个弓型防线的顶部尽量削平;北顿河沿岸向红利曼方向以攻代守并利用北顿双子城构建的防御体系防御;再往北利用俄国国内的战略预备队在必要时候在整个白俄罗斯和俄国与乌克兰的边界开辟第二战场的权力进行威慑。
(2)俄国要顶住乌克兰这次反攻的核心要素是确保自身统帅部始终手里抓着一到两只机动部队作为预备队,并且积极的使用空天军的机动打击能力。随时在因为动态防御过程中判明乌军机动部队投入方向后,始终保有封堵漏洞的兵力资源和军事资产。如果俄国可以做到,基本上可以预期乌克兰在本次反攻中所获将了了,做不到就有一定的风险陷入去年9月北线溃退事件的覆辙。(3)乌克兰的战争潜力同样处于“紧平衡”中。数据显示,2023年对比2021年乌克兰男性20-29岁年龄组下降了125.29万人,降幅达51.95%;30-39岁年龄组下降了86.081万人,降幅达23.66%;女性20-29岁年龄组下降了130.02万人,降幅达56.90%;30-39岁年龄组下降了84.985万人,降幅达23.92%。这表明基辅进行动员组织预备队的能力开始枯竭,本次如果俄军能在防御乌军的春夏攻势中消耗掉两到三万人乌克兰的新编机动部队的有生力量,将很大可能剥夺基辅未来再次发动战役反攻的能力——基辅无力再编组新军重新发起进攻了。客观来说,乌克兰最多还有一到两次主动进攻改善战线情况的机会,但是俄罗斯还有足够资源确保犯错后恢复并维持战争。
b. 政治上:
西方政治体制与福利(进步主义)社会文化体制的政治成本一般很少有人去计算进西方与基辅的战争成本里面,但是实际这个成本高昂且会随时间和局势的发展呈现某种突变性或者成本突然陡峭(或下降)。这个与西方的经济(通胀)情况关系密切且与西方金融和选战关系密切。
在俄乌战争中引入政治体制差异带来的复合成本的概念应该是要被注意到(莫斯科的体制目前比西方更易于坚持战争),这种情况的变化什么时候发生或者程度如何是不好预测,但是是有趋势的,并且是有内生逻辑的。莫斯科应该在耐心的等待这种突变的发生:无论是在美国内部还是欧洲内部。
c. 地缘政治上:
中东的地缘变局、北京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的发展与美国在东北亚、台湾与东南亚折腾出来的地缘风波(莫斯科非常喜欢北京发现自己的南边非常不太平)将在正反两面推动北京在俄乌危机中脚步微妙而细碎的移动(比如后续几个月北京推动因为韩国的问题导致朝鲜在俄乌危机或者半岛问题上产生化学变化也是一个有趣的观察点)。
同时广大南方国家和中间国家在持续一年多的危机中付出的巨大代价或者收益也在正反两面引发一些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现出了愿意推动俄乌危机政治解决的意愿,这都是莫斯科所能借重的。
本次乌克兰的反攻应该就是俄乌危机开始落下帷幕的序章了。
内容五、结束语
在当前情况下,梳理俄乌危机的军事脉络和进行一些军事角度的判断确实只能作为一家之言的小小游戏,这篇文章依然如同过去几篇文章一样,属于作者被打脸文系列: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不相干,这是正常。
从乌克兰危机开始与朋友聊天到今天写完俄乌危机的第五篇文章,一年时间匆匆而过,笔者也会在未来开始新的一段人生课题。
希望世界和平!
这个文章明显的颠倒黑白。中国中央政府要求台湾人、香港人说汉语没有任何问题,否则还叫什么中央政府。如果美国以此为借口入侵中国,绝对是赤裸裸的侵略。那些说闽南语的台湾人,说粤语的香港人一定会放弃成见,团结在中国中央政府周围抵抗美国侵略。
用到乌克兰,逻辑基本一样。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就是乌克兰的台湾、香港。
极化政治和文化清洗,重新组建军队和政府的官僚系统,强化社会面上的仇俄主义,进行意识形态上的组织清洗。
这个仗打到了这个地步,实际上是俄乌两国战争能力很相似的结果,这个韧性和弹性都是苏联的战争能力的遗存。
在最初的乌军的胡乱也类似苏联战争初期的混乱,当然,当时俄军没有抓到机会,获得应有的战绩是可惜,但是也是可以理解和情有可原。
无论谁胜谁败,都是斯拉夫民族的悲哀,也是斯拉夫民族的军事能力的巨大的提高,他还是意味着现代化战争的实力!无论怎样,这个民族在军事能力上获得了极大的锻炼,我们这次国防部长访俄,学习俄罗斯的战争经验,这个做的非常对!
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实际上的乌克兰已经处于内战状态,这是战争之前的战争。
2013年亚努科维奇被西方主导的颜色革命逼下台后,新的乌克兰中央政府采取了极为激进的去俄化策略(包括禁止一切俄语教学和俄语传播,剥夺东南各俄语区自由使用俄语的权利),这导致了两个政治后果:
1、极大的刺激了乌克兰境内俄语区民众的情绪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恐惧;
2、使得俄国在对维持乌克兰国内政治的平衡性失去了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的俄语区与莫斯科合意达成了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的相关政治议程,并且随着事态的发展导致东乌的顿涅茨克与卢甘斯克居民在之后发起了独立公投宣布独立。这又直接导致了两个重要的政治后果:
1、乌克兰新的中央政府开始使用军事手段和某种程度的恐怖主义手段试图恢复对俄语区的控制;
2、西方国家嗅到了进一步利用乌克兰对俄罗斯实现挤压的地缘战略机会。
这是在搞笑吗?乌克兰中央政府不许说俄语的含义等同北京不许中国人说汉语。或者再退一步,北京不许某一特定少数民族说自己的语言,并且要说就是有法律问题,甚至不排除用武力镇压。英文有个词汇叫Linguistic Governmentality,也就是翻译为语言政治性。语言紧连着人的自我定义,也包括着历史,文化,族群认同与相关政治经济权力。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乌克兰与苏联的政治和疆域上的快速割裂并不能保证文化和情感上的迅速分离,尤其是生活在乌克兰俄语区的民族与相关文化主体来说,更是如此。实际上在乌克兰,几乎三分之二的乌克兰人曾经表明自己是俄罗斯人,并且会说俄语,俄语更像是东部乌克兰人的家乡话。显而易见,乌克兰中央政府并非受语言或经济需求的驱动,相反,是基于塑造新民族主义和文化清洗角度进行切割,并且不是用一个合理的方式,更多采用了激进策略。这种情况不引发内战,那才是有鬼,东乌与乌克兰中央政府的内战时间都已经超过全面抗日战争的时间了,乌中央政府的手法是其中重要的“驱动力”。
有一些地缘战略、政治、经济与军事的内容与本文观点是有连接性的,因为实在有点多,也不打算一一搬运了。我也是才知道西西河还存在,之前注册的ID还能找回来也是意外😂,只是过去的内容都没有了。
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公众号看看。
就在西西河,说乌克兰死的丁壮都不止三分之二了吧。三分之二认为自己是俄罗斯人的乌克兰,居然积极扛枪抵抗俄罗斯解放军?还是恰好那些自认是俄罗斯人的乌克兰都处于非兵役年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要不就是妇女?你自己拍脑袋的这些数据真的不自洽好嘛。
1991年乌克兰独立时,大约30%的人能说乌克兰语(但也能说俄语,甚至是读写),70%的人以俄语为母语(有多少能说乌克兰语缺乏数据)。这是历史遗存的自然逻辑:因为在1991年前,乌克兰是苏联的一部分,以俄语为母语的人是绝对多数。
在苏联解体十年后,也就是在乌克兰竭力塑造乌克兰语为官方语言的十年后,乌克兰在2001年做过相关统计:
据2001年乌克兰人口统计,超过14,273,000名乌克兰国民以俄语为母语,占总人口29.3%。俄罗斯人占乌克兰中使用俄语的人56%。另外,5,545,000名乌克兰人、172,000名白俄罗斯人、86,000名犹太人、81,000名希腊人、62,000名保加利亚人、46,000名摩尔多瓦人、43,000名塔塔尔人、43,000名亚美尼亚人、22,000名波兰人、21,000名德国人和15,000名克里米亚塔塔尔人都以俄语作为母语。
根据民意调查,实际上更多人使用俄语,比官方人口统计所描述的情况更流通。2004年,一项由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发表的调查显示,约有43-46%的人口家中使用俄语。
基辅市民日常生活都主要使用俄语,乌克兰中部和西部亦有一定数量的国民使用俄语。
换言之,无论怎么去论述相关的语言问题和民族认同问题,如果将这个作为某个政治议程的核心之一或者作为某种政治行动的理由之一,这都是基于政治利益或者族群利益,根本没有什么基于历史文化和自然逻辑的必要性可言,在这个议题上拿来作为论战的要素的,基本都可以视为是一个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的需要,与所谓历史的真实,文化的真实与科学的真实并没有什么关系,讲来讲去就是站队需要,装什么正义都是扯淡,因为最终需要武器的辩论去实现政治的结果。就像狗屁的台独和港独讲着汉语被规训为与中国毫无关系一样,这无非是政治的需要,从来不是一个学术与科学的问题,自然最终要靠政治来解决——战争也不过是政治的延续。
数据来源:
Русские говоры Сумской области. Сумы, 1998. — 160 с ISBN 966-7413-01-2
Русские говоры на Украине. Киев: Наукова думка, 1982. — 231 с.
Степанов, Є. М.: Російське мовлення Одеси: Монографія. За редакцією д-ра філол. наук, проф. Ю. О. Карпенка, Одеський національний університет ім. І. І. Мечнікова. Одеса: Астропринт, 2004. — 494 с.
Фомин А. И. Языковой вопрос в Украине: идеология, право, политика. Монография. Второе издание, дополненное. — Киев: Журнал «Радуга». — 264 с ISBN 966-8325-65-6
Rebounding Identities: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in Russia and Ukraine. Edited by Dominique Arel and Blair A. Ruble Copub.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384 pages. ISBN 0801885620 and ISBN 9780801885624
Bilaniuk, Laada. Contested Tongues: Language Politics And Cultural Correction in Ukrain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256 pages. ISBN 9780801443497
Laitin, David Dennis. Identity in Formation: The Russian-Speaking Populations in the Near Abroad.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417 pages. ISBN 0801484952
首先是政治上的优劣,乌克兰是卫国战争,政府有更充分的理由要求国民为此支付代价——但是这种支付不是无条件的,更不是无期限的。我的判断,如果三年内不能按乌克兰现在追求的目标(控制所有被占领土,包括克里米亚)结束战事,乌克兰国民可能会要求政府采取退而求其次的妥协方案。
其次是军事上的优劣。乌克兰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北约的军事情报和侦察体系,看俄军的行动基本是单方向开全图。最大的劣势在于:用于进攻作战的重型装备:战斗机,坦克,重型火炮……严重短缺,完全依赖北约支援,而北约支援的力度相对于反攻需求是严重不足的。要想切断俄军战线,孤立其南方占领区,至少需要两个美军重型师的装备。但是现在看来,连一半都没有,而且弹药也极度短缺。所以,乌军的反攻只能利用俄军部署的漏洞,采取高度机动作战,并且俄军要像去年九十月间一样,态势不利就撤退。一旦陷入持久对抗,乌军的反攻力量就会迅速消耗,而且短期内(至少半年)没有再度进攻的能力。
所以,我的悲观判断是,这是乌克兰夺取军事胜利的最后一次机会;乐观判断是,这是最后第二次机会。
我从态度上无保留支持乌克兰反侵略战争,但是实际上知道要胜利的困难是很大的,失败或者妥协是完全可能的。战争不是一个能自欺欺人的领域。
这场战争要结束了。
汉语是什么?
粤语,闽南语,赣语,客家话,吴语,湘语,晋语,下江官话,上江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胶辽官话,东北官话,普通话,国语,这些都是汉语。
很奇葩的说法,很奇葩的思维,竟然把汉语和广府话漳泉话对立起来。
难道说这个话的人,不知道台湾香港澳门广东福建都是汉民族为绝大多数人群吗?他们说的话,不是汉语么?
鄙视这样的人。
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也不等于乌克兰的台湾、香港,倒有点像乌克兰的南疆和西藏,中央并没有要求南疆和西藏一定要说汉语,而是要求学校都教汉语。
而且俄语在乌克兰某些地区以及某些重要领域占的地位过去相当高,俄语本身在各领域的功能也相当强,强过乌克兰语,不是藏语和维语能比的。
1 你的文字内容主要说的是2001的数据,但是你的参考文献没有2001年当年或次年的。如果会点外语读一读标题,更是驴唇不对马嘴。
2 你的图片内容有中文,但是参考文献不是俄文就是英文,没有中文文献。从标题内容看,也不是像和中国或中文相关的出版物。
3 给他人信息来源,要给出自己真的读到的材料。不是说不能给印刷品,即使没有前两个漏洞,我也很难相信你读了一些馆藏的那么古旧的书,然后自己翻译后打字出来。假如你没有读,这就不说你的信息来源,列出来是不合适的。
哪怕是大专生的论文或者课堂作业,如果这么搞也是毕不了业、及不了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