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从一家注李,千家注杜看官僚 -- 真离
杜甫小家气,一看就是破落户。
至于他们真实出身,那不重要。我也没论证他们真实出身。况且就算郭沫若,也未必对。老郭写夏商周上古史那些文章,错误不少。别把他们那批人想太强。
在四川,茅草屋顶那么厚,不简单。
对于世家来说,杜甫一辈子就混这么个小官,不就是破落户。
有一句话没有说完……就是 高心夔 所谓的 生平双四等 该死十三元(此事未必全是真的,但是说明的意思确实实情) 高心夔是清末才子,也顺利考中了贡士。按道理 殿试和后面的朝考 只是分档次,并不黜落,可是分档次标准都是三级,第四等 是属于 彻底考砸了那种(犯有比较严重格式错误),每批都只有几个倒霉鬼,他偏偏两次都是……而据说原因竟然都是 考的诗 押错了韵,因为 韵部十三元 很怪……和 普通哪里的口音都不对付……(比如 宣,并不是这个韵部) 总归的意思,杜甫的律诗 家学渊源,写的格律谨严……特别适合作为 学习模版;科举考试不考 古风或者乐府……因为 它考试目的就是 让举子展示 写标准公文的能力……(唐诏令 很多都是韵文体),所以 学杜甫诗的人多,并不是思想契合,而是 技术需要
李白是你心目中的世家子风度气质,你就把他定义成世家子风度气质。然后以他做标准,说杜甫他们不是世家子风度气质。
但问题在于,你这么定义以后,第一你找不出第二个有这种“世家子风度气质”的人来;第二那些真正的世家子,全都不是这种风度气质。
例如,李白很想做官,做官瘾大水平低。这就不是世家子的特征。世家子没吃过猪肉见过助跑,知道做官咋回事,一般不会瘾大水平低。
再例如,李白老喜欢娶宰相的孙女,哪怕宰相名声不好。这种向上爬的态度,也不是世家子的特征。
还有,李白的交友,各色人物都有,但是偏偏做官的少。这也不是世家子的特征。
你能奈我何?你举再多例子,那也是你认为,不是我认为。
你这个气人宗,居然还讲史料,简直搞笑,太不合格了。
白居易是生的时候好,同时期有一些比他略差的文学家,众星捧月。但是没有比他更强的,于是可以和李杜并称了。
真要和杜甫比,《长恨歌》晓畅明白,《石壕吏》就不晓畅明白了么?
杜甫主要是把自己写得苦哈哈的,给人印象太深刻了。其实老杜变化无穷,只是他苦哈哈之外的变化常常不被人注意罢了。
杜甫其实混得不惨。他老人家属于那种喜欢哭穷卖惨的,把自己写得苦哈哈。但人同等条件下过得比李白好两个数量级。
例如,杜甫最惨是安史之乱开始到入蜀之前这一段。但是,杜甫好歹是朝廷命官,虽然最后官不当了,也没像李白那样被抓起来流放夜郎。再例如,杜甫入蜀,依靠的是封疆大吏严武,李白呢,依靠的是县令李阳冰。
《李白与杜甫》真是神作啊。
我觉得 杜甫 哭穷卖惨,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杜甫穷……杜甫家族属于文化世家,经济上不算富裕;李白 其实搭了世家的边(女婿,他两任夫人都是宰相后人),但是 李白经济情况比杜甫好,就是有钱,原因不好说(传说 玄宗赐金让他还山,是许诺逢州吃州、逢县吃县,必得酒足饭饱的;这当然是 传说,但是也说明 李白的一生,似乎没有遇到太大经济问题)
第二 杜甫有病……长期的慢性病,李白相对比他健康(这俩都是酒鬼……)
再一个就是 杜甫其实很狂,曾坐在严武的榻上,直视严武,“严挺之宁有是儿耶?” 有说法,严武为此大怒,曾经想 找茬儿杀了杜甫……被母亲劝住了,不久严武暴死
最后,大家都靠卖文混日子嘛……吐吐槽是常态了,就是前面有人讨论过 集杜甫的那两句诗:甘从千日醉,耻与万人同. 这后一句 就是 讨薪之作: 敬简王明府,原诗 末句……看君用高义,耻与万人同……老王啊、我老杜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给你的 堂,写序文,这 润笔之资 是不是给的多点儿,别和其他文人一样咯……(然后 王县令 没多给……杜甫又写了一篇 重简王明府😂
这不是楼主感叹一句悲哀就好像就完了
李白的诗,说好听点是奔放,自我,说不好听点,就是善于装逼。
而杜甫就真的很真诚。三十年前,我读杜诗,哭得稀里哗啦。梁启超说杜为情圣,洵乎有见。
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号叫做“诗圣”。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但是,杜诗中有梁氏还没有触及到的地方。那就是杜诗所以写情达到极致,是因为他尊重人,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重视。其实《三吏》《三别》之成千古绝唱,并非它写的很惨烈,人民很痛苦。讲痛苦,谁还有“千里无鸡鸣”更痛苦。而是在这种情景下,他对于普通人生命的感喟,对于底层群众的尊严那种自发最底层内心的尊重。
相比之下,李白就只会装。我以前听袁行霈老师讲李白(他看来最崇拜李了),说《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的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这是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普通民众的惭恧。
我实在觉得,这首诗不怎么地。因为李白在这里惭愧,这恰恰是多年来一直对于底层贫民的忽略,而且“不能餐”,从诗的角度来看,虽然不能说是轻薄,但这种感激之情,在诗国的各种情绪中,真的很廉价。
相比较之下,杜甫在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还能因念远戍卒,这种境界,可以说,已经超越古代所有的诗人。这不是那种装逼的人所能够写出来的。甚至即使在这个时候,杜甫仍然没有沦成情绪的发泄者,怨天尤人。考虑到整个时代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深感忧端齐终南。
下面有说杜甫容易学,而李白不好学。皮相之见。人白居易更好学,为什么不是白氏更伟大。
白氏也有烧炭翁,但白氏的共情能力要弱于杜甫一级。因为白氏的共情,就好像一个人站在岸上看人溺水,心情很难受。而杜甫的共情,有一种进入他人内心的味道——当然,这种进入,不是现代诗人的模拟,而是在古典诗词非常谨慎的情况下,以自我抒发的方式的进入。因为看上去,杜甫仍然是在自我表达,而不是代言对方,但如果细读杜甫那些最动人的文字,你就会发现,他有一种其他诗人所没有的共情能力,很多杜诗,其主体是杜甫,但实质上有一种视角的转换,不知不觉间的主体已经转换为所要描述和对话的对象了。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一下子就把对方的那种孤独感和不被理解感就描述出来了。甚至比李白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更有力。因为后者是自我表达,根本不管别人。爽则爽矣。但对他人的蔑视也是客观存在的。而杜甫的斯人独憔悴,既讲出了这种孤独感,但却没有那种蔑视的味道。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杜甫的距离。
那种关注自我的表达的人,也许更喜欢李白这种极端的放狠话。但杜甫对于他人的尊重,以及自己虽然困顿,但却不怨天尤人的态度,这可能是所有诗人中最难及的一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共情以及对于所有贫穷生命的尊重,才是为什么让那么多人发自内心地热爱杜甫的根本原因;就好像为什么主席更让人感动,为什么“抬头望见北斗星”而眼怀热泪,这里的根本原因是一致的。
因为举子的目的就是期望中举 故而绝不能在作品里犯有政治错误 忤逆上意 故而省试诗基本只是纯用赋体 不敢比兴 以免玩脱 比如钱起的这首《湘灵鼓瑟》 也是纯用赋体 单纯描写湘水女神鼓瑟的哀音 不敢有任何“弦外之音” 就是为了避免惹祸 轻则黜落 重则甚之
故而不独省试诗缺乏佳作 唐代科举中诸如进士科、博学鸿词科等还要考律赋(唐人谓之甲赋) 虽然文体不同 一样未闻有何不世佳作 恐怕也是异曲同工
另外 和钱起的这首省试诗结句封神情况类似的 还有当年宋之问力压沈佺期的那次 而那一次的诗是所谓“应制诗” 目的就是为了“奉旨悦上” 同样也是绝对不可犯任何政治错误 故而也是不可能指望有什么思想境界 能够流芳百世
宋之问那次所做的《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全诗如下: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只是单纯地将和昆明池相关典故巧妙组织起来 搭配上工整的对仗与合适的词藻 凑成一诗 仅此而已 宋诗靠着结句(王世贞赞为“佳句中佳句”)还算拼命拉升了一点质量 至于该次比试的“亚军”沈佺期乃至其他大臣所作的 就更等而下之了 其它各类应制诗 也基本都是整体质量一般 湮于历史长河之中 后世罕有提及 道理恐怕和省试诗、甲赋等也是如出一辙🤔
能花的意思。
杜甫端着做事。
开始李白站点优势,年龄大了,不行了。总之不如杜甫稳当,水平差不多。自然中国文人选择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