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谈谈我个人理解的豫东战役,粟裕确实厉害 -- 真离

共:💬12 🌺51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谈谈我个人理解的豫东战役,粟裕确实厉害 -- 有补充

豫东战役一向是近代中国解放战争军事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按照毛主席的话来说是过了山头了。

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首先大家看一张地区。

点看全图

基本列出了各个军队的位置,这个时候粟裕部队在黄河以北,国军各军不仅占据了要道,而且来往也是很快的。这个时候是敌我对峙。大别山仍然比较艰难。

豫东战役的来历大家都知道,让粟裕跃进到比大别山更南的南方威胁南京,这实际上是夸张了,应该会很艰难。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军的安排是相当紧凑的,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战争关键节点,在纷乱的战术来回中找到消灭一定数量敌人的方法。

你得有个战争方案,还得要更好的实施,实际上,我们大家都知道此时打别人仍然还是很艰难的时期,无论承认不承认,困难就在那里。

在这个时期,陈唐兵团和粟裕兵团在中原虽然没有完全隶属于中原军区,但是也是帮着中原打了很多仗了,只是效果不太明显,这当然是因为一种不好的战争节奏导致的,这就是一切围绕着刘邓,大家都累,效果还不够好。

而与其粟裕南下,付出一定的牺牲,远不如就留在中原打大仗,之所以有这么多犹豫和粟裕的抗命都是因为粟裕和毛主席在战争上思想契合,要在江北打大战。

这次豫东就是一种战略的设想和逐步实施,由于之前的错误,说实话,粟裕部队的损失还是有一些不好看的,本身准备确实不够充分,训练也远不如东野。

但是,必须要改变这种现象和状态。为此,粟裕设计了一个比较灵活和相对合理的方案,初级意图是歼灭邱清泉,这是城南庄的吹牛皮,歼灭邱清泉的第五军,实际上,难度有点大,因为粟裕部队远不占优势。

更何况还梦想自己牺牲小,这也是某些河友有意思的梦想吧。真当1947年就摧拉枯朽啊。

于是,陈士榘动了,向北运动,直奔开封附近,蒋介石就猜到底要干嘛,因为此时粟裕准备渡过黄河,和邱清泉对峙中,邱清泉也一直想搞死粟裕。

陈士榘北移,邱清泉作为机动兵团,南移,对峙更危险的陈唐兵团,粟裕顺势南移,紧随邱兵团,意图围歼邱兵团。但是陈唐兵团意图不明,粟裕已经南移,为此邱清泉又不南下了,直到突然,陈士榘解放了开封,这是河南省的省会,是石家庄之后的重要大城市,国民党鸡飞狗跳,蒋介石为此命令邱清泉必须收回开封,同时组建欧寿年兵团协助邱清泉。

此时粟裕命令,陈唐兵团大部离开开封修整,只留一小部分引诱敌军。此时开封西部的孙元良兵团坚持打酱油,避免参战,导致我方开封压力不大。

粟裕部继续南下寻找战机。

邱清泉快速前进,欧寿年则行动迟缓,怕碰到粟裕等。

这个时候,胡琏、张轸也参加进来了,粟裕请求毛主席协调刘邓部阻击张轸和胡琏。还是比较成功的。

邱清泉确实是战将,到了开封,我陈唐余部撤出,邱清泉居然没有自己部队进城,而是派了一小部分人,加上刘汝明部队进入了开封,潇洒的把功劳让给了刘汝明。如果他进城了,就会散开部队,收回就会需要一两天了。他在城外犹豫了一下,没有散开部队确实厉害,直接追陈唐余部去了。

这个时候欧寿年部队在开封西南停了下来,距离邱清泉部有40公里,就是现在,粟裕命令陈唐部3、8、10纵阻击邱清泉,自己带着1、4、6等围歼欧寿年。

想法是好的,可是打起来可太艰难了,国军也不是白给的,我们的部队也没有很大的数量优势,因此,损失很大,某些河友还试图以为打起来就赢,哪里那么容易呢?

粟裕布置了中野11纵阻止东部的来敌,也就是可能的黄伯韬部队。

但是,因为欧寿年也很顽强,打得他的75师是残了,但是72建制还在,那个旅确实消灭了。就在这个时候。邱清泉步步紧逼,同时分兵绕过十纵北部侧后。

胡琏也突破了刘邓的东部侧后,只留下了张轸牵制刘邓。

更可怕的是黄伯韬也来了,没有去救兖州,因为许世友执行计划不坚决,导致兖州设想失败,很可惜。

而这个时候,粟裕已经没有预备队了,这个时候黄伯韬打得中野11纵节节后退。

怎么办,粟裕想的还是坚持,首先还是让陈士榘部尽量抵抗,同时自己坚决的搞死欧寿年精锐75师,同时夹击72师。派出一些人帮助中野11纵阻击黄伯韬。

此时,真是惊心动魄,我方兵力并不占优。

打掉了欧寿年大部分之后,好在还有这点时间,不经过修整,东部队伍紧接着就直接开打黄伯韬,黄伯韬因为是刚刚到,还没有布置好部队,所以就被围了,直接面对面开打了。由于粟裕部队火力还是可以的。确实吓坏了黄伯韬,他甚至直接参加了对攻的冲锋战斗。

总之,由于战术布置得当,确实给了黄伯韬很大的杀伤。自己损失也很大。

由于胡琏部队确实的逼近了战场,邱清泉也要击穿了战场西部,导致确实更加危急了。粟裕就在黄伯韬缩头的晚上清空了炮弹后,比较轻松的撤离了战场,此时黄伯韬并不敢追击,粟裕把握战场精准。

陈唐兵团也随即撤出,只是宋时轮留下了部分俘虏和伤员,比较遗憾。

这大概就是豫东战役的全过程,除了黄伯韬的到来导致战斗不够充分之外,基本全歼了欧寿年兵团,并没有如城南庄所说求歼邱清泉第五军,只是削弱了第五军,没有击溃或者歼灭。

但是,这个战役过程设计很合理,也很有思路,也确实产生了效果,按照毛主席的说法,华野的心理得到了锻炼,敢于和国军面对面干,当然,粟裕的勇气也是很大的,不像某些人说的是失败的战役。

同时,并不是有勇气面对面战斗就一切都没问题,恰恰是部队自身能力不足,导致损失也不小,但是也确实震慑了国军。这为济南战役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杜聿明到东北折腾去了,导致济南战役没有任何援军来到济南援助王耀武。

因为兵力确实太不够了,所以我们称粟裕是极限用兵,我觉得最难的是在敌人的空隙里面寻找到何时的战机,同时不拘泥于事前的计划,最后取得了良好的战争效果,确实很惊险,到了最后,邱清泉距离欧寿年就只有十公里了,再一突也就到了。

胡琏部队虽然没有更多的重武器,但是也是很厉害的部队了。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通宝推:hwd99,绿色蔬菜我的爱,青青的蓝,偶卖糕的,桥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图 -- 补充帖

点看全图

在如此大的国民党密度里面寻找战机,真的很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被咬上的。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通宝推:绿色蔬菜我的爱,ccceee,
见前补充 4905287
家园 傻子都知道粟裕留在北方呼应风头正劲无坚不摧的四野南下。

南北夹击,傅作义就是瓮中之鳖。所以傅投降不要以为真的就是策反在起作用。

也不知道是谁在主张推动粟裕过江南下,细思极恐。

家园 周总等,他们解决不了刘邓困难问题

原来毛主席设想是粟裕配合刘邓,但是毛主席和粟裕都看到这一点。

配合东野,在1947年,还没有那种心气。

是毛主席在历次战斗中和粟裕一起分析出孙元良部的酱油性质。

这个计划很依靠这一点,其他人是和你我一样对孙元良没那么确认的,这是四渡赤水的再次应用,对蒋介石和孙元良都有比较精确的把握。

因为孙元良不积极,所以邱清泉很积极。这次战争邱清泉和黄伯韬很积极是因为蒋介石宣布,如果他俩胜利了,可以兼并区寿年兵团。

这些都是原因。

粟裕跃进只是为了分担大别山压力。保住刘邓一直是周总的心事。

家园 淮海战役展开是和辽沈战役息息相关的,

如果辽沈战役改为平推,就意味着战争时间要拉长,那么对淮海战役的心气影响就会很大。要担心失败就需要打得犹豫。

而且辽沈战役不打锦州,就要担心刘邓的折磨,还是以刘邓部为主,如果这样,粟裕就只好下江南了。

这是战略性变化,以刘邓为主改为以粟裕部为主,而粟裕部的坚定性,斗争性显然远远大于刘邓部。

下了江南,粟裕的玩命特点也会大于刘邓。

保住刘邓是中央大多数人的能力和心气,因为他们对解放战争没有把握,看不到关键环节点。

这些都不是土改和有利态势可以短期改变,关键因素还是独特的中国的战争战术规律,在这里毛主席是顶级大师。

可以说没有他,其他人基本想不到这些,粟裕能想到一部分,但是没实力改变周总他们的心思。

因为周总要克服刘邓部队没了怎么办的恐惧,这就是第二个皖南了。

你这是事后诸葛亮的想法,也是周总宣传的成果。这个改变真的只在毛主席一个人。是他看到了蒋介石的安排。当然,蒋介石安排太细致了,这个估计毛主席也没想到。

家园 就是毛自己啊

作为跃进大别山的更进一步。

毛泽东主要的战场指挥经验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获得的。解放战争时期亲身经历的西北战场也有特殊性。所以他对于十多年间国共军队在作战方式、后勤要求、战役准备各方面的知识是落后于实际的。所以他的最初决策经常是需要修正的,比如解放战争初期的三路四城外线出击计划,死守四平的要求。这不奇怪,战略决策者经常是这样。毛的长处是能够迅速从一线的反馈中发现自己的缺失,予以改进。所谓的天纵英明就是鬼扯,能不贰过就是圣人了。

家园 决战时机讯息万变,考验的是领导人随机应变和把握历史

脉搏的超卓能力。显然主席几乎滴水不漏把握住了。

东北战场林彪以修整为由还没入关之时,让粟裕直插江南蒋记老巢,牵制桂系,减轻刘邓压力,并在运动中找寻战机,肯定是四平八稳的既定计划。但林严令之下入关并一路势如破竹,那么粟裕留在江北,配合四野消灭傅作义集团把握性更大。两相比较,后者不但稳妥,而且胜算更高。———这种行事极其符合主席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一贯思路。主席根据时机调整战略之快准稳反映的是他作为军事家的敏锐直觉。

家园 下江南是莽撞之举,也是中央的决策,不是毛主席的,毛主席

一直要歼敌。这点最关键。

所谓组成大中原局,就是笨狼河友列举的那些所谓证据,都是为了让刘邓部更好一些。但是刘邓部自从鲁西南之后就不再有勇气了,只有逃跑,直到从大别山站不住又出来。

说刘邓分担华野的压力是可笑的,既然分担华野压力,为何陈唐部和粟裕部都在中原战斗呢?这根本不合理啊。

关键是刘邓部没有承担起大部队的责任来,你看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也都是华野唱主角,这点是核心的,关键的,也是中野指挥权转移到华野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的过程。

然后华野确实完成了大战的主要角色,中野也比较可以的完成了配合的任务,但是仅仅是配合。

你后面说得对,是在江北配合东野控制傅作义部较为合理。毛主席一直就是意图控制中原,这样的安排的确符合毛主席理论,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人,而不是下江南受到攻击,以邱清泉和黄伯韬的实力都是需要集中大优势兵力才可以拿捏的。

粟裕一走,谁来控制邱清泉和黄伯韬?靠许世友吗?根本不可能。许世友直到最后都没有明白毛主席的意图而一直致力于与粟裕的争斗,陈毅走了之后,许世友居然还想当华野司令,他想太多了。他是连谭震林都控制不了的。

之所以粟裕代司令,就是为了陈毅的位置,唉,也是毛主席的妥协吧。结果淮海战役胜利了,陈毅还真就回来了,唉,也是奇迹。

家园 战争考验的是绝对的现场能力,你多注意观察大同集宁战役

这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战役,但是有张宗逊前方指挥,结果是令人遗憾,张宗逊漏算了一路敌人导致失败,现场几纪律不严,一个部队打得很不好。结果接近我军的失败了。实际上也算是失败,直接导致了华北野的被动。

在刘邓部队体现为鲁西南之后,刘邓不知何去何从,在鲁西南也是毛主席赞成的,但是因为晋冀鲁豫和华东都是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地区,所以我军总体态势还是被动的,这是刘邓部在退出晋冀鲁豫后向华东进军,结果当然是失败的,因为粟裕打的也比较困难,所以刘邓部也畏难了,离开了华东,当然,毛主席也不赞成。而之前向陈赓谢富治部靠拢,实际上,陈谢部也不赞成,而且土地也较为贫瘠,供给陈谢部已经不容易了。这个转圜也不容易。

所以只有按照刘邓的想法,只出毛主席建议的方案之一,进入大别山。实际上,经营大别山根据地刘邓有一些失败,还是走出了大别山,回到了中原。

可以根据这个基础分析毛主席这份电报:

点看全图

显然此时辽沈战役还没有开始。

点看全图

3月份,粟裕向陈毅提出他不想去江南,并且一下给出了不下8条理由:

1、从今后战争来看,我军必须建立强大火力的野战部队才能同国军进行战略决战,在这个时候跃进江南,与前者背道而驰!

2、过去两年之所以能将国军成建制歼灭,主要依靠了强大的火力,而这些离不开解放区大后方的支援。到了敌后这些优势当然无存,落得大别山困境,很难再同江北协同作战。

3、如果不在江北打几个大的歼灭战,急于跃进江南,也很难化中原为华北。

4、到江南作战纯粹是把一个重装备运用已很熟练、围歼敌人能力很强的部队变成游击队,避我之长,扬我之短。

5、 即使渡到江南,也不会吸引蒋军回防,不会让主力放弃机械化到江南作战,不会让白崇禧再回广西,最多派二三流部队,这样并不能减轻中原压力。

6、跃进江南并不轻松,一路估计要丢5万人马,白白损失并不值得。

7、根据他的江南斗争经验,在江南作战一旦撤退就要丢重装备,会逐渐减弱战斗力。

8、到江南会“与民争食”,将使10万大军难以立足。

........

毛立即要陈粟来城南庄把事情讲清楚,不仅要向他讲清楚,还要向刘朱周任四大书记讲清楚。

陈毅怕了,借口开会离不开,毛紧急电:“请你们两人提前于卯感赶到中工委会晤。” 具体陈毅和粟裕向中央汇报情节,《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一书中曾经活灵活现当时场景,陈毅把问题都推到粟裕头上,叫中央问粟裕,粟裕就大谈江北优势和江南弱势,但是不知道书中哪些属实。

会后的中央的一系列操作:

1、借组建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名义让他到中野办公,其实就是剥夺了他的华野指挥权。

从后期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陈毅都没有参加。

2、让粟裕代陈毅指挥华野,但是要求马上消灭第五军等。

3、加强各战区分局工作报告制度,特别是各区决策层的策略和政策实施,并开展大范围自我检讨。提升华东局地位。

4、派朱德到华野“指导工作”,朱德在华野反复强调执行政策,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许多问题可以妥协,政策纪律上的问题一点不能妥协。”

在47年7月挺进大别山,但总体而言,并未达到原来的预期,刘邓在大别山立足未稳,刘邓分开,由刘率一部到豫西以游击式的方式建立新的根据地。

而为了配合刘邓,还由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1、3、4、6、8、10和特纵)从山东分兵到鲁西南以配合刘邓立脚,但至1948年1月为止,刘邓及华野西兵团在中原地区仍然是僵局,而且两大野战军仍然只是战略上的配合(陈谢兵团曾与粟有过一段时间的战役配合),对国军没有构成绝对威胁。

  目前敌人虽已被迫作全面防御,但尚有一定兵力,作为其攻势防御之机动使用,观其目的,不仅在破坏我建设新解放区,而且企图争取时间,以待其新军之训练,或政治阴谋之从容布置。因此,目前江北(中原、豫鄂陕及豫皖苏),敌我是处在反复的拉锯形势中。

这种形势,本给我们以有利而且多的运动战机会,但由于新区反动势力未完全打倒,反动地方武装未肃清和新区群众尚未完全发动,故使我们难以保密和及时捕捉战机。而敌人则多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我兵力分散时,则进犯;我集中兵力时,则后缩;敌我兵力相等,则与我纠缠,不让我安定休整。

在上述情况下,我一个战略区之兵力,对当面之敌作战,则难取全胜,如待三个战略区兵力集中,则又失去战机。而敌人则利用其较我优良的运输条件和建制的临机变动,以集中或分故对付我军。我军则因缺乏固定补给来源和足够的运输能力,又不便长期集中强大的兵团于一个地区(或方向)作战。

因此,建议三军(刘邓、陈谢和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能较彻底的歼灭敌人一路(我们一军如不担负打援,兵力是够用的),只要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箝制援敌迟进,歼敌一路是很可能的。

在此区歼灭战结束,敌向此区集中,则我又分散或转至邻区,总以何区便于歼敌,即向何区集中。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势可能变化。

管见是否有当,请示知。

如认为可行,则请刘邓统一指挥

  5、 即使渡到江南,也不会吸引蒋军回防,不会让主力放弃机械化到江南作战,不会让白崇禧再回广西,最多派二三流部队,这样并不能减轻中原压力。

通宝推:dfindy,
家园 先把时间线理清楚

决定粟裕不过江是48年春,豫东战役是48年夏,四野入关已经是48年冬,淮海都胜利定局了。

家园 运十是用的美国发动机,可是以后用的是涡扇八,再说涡扇八只是

中止研发而已,怎么叫失败了呢?这是你们北大的逻辑结果吗?

涡扇八用在了波音707,你知道么?

毛时代是有添加剂,可是有一些是当时的社会或者世界风气,有一部分是产能问题。如果加糖、盐,那是没问题的,可是你但凡有点脑子也知道我再说科技与狠活,呵呵。

可以说,毛时代的食品要比今天安全可靠得多。因此在这块对民众还是有利的。

今天很多奇奇怪怪的疾病恐怕和这些添加剂有很大的关系吧。

那边帖子到数了,咱们继续干。

你那个帖子有个毛逻辑,文革理想破灭在1971年吗?你扯淡有意思吗?

文革初期打倒工人的那个到底是谁,你确认了吗?闭眼胡说有意思吗?你是说王洪文是资本主义吗?

家园 回帖时候请在对应的论题下面,谢谢

在这里我就不回了,免得歪楼。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